小玉米交朋友
2024-03-14汤飞
汤飞
四岁的小玉米在幼儿园人缘很好,结识了不少朋友,同学和老师都喜欢称他一声“赞哥”。我偶尔也这么叫,为此,还特地寻了个典故:在《故乡》《社戏》里,两位长辈均称虚构的“我”为“迅哥儿”,可归为昵称一类。尽管是小说,总算是依据之一。小家伙在幼儿园表现不错,还主持过升旗仪式呢。
孩子之间玩到一块儿,只需要一场游戏或一个玩具。有天晚上,小玉米带着种花的小铲子和挖掘机去楼下玩沙子,偶遇家住对面楼的一位小哥哥。他俩自然而然地一块玩耍,如同一根小火柴“哧”地点燃另一根,合二为一的小火苗跳跃着、欢笑着、炽热着,清脆的童声乘着清风在小巷里回荡。
小哥哥今年读四年级,有耐心、懂谦让,小玉米不小心撞到他,他也不生气。他们分别时依依不舍,约着下次再聚。小玉米回到家没三分钟,就急不可耐地趴在窗台上大喊“哥哥”,可能因为人家外出,没有回应,他又倔强地喊了几声才作罢。自从认识了新伙伴,小玉米吃饭都变得积极了许多,当然有前提条件,他问我:“吃完饭,我能去找哥哥玩吗?”我的答案必须是肯定的。还没等最后一口饭咽下,他便冲到玩具筐前挑选,拿起这个,不中意,换成那个,也不行。他下楼时也不用大人牵着,“噔噔噔”的脚步声似密集的雨点,一打开门即仰头呼唤,小哥哥一边答应一边出门。两人见面仿佛久别重逢,开心得很。
他俩勉强可以叫“忘年交”,因为年龄相差一倍多,所学所见都不同,能如此投缘多少有点出人意料。我猜多半是由于儿童在假期里缺少玩伴,而且功课繁重,邻里往来少,家长又看得紧,才不挑玩伴。不像我小时候,整个徐家湾的孩子们经常成群结队地玩闹,声势浩大,时而在平地,时而在山坡,既能尽兴玩乐又能互相照顾。
小玉米偶尔还有忘“时”之约。某次,小玉米去附近水库游玩,很快交到新友,和新友一时间玩得形影不离。临别之际,他意犹未尽地说:“明天再找你玩哦。”孩童交友最纯真且无杂质,他们还不懂得“再见”的真正含义。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相聚时的快乐是真心的,离别后的回忆便是深刻的,也就不会留下“当时如果怎么样,现在就会不一样”的遗憾。
此外更有“忘归”之趣。我发现,小玉米的专注力值得称赞,特别是看动画片和结伴同玩时,大人的话不说上三遍、声音不提高八度根本入不了他的耳。游戏的陀螺一旦开始旋转,他便不希望它慢下来、停下来,他会开动脑筋玩出各种花样,全身心地投入,浑然忘记周遭的一切,可谓沉浸式玩耍。他确实玩得不亦乐乎,但旁边看护的人却不解其中乐趣——童年离得太远,童趣悄然模糊,自以为是的童真早已改变了模样。我掐准时机让小玉米动身回家,不出意外地遭到拒绝,非得我“威逼利诱”不可。
“朋友”二字,我們早早认识,知其分量之重,随着成长,对它的认知及期待发生了微妙变化,然而,渴望知交之心始终不变。只是,有些人渐渐学会了计较与安排,多了衡量的刻意,少了最初的纯粹。
编辑|龙轲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