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WOT-PEST分析的建宁县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园发展策略研究

2024-03-13何振业宋挺浩黄立洪

种子科技 2024年2期
关键词:建宁县建宁制种

何振业,宋挺浩,黄立洪*

(1.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2;2.武夷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建宁县于1976 年引进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并在1986 年被列为福建省杂交水稻繁育制种基地县,于2013 年被原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2020 年被列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2023 年建宁县以杂交水稻制种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被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认定为第五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园覆盖濉溪镇、均口镇、里心镇、黄坊乡、溪源乡、伊家乡等乡镇、61 个行政村,水稻制种面积和产量稳定在1 万hm2、17 500 t以上,约占全国制种面积的10%,产量约占全国水稻总产量的15%,形成了“北张掖、南建宁”的农作物种子品牌格局。

1 发展成效

1.1 主导产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1.1.1 基地建设标准化

围绕整治田块、改良土壤、建设灌排设施、整修田间道路、完善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体系、配套农田输配电设施、强化后续管护等方面,开展建设高标准农田[1]。近年来产业园区内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稳步提升,2020—2022 年基地建设面积分别为893、1 200、1 000 hm2,农业机械化率、水肥利用率提升的同时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

1.1.2 生产全程机械化

通过试验、示范、探索与推广,建宁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全程机械化取得了快速发展,实现了耕地、种植、田间管理、植保、收获、烘干、精选等环节机械作业全覆盖。2020 年建宁县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第四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2021 年建宁县水稻制种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1.6%,居福建省领先水平。

1.1.3 制种农民职业化

截至目前,园区有职业制种经纪人114 人,全种类新型职业农民共计1 200 名,其中具备高水平制种能力且熟练使用农机的新型职业农民560 名,通过充分发挥制种生产专业合作社或经纪人的联系纽带作用,逐步形成了种业公司、种业合作社、制种经纪人等为主体的“公司+制种经纪人(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建宁种业运作模式。

1.1.4 种子生产产业化

以强化本地企业培育为切入点,建立运作模式,逐步实现种子生产产业化。已培育禾丰种业、天力种业等多家本地种子企业,其中,禾丰种业已实现育繁推一体化,拥有自有知识产权品种35 个。在2015 年12 月,“建宁水稻种子”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国家工商总局审核通过,成为全国首个水稻类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1.2 技术装备水平持续提升

1.2.1 积极开展科技研发合作

园区目前已与5 家省级及以上科研单位合作,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建宁县人民政府、建宁禾众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三方开展院县合作,成立建宁水稻种子产业研究院,与福建农林大学开展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与央企先正达集团中国开展县企共建,承接省级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建设省级农作物种子区域试验站。

1.2.2 开发信息化管理系统

园区内设有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可完善种子常规检测和分子检测装备,开展人员培训,提供专家咨询服务;种子信息服务中心具有数据采集、数据存储和分析处理以及数据展示等功能,可实时开展水稻制种相关管理工作;气象服务中心功能包括气候趋势预报、农用天气预报和预警等,农户可根据气象信息及时开展抢种抢收、病虫害防治等农事操作。此外,依托建宁禾众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建宁种子产业互联网平台,可整合农资需求、开展集中采购,为当地制种全产业链提供集成服务,实现降本增效。

1.2.3 开展农业新技术推广示范

园区主要开展4 项农业新技术推广示范。1)母本授粉后适时割除父本技术。该技术可有效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有利于提高种子质量和机械化操作水平[2]。2)种子智能烘干技术。该技术针对解决水稻种子在成熟收割期遇阴雨天气无法正常收割、晾晒、种子堆沤等难题。3)制种母本机插技术。该技术的落地应用可提高水田利用率和机插效率,节约成本。4)专业化统防统治防控技术。在三明地区引进旋翼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推行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目前建宁园区内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防治病虫害覆盖率达90%以上。

1.3 绿色发展成效突出

1.3.1 实现节水灌溉、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园区以“水”为抓手,统筹“生态、生产、生活”,对“山、水、林、田、路、村庄”进行系统综合治理,根据中型灌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园内制种田的节水灌溉覆盖率已达100%。2022 年完成示范推广应用各类绿肥4 533 hm2,实施秸秆还田面积约9 033 hm2,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25 467 hm2,园区内水稻化肥利用率约为42.1%,化肥施用率降低约为2.06%,绿色发展成效突出。

1.3.2 开展制种田病虫害绿色防治

园区累计建立40 个草地贪夜蛾等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测点,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应急防治面积667 hm2,统防统治面积14 000 hm2,绿色防治面积30 667 hm2,统防统治覆盖率43%以上。草地贪夜蛾等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处置率达90%以上,防治效率达80%以上,为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2020—2022 年绿色防治覆盖率逐年呈上升趋势,分别为37%、39%和43%。

1.3.3 农产品质量安全不断提升

截至目前,园区共有无公害农产品认证9 个、绿色食品认证22 个、有机农产品认证26 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3 个、中国农业品牌1 个、福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 个、福建名牌农产品3 个。截至2022 年9 月,完成省级监督抽检42 个、省级风险抽检68 个、市级监督抽检23 个、市级风险抽检22 个,合格率均为100%。经福建省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与一品一码追溯并行系统中核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覆盖率达88.96%。

1.4 联农带农作用显著

1.4.1 制种基本情况

2022 年园区内制种面积6 153 hm2,从事杂交水稻制种生产农户1.46 万户,随着制种产业集体化、规模化发展,2022 年带动创业就业人数4.05 万人,其中3.5 万人直接从事制种生产。

1.4.2 制种适度规模经营情况

截至2022 年9 月,园区流转土地面积6 060 hm2,流转用于粮食(制种)生产面积5 600 hm2,2022 年产业园适度规模经营率达80%。

1.4.3 新型经营主体培育

通过贷款贴息、实物租赁等多种方式,支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和销售工作。

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创建和星级家庭农场评定,对示范社、星级场给予优先支持,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3]。建宁县录入家庭农场名录系统3 120 家,其中从事种植业有2 546 家,产业园区内1 325 家,其中万鑫家庭农场入选第二批全国家庭农场典型案例推介名单。

建宁县注册从事种子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58 家,其中产业园创建区内35 家,入社成员7 588 人,占园区制种农户总数的45.7%。

1.4.4 强化联农带农机制

依托产业园优势,开展制种村企合作整村推进工作,进一步提高种子生产技术水平,增强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带动村财政增收、农民增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工作,扩大合作范围,拓宽服务内容。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实现互利合作。

1.4.5 促进增收

2021 年产业园区6 个乡镇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幅达14.22%,产业园联农带农作用持续增强,产业优势得到发挥,农民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园内农民群体收入水平稳步提高,2022 年产业园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至28 818 元。

2 基于SWOT-PEST 的建宁县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园分析

2.1 优势(S)

种子产业的兴旺与乡村振兴战略、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发展密不可分,推动现代种业的发展能有效稳定经济社会全局和农产品供给,更好地发挥“压舱石”的作用。

建宁县位于西北内陆山区、武夷山麓中段,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既具有季风气候特征又具有山地气候特征,冷热交替、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气候及地理条件皆有利水稻种子生产,是理想的制种地区[4]。制种产业在当地的发展历史悠久,是当地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柱产业,为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建宁县人民政府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建宁禾众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三方开展院县合作,建设产业研究院,打造集新品种研究开发、优质稻种生产、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技术服务、高新企业孵化和人才培养培育等“育繁推”为一体的种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与福建农林大学签订了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合作协议,解决技术难题,推广科研成果。

2.2 劣势(W)

从全国范围来看,以种子作为主导产业且建设卓有成效的产业园较少,较为缺乏可供借鉴的经验,同时当地产业园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对于园区的机制体制建设、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尚处于探索提升期。园区虽有龙头企业入驻但从实际成效来看目前带动能力不强、集群效应不明显,且园区内缺乏专业素养过硬的技术型人才,存在着技术人员青黄不接、人才断层的风险。

2.3 机遇(O)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粮食安全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等政策为种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种子市场发展态势良好,应紧跟政策导向,发掘种子产业潜力,拓宽市场,打响建宁种业品牌。利用好当地丰富的农业、文化及旅游资源,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围绕产业园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农文旅融合产业,并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打造建宁智慧种业。

2.4 威胁(T)

种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市场环境,农业综合执法改革背景下新组建的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尚处在适应期,监管过程中涉及的专业知识和行业法规较多,对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执法人员数量不足、部门间协调监管不畅等问题也有待解决。农资价格的持续上涨,使得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农民生产积极性也随之降低。同时种业从业者多为老人妇女,老人妇女文化程度、学习能力、生产效率普遍较低,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效果有限。种子选育方面,我国每年审定诸多种子品种,其中的品种同质化现象普遍存在,具有突破性创新价值的品种极少。

3 建宁县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园发展策略

3.1 巩固园区建设,完善管理体系

种子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多行业、多部门之间形成相互协作、高效联动的工作格局。同时也要明晰产业态势,确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扶持方案。用好专项资金,统筹各类涉农资金,支持种子生产基地的建设,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创新投入方式,积极组织银企对接、组建政府主导的投融资担保公司、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园区建设[5]。同时也要为种子产业争取政府政策支撑和引导,持续提升产业园运营水平。

构建建宁智慧种业网络平台,对有关种业的法律法规进行宣传,对行业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水平进行提升,对诚信企业和优质产品进行推荐,对违法案件进行曝光,实时更新种业相关信息,确保种子产供销全程可追溯。融入种子质量检测、信息服务、气象服务等功能,丰富网络平台内容,为制种行业人员提供准确信息,同时对生产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

科学、合法地设置产业园准入条件,明确种子生产基地、制种主体等各方面的职责,对违规主体进行严格的责任追究。执法人员的水平能有效衡量监管体系的实效性,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技能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加大对非法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种子的打击力度和曝光力度,建立一支水平高、效率高的种子市场监管执法队伍,为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3.2 提升科研水平,培育种业人才

依托福建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和种业龙头企业,围绕种子在生产、加工等方面的技术升级,引进高端技术和具备“育繁推”一体化的高水平企业,提升育种效率,构建产学研结合、“育繁推”结合的“科企”联合体,开展多种方式的协同育种和技术攻关。加大对种子技术装备的支持力度,提升研究设施硬件水平。加大种子生产关键技术的推广力度,开展高产配套关键技术综合应用研究。积极引进优秀的种业技术人才,广泛开展新型种业农民培训工作,将技术水平高、学习能力强的农民与引进人才一并纳入产业园人才智库,组建科研队伍。整合现有科研资源,充分调动龙头企业科研积极性,建立一套符合当地园区发展的行业标准和研发激励机制,打造更加专业化、技术化的建宁产业园形象,大力提升科研能力,为种子产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3 改善营商环境,打响本地品牌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土壤,也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有力支撑。要积极营造宽松、有序、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鼓励实力雄厚、具备科研能力的种业企业向培育、制种、销售、服务一体化、高端化发展。同时,积极推动兼并重组,引入竞争机制,淘汰一批实力弱、能力差的小企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完善种业行业环境,净化种业行业品牌,逐步实现种业行业市场化、规模化发展。

建立“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开发、统一宣传、统一使用”的“五统一”公用品牌管理模式[6]。确保种子产品品质的可溯源性,打造建宁种业的区域公用品牌。构建公共品牌的宣传、管理、保护机制。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驱动”的原则,健全种子品牌建设的激励体系,实现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推动建宁种业的发展。

3.4 探索产业融合,发展特色农文旅

依托当地农业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优势,以农业为本底,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生态养生为主题,做精做强种子产业,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努力构建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可立体种养,互利共生,实现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的生态农业种养模式,将多功能农业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聘请专家进行农旅规划设计,围绕建宁县“清新花乡,福源建宁”的旅游发展主题,依托农耕文化、美丽乡村、美食特产和独特的旅游资源,突出“莲乡、稻乡、果乡”三大主题,打造山水莲乡特色农文旅产业。

4 结束语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建宁县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园政府高度重视,拥有自然资源条件优越、较好的产业发展水平和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等优势,同时也存在建设经验不足、三产融合水平较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技术人员匮乏等劣势。应从实际出发,完善产业园存在的不足,以实现建宁县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园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建宁县建宁制种
一张雪糕纸
美术作品
建宁县举办2021年就业创业政策培训班
新疆兵团制种玉米获丰收
建宁县全力打响交通建设攻坚战
建宁苏区又添新亮点
建宁 建宁县创新金融扶贫方式助推贫困户脱贫
关于玉米制种自交率的原因及对策
门外阳光
伊犁地区制种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