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

2024-03-11

领导月读 2024年1期
关键词:唐宋八韩愈王安石

穆 铎

唐宋两代,中华文化群星闪耀。这一时期,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堪称是中华文脉中的“最强文化天团”。近日,大型文化节目《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在央视播出。节目以八位文学宗师波澜壮阔的人生故事为线索,揭秘他们磅礴跌宕的人生经历,展现其文化价值与精神能量。

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永不过时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首期播出的是《韩愈篇》,聚焦“百代文宗”韩愈的传奇人生,引起很多人关注和热议。韩愈的传奇人生之所以引人关注,不仅由于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成就,更重要的是他以天下为念的情怀。

回顾韩愈的人生,他13岁前的动荡坎坷经历,不仅没有让他消沉,反而使他愈挫愈勇,激发起对家国强烈的忧患意识,成为其人生和事业的底色。

无论人生逆顺,韩愈心中始终挂念着社稷苍生。比如作为监察御史的韩愈看到群众受灾后,毅然为民请命,上疏《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一片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赫然可见。韩愈因此得罪朝中权贵,被贬到路途遥远、环境恶劣的阳山,但是他并未因此消沉,依然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积极有为。

我们都熟悉韩愈在文化上的成就,其实他在军旅生涯方面也颇可圈点——韩愈是“唐宋八大家”里唯一一个参与过行军打仗的人,苏轼曾赞其“勇夺三军之帅”。韩愈的一生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勤政爱民、廉洁奉公,他的精神品格流传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在唐宋八大家中,韩愈被公认居于首位。韩愈能够位列八大家之首,并不单纯是他文章写得多好,而是他面对当时的文化现状,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主张文以明道,目的在于恢复文章正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正道结合起来。比如,他提出“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组成了古代“最强文化天团”

那么,“唐宋八大家”这一团体称谓是怎么来的呢?概要地说,这一称谓最早应该源于明代初期朱右所编的《八先生文集》。书中的文章,皆选自这八个人。所以,《四库简明目录》就曾说:“‘唐宋八家’之目,实始于此。”明代中期,茅坤又出了一个文章选本——《唐宋八大家文钞》。这本书刊行以后,家传户诵,影响很大。所以,“唐宋八大家”这一名称便传播开来了,一直流传到今天。

谈唐宋八大家就不得不说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唐宋古文运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骈文与散文(古文)之争是一个贯穿始终的课题。骈文讲究对偶、押韵、辞藻、用典,其形式之美,是其他文体难以取代的,但过分注重形式、夸耀辞藻才华,往往会掉入空洞无物的窠臼。

正是由于对骈体文弊端的反感,在唐代中叶、北宋初中期,都出现过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文学革新运动,历史上称之为“唐宋古文运动”。之所以称作“古文”,是因为这两次运动中,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人物,都反对自六朝以来的骈体文,主张恢复和发展先秦两汉时期散体文的优良传统。所以,这里所说的“古文”,就是以秦汉文章为典范,破骈为散,可以自由书写,比较接近于当时口语的、平顺自然的一种新型散体文。

古文运动的大旗首先由韩愈、柳宗元举起,到了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接踵其后,为古代文化带来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变革。

唐宋八大家留给后世的精神滋养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唐宋八大家留给后世的精神滋养,今天的我们该作何领悟?

一是唐宋八大家的古文都是“有为而作”,他们主张“文以明道”,重视文章的社会作用,反对脱离社会生活的实际。如王安石就要求为文应“有补于世”,欧阳修也认为学者不应该“弃百事不关心”,“三苏”、曾巩皆有志于经世济民。唐宋八大家的这种立足社会、关心人民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对我们今天的文学写作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二是唐宋八大家的古文创作,无一不从先秦两汉优秀的经典作品中汲取营养,体现了对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创新。他们既善于学习前人的成果,又能推陈出新,别树一帜,最终在历史上开创了唐宋散文的独特风貌,成为我们今天治学与为文的典范。三是唐宋八大家以他们丰富而卓越的创作实践,在中国文化史上开创了一种自由活泼、平易流畅,而又富于文学形象的散文语言。可以说,我们今天语文课上所讲的古代汉语的语法,基本上就是以唐宋八大家以来的古文为基础而总结出来的语言规律。

唐宋八大家的文化价值,让我们体会到的是文字之外更重要的精神。韩愈“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的道心,苏轼“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的丹心,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豪情……在大江东去中汇成时空的洪流。

猜你喜欢

唐宋八韩愈王安石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浙江篇开机
初夏即事
晚春
元日
唐培淞雕塑作品
晚春
苏老泉大器晚成
聪明的韩愈
初夏即事
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