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潘镜芙院士:碧波逐梦行 铸剑卫海疆

2024-03-11高红梅

军工文化 2024年1期
关键词:驱逐舰军舰舰船

高红梅

半路出家搞导弹驱逐舰, 一干就是一辈子。

“心明如镜、察微自省、一生平安。”这是外祖父庄幼先 为潘镜芙取名之意。诚然他的一生都谨记于此,践行着一名共 产党员纯洁高尚的理想信念,践行着一位学者对知识持续的好 奇和探索,也践行着一名军工科研工作者对党和祖国的忠诚与 担当。

“船”,是逃难的工具,也是安命的栖所

潘家的祖上在湖州,先祖是在明朝被誉为“千古治黄第 一人”的世界级河工专家、明朝大水利学家潘季驯(1521— 1595)。这大概也冥冥之中注定了潘镜芙与水结缘的一生。

1930 年 1 月 26 日,潘镜芙出生于浙江湖州。1935 年秋, 年仅 5 岁的他便在父母亲的支持下进入南浔中学附属小 学读书,开始了他的求学历程。

1937 年“七七事变”发生,抗日战争爆发了。原本 是一片湖光水色的南浔镇,被侵华日军燃起了烧杀抢掠的 熊熊大火,几天不熄。7 岁的潘镜芙随着家人在惊恐万分 的情况下,乘着一叶小船,从一个村庄躲避到另一個村 庄。“船”成了潘镜芙家那段艰难时日里逃难避祸的工具, 也成了那时藏身安命的栖所。童年的苦难令他终生难忘, “有船才能生存”的信念也深深地扎根在他的脑海里。

东躲西藏终归不是办法。1938 年 5 月,潘镜芙全家 又乘上了一艘木船,从水路前往上海去投奔亲戚,希望 能够在上海找出一条生路。

潘镜芙和家人乘坐的木船在江边慢慢划过,一艘艘 日本军舰和大大小小的外国巨轮神气十足、连绵不断地 停泊在黄浦江中间。

就在此时,父亲咬着牙说了一段令他终身难忘的话: “这么多的军舰和巨轮,就没有一艘是我们中国的。看 到了吧,那就是小鬼子的军舰,就是它毁了咱们的家呀, 儿子,将来你有种也去造军舰,为中国老百姓争口气 !”

“家破、逃难、小船、日寇、军舰。”这残破的画 面在一个儿童幼小心灵,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看到外国 军舰在黄浦江上肆意横行,潘镜芙内心受到深深触动, 从此便立下了读书造舰的志向。

“船”,是时代的选择,也是毕生的追求

年幼逃难时就梦想将来为国家造军舰、造大船,读 了高中后潘镜芙认识到,这个梦想的本质就是科技强国。 因此,潘镜芙在报考大学时,就怀着对新兴科学技术专 业的满腔热忱。

1948 年 9 月,潘镜芙以拿到浙江大学奖学金的优异 成绩成功入读浙江大学电机系。对于在浙江大学四年的 知识学习,潘镜芙后来总结了一句极为重要的体会:“为 学当似金字塔,既要博大又要高。”

潘镜芙对这句话的解读是:人们对于知识的学习, 要像建筑金字塔一样,打下宽厚的基石,在此基础上, 再逐渐选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向高处和尖端发展。这句 座右铭也贯穿了潘镜芙求学和科研的一生,并成为人生 治学目标的最好诠释。直至晚年,潘镜芙依然保持良好 的阅读习惯和热忱的探索欲。

丰富而紧张的四年学习转瞬即逝,1952 年夏末,潘 镜芙完成大学学业,9 月被分配到华东电工局工作。

分配方案公布不久,身为班级团支部书记的潘镜芙 便被指定为负责人,带领十余名同学自杭州启程去上海 报到,投身百废待兴的祖国建设事业中。

1953 年 3 月,根据当时的基本建设大规模展开的需 要,华东电器设计处和机械设计处合并成立了一机部第 二设计分局。潘镜芙和一批技术人员一起,主要开展上 海电机厂的基本建设设计项目,随即受任为电器专业科 的电机组组长,负责汽轮发电机车间的设计。这是第一 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在华东地区重中之重的项目。潘镜 芙参加设计的上海电机厂汽轮发电机车间依照设计图样 建成以后迅速投产,所生产出来的 6000 千瓦汽轮发电机 是新中国第一台汽轮发电机,大大提升了国产汽轮发电 机的水平。

在一机部船舶局,潘镜芙原有的电学技术优势迅速 找到了新用途,担任了某扫雷舰的电气专业负责人。1955 年,他被派往千里之外的扫雷舰建造厂驻厂,配合施工 建造,并协调处理施工中的技术问题。他埋头在实践中 刻苦地学习。

参与扫雷舰的试航,是潘镜芙首次较长时间地经历 海上的生活。国外专家在舰上对他说:“知识和能力都 要来源于实践。你是中国舰船设计部门中唯一参加了舰 艇全过程的同志,这段经历对你今后一生搞造船都将是 十分有用的。”确实,他在船舶电气设计建造方面的技 术能力和协调能力迅速地提高着。

1956 年 9 月,潘镜芙在船舶局第一产品设计室实现 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为国家 和民族的崛起奋斗终生的愿望更加强烈。

1956 年,船舶产品设计院成立,他受命担任一室技 术科副科长,在正科长始终未到位的情况下,主持工作 达两年多时间。他不得不放下技术上的探索,投入到技 术管理工作中去。一直到两年后,副主任李嗣尧告诉他: “当时要你主持技术科,是因为即将开展自行设计,急 需加强技术管理。你工作得很好并已培养出接班人,现 决定改任你为电气科副科长。”这一段工作经历,对他 后来担任工程项目的总工程师是有很大帮助的。

1961 年,根据海军加强装备建设的需要,经中共中 央批准,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舰船研究院,承 接了中国海军舰艇及其武器装备的研究设计任务。潘镜 芙随即与一批研究设计人员一起,集结到中国舰船的总 体研究设计所——第七○一研究所。

自此开始一直到退休,潘 镜芙一直在七○一所从事海军 舰船的研制设计工作,在舰船 总体设计、全武器综合作战系 统和电磁兼容等高新技术领域 进行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主 持设计了我国两代四型导弹驱 逐舰,为中国舰船研制事业呕 心沥血。

潘镜芙曾笑称,搞导弹驱 逐舰自己是半路出家。没想到, 这一干,就是一辈子。

“船”,是奋斗的战场,也是护国的利刃

在一穷二白的新中国,造舰何其不易。当时潘镜芙 进入的是在中国近乎空白的领域,瞄准的却是世界最先 进的水平。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65 型火炮护卫舰开始研制, 这是我国研制的第一型舰艇,潘镜芙主持电气部分设计。 谁知,这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竟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 法——将舰船直流电改为交流电制。

要知道,过去各国舰艇上使用的电气设备均采用直 流电制,我国也不例外,这是与当时船舶仍大量采用蒸 汽机、柴油机作动力相适应的。但是,这种供电方式也 带来电制转换的很多麻烦,而且存在着重大事故隐患, 若稍有不慎接错线头,就可能致使舰上的电气设备全部 烧毁报废。因此舰上的部队迫切盼望在舰上能与在陆地 上一样方便地使用交流电。

血气方刚、敢想敢干的潘镜芙深切感受到战士们的 需要,在该型舰的设计研制阶段,就想到要赶上世界技 术潮流趋势,提出了在我国自行设计的护卫舰上采用交 流电制。

当时许多人对他说:“你这样做风险太大,把握性 太小了,还是走老路保险 !”潘镜芙坚持,交流制稳定可 靠、价格便宜,进岸电也很方便,能解决靠岸接错后烧毁电气设备的问题。他顶住压力四处奔走,说服各配套 机电厂家。在由海军首长主持的审查会上,他解答了各 方提出的问题并顺利获得通过。最终,有关问题陆续解决, 国内舰用交流电机上舰取得成功。据国内有关资料记载, 这艘护卫舰是我国第一艘采用交流电制自行建造的舰船。

这项成功为其他各型舰艇顺利采用交流电制开辟了 道路,推动了国内舰用交流电设备的试制工作,一段时 间后,我国所有水面舰船都陆续实现了船用电力系统的 交流化。

1967 年,潘镜芙领衔主持 051 型舰的总体设计及相 关技术攻关工作。在当时极其薄弱的科研家底和落后的 工业基础上设计建造这样千吨级以上大型军舰谈何容易, 从船体设计开始,重重困难便接踵而至。驱逐舰的导弹 发射装置大、设备多,舰体必须拉长。可是舰体拉长了 以后,航速会不会下来呢?潘镜芙经过反复试验,选用 当时最成熟的动力技术,给 051 型舰安装了强有力的“心 脏”。

有了强有力的“心脏”后,战斗力如何形成,是横 在潘镜芙面前的又一道坎。关键时刻,钱学森在确定驱 逐舰导弹系统方案会议上的一次发言给了潘镜芙很大的 启发:“军舰是一个大系统,导弹只是舰上的一个分系统, 把导弹系统装到舰上,要把它安排好,使它发挥最大的 作用。”

潘镜芙决心按照“系统工程”的理念,将全舰所有 武器有机结合,形成系统。他带领多个科研单位、多学 科技术人员,以系统工程理念攻克大量技术难关。不仅 首次成功实现导弹上舰,而且将导弹、舰炮和反潜武器 等单个装备组成武器系统,大大提高国产导弹驱逐舰的技战术性能,首舰导弹系统在靶场试验中,四发四中靶船, 由此拉开了中国海军舰船系统工程设计的序幕。

第一代导弹驱逐舰首制舰“济南舰”的问世,实现 了首次安装舰上导弹,武器从单个装备发展为武器系统, 这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自主研制导弹驱逐舰的能力,实现 了海军舰船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中国 海军第一次拥有了远洋作战能力的水面舰艇。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潘镜芙作为总设计师,率领研 究设计团队攻克了远洋航行中油水补给等难题,为我国 海军编队成功设计了指挥舰——051Z 型导弹驱逐舰“合 肥舰”。

1980 年初,由 6 艘 051 型导弹驱逐舰组成的海军护 航编队在编队指挥舰“合肥舰”的率领下胜利完成护航 任务。这次远航,是人民海军第一次冲破第一岛链,横 跨赤道线,将航迹延伸到浩瀚的南太平洋。新中國成立 以来,人民海军曾被嘲笑为只能靠近海岸防御的“黄水 海军”、只能在近海防御的“绿水海军”,这一次,人 民海军终于开始了向能够在远海作战的“蓝水海军”的 过渡。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潘镜芙同时担任 051 改进型导 弹驱逐舰和 052 型导弹驱逐舰的总设计师,并兼作战系统 总设计师。在 051 改进型设计中,他建议建立陆上试验场, 亲自主持武器系统的对接调试,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在 052 型舰设计中,他继续强化系统工程设计理念,强调全 舰有机协调,综合性能兼优,舰上武器和电子系统、设备 首次组成作战系统,实现海上作战指挥过程的自动化。

在潘镜芙和几代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第三代导 弹驱逐舰等一系列新型驱逐舰相继问世,中国导弹驱逐 舰真正跨进了国际先进行列。

“船”,是育人的阵地,也是最爱的“老幺”

为国铸舰四十余年,潘镜芙经常深入科研、生产、 试验第一线,在新技术领域做了开拓性工作。在他的带 领下,一批后备人才迅速成长起来,并逐渐成长为舰船 研制领域的中坚力量。

1995 年潘镜芙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 年获国 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此时,已近古稀之年的潘镜芙不 再在技术一线具体负责舰船设计工作,仅担任国产军舰 的设计顾问,但他依然在幕后为我国的舰艇事业默默地 发挥余热。

2002 年 12 月,潘镜芙向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了 他亲自考察过的乌克兰“瓦良格”号航母的情况并获得 支持。中央根据科研和实地考察情况,迅速决策,将“瓦 良格”号航母改装成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

相对于坚守在现场处理技术问题,退居二线后的潘 镜芙有了更多的时间来研究导弹驱逐舰等水面舰船的一 些深层次发展问题。比如,世界现代舰艇的发展趋势是 怎样的?在中国应该发展反潜舰、防空舰,还是发展多 用途舰?大舰与小舰如何定位?如何扩大系统工程,从 舰载作战系统走向编队作战系统等。他先后撰写了一大 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并经常接受高层的科研设计咨询, 为我国海军发展和国防建设继续贡献着力量。

不仅如此,潘镜芙还将对造船的一腔热情、对中国 新一代舰船的渴望和对造船人才后继有人的期待,通过 各种普及活动进行宣教。 潘镜芙曾常说,他有三个孩子,儿子叫伏波,女儿 叫丽达,军舰就是他的“老幺”。

从 1966 年随单位迁到南京,到 1997 年从武汉返回 上海居住,潘镜芙与妻子女儿分居长达 31 年之久,每年 只有一次探亲假才能回到上海的家。那时,潘镜芙时常 随身携带一只口琴,吹得最多的是《送别》,吹出的是 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

在那些与舰艇和海洋相伴的日子里,潘镜芙像一位 满怀期盼的父亲,目睹了国产军舰首次远航出访巴基斯 坦、孟加拉、斯里兰卡 ; 青岛舰遨游三大洋,环绕地球一周 ; 武汉舰和海口舰穿越印度洋,长驱亚丁湾劈波斩浪……

他的“幺儿”,如同海上钢铁长城护卫着国泰民安。

(作者单位:中国船舶)

猜你喜欢

驱逐舰军舰舰船
舰船通信中的噪声消除研究
052C型导弹驱逐舰
图解军舰
舰船测风传感器安装位置数值仿真
101舰之雷霆万钧
打捞沉没军舰
你和军舰有多熟
造艘军舰自己炸
潜艇怕驱逐舰?
中国“最强驱逐舰”下水引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