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趣的马格南摄影练习(上)

2024-03-12潘超群

摄影世界 2024年2期
关键词:德沃超群扎克

《街区》(Neighborhood )潘超群 摄

马格南图片社(MagnumPhoto)是相信摄影实践多于艺术理论的地方。

虽然“马格南不需要艺术家”的断言早已作古,近年来偏向艺术摄影和创意纪实的马格南摄影师也更受市场和媒体的欢迎,但如果你邀请某位马格南摄影师给出一条有关摄影的建议你最可能听到的答案就是“多拍、尽量拍、永远不要停下来”。

我们的课程也是这样,从开学的第一天起就被停不下来的摄影作业包围着。这些作业中有来自合作院校的技术性练习,比如不同光线的创意练习(黎明、闪光灯、硬光、“亲密光线”等)、新闻事件的摄影报道(游行、音乐节、赛马活动等);也有来自马格南摄影师们给出的以星期为单位的短期拍摄项目;当然还有时间跨度为几个月的中期练习和最终的毕业项目,等等。

简而言之,在马格南的课程里,你没有一天不拿起相机拍摄的,摄影思维的训练和拓展就是通过这样不断拍摄获得的。

本期中,我和大家分享几个在课程中非常有趣,并且让我受益匪浅的摄影作业。

随机角落(RandomCorner)

马格南摄影师托马斯·德沃扎克(ThomasDworzak)为我们授课两周,课程主要关于“作品与主题”以及“选择与排序”。这两周中他为我们布置了一个有趣的摄影练习——“随机角落”。

这个命名为“随机角落”的练习曾经是马格南摄影师们玩的一个游戏,也是托马斯·德沃扎克正式加入马格南后参与的第一次“集体活动”。

顾名思义,托马斯·德沃扎克在地图上为每个人随机选择了一个角落(巴黎11-20区),要求在限定点不超过100米直径的范围内完成拍摄。这个任务严格限制地点,时间为两周,除此之外的一切均不设限,题材、主题、媒介等均可自选,只要在第二周课程前提交不少于30张图片即可。图片的选择与排序则在课堂上与托马斯·德沃扎克一起进行,最终形成一个不超过15张图片的个人“小作品”。

马格南课程的教室。巴黎,法国,2023。潘超群 摄

我分到的“角落”在巴黎19区的运河边,这里是出了名的脏乱差,拍摄中还要特别注意财产和人身安全。但到了目的地,这里出乎意料的没有想象中“可怕”,而是一个非常多元有活力的小社区。在拍摄的两周中我一共去了三次。第一次,我没带相机,就在运河边走走坐坐,观察感受了2个多小时,对环境和周围的人群有了个大致的了解。第二次,我带着相机试拍了一些图片后,决定选择宝丽来作为拍摄工具,一来是为了有实体照片方便在课程中进行选择和编辑,二是因为这个地方给了我很强烈的不真实感,这与宝丽来的器材性颇为契合。第三次,我花了一整个下午拍摄了6盒彩色宝丽来,挑选了32张照片用来交作业。

课程中,我与托马斯·德沃扎克一起尝试了很多种不同组合,如采用摄影师视角、采用观众的视角,等等。最终我们选择了14张图片,组成了一组有关于“巴黎运河文化氛围”的小故事。(ps:实体照片在这种课程中真的非常有用,比起在投影上进行编排,能看到更多更有效的思考过程和逻辑,毕竟一张小小的照片搬来搬去就很直观很方便。)

《随机角落》(Random Corner )潘超群 攝

托马斯·德沃扎克在选编演示的同时,也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理论,比如“相比起好照片,出现在正确位置的正确照片更重要”“照片能量的平衡”“偏形式与偏内容图片的不同选编方式”,以及他提到的多种经过实践的排序技巧,都让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除了编辑排序,这个练习本身也给了我很多启发,比如在严格限定地理位置的情况下,进行观察和拍摄的练习(感觉摄影项目的“限制性”越强,练习效果越佳)、在街头邀请陌生人拍摄的体验、对工具的重新思考,等等,这样的一个小项目其实收获远远大于预期。

街区拍摄(Neighborhood)

街区是每个马格南摄影师都会拍摄的主题,也是我们课程开始之后的第一个中期摄影作业。整个过程持续3个月左右,其间每个月都需要做一次进度展示和交流。这个项目也是为了最终毕业项目做的前期准备,同时也为了方便一些没有长期项目拍摄习惯和经验的同学去感受持续拍摄同一主题内容的节奏。

所谓街区,其实核心是记录自己生活社区的状态。但是作为一个既不想融入也不愿意被融入的“外国人”,我视游客为我的真正邻居。恰好我在巴黎住的公寓距离特卡德罗广场(Pl.duTrocadéro)一步之遥。这个能够遥望埃菲尔铁塔的广场,称得上是全巴黎游客最多的地点之一,我的拍摄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在拍摄的过程中,我逐渐对特卡德罗广场有了更深的理解,除了标准像一般的游客,这里也有讨生活的小摊小贩,也有喜怒哀乐、相聚别离。所以整个项目逐渐发生了变化——更加个人化、更有超现实的意味。

《街区》(Neighborhood )潘超群 摄

无肖像的肖像(PortraitwithoutPortrait)

27歲的柬埔寨裔法籍摄影师威廉·基奥(WilliamKeo)是另一位大师课的主讲老师。他的课程主要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他自己作品的分享。虽然我不是这类摄影题材的爱好者,但也不得不钦佩他的执着和勇气。作为目前马格南极少数以新闻报道类项目“过活”的摄影师,他用很大篇幅讨论了有关于金钱、规划和目标的问题,探讨了摄影师如何“存活”以实现自己的最终目标,以及如何在当下的市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课程的第二部分是通过一个为期一周的摄影作业进行有关主题创意、图片选择、编辑和排序的练习。此次练习的主题是“无肖像的肖像(Portraitwithoutportrait)”,简而言之就是要拍摄一组图片,以非肖像的方式展现一个与某人相关的故事。这个摄影作业来源于他自己两年前接到的一个工作——在不到72小时的工作时间内,报道中东地区某位已经去世20年的政治人物。

我选择拍摄的人物是我的太太,并且尝试将拍摄场景局限于我们在巴黎居住的小公寓之内。通过一部分之前已经完成的图片配合全新拍摄的内容,在存在和不存在之间去发掘有关于她的生活方式,以及表达她最近暂时离开巴黎后,我的思念与不习惯。

《无肖像的肖像》(Portrait without Portrait )潘超群 摄

说实话这个题目还是挺难的,尤其是编辑部分,在完成完整叙事的同时如何融合两部分内容又不会过于冗长无趣是最大的挑战。

有关编辑排序,从威廉·基奥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敢于“杀死图片(killphotos)”,哪怕是你自己非常喜欢的那些图片,如果它们于主题无益,那么就应该被果断放弃,或者留到未来其他合适的主题中再使用。在摄影中,多并不等于好。

《无肖像的肖像》(Portrait without Portrait )潘超群 摄

项目中,除我之外还有两位同学选择拍摄的对象也是自己的女朋友(其他人选择的都是公众人物或者历史人物)。非常有趣的是,最终的成片恰好反映了三种不同状态的感情关系:有一对是刚恋爱的情侣,有关对方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和与众不同的,所以图片也充满了色彩、探索欲和好奇心;另一对是恋爱长达40多年的“老夫老妻”,少了热恋的浪漫和激情,却多了经历时间后对对方的深刻了解和极为舒适自然的相处模式,所以图片中充满了不经意的细节和松弛感。

摄影的魅力就在于此吧,源自内心的表达,通过影像的方式呈现,如果恰好能够被人感知到,就是莫大的幸运和幸福了。

本期栏目就到这里,希望通过有关摄影作业的分享和讨论,为大家带来一些摄影的灵感。如果你感兴趣,也可以试试这些摄影练习。关于马格南你还想知道些什么,欢迎关注摄影世界微信公众号留言。另外,请千万不要忘记,摄影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猜你喜欢

德沃超群扎克
Spatiotemporal mode-locked multimode fiber laser with dissipative four-wave mixing effect
热心肠的同桌
绝经综合征的中西医诊治56例分析
德沃金“预诠释共识”的方法论意义
冬天的画稿
神奇动物 格林德沃之罪
小刺猬的水果梦
豆蔻年华里有个你
傻子与痞子
挑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