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形对广东省地闪活动的影响

2024-03-13徐金勤张毅符靖茹蔡倩

广东气象 2024年1期
关键词:海拔高度坡向高值

徐金勤,张毅,符靖茹,蔡倩

(1.广东省气象服务中心,广东广州 510640;2.广州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广东广州 511430;3.湛江市气象局,广东湛江 524001)

广东省地处东南沿海季风区,强对流天气盛行,雷电活动频繁,是全国地闪密度高值区[1-2]。据统计,广东省每年每100万人中约有0.58人死于雷击,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9%[3]。因此,加强对广东省雷电活动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对于当地雷电灾害防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雷电活动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江西省地闪密度与海拔高度呈显著负相关,地闪平均强度则与海拔高度呈显著正相关[4];河南省地闪密度与海拔高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5];湖北省地闪密度随海拔增加递减,地闪强度随海拔增加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地闪密度和强度均随着坡度增加呈减少趋势,坡向朝南或朝东地闪密度较高[6];长沙地区的地闪频次随着海拔增加呈减少趋势,而地闪强度则呈上升趋势[7],上述研究表明地形要素对于地闪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

本研究利用广东省2014—2022年地闪观测资料和地形数据,分析广东省地闪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定量化研究海拔、坡度和坡向对广东省地闪活动的影响,以期为广东省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及防御决策提供参考。

1 数据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

1)地闪数据。2014—2022年地闪数据,包含观测时间、电流、经纬度等信息,来源于广东省ADTD闪电定位系统。该系统是一套专门探测云地闪的系统,传感器能够准确采集云地闪波形峰点到达时间,时间精度达到了0.1μs;中心定位处理软件采用时差测向混合定位算法,保证定位精度。

2)地形数据。DEM数字高程数据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https://www.gscloud.cn)。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坡度坡向提取方法、地闪密度和强度空间统计方法、相关分析方法、方差分析方法、K均值聚类分析法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海拔高度对广东省地闪分布的影响

1)海拔高度与地闪密度。

广东省2014—2022年平均地闪密度空间分布特征较为明显,高值区(地闪密度高于4.0次·km-2·年-1)集中分布在珠三角平原地带,并在茂名和潮汕沿海地区也存在小范围高值区(图1a),其分布特征与庄燕洵等[8]制作的1999—2012年广东省地闪密度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珠三角是广东省地闪密度高值区,但是在湛江和潮汕地区会略有不同,这可能与研究年限不同有关。另外,广东省大部分地区(约87.8%)的海拔高度低于500 m,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图1b)。

图1 广东省2014—2022年平均地闪密度空间分布(a)、不同海拔高度区间的面积比例(b)

以100 m为间隔将0~1 200 m海拔高度划分为12个区间以及>1 200 m单独作为一个区间,统计各个区间2014—2022年地闪累计发生频率、平均地闪密度和地闪强度,并绘制成曲线(图2)。由图2a可见,广东省地闪频次最高的海拔区间是0~100 m,占总发生频次的40.8%,远远超过其他区间;地闪集中分布在海拔0~500 m区间,累计发生概率达90.1%;海拔高于1 000 m后,地闪发生的概率极低。由图2b可见,随着海拔高度增加,地闪密度呈现整体递减趋势;在100~1 000 m之间,地闪密度随海拔增加而缓慢减小。Spearman检验结果表明,海拔高度与地闪密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1.0,二者呈显著负相关(P<0.01)。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与珠三角的“喇叭口”地形效应有关,雷暴等强对流天气更频繁发生在广东省的低海拔地带,因此低海拔地区的地闪频数和密度会相对更高。

图2 广东省2014—2022年不同海拔高度区间下地闪累计发生频率(a)、平均地闪密度(b)

2)海拔高度与地闪强度。

广东省2014—2022年平均地闪强度空间分布特征与地闪密度分布特征存在差异,地闪强度高值区集中分布在珠三角喇叭口周边的高海拔地区、沿海地区以及粤北地区(图3a)。

图3 广东省2014—2022年平均地闪强度空间分布(a)和不同海拔高度区间下平均地闪强度(b)

与地闪密度趋势相反,地闪强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呈现递增趋势(图3b),该变化趋势与江西、福建、湖南地区[6,13-14]的研究结果相同,却与湖北[13]、浙江[15]等的研究结果不同,这可能与各地区地形分布、局地气候和影响系统等因素有关。进一步对海拔高度与地闪强度作Spearman相关分析,得到二者相关系数为1.0(P<0.01),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可能是与山地抬升作用有关,广东省对流潜热的高值区基本上位于较高海拔地区[16],容易造成能量相较强烈的对流活动。

2.2 坡度对广东省地闪分布的影响

1)坡度与地闪密度。

广东省坡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海拔高度的分布特征一致,海拔较高的地带坡度也相对较大(图4a);广东省整体坡度变化不大,大部分地区的坡度低于15°,面积占比达到77%,以平坡和缓坡为主(图4b)。

图4 广东省坡度空间分布(a)和不同坡度区间的面积比例(b)

以0.5°为间隔将0°~35°坡度划分为7个区间以及>35°单独作为一个区间。统计8个区间2014—2022年地闪累计发生频率、平均地闪密度和地闪强度,并绘制成曲线(图5)。由图5a可见,广东省2014—2022年地闪发生概率最大的坡度区间为0°~5°,概率曲线变化趋势与面积占比趋势相同,随着坡度增大,地闪累计发生概率减少。由图5b可见,广东省2014—2022年平均地闪密度随坡度增加呈现“减小-增加-减小”趋势;最高值为2.12次·km-2·年-1,出现在0°~5°区间;次高值为1.97次·km-2·年-1,出现在20°~25°区间。Spearman检验结果表明,坡度与地闪密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5,显著性P为0.16,表明二者无显著相关关系。

图5 广东省2014—2022年不同坡度区间下地闪累计发生概率(a)、平均地闪密度(b)和平均地闪强度(c)

2)坡度与地闪强度。

坡度对广东省2014—2022年平均地闪强度的影响较为明显,地闪强度随着坡度增加而增加(图5c)。对坡度与地闪强度作Spearman相关分析,得到二者相关系数为1.0(P<0.01),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是由于坡度更陡的地区基本位于较高的地形山脉,与海拔高度对地闪强度的影响机制解释类似。

2.3 坡向对广东省地闪分布的影响

本研究将坡向按照区间分为8类:西北坡(292.5°~337.5°)、北坡(337.5°~360°和0°~22.5°)、东北坡(22.5°~67.5°)、东坡(67.5°~112.5°)、东 南 坡(112.5°~157.5°)、南 坡(157.5°~202.5°)、西南坡(202.5°~247.5°)、西坡(247.5°~292.5°)。广东省坡向的空间分布总体特征没有海拔高度和坡度分布特征显著,主要体现在局地细节上,在海拔较高和坡度较大时,坡向的南北方向特征更为明显(图6)。8个坡向的面积占比相对较为均等,面积比例在11.6%~13.5%之间,最大为东南坡,占比13.5%。

图6 广东省坡向空间分布

1)坡向与地闪密度。

广东省2014—2022年在北坡的地闪累积发生概率最高,约14.3%,东北坡的地闪累计发生概率最低,约11.0%(图7a)。以8类坡向为自变量,地闪密度为因变量,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坡向分类对地闪密度具有显著影响(P<0.05)。地闪密度在北坡最高,次高值出现在南坡、东南坡和西南坡,东北坡地闪密度最低(图7b),这可能是由于东南沿海地理位置、南北冷暖气流、台风系统、西南季风和地形抬升作用的综合影响,雷暴等强对流天气活动在南北朝向上更为频繁发生。

图7 广东省2014—2022年不同坡向下地闪累计发生概率(a)、平均地闪密度(b)和平均地闪强度(c)

2)坡向与地闪强度。

以8类坡向为自变量,地闪强度为因变量,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坡向分类下的地闪强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广东省2014—2022年不同坡向的地闪强度也存在一定差异。由图7c可见,北坡的平均地闪强度最低,东坡和东南坡的地闪强度相对较高,其次是南坡和东北坡。

2.4 基于地形影响的广东省地闪活动分类

为便于聚类分析,将海拔高度分为4种类型,即平原(≤200 m)、丘陵(200~500 m)、小起伏山地(500~1 000 m)、山地(>1 000 m)。将坡度分为5种类型,即平坡(≤5°)、缓坡(5°~15°)、斜坡(15°~25°)、陡坡(25°~35°)、峭坡(>35°)。坡向即为8个方位。按照上述地形因子类型,利用K均值聚类法对广东省2014—2022年地闪活动进行分类,在聚类过程中地形因子的重要性排序如下:海拔>坡度>坡向,最终分类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基于地形影响的广东省2014—2022年地闪活动聚类分析结果

由表1可见,基于海拔、坡度和坡向3种地形要素,可将广东省2014—2022年地闪活动分为4类,即“平原-平坡-北坡”、“平原-缓坡-东南坡”、“丘陵-缓坡-西南坡”、“丘陵-斜坡-东北坡”;其中,“平原-平坡-北坡”类型的样本比例最高,“丘陵-斜坡-东北坡”类型的样本比例最低,仅占13.3%,这也说明发生在北坡的地闪活动大多处于地势平坦地带,而发生在东北坡的地闪活动则多数位于地势相对复杂地带。

对于“平原-平坡-北坡”型地闪活动,由于平原和平坡两种地形下的平均地闪密度均是相对最高(图2b、图5b),并且其平均地闪强度均是相对最低(图3b、图5c),因此,最终表现为北坡的平均地闪密度最高,但其地闪强度却最低(图7b-c)。同理,“丘陵-斜坡-东北坡”型地闪活动,丘陵和斜坡对应着较高的海拔和坡度;而海拔越高、坡度越大对应的地闪强度就越高(图3b、图5c),因此,东北坡的地闪密度虽然不高但其地闪强度仍然相对较高(图7b-c)。

3 结论

通过对广东省2014—2022年地闪观测资料和地形数据的定量化处理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海拔高度对广东省地闪活动的影响显著。地闪密度与海拔高度呈现显著负相关,地闪密度高值区集中在珠三角平原;地闪强度与海拔高度呈现显著正相关,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呈现递增趋势。

2)坡度与地闪密度无显著相关,却对地闪强度具有显著影响。随着坡度增加,地闪累积发生概率减少,地闪密度呈现“减小-增加-减小”趋势;坡度与地闪强度呈显著正相关,地闪强度随坡度增加而增加。

3)不同坡向的地闪活动存在显著性差异。地闪密度在北坡最高,次高值出现在南坡、东南坡和西南坡,东北坡地闪密度最低;地闪强度在东坡和东南坡最高,其次是南坡和东北坡,北坡最低。

4)基于海拔、坡度和坡向三种地形要素,可将广东省2014—2022年地闪活动分为4类,按照地闪频次比例依次为平原-平坡-北坡(30.6%)、平原-缓坡-东南坡(29.5%)、丘陵-缓坡-西南坡(26.6%)、丘陵-斜坡-东北坡(13.3%)。

猜你喜欢

海拔高度坡向高值
养殖废弃物快速发酵及高值转化土壤修复生物肥料关键技术
不同海拔高度对柳杉生长及材质的影响
麻文化发展与高值利用前景展望
故障状态下纯电动汽车环境压力及海拔高度估算方法
DEM地表坡向变率的向量几何计算法
高值无害化利用 废白土大有可为
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坡向梯度上植物光合生理特征研究
关于加强医院高值耗材监管的探索
坡向和坡位对小流域梯田土壤有机碳、氮变化的影响
晋东南中山区仁用杏适地适时补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