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
2024-03-13姜培跃
姜培跃
(仁怀市植保站,贵州 遵义 564500)
随着人们对稻米需求量增多,并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之后的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产量提高的同时出现多种类型的病害,其中就包括稻瘟病,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轻则造成水稻减产10%~20%,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水稻稻瘟病在整个生长发育周期都会出现,对水稻的影响较大,也会影响小麦和大麦等禾本科作物。田间研究表明,病菌侵染部位不同产生的症状也存在差异性,主要包括苗瘟、叶瘟、节瘟和穗颈瘟,应结合发病的具体病症有针对性地防治,提高防治效果,确保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稻米。
1 病原菌
水稻稻瘟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适合病菌菌丝生长的温度为8~37 ℃,最佳温度为26~28 ℃。适合分生孢子形成的温度为10~35 ℃,最佳温度为25~28 ℃。田间调查表明,水稻稻瘟病的病菌能够通过菌丝体或者分生孢子的形式在稻草或者稻谷上越冬,在第2 年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之后借助水或者田间操作传播。另外,分生孢子萌发需要有一定的水分条件,需要在水膜或者水滴的状态下,且相对湿度不能低于80%。通常情况下,降水会导致环境湿润,有利于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生存。一些昆虫也会传播病原菌,在萌发之后直接入侵寄主细胞,之后扩散到相邻细胞,导致水稻植株染病[1]。
2 发生原因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和扩散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虽然当前一些水稻品种的抗病能力强,并且田间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是有些水稻种植地区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概率逐渐增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2.1 致病菌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原因是大田或者大田附近有致病菌,如果连作种植水稻,病菌会以菌丝体或者分生孢子的形式在稻田中残留,越冬后会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通过大气或者雨水传播给下一代水稻植株,另外,有些水稻种子也会携带病菌,在播种过程中随着水稻种子进入土壤中,也是病原菌的主要来源之一。
2.2 品种抗性
不同水稻品种抗水稻稻瘟病的能力不同。田间种植时间表明,粳稻的抗病能力比籼稻强,晚熟品种的抗病能力高于早熟品种。此外,病菌通过多年进化后会出现耐性,如果连续种植水稻,原本抗病能力强的品种会因为病菌变异而无法抵抗病菌入侵,导致抗病能力下降或者消失。长期种植单一品种会造成水稻稻瘟病大面积暴发,使病菌积累,对水稻为害严重。水稻稻瘟病的发生除了受品种抗性的影响,也会受水稻生长发育时期的影响,在水稻幼苗期、分蘖期和孕穗期很容易被感染。
2.3 气候条件
水稻稻瘟病发生受气候的直接影响,在适合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会增加发病概率。适合水稻稻瘟病病菌滋生的气温为24~28 ℃,在水稻种植之后,一旦温度适宜会引发苗瘟。湿度也会影响该病的侵染率,降水过后田间湿度大,会造成病菌迅速扩散和蔓延,并且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助风雨或者田间操作传播,从而造成水稻稻瘟病大面积暴发。如果光照不足会影响水稻植株的抗病能力,也会引发水稻稻瘟病。风力也是影响水稻稻瘟病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导致病菌孢子的传播速度加快,阴雨天气或者风力较大,将有利于病菌入侵[2]。
2.4 栽培地区
水稻在我国的种植范围广泛,在平原地区可以大范围种植,在山区也可以种植,但是山区地势高、光照弱、结露时间长,发病率高于平原水稻种植地区。
2.5 氮肥施用不合理
在田间防治调查中发现,过量施入氮肥或采用不科学的方法施入氮肥,都会造成水稻植株徒长,植株过分嫩绿,后期贪青和抽穗延迟,导致植株的抗病能力下降,很容易感染水稻稻瘟病。另外,氮肥施用不合理,会影响水稻的群体结构,影响田间通风透光性,有利于病菌繁衍和滋生。
2.6 重视度不够
虽然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随着消费者对经济作物的需求量增多,有些水稻种植地区的农田被蔬菜和花卉经济作物等取代,不重视水稻的栽培管理工作,也会增加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概率。
2.7 防治措施不当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水稻种植主要依靠留守老人,仍沿用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发现病虫害后才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主动防治意识较差。水稻稻瘟病在一些水稻种植地区没有发生过大范围流行和扩散,导致农户的重视度不够,一旦突然发病会错过最佳防治时期,造成病害传播和扩散。
另外,在水稻稻瘟病的防治过程中,存在着农户用药不科学的问题,如药剂搭配不合理、用药量不科学等,直接影响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
2.8 栽培管理因素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科学的栽培管理很关键,能够保证水稻的产量、品质,并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降低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概率。但是有些农户忽视管理的重要性,导致水稻种植密度大,影响稻田的通风性、透光性,一旦出现降水会使稻田湿度增大,加快病菌的传播速度。为此,在日常的田间管理中,应做好杂草清理工作,如果采用粗放式管理模式,会导致杂草数量增多,为水稻稻瘟病病菌的滋生提供有利环境。
3 水稻稻瘟病的病害种类和主要症状
因为病菌入侵的时间和部位不同,导致水稻发病症状也存在差异性,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3.1 苗瘟
种子携带病菌很容易出现苗瘟,通常在种子发芽后染病,幼苗染病后,基部会逐渐变成灰黑色,并且叶片逐渐变成褐色卷曲,病斑不明显。严重时叶片会成团,出现灰黑色霉层,甚至枯死。如果在3 叶期之前发病,不会出现明显病斑,3 叶期之后发病的病斑症状明显。
3.2 叶瘟
在水稻整个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叶瘟发病概率最高。在发病初期,水稻叶片出现明显病斑,扩散后可能造成叶片枯死。我国不同水稻种植地区的气候条件不同,选择的水稻品种也有差异性,病斑类型也不同,主要包括以下3 种发病类型。1)急性型。该类型的病斑不规则,大小不一,主要表现为水渍状,并有灰绿色的煤霉层在背面覆盖,扩散速度、蔓延速度较快。2)慢性型。该类型的病斑主要由急性型类型转化而来,尤其在干燥气候条件下的发病概率较高。病斑呈长梭形,中间为灰白色,边缘为褐色,有些病斑还会出现灰绿色霉层,扩散速度慢,在适合的条件下可能转变为急性型病斑[3]。3)褐点型。该类型的病斑为褐色小点,主要出现在水稻叶脉间,如果环境干燥,出现在抗病能力强的水稻植株中下部叶片,在温度和湿度适宜的情况下会转变成慢性型病斑。
3.3 叶枕瘟
叶枕瘟主要出现在水稻叶枕部,发生概率较低,发病之后会在叶枕处折断。通常情况下,发生叶枕瘟的田块很容易出现节瘟和穗颈瘟。
3.4 节瘟
节瘟主要出现在水稻灌浆期,主要症状是结点发黑并且容易折断,田间湿度大时会快速扩散和蔓延,直接影响水稻结实和灌浆,严重时会导致水稻白穗,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3.5 穗颈瘟
穗颈瘟主要发生在穗颈部,也会出现在穗轴和枝梗上。病斑主要为灰黑色,在发病早期直接导致水稻白穗。如果发病不严重,患病部位的病斑为灰褐色,会导致水稻的千粒重下降。
3.6 谷粒瘟
谷粒瘟会导致谷粒上出现灰白色或者暗灰色的病斑,导致稻谷变黑,严重时谷粒会变白,造成种子携带病菌,导致下一季水稻染病。
4 主要防治方法
4.1 农业防治
4.1.1 品种选择
结合当地的种植条件和气候条件,做好品种的选育工作,选择抗病能力强的水稻品种。不能大面积、单一地种植同一水稻品种,会使病菌产生耐药性,不利于防治水稻稻瘟病,应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力度,引导科研部门和种子研发机构做好品种的选育工作,提高水稻的抗逆性,保证水稻的品质。
4.1.2 种子处理
在水稻播种前进行种子晾晒,通过晾晒能够灭杀种子表面病菌,增强种子活性,提高发芽率,每天晾晒2~3 h,晾晒1~2 d 即可。做好种子的消毒处理,选择1%石灰水浸泡种子,晚稻需要浸泡1~2 d,早稻需要浸泡5~7 d,消毒效果明显,浸泡后及时使用清水冲洗。也可以选择咯菌腈悬浮剂浸泡种子,每100 kg 种子使用量为300 mL,能达到消毒效果,促进种子发芽。
4.1.3 种植密度
在水稻种植中,要控制好栽培密度,便于水稻根部吸收水分和养分,也能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保证水稻产量。为此,要结合水稻品种和当地种植条件选择适合的栽培密度,最好控制在225 万~300 万株/hm2。
4.1.4 施肥管理
在水稻种植中,水肥管理不科学会导致秧苗徒长,尤其是氮肥施用量过多会造成叶片过密,使空气流通性差,降低水稻植株的抗病能力。为此,可以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了解土壤中的肥力分布情况,严格控制好氮肥施用量。可以适当增施磷肥,促进水稻茎秆粗壮,降低稻瘟病的发生概率。控制钾肥施用量,提高水稻的代谢能力,增强抗病能力。另外,田间湿度大会加速稻瘟病的发生,应做好田间灌溉管理工作,科学灌溉,坚持浅水薄灌的原则,禁止漫灌和串灌。
4.1.5 清理带病稻草
如果不及时清理带病的稻草和谷壳,残留病菌会继续感染健康水稻,应及时将带病稻草和谷壳集中带离田间并统一销毁,撒施生石灰11 250 kg/hm2,可以防止病菌的传播和扩散。
4.1.6 消灭菌源
为了降低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概率,应做好水稻种子的检验检疫工作,确保种子没有病菌。针对已经发生过病害的稻田,要做好稻田的处理工作,禁止将患病稻草放到其他地区,极易造成病害的传播和蔓延。将患病稻田周围的杂草清理干净,避免杂草携带病菌,彻底消灭病原。在插秧前,可以选择2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0 倍液浸泡秧苗,30 min 后再移栽,能够降低该病的发生概率。
4.1.7 科学灌溉
水稻整个生长周期对水分的需求比较敏感,在施肥过程中可以进行浅水灌溉,采用干湿交替的间歇性灌溉原则,促进水稻根部生长。在水稻插秧过程中,应浅水插秧,或者多次轻晒田。针对生长旺盛的水稻田,应重视搁田。在水稻生长后期,采用干湿交替的灌溉技术,直到水稻成熟[4]。
4.1.8 加强预测和预报工作
在日常的田间管理中,要及时动态监测稻田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可以结合以往的防治经验和气象资料防治病虫害。气象部门应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将天气变化情况告知农户。在预测过程中,综合考虑水稻种植地区的发病情况和水稻品种的抗病能力,提高预报预测的综合能力[5]。农户还要定期检查田间病害的发生情况,一旦有病害症状出现,要及时处理,最好选择农药喷洒防治,防止病虫害传播和扩散,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促进水稻产业健康发展。
4.1.9 拓宽宣传推广渠道
在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应拓宽宣传推广渠道,让更多农户认识到防治水稻稻瘟病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微信和电视等方式宣传,使农户积极参与到该病的防治工作中,保证防治工作有效落实。
4.2 化学防治
1)叶瘟和苗瘟。农户可以同时防治这两种类型的稻瘟病,在水稻移栽之前,可以选择7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500 倍液,能够有效预防苗瘟。在水稻分蘖期,农户要做好日常的田间检查工作,一旦发现有症状的迹象要及时防治,可以选择40%稻瘟灵乳油1 500 g/hm2,在预防叶瘟和苗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可以选择2%春雷霉素1 500 倍液均匀喷雾。
2)穗颈瘟。农户可以选择75%三环唑悬浮剂1 000 倍液,也可以选择25%吡唑醚菌酯1 500 倍液,兑水后喷雾防治。对发生严重的田块,应定期观察发病情况,喷药3~4 d 后再检查,如果防治不彻底,可以适当增加用药量。
5 结束语
水稻稻瘟病是水稻生长中的主要病害之一,随着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发病概率高、为害范围广,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为此,农户必须高度重视对该病的防治,掌握先进的防治技术,在日常管理中做好预防工作,做好种子的选择和处理,科学控制栽培密度,加强田间水肥管理,消灭菌源,切断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