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流域面雨量的气候变化特征
2024-03-13李思萍曾钦文陈银兰钟东良巫燕辉
李思萍,曾钦文,陈银兰,钟东良,巫燕辉
(1.河源市气象局,广东河源 517000;2.汕尾市气象局,广东汕尾 516600)
东江是珠江水系干流之一,跨江西、广东两省,发源于寻乌县桠髻钵山,自东北向西南流经河源市龙川县、东源县、源城区、紫金县,以及惠州市博罗县、惠城区等地流入珠江三角洲东部,担负着上述地区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重要供水任务[1-2]。东江流域地势南低北高,南、北部年均降水量差异大[3-4],东、西部毗邻粤北和粤东暴雨中心,防汛抗洪形势异常严峻。
面雨量是指某区域(流域)内单位面积的平均降水量,能客观反映该区域(流域)降水情况[5-6]。流域面雨量与江河径流来水量、水库拦蓄泄洪能力密切相关,是评价流域水资源的重要参数,同时是水循环、气候-水文模式等研究的重要基础数据[6-7]。已有诸多研究对我国众多江河流域的面雨量计算方法、雨洪关系等展开深入讨论[8-11],但目前东江流域面雨量的气候变化特征仍有待研究。本研究通过分析近55年东江流域面雨量的气候变化特征,探索东江流域出现不同量级面雨量的特征和规律,以期为提高流域面雨量预测水平打下基础,同时为防汛抗旱、水库科学调度等决策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基于1967—2021年东江流域临近的寻乌、定南、新丰、和平、连平、龙川、河源、紫金、博罗、惠东、惠阳、深圳等共12个国家气象站(当日)20:00至次日20:00的日降水量资料,参考东江流域面雨量的精确度评价结果[8-9],通过泰森多边形法估算12个站点控制流域面积的权重值计算东江流域逐日面雨量,其中上游站点寻乌、定南、和平、龙川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11、0.07、0.09、0.08,中游连平、新丰、河源、紫金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07、0.06、0.14、0.11,下游站点博罗、惠阳、惠东、深圳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05、0.06、0.12、0.04(图1)。
图1 东江流域范围内气象站点构建泰森多边形网示意图
依据我国江河面雨量等级划分标准(表1)[12],统计东江流域不同量级面雨量及其日数。以24 h流域暴雨定义作为1个流域暴雨日;每年暴雨日面雨量的累加为年暴雨面雨量;每年流域暴雨日的总数为年暴雨日数;年暴雨面雨量与年暴雨日数的比值即为年暴雨面雨量强度。
表1 江河流域面雨量等级标准
本研究通过线性趋势法、距平分析、相关分析法等分析面雨量变化趋势特征,采用Morlet小波功率谱分析周期变化特征,并利用Mann-Kendall检验和滑动t检验突变点,具体研究方法的原理参见参考文献[13]。
2 结果与分析
2.1 流域面雨量年际变化
1967—2021年东江流域年平均面雨量为1 764.5 mm,最大值为2 552.5 mm(2016年),最小值为1 097.3mm(2021年)。东江流域面雨量年际变化气候倾向率为每10年减少17.86 mm,减少趋势不显著;中上游面雨量年际变化呈减少趋势,下游面雨量年际变化呈增加趋势。从单站降雨量的年际变化趋势来看,仅博罗、惠阳为增长,其余站点为减少(变化趋势均未通过0.05显著性检验)。依据降水距平百分率分析面雨量旱(涝)年的变化情况,旱年指降水距平百分率≤-25%、涝年指降水距平百分率≥25%。结果表明,近55年东江流域有3年旱年、5年涝年,涝多于旱(图2)。旱年集中在多个年代际初期:20世纪90年代、21世纪00年代和20年代;涝年集中在多个年代际中期: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以及21世纪00年代和10年代。
图2 1967—2021年东江流域面雨量年际变化分布
总体上,东江流域面雨量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有着约5~10年的丰(或枯)水期交替特征,即1967—1972年少雨、1973—1983年多雨、1984—1991年少雨;而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丰(或枯)水期交替时间缩短至3~5年为主,即1992—1998年多雨、1999—2004年少雨、2005—2008年多雨、2009—2014年少雨、2015—2019年多雨、2020—2021年少雨。流域面雨量丰(或枯)水期交替时间间隔缩短、交替趋于频繁。年面雨量功率谱曲线上的两个峰值分别对应周期尺度为准4.5和准5.7年(图3),并通过0.05显著性水平的红噪音检验,可见流域面雨量丰(或枯)水期存在显著的2~5和5~7年周期振荡。
图3 东江流域面雨量功率谱曲线图
图4 1967—2021年东江流域月平均面雨量及线性倾斜率分布
2.2 流域面雨量月际变化
近55年东江流域4—8月的月平均面雨量均在200 mm以上,远高于其它月份,属于多雨季;常年平均面雨量达1 227 mm,占全年面雨量69.5%;少雨季主要在10月至次年2月,月平均面雨量在100 mm以下,常年平均面雨量约占全年的14.7%。此外,前汛期4—6月年平均面雨量较后汛期7—9月偏多34%。对各月平均面雨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其变化趋势(未通过0.05显著性检验),可见2、4—5、7—10月均为减少趋势,尤以5、10月的面雨量减少趋势最大;1、3、6、11—12月为增加趋势,以6、11月的面雨量增加趋势最大。可见5—6、10—11月的面雨量变化趋势差异大,出现旱涝急转的可能性较大。各季节面雨量年际变化上,春、秋和冬季均呈减少趋势,夏季为增加趋势(均未通过0.05显著性检验)。
近55年东江流域年均雨日为206 d,其中中雨日数占21.5%、大雨日数占11.5%、暴雨及以上量级日数占6.1%(表2)。在不同量级面雨量日数的月际变化上,3—9月雨日居多,年均雨日19 d以上;8月最多,年均雨日达25 d;10月—次年1月雨日偏少,尤以12月最少。从各量级雨日对应的降水量上看出,中雨占25%、大雨占28%、暴雨及以上量级占33%。前汛期雨日较后汛期偏少,但前汛期面雨量达到大雨、暴雨和大暴雨量级的日数多于后汛期;后汛期面雨量为小雨和中雨量级的日数多于前汛期,且特大暴雨量级仅出现在后汛期。
表2 1967—2021年东江流域各月不同量级面雨量日数统计结果 d
2.3 流域面雨量突变
综合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滑动t检验法分析近55年东江流域年面雨量、不同量级面雨量及日数的突变特征,年面雨量的突变检验结果(图5)表明,20世纪70至80年代UF统计值大于0,并在20世纪80年代初通过0.05显著性水平,表明20世纪70至80年代面雨量主要呈增加趋势,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年际变化差异趋于明显。UF和UB曲线首次相交于2004年,之后于2020年出现第2次相交,通过滑动t检验得出突变年份为1991年。可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年面雨量变化趋势不显著,主要为阶段性不显著增加或减少的交替变化趋势,突变时间为1991年(通过信度水平0.05的显著性检验);另一突变时间在2004年之后的UF统计值稳定在0线附近,面雨量变化趋势开始稳定表现为阶段性不显著的增减交替变化。业务上与防汛减灾工作直接相关的流域面雨量量级主要是中雨、大雨和暴雨及以上降水[14],经检验不同量级面雨量及日数序列的突变特征(表3)可以看出,除暴雨以上量级面雨量的突变不显著外,中雨量级和日数均在2002年出现显著突变,大雨量级则在1983年。
表3 1967—2021年东江流域不同量级面雨量及相应日数的突变特征
图5 1967—2021年东江流域面雨量Mann-Kendall突变检验(a)和滑动t检验(b)
2.4 突变年份前后不同量级面雨量变化
以置信水平95%来确定东江流域不同量级面雨量及日数序列突变时间,结合UF统计值判断突变年份前后的变化趋势特征如表3所示,可见中雨量级面雨量于2002年发生显著突变,2002年以前变化趋势以增减交替为主,期间仅在1972、1977、1991年出现减少趋势,2002年之后维持不显著增加趋势,日数则在2002年以后呈减少趋势,可见21世纪以来中雨面雨量强度有所增强。大雨量级面雨量和日数在突变年份1983年前后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均为前增后减的趋势。暴雨以上量级面雨量及日数的年际变化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并且无通过检验的突变年份,但通过计算暴雨面雨量降水距平值发现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各年代际暴雨面雨量和日数较常年值偏多(或偏少)的年份数量相差不大,将年降水距平百分率>50%(或<-50%)达中涝(或中旱)级别以上降水定为降水异常年份。暴雨面雨量达中涝或中旱级别以上年份共有7年,其中有6年降水异常年份出现在2000年之后(中旱及中涝年份各占50%);2000年之后的暴雨面雨量强度年际变化序列呈缓慢增强的变化趋势(未通过0.05显著性水平检验),可见自2000年以来降水极端性的特征突显,防汛抗旱形势愈加严峻(图6)。
图6 1967—2021年东江流域年暴雨面雨量距平、暴雨日数和暴雨强度的年际变化
3 结论
1)东江流域年面雨量呈不显著减少趋势,中上游面雨量年际变化呈减少趋势,下游面雨量为增加趋势。涝年多于旱年,旱年和涝年分别集中在多个年代际的初期和中期。丰(或枯)水期存在2~5和5~7年显著振荡周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丰(或枯)水期交替间隔时间缩短,交替趋于频繁。
2)东江流域春、秋、冬季面雨量呈减少趋势,夏季为增加趋势。多雨季、少雨季分别主要集中在4—8、10月—次年2月,其中5—6、10—11月的面雨量变化趋势差异大,出现旱涝急转的可能性较大。
3)东江流域前汛期年平均面雨量较后汛期偏多,雨日较后汛期偏少,前汛期面雨量达到大雨、暴雨和大暴雨量级的日数多于后汛期,但后汛期面雨量为小雨和中雨量级的日数多于前汛期,且特大暴雨量级仅出现在后汛期。
4)东江流域面雨量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年际变化差异趋于明显,并在1991、2004年发生突变,主要表现为阶段性不显著的增减交替变化趋于稳定。除暴雨以上量级面雨量的突变特征不显著外,中雨、大雨量级分别在2002、1983年发生显著突变。
5)中雨量级面雨量在2002年以前呈增减交替变化,21世纪以来为增加趋势;大雨量级面雨量在突变年份1983年前后呈前增后减的变化特征;暴雨以上量级面雨量的年际变化呈不显著减少趋势,但21世纪以来年暴雨面雨量异常偏多(或偏少)年份剧增,极端性特征突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