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本草
——栀子
2024-03-14沈梦菲胡诗宛仝小林
马 晶,孙 郡,沈梦菲,胡诗宛,仝小林
(1.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栀子(cape jasmine fruit)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Elli.的干燥成熟果实。常生于海拔10 ~1 500 米处的旷野、丘陵、山谷、山坡、溪边的灌丛或林中,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湖北、浙江、安徽、四川、贵州、河南等地,以江栀子为“道地药材”。本文基于临床应用实践经验,结合古籍文献与现代研究成果,汇总并探究态靶辨治理论指导下栀子的应用要点,凝练总结栀子的症靶、标靶,以期为更好地提升临床疗效提供指导与参考。
1 传统本草论述
栀子性寒,味苦,苦者“能泄、能燥、能坚”,寒能除热,故栀子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之功。归心、肺、三焦经,故可清心火、除烦闷,有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要药之称。黄元卿《长沙药解》言栀子:“清心火而除烦郁,泻脾土而驱湿热,吐胸膈之浊瘀,退皮肤之熏黄”,多与豆豉、大黄、茵陈等同用。徐灵胎言“栀子形开似肺,肺主皮毛,故专治肌肉热毒之见于皮毛者也”。故栀子既能清泻在内之湿热,亦能退在表之湿热毒邪。
2 重构现代本草
2.1 症靶
2.1.1 心烦 适用于热郁胸膈或三焦火盛之心烦,临床以心情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易急易怒、口干胸闷、发热、躁烦为特点,且有明确的不适部位。临床组方以汉·张仲景《伤寒论》栀子豉汤为代表。国医大师李士懋以辛开苦降之法清透郁火,常用栀子(9 ~10 g)、豆豉(12 g)药对,用于治疗气机郁滞,热扰胸膈之心烦懊恼等症[1]。全国名中医黄煌常应用栀子(12 g)配伍厚朴(12 g)、枳壳(12 g)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兼见热郁于内的焦虑烦躁[2]。2.1.2 黄疸 适用于湿热型或疫毒型黄疸。黄疸临床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要症状。湿热型黄疸黄色鲜明,可兼见发热口渴、小便短黄、大便秘结等症,疫毒型黄疸其黄如金,多兼见血分症状。临床组方以《伤寒论》茵陈蒿汤为代表。罗天益《卫生宝鉴》中言:“身热,不大便,发黄者,治用仲景茵陈蒿汤,身热大便如常,小便不利而发黄者,治用茵陈五苓散。身热大小便如常而发黄者,治用仲景栀子柏皮汤加茵陈”。国医大师熊继柏辨治黄疸主要分阳黄证、阴黄证两类,治疗热重于湿之阳黄证,未见腹胀、便秘等症状者,选用栀子柏皮汤,若伴有腹胀、便秘,则选用茵陈蒿汤;治疗热毒深入血分之急黄证,关键在于退高烧、清热毒和退黄疸,方选茵陈蒿汤合千金犀角散;若阳黄日久失治转为黑疸,需在治疗阳黄选方的基础上加入活血化瘀类药物[3]。全国名中医连建伟临证善用茵陈蒿汤加减成茵陈合剂,治疗各种黄疸性疾病,其中治疗实热挟湿型黄疸用柴胡茵陈合剂,药物组成为柴胡(10 g),制半夏(10 g),茵陈(30 g),黑山栀(10 g)等[4]。
2.2 标靶
2.2.1 高血糖 栀子治疗糖尿病由来已久,《本草纲目》曾记载栀子“解五种黄病,利五淋,通小便,解消渴”。1978 年北京医院糖尿病研究小组进行了50 种中药的单味药煎剂或成药降血糖作用研究,从药物的比较来看,栀子具有较好的降低餐后血糖的作用,且无不良反应[5]。施今墨临证立糖尿病十法,病位偏于中焦,用清热解毒法,常用药为黄芩、黄连、黄柏、石膏、知母、栀子等[6]。仝小林院士临床治疗糖尿病常用苦味药、酸味药,以栀子配伍柴胡治疗2 型糖尿病前期和早期阶段,栀子用量为15 ~30 g,以30 g 居多[7]。
2.3 现代药理研究 栀子苷(gardenoside,GE)可以减轻炎症反应[8],促进创面愈合[9],抑制IL-6 和IL-17产生的同时促进IL-4 和TNF-β1的产生[10];栀子具有较好的退热作用[11],GE 能够发挥护肝功效[12];GE 能明显促进胆汁排泌量,发挥利胆作用[13];栀子中含有的藏红花素和栀子水提醇沉提取物具有神经保护作用[14-15],GE 对小鼠围产期缺血缺氧引起的脑损伤具有预防作用[16];栀子水提物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17],GE 能够增加胰岛素分泌并抑制胰岛细胞凋亡[18]、促进胰岛β 细胞增殖[19];栀子水煎液和GE 具有调节脂代谢的作用[20-21];GE 可以延长痛觉反应时间[22],栀子可以用于缓解疼痛[23]。栀子及其化学成分还具有保护胰腺、抗甲型H1N1 病毒、抗血管新生、抗哮喘、抗氧化、抗抑郁、降血脂、改善睡眠及认知障碍等作用。
2.4 临床常用剂量 现代医家运用栀子用量多为3 ~30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的不同选择最佳用量与配伍,治疗精神系统、呼吸系统、免疫系统、传染病,常用剂量为6 ~30 g;治疗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疾病,常用剂量为9 ~20 g;治疗内分泌系统、血液系统疾病及外伤,常用剂量为3 ~30 g[7]。
2.5 临床安全应用注意事项 现代研究表明,栀子具有肝脏和肾脏毒性[24],对肝脏毒性的研究更为广泛。栀子具有肝毒性的化学成分有数种,但以栀子苷为主[25-26],毒性的产生与使用剂量、用药时长以及配伍等有关。分别以含有相同剂量栀子苷(50 mg/kg)的栀子水提物、栀子苷和栀子豉汤灌胃大鼠,3 个月结束时肝肾未见明显异常反应,6 个月后,可见肝细胞轻度变性、肾小管细胞肿胀等,但栀子豉汤组的病理改变相对较轻[27]。同时栀子苦寒,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3 小结
在态靶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栀子的经典古籍记载、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医家经验的总结,我们归纳出栀子的症靶为心烦、黄疸;标靶为高血糖。本品具有肝肾毒性,临床应注意合理配伍及用量,避免长时间服用,且脾虚便溏者不宜用。临床使用剂量为3 ~30 g,内服时当根据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进行辨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