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抗旱栽培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

2024-03-13肖明刚

种子科技 2024年2期
关键词:抗旱节水灌溉

肖明刚

(毕节市七星关区农业农村局,贵州 毕节 551700)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玉米价格不断上升,玉米的种植规模越来越大,开始朝着规模化和集约化的方向发展,提高了种植户的经济收入。但是玉米在生长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干旱。在玉米栽培中,应该加强对抗旱减灾栽培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利用节水灌溉技术缓解旱情,减少水资源浪费,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理念,对于推动我国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1 玉米生长特性和干旱造成的影响

1.1 玉米的生长特性

玉米根部发达,吸水能力强;玉米叶片扁平宽大,水分蒸发量大。在玉米不同的生长阶段,要确保水分充分供给,但是水分过多会造成供氧不足。在玉米发芽期至幼苗期,要控制好土壤中的含水量,防止水分过多而出现烂种、烂芽的现象。在玉米其他生长阶段,应结合当地的降水情况科学灌溉和排水,保证玉米健康生长。

1.2 玉米的抗旱性能

玉米的抗旱性能比较强,叶片上有密集的茸毛和有较厚的蜡质层,叶片能够自由卷曲。在玉米出苗期至拔节期,玉米植株的嫩叶层比较多,嫩叶起到了保护茎尖的重要作用,遇到干旱天气,即使造成部分叶片枯死,也会维持植株正常的生命活力,及时灌溉和降水能够恢复正常的生长状态。

1.3 干旱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1.3.1 对植株高度和叶面积的影响

田间试验表明,在干旱情况下,植株高度仅为94 cm,而在适宜土壤湿度条件下,可达202.6 cm[1]。在干旱和湿度适合的条件下,单株叶面积在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时期的相差不大,如果在玉米开花期干旱,叶片会卷曲、变黄、干枯,而土壤湿润可降低干枯的速度。

1.3.2 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干旱下的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只有39.8 g/株,而土壤湿度适合下干物质积累量能够达到227.9 g/株。干旱使绿色叶片的光合能力降低,干物质积累量减少,供给器官生长的营养物质不足,生长慢,持续干旱会影响植株干重,与水分适宜条件下的干重差距明显。

1.3.3 对雌雄穗分化、发育的影响

在玉米穗期出现干旱会影响雌穗分化,同时雄穗小,空秆率增加。在干旱条件下,玉米的蕊长也会受到影响。在土壤湿润的条件下,穗长能达到15.6 cm,并且穗的数量多;干旱会使玉米果穗穗长变短,果粒减少,导致玉米减产。

1.3.4 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玉米生长的各个阶段出现干旱都会造成玉米减产,尤其是穗期和花粒期出现干旱对产量的影响最大,会导致花器官生长发育不良,穗粒减少,灌浆速度变慢和时间短,粒重下降,严重影响玉米产量。

2 玉米抗旱栽培技术

2.1 品种选择

结合种植地区的气温条件选择适合的玉米品种,要选择经过国家、省审定和引种备案的种子,并且种子质量应该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干旱地区应选择抗旱、耐旱、耐密植和抗倒伏能力强的优质玉米品种。据调查,早熟品种的抗旱能力更强。从植株的生长状态相比,根系发达、入土深和叶片狭小的玉米品种抗旱能力更强。为此,应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玉米品种种植。

2.2 种子处理

选好种子之后,放在阳光较好的场地晾晒,通过紫外线灭杀种子表面的病菌,同时提高种子活力,减少病虫害。选好种子之后,去除瘪粒、不完整粒和霉粒。也可以直接购买经过精选加工的种子,要求种子纯度和净度达99%以上,发芽率达85%,含水量低于13%[2]。

2.3 整地施肥技术

2.3.1 整地

应该选择排灌方便的种植地区,土地平整,耕作层深厚。选择好种植区域之后,要做好土壤精细翻整,将大土块打碎,清除土壤中的杂物,提高土壤的疏松度和透气性。如果采用秸秆还田技术,将秸秆经过处理之后翻入土壤中,能够减少水分蒸发,增强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优化土壤的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3.2 施肥

在播种之前,应该精细整地,并配合施肥,选择低氮、高钾和高磷的复合肥,用量450 kg/hm2左右,或者选择磷酸二胺300 kg/hm2和硫酸钾150 kg/hm2,均匀撒在地面后深耕到耕作层即可。也可以选择充分腐熟的有机肥30~45 t/hm2或者商品有机肥900~1 200 kg/hm2,搭配生物菌肥,用量为15 kg/hm2,补充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增强玉米的抗旱能力。

2.4 播种技术

要控制好玉米播种时间,土层5~10 cm 处的地温达到12 ℃以上时可以播种,每穴1 粒种子,控制播种深度,保证播种均匀,确保苗全。要控制好播种量,针对肥力中等的地块,早熟品种的播种密度应该控制在60 000~67 500 株/hm2;中熟品种的播种密度为52 000~60 000 株/hm2;中晚熟品种的播种密度为45 000~52 000 株/hm2。通过机械化播种能够同时实现播种和覆盖操作,在镇压时要控制好力度,减少对种子出苗的影响。可以选择宽窄行种植方式,能够提高玉米的抗旱能力。其中,宽行行距为115~150 cm、窄行的行距为50~60 cm、垄沟的深度为5~10 cm。在播种完成之后可以覆盖地膜,地膜宽度为70 cm。应该将地膜两边压实,并且保证地膜表面光滑和整洁。覆盖地膜能够提高地表温度,抗旱保湿,促进玉米出苗。

2.5 种植管理

2.5.1 检查地膜

在完成播种之后,观察地膜是否出现破损或漏膜的现象,发现破损及时用土封好,否则会造成地膜内水分流失。

2.5.2 蹲苗

蹲苗处理是主要的抗旱保墒手段。在底墒充足的条件下,蹲苗能够控制苗期土壤中的水分,避免秧苗地上部位徒长,有利于根部吸收养分和水分。通过蹲苗处理,有助于苗期养分积累,地上植株生长强壮,但是不会徒长,而地下部分根部发达。蹲苗也能够提高叶片中的叶绿素水平,增强叶片的保水保肥能力,提高植株的抗旱能力。

2.5.3 中耕松土

在玉米出苗后进行中耕,深度控制在20~30 cm,能够打破犁底层,促进根部生长发育。

2.5.4 调整玉米植株

发现无效分蘖之后,要及时去除,在操作的过程中避免对根部和叶片造成损伤,减少养分消耗,让果穗获得充足的养分供给。

2.5.5 除草

杂草会直接与植株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对玉米的生长发育不利。通过中耕除草可增强玉米的抗旱能力。在玉米不同生长阶段,选择适合的化学药剂除草。玉米1—3 叶期可以使用40%莠去津悬浮剂,用量为1 500 mL/hm2,兑水之后喷洒防治效果显著。

2.5.6 施肥

田间研究表明,有机肥不仅能够起到增肥的作用,同时能够蓄水和保墒,提高玉米的抗旱能力[3]。在播种的过程中,可选择充分腐熟的土杂肥或牛栏肥、人粪尿肥,通过有机肥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增强玉米的抗旱能力。

2.5.7 病虫害防治

要结合病虫害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适合的化学药剂,如果出现玉米螟和玉米蚜虫等害虫,可选择98%磷酸二氢钾3 000 g/hm2;或者选择生物菌肥450 mL/hm2,兑水450~600 kg/hm2均匀喷雾防治。针对白粉病和锈病,可以选择30%乙唑醇悬浮剂75 g/hm2,兑水450 kg/hm2喷雾防治。

需要注意的是,应选择晴天无风时段施药,并且做好个人防护,避免出现农药中毒。

3 主要抗旱栽培措施

3.1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春秋季节很容易出现干旱天气,可选择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能够增强玉米的抗旱保水能力。主要采用膜侧播种技术和宽窄行种植方法,控制好窄行的行距、株距和高度,分别为45~50 cm、25~30 cm、8~10 cm。将地膜覆盖在窄行中,种子距离地膜5 cm左右,将肥料施入种子旁5 cm 处,防止肥料灼烧种苗。

3.2 开沟待雨播种

在开春之后,雨水逐渐增多,对种植地块进行开沟处理,等待降水,如果有10 mm 左右的降水量,沟内和沟边会有2~3 cm 深的湿土,应抓紧时间将种子播种于沟内,然后覆盖土壤。针对覆盖农膜的地块,应该先起垄,在降水之后播种覆膜即可,膜内有一定的湿度,有利于种子生根发芽。

3.3 抗旱穴播技术

在春季玉米播种时,要结合种植地区的水源条件开穴点播,播种深度为6~8 cm,在播种的过程中需要浇清水或者人粪尿,待水分充分下渗之后进行覆土操作。

3.4 深松和覆盖秸秆

在夏季玉米种植时,玉米出苗之后,深松土壤20~35 cm,能够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根部生长发育。在降水之后,垄沟能够形成地下深水小水库,增强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在出苗之后可以利用秸秆覆盖土壤,能够控制水分蒸发,抑制杂草生长,减少地表径流。田间种植实践表明,利用深松土壤和麦秸秆覆盖技术,能够提高土壤中的含水率。利用深松土和覆盖麦秸秆,土壤中的含水量为14.6%;选择深松土,土壤中的含水量为14.3%;选择覆盖麦秸秆,土壤中的含水量为14.4%。

3.5 镇压提墒和耙平保墒

通过镇压和耙平措施能够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并且减少土壤中的水分蒸发量。通常情况下,在玉米播种后期进行镇压提墒工作,能够减少土壤中的水分流失和蒸发。

3.6 耕种节水技术

1)土壤深耕节水技术。调查研究表明,深耕后的土壤中的含水量高,且能够提高土壤的透气性,避免土壤板结。为此,科学整地至关重要,可以通过深耕抑制养分和水分的蒸发,同时能够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2)镇压保墒技术。在土地平整之后进行镇压,提高土壤的保墒能力,减少蒸发。在玉米播种之后可以进行耙平保墒,将土壤压紧,使土壤内部处于封闭的状态,从而减少土壤中的水分蒸发,实现节水栽培的目的[4]。

3.7 灌溉节水技术

1)调亏灌溉节水技术。调亏灌溉节水技术是常用的抗旱节水技术之一。该灌溉技术就是需要利用玉米的非临界期,在此期间减少玉米的灌溉量,让玉米处于干旱胁迫的状态,减少水分的蒸发,在供给临界时期及时提供水分,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5]。

2)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节水技术。该技术的主要原理是使玉米的根部处于干燥区,受到水分的胁迫之后,玉米根部产生大量脱落酸,气孔开度减小降低了水分的蒸发量。

3.8 化学调控节水技术

1)选择抗旱剂。在玉米抗旱栽培中,选择抗旱剂是提高玉米抗旱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抗旱剂能够减缓玉米叶片衰老,促进叶片的光合作用,缩小玉米叶片气孔开张度,抑制叶片蒸腾,减少土壤中的水分消耗和流失,提高玉米抗旱能力,保证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2)选择保水剂。保水剂有一定的吸水性,在根部添加适量保水剂,可增强根部的蓄水保墒能力,同时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3)使用乙醇胺。可以在玉米叶片上喷洒适量乙醇胺,目的是减缓叶片水分的蒸发速度,实现玉米抗旱的目的。

4 玉米节水灌溉技术

4.1 喷灌技术

喷灌技术是当前玉米灌溉中的主要节水灌溉技术之一,需要利用专门的设备,将水资源直接输送到灌溉的农田,之后喷射到空中形成细小的水滴。使用喷灌技术,灌水均匀,机械化程度高,适用于透水性比较强的土壤。喷灌技术能够节约用水,节省劳动力,适应能力强,可增强玉米的抗旱能力。但是喷灌技术会受到风力的影响,大风天气会造成水分蒸发流失,影响灌溉质量。刮大风时应该停止灌溉作业,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2 膜下滴灌技术

膜下滴灌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玉米栽培抗旱新技术,主要操作环节包括地膜覆盖、节水灌溉和机械化栽培等,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在覆盖地膜的过程中,将覆盖地膜和铺设节水滴灌管道相结合,结合玉米种植需求铺设滴灌带。通常情况下,每间隔1 行铺设1 条滴灌带,将滴灌管道和输水管道相连接,确保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效果。膜下滴灌技术优势明显,具有节水、节肥和节约农药的优点,同时能够起到土壤保温和调温的作用,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4.3 微喷灌技术

微喷灌技术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微喷灌技术能够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操作,减少劳动力支出,缓解因为“城市化”进程导致的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在大垄双行玉米种植地区,利用微喷灌技术能够省时省工25%~40%。通常情况下,输水管道埋在地里,不需要占用更多的耕地资源,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7%~10%。该技术还能够结合土壤的性质来调整灌溉量和灌溉强度,不会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不会产生深层渗漏,减少对土壤的影响。和地面灌溉技术相比,微喷灌技术能够节水30%~50%,很适合在保水能力差的田块应用。

5 结束语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生长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直接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在玉米栽培过程中,应推广并应用玉米抗旱栽培技术,做好种子选择和处理工作,科学整地和施肥,加强田间管理。另外,结合当地的种植条件科学抗旱栽培,利用节水灌溉技术缓解干旱造成的不利影响,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证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抗旱节水灌溉
美国联邦政府拨款8 400万美元用于西部地区抗旱
坚持节水
节水公益广告
种子穿新“外衣”锁水抗旱长得好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节水公益广告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果园抗旱“24字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