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翻译实践论视域下的隐喻英译管窥

2024-03-11周恬恬

当代外语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隐喻译文话语

孙 毅 周恬恬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510420)

0. 引言

为彻底扭转中国长期在国际话语体系内行多言少、言而无效的尴尬局面,我国政府近年来愈发注重有效发声,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国际传播能力与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主要依靠翻译这座桥梁”(杨枫 2021: 15),而国家话语翻译作为一种国家话语能力,已当仁不让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一环。目前,基于打造同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话语权这一现实需要,提升国家翻译能力已成为国家能力建设的一大课题,“国家翻译实践论顺应了这一时代需求”(蓝红军 2020: 117)。作为一套具有国家性、民族性、主体性和原创性的新兴本土译学理论,国家翻译实践论为国家话语翻译研究开辟全新视角,以助力相关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有力推动国家翻译能力的发展。

国家话语翻译的重、难点均落在隐喻上。鉴于隐喻强大的认知功能,国家话语需诉诸完善的隐喻架构,隐喻就成为支撑国家话语及其翻译的脊梁。隐喻虽形式简洁,却富含隽永的联想意义,在目标语中找到言简意深的对应表达绝非易事。因此,隐喻带来话语构建机遇的同时也导致了一些棘手的翻译难题。可见,隐喻是提升国家翻译能力之路上必须攻克的一道关卡。据此,本文借助国家翻译实践论,对《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中的隐喻翻译进行解析,以期为国家话语翻译提供参考。

1. 国家翻译实践论视角下的国家话语翻译

国家翻译实践论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学者的成功探索和卓越创新,以任东升为代表的学者在论作中逐渐勾勒、充实并完善了该理论架构,其主要内容汇于表1。

表1 国家翻译实践论的主要内容

言及国家翻译实践论视角下的国家话语翻译,必须首先厘清其本质与内涵。根据陈汝东(2011,2015,2017)和文秋芳(2016,2017)的看法,国家翻译实践有以下判断标准:第一,国家话语是一种结果,也是一个传播过程;第二,国家话语是一种以国家为核心、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利益、塑造国家形象、传播国家信息的国家传播行为;第三,国家话语主要包括国家领导人话语、国家机构话语、国家媒体话语和国家外译话语四个方面。

如国家话语翻译本质示意图(图1)所示,国家话语翻译作为国家外译话语的过程或行为,属于国家话语的一部分,服务于国家利益,能塑造国家形象并体现国家意志,是一种国家传播行为。任东升(2019: 69)指出:“判断某种翻译实践是否属于国家翻译实践,就看是否已经上升为国家行为。”国家话语翻译作为国家翻译实践的一部分,可纳入框架统筹考量。“国家话语翻译被提升为一种国家翻译行为”(任东升、高玉霞 2015: 93),相较于一般翻译实践,更具重要性、复杂性和特殊性。

图1 国家话语翻译的本质

黄友义等(2014: 5)指出:“政治话语体系是对外话语体系的核心,集中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治国经验。” 以党政文献为主的政治话语凝聚中国道路、中国方案和中国理念的智慧,其翻译行为关系到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实乃国家话语翻译的核心。再者,“隐喻在政治话语中是一种常规思维方式”(文旭 2014: 13),具有无穷生命力。Lakoff和Johnson(1980: 159)言:“隐喻在构建社会现实和政治现实中起着重要作用。” 隐喻与政治话语须臾难离,抽象的政治事件需借助具备化异为同功能的隐喻表达才易于被公众接受。此外,众多中外领导人皆为隐喻高手,善于借隐喻表述观点、传递思想,唤起民众共鸣。然而,“隐喻的大量涌现亦成为影响译文质量的关键”(黄进财、罗兹深 2021: 17)。可见,隐喻翻译既是国家话语翻译的重点,也是亟待攻破的难点。下节着重缕析隐喻翻译发展流脉,以实例分析的方式管窥国家话语中的隐喻翻译,期达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之望。

2. 国家话语中的隐喻翻译

2.1 隐喻与隐喻翻译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从词汇层面对隐喻予以经典定义,开创了西方隐喻修辞学的先河。随后关于隐喻的论述不断发展,但始终将隐喻狭隘地视为一种修辞格和装饰品。直到Lakoff 和Johnson掀起一场隐喻革命,提出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终将隐喻提升至认知高度。自此,“隐喻彻底摆脱了长期附庸于传统修辞学的尴尬局面, 研究面貌焕然一新”(孙毅 2017: 80)。通过从源域到靶域的单向映射,隐喻以熟悉喻陌生、具体喻抽象、简单喻复杂,为人类搭建起一座座认知桥梁,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认知工具。

虽然隐喻研究在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中早已占据了一席之地(孙毅、邓巧玲2022),但隐喻翻译研究却似沧海遗珠,长期被零问题论主宰。人们曾认为隐喻翻译与普通语言翻译别无二致,即隐喻未导致特殊的翻译困难。直到Dagut(1976)提出应严格区分隐喻与由隐喻派生而来的语言隐喻行为,由是揭露了被长期忽视的隐喻翻译弊端,至此隐喻翻译的特殊性才进入大众视野。以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分水岭,隐喻研究由修辞观到认知观的转向标志着隐喻翻译亦步入新阶段,即“起步阶段”(孙毅 2017: 85),隐喻的可译性及隐喻翻译的难度成为该阶段的热议话题。

溯其本源,隐喻翻译之痛主要源于隐喻丰富的联想意义。首先,就隐喻的历史文化蕴涵言之,虽然Mason和Dagut等人就隐喻翻译是否应与一般翻译分而论之、隐喻翻译是否具有特殊性等问题莫衷一是,但普遍共识是,隐喻产生于特定的文化语境中,这为隐喻翻译设置了障碍。Dagut(1987)指出,隐喻可译性部分取决于译语读者能在多大程度上共享隐喻的文化联想。可见,隐喻厚植的历史文化根基赋予其强大的力量与深邃的内涵,这为翻译行为带来了不小挑战。其次,从隐喻的联想意义来看,Dagut(1987)提到,隐喻的复合词汇意义在译语中缺失时也会造成翻译困难。隐喻倘若兼具文化联想意义和词汇联想意义,会使隐喻翻译难上加难。隐喻的独特魅力在于能将丰富的联想意义和强大的动态效果浓缩于简洁的语言现象中。觅见言简意深的译语表达是隐喻翻译的终极目标。最后,隐喻翻译研究由笼统走向具体,空泛步入深刻,国内外学者围绕隐喻翻译各抒己见,不仅在隐喻翻译策略研究上取得丰硕成果,更是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理论流派,近年见胡壮麟、孙毅和李玲等,实难穷举。

2.2 国家话语中的隐喻翻译例析

鉴往知今,以史兴国。《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在重大历史关头吹响的嘹亮号角,是对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全面总结。为进一步对外宣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国外文局和中国翻译研究院日前发布了《决议》的汉英对照版本。《决议》的海外发行是一次国家行为层面的对外话语实践,事关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与认同,对于塑造国家形象和维护国家利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国家话语实践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译文质量,而隐喻翻译又是国家话语翻译的重头戏。《决议》约3.6万字,隐喻使用频次高达137个,包括战争、道路、旅程、身体等二十余种隐喻类型(详见图2)。

图2 《决议》中隐喻类型及分布

文旭(2014: 11)指出:“政治隐喻蕴含着丰富的意识形态。” 政治话语中隐喻的联想意义不再囿于文化层面,而是扎根于国家的现实土壤,体现了国家的意识形态和世界观。所以隐喻翻译作为国家话语传播的重要手段,表面上是隐喻语际转换,实际上是在传递隐喻的历史文化内涵,根源是传播国家的意识形态,讲述中国道路、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以抢占话语先机、塑造国家形象、维护国家利益。可见,隐喻翻译是国家话语翻译的重点,也是国家话语对外传播的手段,国家话语中的隐喻翻译作为一种国家层面的传播行为,核心是服务国家利益。下文选取《决议》中十类高频隐喻,分析隐喻翻译作为国家话语对外传播的积极作用。

2.2.1 战争隐喻

原文:党中央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

译文:The Central Committee led...an all-out people’s war to curb the spread of the virus...forthe battles to defend Hubei Province and its capital city Wuhan.

战争渗透于人类的语言和思维中。战争隐喻在各类语体中都具有强大生命力,在政治话语中更是屡见不鲜。战争隐喻构成了中国抗疫图鉴,以战争猛烈喻疫情严重,战争全面喻人民团结,开战姿态喻抗疫主动,战争部署喻我党指挥。战争隐喻的英译妙处在于以“people’s war”展示中国抗疫战争的全民性、团结性和主动性。英语“war”往往包含多场“battle”,故武汉只是中国抗疫的一个分战场,是全国抗疫战争的一部分,有赖于党的运筹帷幄和全体同胞的关心支持。这一战争隐喻的翻译并非仅是语言的对应转换,亦向世界展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团结力和自信力,塑造了勇于担当、敢作敢为的共产党形象和全民团结一致的大国姿态。

2.2.2 道路隐喻

原文: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译文:We must neitherretrace our steps to the rigidity and isolation of the past, nortake a wrong turn by changing our nature and abandoning our system. We follow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路”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国家话语政治隐喻,一国的发展道路决定了其政治方向和前途命运。在国家话语翻译中,道路隐喻翻译至关重要。 “老路”喻以往犯过的错误,“邪路”喻未来规避的错误,二者皆非正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实际行动表明,中国共产党不会重蹈覆辙,亦不会误入歧途,昭示出共产党吸取教训、自我革新的决心,以及预见未来、防患于未然的能力。译文未见“老路”“邪路”的直译,力避蓄意误读,以“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表示中国共产党已经探索出一条新路,未来还将坚定不移地继续走下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道路隐喻彰显了中国的道路决心,展示共产党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能力。

2.2.3 旅程隐喻

原文:逢山开道、遇水架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航船劈波斩浪……

译文:We mustforge new paths and building new bridges wherever necessary. We must...steer the great ship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o cleave the waves...

旅程在中国国家话语中常被隐喻为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和国家的局势变化。共产党人作为旅行者在不同阶段会精准地自我定位,把握前进方向。“山”和“水”借喻中国发展过程中遭遇的障碍与困难,“开道”和“架桥”寓示中国共产党不畏艰险、随机应变的智慧与能力。“航船”寓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通往目的地的交通工具。道和桥基于中西方共有的认知经验,其直译处理法也能激发积极、正面的联想意义,传递出中国共产党开拓进取、不屈不挠、攻坚克难的精神。

2.2.4 身体隐喻

原文:广大党员……补足精神之钙……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

译文:Party members...absorb the mental nutrients...preserve...the backbone of their identityas communists.

身、国同构同理,治身、治国相通,这是儒道哲学的固有理念。本土传统哲学的“身体性”观念孕育出镌刻中国文化符号的身体隐喻。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身体及其部位往往作为认识中国政治组织架构的有益参照。精神之钙和脊梁的譬喻甚妙,把中国共产党的信念理想喻为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如若缺失,共产党人就无法健康成长;只有充分吸收我党营养,才能挺直脊梁,锻造坚实的精神信仰。钙在译语中泛化为“mental nutrients”,表明共产党人像身体吸收营养物质一样,不断汲取精神营养,为脊梁提供养分,由此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终身学习、自我完善、不断进取的优良传统。

2.2.5 习语隐喻

原文: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译文:Withthe determination to never let up...the last leg of the journey only marks the halfway point, we must make unremitting efforts to advance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国家话语擅于运用传统文化习语,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宏大的国家政治,借此拉近与普通大众的心灵距离。习语一“咬定青山不放松”以竹子的坚韧不拔隐喻共产党人坚毅执着的精神品质。习语二“行百里者半九十”表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愈接近目标愈要小心谨慎,最后几步尤为关键。竹在西方不甚常见,故作意译处理。习语二转译为旅程隐喻,阐述治党治国方略,传递出共产党人持之以恒、稳扎稳打、不居功自满的清醒态度。

2.2.6 建筑隐喻

原文:党……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

译文:As we have gone fromlaying foundations and defining initial structures...

自1980年Lakoff和Johnson出版《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起,建筑隐喻便惹人关注。建筑物喻国家,建筑过程喻国家发展历程,能够促进民众对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理解,带动人民展望和期盼国家发展前景。原语为建筑术语,多指建筑基础性工作,寓示国家发展的初期成果。原文隐喻植入译文,让受众清晰了解国家发展历程和概况;建设进度展现出发展之稳、之快,体现了建设者的清晰思路、精心设计和合理布局。

2.2.7 旗帜隐喻

原文: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

译文:The concept of a 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has becomea banner...

以旗帜做源域是中国政治隐喻的常用手法。旗帜隐喻见证了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的高速发展,表明中国深刻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时代趋势,中国共产党以此为指引,并贯彻到各项国家事务中。译文保留旗帜之意,表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不容逆转的大势,传达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刻认识,国人对其高度重视并躬身践行。旗帜隐喻展示了中国的世界观,表明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彰显了亲仁善和的大国气度。

2.2.8 疾病隐喻

原文:以猛药去疴……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

译文:the determination toadopt powerful remedies...totake painful measures...

中国政治文化中的身体隐喻催生出丰富的疾病隐喻。疾病隐喻可以强化政治语言效果,呼吁人们做出理性反应。以“疴”借喻中国面临的疑难问题,“猛药去疴”形容中国在反腐行动中的毅力和斗志,译语亦彰显出党中央对腐败的零容忍态度以及根除腐败的决心。刮骨疗毒、壮士断腕同为疾病隐喻,意指惩治腐败要当机立断,连根拔起,避免事态恶化。若将其直译,恐难激起译文受众恰当的意义联想,反而造成无效传播乃至反效传播。

2.2.9 围棋隐喻

原文:只要我们……下好先手棋……

译文:We should...get a head start....

中国拥有悠久的围棋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已有记载。围棋在近代才传到西方国家,其对围棋的熟悉程度不如国人。中国国家话语常以棋局喻政局,围棋的布局、落子和进退象征谋略、计划和行动。欲下好政治围棋,必须统领棋局、布好局、开新局、用活棋路、发挥棋力。“先手棋”指主动出子,先发制人,表示共产党人在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时主动出击,快人一步。考虑到围棋隐喻在中国政治话语中的独有特色,意译保证了源语意义的精准转述,同时展示共产党应对困难的积极态度和实力担当。

2.2.10 答卷隐喻

原文:党……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党……又踏上……赶考之路。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一定要继续考出好成绩。

译文:The Party has securedextraordinary historical achievements...a new journey...It is up to the people to judge how the Party performs in the test of the times.We must continue toperform well.

答卷隐喻是中国国家话语近年来的一大创新。 “答卷”喻中国发展现状,“答卷人”喻中国共产党,“阅卷人”喻检验发展成果的人民群众。赶考之路象征中国步入新阶段、迈上新台阶,考出好成绩象征共产党人砥砺前行,大有作为。以上均采用意译法,言简意赅地展示了共产党的百年成就和继往开来的精神。三个隐喻排比式的翻译尤为巧妙,将形式分散的源域融合,集零为整,让三者关系更加紧密,便于读者理解。难题和挑战源于时代,迎难而上的共产党人敢于接受人民群众的检验与监督,由此展示中国共产党不畏艰险、勇担重任的精神,也彰显了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治国之道。

除上述10类隐喻用例外,《决议》中另含15种隐喻表述。这些隐喻团簇共同构成一幅完整的隐喻图景。这幅隐喻画作中,党和国家的事业是旅程、道路、建筑物、棋局、试卷、战争;共产党是旅行者、领路人、建筑师、棋手、答卷人和战斗指挥员;广大人民群众是旅途伙伴、行路人、建筑者、阅卷人和战斗者;麻烦困境是险滩、坎坷、疾病和敌人。如上隐喻相互配合,描绘了党以往经历的艰难险阻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现了党当下面临的风险挑战和累积的强大实力,展望了党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和怀揣的强大自信,也彰显了党对内以民为本、对外亲仁和善的政治理念。党势必要同一切危害人民权益和破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为斗争到底。由此可见,为了塑造成功、适切的政治话语,“政治隐喻有赖于人类的普遍经验”(孙毅、李全 2019: 45)。而翻译政治隐喻的标准便是准确传递党和国家的治国方略和发展理念,积极塑造党和国家的正面形象,让外国读者切实感受到我党和国家的实力、亲和力和公信力,以此服务国家利益大局。

3. 结语

隐喻凭借强大的认知功能和丰富的联想意义在国家话语中屡见不鲜。隐喻特殊的修辞原理使其具备了阐明国家立场、建构国际关系、传播外交理念等话语功能(赵玉倩、杨明星 2022),故国家话语中的隐喻翻译是一片颇具开发价值且大有可为的研究共海。国家翻译实践论为隐喻翻译研究提供了新颖的切入点,至少为学界带来以下启示:国家话语隐喻翻译是一种国家行为层面的自利型翻译实践,以服务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具有鲜明的国家属性;从功能上看,隐喻翻译既是国家话语能力的体现,也是一种重要的话语传播方式。作为一种基于共有认知体验的跨文化传播,隐喻翻译是国家话语走向世界的纽带;从目的上看,国家话语隐喻翻译通过有效的话语传播来塑造党和国家形象,展示国家实力,有助于打破外域对我国的刻板印象,避免蓄意曲解;从操作上看,国家话语隐喻翻译以简明扼要的方式传达隐喻深层意义,如国家的世界观、政治观、意识形态和治国理念等。对于文化共享型隐喻,其翻译难点不在于文化差异,而是传递隐喻的联想意义,所以并非拘泥于直译法;对于文化特有型或冲突型隐喻,多采取意译或释义法,简明传达隐喻的联想意义;从标准上看,国家话语隐喻翻译并未将“信达雅”原则奉为金科玉律,而是具体考虑译文对国家形象的塑造效果、与国家战略的契合性以及与国家利益的一致性。所以,译者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还需要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与国家意识。

任文和李娟娟(2021)曾尝试提出国家翻译能力的定义,对国家翻译能力进行概念构建,介绍其中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四个子能力:翻译实践能力、翻译管理能力、翻译传播能力和翻译发展能力,且明确提及国家翻译实践能力是国家翻译能力最直接的体现。国家意识是国家翻译能力建设的逻辑起点(杨枫 2021: 15),以国家意识为核心的国家翻译实践论对以上四种能力的发展均起到拨云睹日的作用。翻译实践直接产出翻译产品,因此无论是行业、机构还是个体译者都需要慎重考虑翻译操作对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的影响。国家翻译实践论启示我们,国家翻译实践能力并非个体译者和团体翻译能力的简单叠加,个人、团体、组织、企业、机构乃至整个行业翻译实践能力的提升才能够推动国家翻译实践能力的整体发展,因此需要将国家意识和国家利益大局观渗透到人才培养、规范制定和行业管理的统一过程中。国家翻译实践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研究便是一次有益尝试,对国家翻译实践能力建设多有裨益。学术研究层面的突破将推动国家翻译能力的整体建设,故而本文做引玉之探,期待学界崇论闳议,合力推动国家翻译能力建设再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隐喻译文话语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译文摘要
I Like Thinking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