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

2024-03-12农万相何静玥

广西林业科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聚类

农万相,文 军,2,何静玥,徐 靖

(1.广西大学 农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2.广西大学 区域发展研究院,广西南宁 530004)

集体林权制度是指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或单位对森林、林木和林地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1],其改革关乎中国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全局[2]。2003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 号)中,提出“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增强林业发展活力”,江西省、福建省率先参与到林业改革试点工作中。2008 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08〕10 号)中,明确明晰产权、勘界发证、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和落实责任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2016 年,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集体林权制度的意见》(国办发〔2016〕83 号)中,提出“逐步建立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运行机制,不断健全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集体林权制度,形成集体林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经营的格局。”为进一步拓展经营权职能,在2018 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进一步放活集体林经营权的意见》(林改发〔2018〕47 号)中,提出“鼓励各种社会主体依法依规通过转包、租赁、转让、入股、合作等形式参与流转林权,引导社会资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2021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提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鼓励各地在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和完善产权权能方面积极探索,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2022 年,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2003 年以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不断发展,多数学者基于产权、金融、法律和经济等学科,对“制度改革”“林权流转”“林地流转”和“产权交易”等进行研究,但缺乏系统性文献计量梳理和分析。为更好地响应国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号召,探讨未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和CiteSpace V 分析软件,对2003—2022 年中国学术期刊出版总库(CNKI)发表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总结并梳理该研究的演化过程、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旨在为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CNKI 数据库。2023 年2 月16 日,对CNKI 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主题词进行精确检索,共获得6 398 篇文献,包括3 364篇学术期刊论文、243篇学位论文、130篇会议论文、2 419 篇报纸、16 篇学术辑刊和221 篇特色期刊及1 本图书和4 项成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始于2003 年,手动筛选并删除非学术文献,并将出版年份和期刊来源分别设置为“2003—2022年”和“北大中文核心期刊+CSSCI”,最终获得658篇相关文献。

1.2 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从文献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等角度对文献数据进行分析,在分析基础上对研究的发展前沿和趋势进行预测;CiteSpace V 分析软件从关键词、作者和机构等角度,通过信息重组,形成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等,了解研究前沿和演进关键路径[3]。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的发文量、研究机构进行不同角度分析,并以CiteSpace V 分析软件为辅助分析工具,对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分析,对关键词进行共现、聚类、时线和时区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文量分析

从发文量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大致可分为3 个阶段,即探索(2003—2005 年)、深入(2006—2017 年)和巩固(2018—2022 年)阶段(图1)。在探索阶段,因江西省和福建省率先参与林业改革试点工作,学者们多研究江西省和福建省的经验,发文量均未超过10 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并未受到林业研究者的重视。在深入阶段,继2006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业健康发展”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向全国各地推广,各地区各部门陆续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行相关部署和落实,该研究逐渐成为林业研究的重点研究领域,研究范围扩大至全国,研究对象和内容增多;累计年发文量最多,最高年发文量达到98 篇(2009 年)。在巩固阶段,继2018 年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学者们逐渐将研究视角转向“林农收入”“林业金融”和“森林旅游”等内容,但发文量明显下降,研究内容也更偏向于对前两个阶段的经验总结和成效评价。

图1 2003—2022年CNKI数据库发文量Fig.1 Number of publications in CNKI database from 2003 to 2022

2.2 研究机构及其合作关系分析

研究机构的发文数量能体现该研究机构的科研能力,其与不同研究机构的合作能体现其在该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北京林业大学为该研究领域的核心机构,发文量达54篇;其次为南京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发文量分别为29、27和25篇(表1)。

表1 发文量排名前10的研究机构Tab.1 Top 10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number of publications

采用CiteSpace V 分析软件对研究机构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研究机构合作图谱;图谱中,节点数197 个,连线85 条,网络密度值0.004 4(图2)。机构间存在连线,代表其存在合作情况,连线越粗代表其合作频率越高。北京林业大学与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均存在合作关系;南京林业大学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均存在合作关系;国家林业局、财政部农业司等研究机构与其他研究机构均不存在合作关系。合作较多的研究机构主要位于北京、南京等地,说明这些地区的研究机构对该研究领域的贡献较大。

图2 研究机构合作图谱Fig.2 Cooperative map of research institutions

2.3 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分析

关键词是凝练文章主题的词语,提炼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能大致了解该研究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采用CiteSpace V 软件对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其中,节点数203个,连线222条,网络密度值0.010 8(图3)。频次和中心性是关键词共现网络中2个重要指标;节点越大,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中心性表示该关键词在所有关键词中的地位[4]。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以“集体林权”为中心,拓展出“改革”“林权改革”“林权流转”“制度改革”“农户”和“集体林”等研究方向。

图3 关键词共现网络Fig.3 Key word co-occurrence network

对关键词共现网络进行聚类分析,可清晰地反映该研究领域的核心主题(图4)。Modularity(聚类模块度,Q值)=0.759 7,大于0.7,表明聚类结构合理有效;Sihouette(聚类平均轮廓值,S值)=0.927 4,表明聚类结构令人信服,主题鲜明[5]。关键词呈现14个聚类,分别为“林权制度”“集体林”“农户”“林权改革”“集体林权”“林业产业”“成效”“对策建议”“全面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林改”“林权流转”“林地流转”和“绩效评价”。从3 个方面对14 个聚类进行概括。

图4 关键词聚类分析Fig.4 Cluster analysis on key words

第一,制度本体。该主题包含聚类#0(林权制度)、#1(集体林)和#4(集体林权)。自2003 年提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始,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围绕政策、法律和产权制度等方面进行。2003 年,福建省率先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8 年,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启,进一步加强家庭联产承包;2014 年,开始鼓励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鼓励以农户流出林地等方式推动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6]。基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森林法》,探索化解产权法律规范与地方非正式制度、村庄产权间矛盾的解决办法[7]。西部民族地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体系优化应建立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现代产权制度基础上,充分提升林区、林业和林农间的内生持续动力[8]。该研究处于制度变迁、制度困境、产权变迁和改革逻辑等方面的宏观研究上。

第二,涉及主体。该主题包含聚类#2(农户)、#5(林业产业)和#6(成效),围绕农户收入、林业收入和现代林业等进行研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户人均收入的影响不显著,对农户人均林业纯收入具有显著、稳健的影响[9]。单纯的林地“三权分置”不一定能带来林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农户林业收入的增长,需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扶持等措施提高林业生产的比较收益,使更多要素流向林业生产[10]。浙江省湖州市立足林权制度改革的优势,通过建设现代林业园区,形成竹业支柱产业、木业重点产业和森林生态康养等林业3 大产业[11]。该研究已由单领域转变为多领域协同发展态势。

第三,改革措施。该主题包含聚类#3(林权改革)、#7(对策建议)、#8(全面推进)、#9(林权抵押贷款)、#10(林改)、#11(林权流转)#12(林地流转)和#13(绩效评价)。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模式主要为“分林到户”和“分股到户”[12]。福建省三明市建立三明林业产权交易平台,打通林票交易流转机制核心环节,实行市场化运营[13]。林权抵押贷款是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结果,有利于缓解农户和林业经营者面临的资金瓶颈[2]。流转主要包括转包、合作、拍卖、互换、租赁和入股等形式,股份合作为林权流转的重要形式[14]。建议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林业补贴机制,建立健全林权融资、评估、流转和收储机制,完善采伐管理制度[15]。在规范林地、林木流转的同时,建立支持集体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不断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16]。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模式、产权交易模式、抵押贷款模式、林地流转模式和补偿效益等方面,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措施。

2.4 关键词时线与时区分析

为梳理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的发展脉络,利用CiteSpace V 软件中的Timeline View 功能,绘制关键词时线图(图5),并辅助SCImago Graphica软件,绘制关键词时区图(图6)。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发展可大致分为3个阶段。

图5 关键词时线图Fig.5 Time line map of key words

图6 关键词时区图Fig.6 Time zone map of key words

2003—2005 年为探索阶段。该阶段主要围绕“政策法规”和“产权”等方面进行研究。福建省永安市率先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不断的综合配套改革过程中激发林农造林、护林的积极性[17]。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权明晰后,重点完善相关制度,形成适应集体林区的特定经营管理机制[18]。“永安现象”是以市场手段而非行政手段配置林业生产资源,进而出现的“资源增量、农民增收和社会增效”的“三增”局面,认为基于产权经济学理论构建产权激励约束机制,有利于林业产权改革[19]。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具有促进作用[20],也能提高农民收入和促进社会稳定[21]。该阶段研究的主要特点为对试点省和出台政策进行宏观研究,从产权、经营和生物防治的角度初步探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2006—2017 年为深入阶段。该阶段主要围绕“集体林权”和“林权制度”等方面进行研究。从法律[22-23]、公共政策评价[24]、金融[25]和制度供给[26]等角度,探讨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关的问题;也有涉及林权流转[27]、产权设定和林权流转市场构建[28]等的研究。从农村基层治理的角度,提出构建决策、实施、纠错和合作机制[29],并认为在现代性进村和城镇化背景下,林权制度改革能促进农村社区有效整合社区内土地[30],有助于森林经营和采伐管理工作[31]及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和其他公共服务[32]的开展。从森林资源资产评估[33]、利益相关者[34]和协同[16]角度,分别提出完善评估体系及改革满意度评价和林业现代化绩效评价的策略。从创建改革示范区[35]和区域化发展[36]等方面,分析林业产业发展的问题。结合“双碳”目标要求,从森林碳汇交易机制建设的角度,探讨相关的碳汇交易模式[37]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森林生态功能的影响[38]。该阶段基于法律、产权、物权和经济学等知识,从公共政策、区域化和乡村治理等角度,对森林经营、采伐管理、公共产品供给、林地流转和林权抵押等进行拓展研究。

2018—2022 年为巩固阶段。该阶段主要围绕“乡村振兴”和“森林旅游”等方面进行研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2],虽能引起农户对林业的重视,但不能解决农户再投资的问题[39]。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发展,森林旅游发展取得较大成效[40]。在“三权分置”视角下,对林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41],进而探索林权估值机制和影响因素及金融资源在林业经营分配过程中的作用[42]。该阶段的研究主要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向多领域融合发展,涉及现代林业发展、森林旅游、生态保护、森林碳汇和林业碳汇等方面。

2.5 关键词突现分析

突现词可反映某个具体时间段出现频率突增的关键词,可显示出该阶段的研究热点和演变过程,为预测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帮助[43]。利用CiteSpace V 分析软件中的Burstness 功能,得到突现图,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13 个词语(表2)。最早出现的突现词为“政策法规”,突现强度为2.67。突现强度最高的关键词为“农户”(3.73)。在探索阶段,最热门的研究主题为“政策法规”。“林权制度”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深入阶段最早的研究主题;2008 年后,“林权制度”“全面推进”“乡村治理”“林权证”“农户”“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集体林改”和“林业收入”成为深入阶段最热门的研究主题;2016年后,学者们对“三权分置”进行了充分研究。在巩固阶段,“林地流转”和“林农”成为新的热门研究主题。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具有较强的政策引导性;目前,学者们对“林业收入”“三权分置”和“林农”的关注度仍较高;其中“林业收入”和“三权分置”的研究热度分别持续了9和6年。

表2 关键词突现Tab.2 Highlights of key words

3 结论与展望

3.1 结论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并采用CiteSpace V 分析软件对我国近20 年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2003—2022 年,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呈现3个发展阶段,即探索(2003—2005年)、深入(2006—2017 年)和巩固(2018—2022 年)阶段。探索阶段主要以江西、福建两省的研究为主;在深入阶段,研究范围扩大至全国,研究内容也逐渐拓展;在巩固阶段,研究向多领域协同方向发展,但研究热度下降。研究机构间合作较紧密,以北京林业大学和南京林业大学为主要合作对象,也存在独立的研究机构。

研究热点主要为“集体林权”“林权改革”和“林权流转”等,呈现14 个聚类,可被归纳为3 个热点方向,即“制度本体”“涉及主体”和“改革措施”,且多数研究围绕“改革措施”进行。目前,该研究逐渐向多领域协同方向发展,“林业收入”“三权分置”和“林农”为目前最热门的研究主题。

3.2 展望

(1)拓展研究内容。2018 年起,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但目前的研究仍集中于“农户收益”“林业收入”和“三权分置”等,较少将其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目前,林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森林碳汇、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等联系紧密,应探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这些领域的联系,探索适应这些领域发展要求的改革方向。

(2)拓展研究方向。通过耦合的方式,可加深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行多个研究主体间作用和影响的深入研究;学者们越来越倾向从耦合的角度进行研究,如“林业金融+生态林业”“森林碳汇+林业经济”和“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等[44-46]。乡村治理是农村研究的热门话题,集体经济和集体资产管理是集体林权改革涉及的内容,也是调研过程中被关注较多的内容;应积极探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乡村治理、集体经济和集体资产管理等的协调发展关系。

(3)拓展研究方法。目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大多采用实证研究和个案研究方法,少量研究在评价过程中构建综合评价体系[16,47]。在“双碳”目标和生态文明要求下,为满足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需求,应采用多种方法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可采用熵值法、Dagum 基尼系数、ArcGIS 和Kernel 模型等,通过多种研究方法结合的方式构建更客观、更全面的绩效评价和生态环境评估指标体系。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农万相负责论文撰写和数据分析;文军负责论文审核与修改;何静玥负责数据收集和框架设计;徐靖负责文献检索和作图。

猜你喜欢

聚类
基于K-means聚类的车-地无线通信场强研究
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条纹颜色分离与聚类
基于Spark平台的K-means聚类算法改进及并行化实现
局部子空间聚类
基于最小圆覆盖的海上突发事件空间聚类研究
基于改进的遗传算法的模糊聚类算法
一种层次初始的聚类个数自适应的聚类方法研究
基于熵权和有序聚类的房地产周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