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资金管理防范财务风险的有效对策
2024-03-12刘利萍
刘利萍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咸阳 712100)
引 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成熟,国家对高校教育的重视也不断提升。人才作为第一生产力,高校对人才的培养除了代表着国家一定阶段内的教育水平,也昭示着未来经济发展的前景和潜力。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办学经费的来源呈现出多样化和规模化的特点,这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财务风险,给高校财务管理加大难度。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背景下高校管理水平的提升,加大财务风险的管控力度就成了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高校应从资金管理的角度入手,全面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应用价值。但在管理实践中,高校在资金管理方面仍存在着较多问题,如预算管理不到位、资金风险识别不全面、资金控制和监管力度不足、专项经费管理不严谨等,诸如此类问题都制约着高校财务风险管控能力。
一、高校资金管理相关涵义简述
(一)高校财务管理与内部经济运行机制
财务管理是高校综合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校资金、资源等的筹集和调拨、使用和结算、分配与监督等工作内容的总称。财务管理水平影响着高校教学和科研水平,一直以来都受到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关注。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校的财务管理活动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如经济活动更加多样、筹资渠道更加多元、核算体系趋于规范化和复杂化等。在该背景下,高校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就要合理界定财务管理的职能和地位,体现财务管理的战略引导价值,进一步完善高校内部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和优化[1]。
(二)高校财务风险类型
现阶段,高校的财务风险类型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财务管理工作自身携带的风险,二是互联网办公模式下出现的风险。
鉴于财务管理工作的繁杂性与专业性,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需要与科研、教育、后勤和人力资源等各部门加强沟通,需要基于全面的数据信息,才能保障财务决策的科学合理,这其中任一环节出现纰漏,都会影响财务工作的处置效率,从而造成资金或资源的浪费,引发不同形式的财务风险。再加上不同学校对财务风险的管理能力参差不齐,容易形成自我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和危机。
另外,根据高校对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需要,大部分学校正在运用财务信息化管理模式,对计算机、大数据、互联网等的技术优势非常青睐。虽然信息化办公可有效提升财务管理效率,但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问题。比如:财务人员操作失误导致的风险;互联网办公环境出现系统漏洞,造成学校数据库泄露或篡改,导致重大损失;等等。如何规避财务管理模式改革带来的各种新风险,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
二、高校加强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首先,高校加强资金管理有利于增强偿债能力。高校的资金来源中,具有高稳定性的是财政拨款。但近年来财政运行比较紧张,学校面临着较大的资金管控压力,但学生数量的增多和对办学标准的提高,导致学校对资金的需求依然非常强烈。很多高校为了满足扩招和竞争,选择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合作,通过借贷的方式缓解资金压力,这就造成了一定的债务风险。所以,高校加强资金管理,有利于增强偿债能力、降低偿债风险[2]。
其次,高校加强资金管理有利于优化投资目标。高校对外投资的方式主要是输出人才、科学研究和研究成果转化等。而校办产业一旦出现投资失败,就会陷入错综复杂的经济纠纷,严重影响着学校所投入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货币资金等各类资源的安全、完整。所以,高校加强资金管理有助于学校从实际出发,优化投资目标,权衡风险的差异,合理配置投资项目。
最后,高校加强资金管理有利于日常运营管理。高校的资金管理要特别关注日常的常规性支出,若高校管理结构复杂、人员开支和能源开支占比过大,也会造成资金占用和资金浪费。所以,高校加强资金管理有利于合理规划资金使用,能够大大降低流动性风险,避免出现运营成本混乱的情况。在节约运营成本的前提下,将有限的资金投入高价值管理活动中,从而降低财务风险,提升高校的整体治理水平。
三、目前高校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不到位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资金的使用和调度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部分高校未将预算管理和资金管理紧密结合,影响了资金分配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预算编制缺乏实用性,预算指标的设计与学校实际管理需求之间的偏差较大,削弱了预算规划在资金分配过程中的指导作用[3]。由于预算编制存在问题,学校在财务管理过程中经常会面临预算的反复调整,预算执行结果往往与预算目标之间存在难以弥合的差距,这也意味着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非常容易诱发财务风险。高校若不能及时将预算管理落实于资金管理中,资金使用进度与业务实际进度之间存在偏差,无法真实反映出高校财务决策的科学性,不利于财务风险防控。
(二)资金风险识别有待加强
高校的财务管理会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法规政策等的影响,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双重影响,学校资金活动也处于不断调整和不断更新的状态中。而新的资金活动必然面对着新的不确定风险。比如,高校在签订合同时,会面临新的规避机制,在费用报销中也会面临基础会计资料不全面的问题等。诸如此类问题都会影响财务人员的资金风险识别水平。但就目前的管理实际而言,大部分高校缺少专业的资金风险管理机制,缺少资金风险评估模型、风险应急处理流程、风险防范措施和其他制度等,导致财务管理在风险防范方面不具备有力保障,难以在资金活动发生初期准确识别风险问题,往往是在风险事件发生后,财务管理才能做出反应,但这种相对滞后的风险处理难以挽回经济损失。
(三)资金控制与监管不足
资金管理除了初始的分配阶段,还包括资金使用过程的控制与监管。资金控制与监管是影响资金使用效果的关键环节。审计工作是加强资金控制与监管的核心,但部分高校的内部审计并不完善。比如,内审流程和内审制度等缺乏独特性,未形成自身独有的内审工作模式。高校缺乏资金使用过程的自我约束,尤其是对资金管理的风险点覆盖不全面。部分高校加强资金控制和监管时,缺乏独立的组织机构,内审人员更多负责事后会计核算,没有对关键岗位和重大资金事项开展有力监控,无法对其中潜藏的风险问题提前预判,并提出风险防范意见。高校在资金控制与监管方面存在不足,导致资金价值难以最大化发挥,不利于财务风险的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
(四)专项经费管理不够严谨
专项经费的管理是高校资金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专项经费的用途通常比较固定,如科研投资、教学设备更新等,且这部分资金开支比例通常较高。高校是承载科研教育的主要场所,国家每年会投入大量资金来支持高校,因此高校在加强资金管理时就不能忽视对专项经费的管理。但目前部分高校在专项经费管理制度、管理责任和管理流程等方面均有不足之处,没有严格按照审计规则执行专项经费。不仅教学水平和科研质量无法提升,还降低了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率,给资金管理带来麻烦。部分学校由于专项经费管理的疏漏,还容易出现资金侵占、挪用或贪污等个别不良情况,对高校的资金安全构成威胁,从而埋下严重的财务风险隐患[4]。
四、高校加强资金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使预算管理与资金管理紧密结合
高校应重视预算管理在资金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完善预算管理机制,将资金管理的各项标准和要求纳入预算体系中,将各类资金的分配与使用以科学的预算编制表进行呈现。加强预算的执行控制,也是变相减轻资金管理风险。在预算编制阶段,学校财务部门应组织所有相关部门参与共同会议,根据学校历年预算执行结果和现阶段实际预算需求,深入了解各部门工作的难处,收集真实可靠的基础信息,分析预算需求的合理性,并采用多种预算编制方法,建立预算组合,基于“资金节约+资金绩效”的原则制定本年度的资金使用限额和资金管理目标,编制相应的预算管理方案,实现全年度资金使用的透明化。
(二)建立资金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
风险管理是资金管理的主要目的,因此高校在加强资金管理时需建立完善的资金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基于经济活动的类型和范围,划定财务风险可能发生的时间节点、预测风险类型和风险程度。学校应建立独立的风险评估机构或专门的风险评估小组,由专人统筹风险管理的全部事项,定期评估与分析风险等级,提高资金风险管理的专业性和规范性。与此同时,学校在制定资金风险评估策略时,应充分考虑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原因和影响程度等,补充风险评估内容,制定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解决方案[5]。通过全面的风险分析,做好事前预测,打好风险防范的基础。高校还可考虑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比如给不同的部门和不同项目设定资金使用限额,若超出限额预警线,财务部门必须及时做出提醒和预警,并采用一定的财务手段进行干预,及时分析资金异常变动的原因,相关工作人员在接收到预警信息后必须立即停止业务,向领导层和财务部门反馈资金使用细则和资金超额原因。
(三)加强资金控制与过程监管
监管机制是资金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为了有效控制财务风险,就要通过各项监管机制保障资金管理措施的有效施行。学校应注意对内部审计的应用,将内部审计作为监督资金使用的主要方式,监测资金去向,提高核算精确度和及时性,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对资金的分配与使用过程开展动态性监督。除了内部审计外,高校还应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完善内控制度、内控流程,扩大内部控制范围,健全内部控制管理环境,基于“业财融合”原则,促进学校财务部门和其他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专门负责资金管理的组织、实施和评价等工作,为财务风险防范保驾护航。高校除了加强资金管理的内部监督外,还要积极应用外部监督的力量,与外部审计、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展开合作,借助外部监督的力量,提高学校自身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科学性,提高财务管理标准和资金使用规范,促进各部门共同参与。高校可选择将部分资金管理信息进行公示,提高资金管理的透明度,强化社会监督作用。总之,高校应借助内外部监督的共同作用,加强资金控制与过程监管,降低财务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
(四)落实专项经费的责任机制
专项经费的使用是高校资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高校应积极落实对专项经费的管理责任,实现标准化和流程化管理。首先,学校应完善专项经费的支出制度,严格限制经费的开支标准、范围、经费审批流程和单笔经费支出比例等,类似咨询费和劳务费等支出可采用银联支付,降低经费审批中“虚假签字”等不良情况。其次,完善专项经费的考核机制。将专项经费的使用效果以考核结果的形式呈现,明确划分专项经费的考核规则、管理责任及考核后对应的奖惩激励政策,使专项经费的相关责任人形成自我监督和约束,提高专项经费管理的规范性。比如,高校可采取“谁主持、谁负责”的责任机制,当专项项目出现问题时,追究责任人和责任部门。最后,可对专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公示,接受全校师生和社会公众的多维度监督,确保专项经费管理责任有效落实,为整体资金管理减轻负担,防范财务风险。
结 语
综上所述,财务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体系对于防范财务风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应不断完善资金管理的各项体制机制,使财务风险管理更加专业化、规范化。高校要立足于自身的办学实际,借助预算管理的各项手段措施,使预算管理与资金管理紧密结合,通过控制预算的方式减少资金浪费;高校应建立资金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机制,在风险问题发生前期提前遏制;加强资金控制和过程监督,使每一笔资金都能花在“刀刃”上;落实专项经费的管理责任,杜绝违规操作或资金另作他用的不良现象,保障资金的安全完整。高校应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提高资金管理水平,为财务风险防范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