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编委简介
2024-03-10
刘恋博士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博士,高级工程师,青蓝Ⅱ类-专家,现任中电科能源有限公司新能源研究院高通量部门负责人。积累了十三年电解液开发经验,从作用机理、配方设计到工程应用,将原位测试、分子模拟等手段应用于新型多功能添加剂开发中。利用配方技术对动力电池进行全方面性能提升,实现三元动力体系万次循环,三元高电压动力体系突破八千次循环,磷酸铁锂低成本体系六千次循环。以电解液作为核心技术,拓展高通量计算平台及原位工作平台,做到自动化、系统化、智能化的高度集成。用新方法、新技术、新思路解决问题,具有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具有系统的、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掌握相关技术领域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
刘全兵博士
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具有较丰富的锂离子电池工程开发经验。近年来重点开展电化学能源存储和转换方面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研究,包括锂离子电池、电催化/燃料电池等,主持开发了多款型号锂离子电池产品,并得到了实际应用,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在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Science Bulletin、AIChE Journal、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pplied Catalysis B、Small、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ndustrial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Carbon、Journal of Power Source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 论文110 多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8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40多项,已授权13项,主持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作为合作方负责人,参与NSFC-广东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重点项目1项。
吕冬翔博士
博士,高级工程师,现任中电科十八所第八专业部部长,兼任中国材料学会热电技术分会理事,IEEE 高级会员,作为主要负责人设计并赴南极现场建设了中国南极泰山站新能源微电网系统;作为主要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一项,承担并完成军委装备发展部共性技术课题三项,承担并完成天津市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一项,编制国家军用标准一部;作为主要参与人员承担并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三项,国家基金委重大仪器研发专项一项,重点基金一项,军委科技委重点基金一项;获“中央企业核心电子元器件十大关键技术突破”一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电科集团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4项(其中第一发明人授权专利8项)。
任常在博士
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工作于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兼任山东大学新泰工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辽宁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电源技术》和《Green Energy and Resources》期刊青 年 编 委,《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等期刊审稿人。现已在SCI、EI、中文核心期刊等发表高质量论文35 篇,授权PCT 专利2 项,国家发明专利19 项,获得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山东省高等学校技术奖一等奖,中国商业联合会服务科技创新奖一等奖,第四十九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奖银奖,中国发明协会创业创新二等奖,第十七届济南市优秀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
沈炎宾博士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江苏省“双创人才”。2006 年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化学专业,2014 年于丹麦奥胡斯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先进二次锂/钠电池关键材料、电极界面化学调控、固态电池研究,积累了近20 年锂电行业科研和产业化工作经验。已在J Am Chem Soc、Nature Commun、Joule 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00 篇,是30 余项中外发明专利的发明人;现兼任《物理化学学报》和《电化学》青年编委;应邀在中国化学会等学术会议和产业论坛上作主题报告和邀请报告约30 次;主持国家/省/市各级基金和产业界横向合作项目十余项。
孙金磊博士
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储能管理技术研究,研究方向涵盖电池检测、电池均衡、电池老化与寿命预测、电池热管理等多项前沿关键技术。在全生命周期电池储能系统多维度和多时间尺度状态评估、均衡维护和故障诊断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eTransportation、Energy、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等本领域高水平SCI 检索学术期刊,累计10 余篇。依托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先进电源与储能技术研究所的多年技术积累,具备开展包括电池老化应力测试、电池循环寿命测试、电池EIS 测试等在内的实验测试条件。在2020 年和2023 年分别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在研和结题横向课题10余项,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中车集团、南瑞集团、南瑞继保、国网江苏省电科院、国网江苏省经研院、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测研究院等企业和研究机构开展技术合作研究,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
王九洲博士
毕业于天津大学化学工艺系,现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研究员级高工,致力于高比特性锂原电池的研究和工程化应用。主持参与承担了国家重大项目12 项,发表文章十余篇。积累了丰富的锂原电池研发和工程经验,独立开发的锂金属氧化物电池填补了国家“高比能兼高功率原电池”技术空白,600 Wh/kg、3 000 W/kg 综合性能助力国家“十三五”、“十四五”多型装备由概念转化为战斗力,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获“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科技优秀人才”、“集团公司青年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王丽平博士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应用化学学士(2006年)、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和法国亚眠大学固体材料(双)博士(2011 年),2012~2014 年在德国马普胶体与界面研究所、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从事高能量密度锂电池材料和器件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企业委托技术开发项目等项目10 余项;在Joule、Advanced Material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Nature Communications 等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100 余篇,论文SCI 他引5 000 余次;申请发明专利29 项,获授权18 项(转化5项);合作撰写《锂电池基础科学》专著一部;在国内国际会议上做邀请报告20 余次。中国材料与试验标准委员会分委会委员,四川省女科技工作者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王松蕊博士
北京大学理学博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研究员级高工。主要从事化学电源模拟仿真、锂电池和新体系电池研究,构建了系列的锂电池性能模型和热安全模型,计算并验证了常用锂离子电池体系和新型锂电池的性能及热安全性,为电池安全性预测和体系选择提供指导,为安全电池改进和安全预警管理提供数据支撑。近年来主持和参与的国家级项目超过二十项,曾获得国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三完成人)。
王文伟博士
教授,博导,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深圳汽车研究院执行院长。长期从事车辆电动化关键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等课题20余项;出版著译作8 本;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0 余篇;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 余项;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技术发明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等科技奖励4项;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支持计划。
杨乃兴博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车辆工程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性能测试及数值仿真、电池寿命预测及衰退控制、动力电池组热管理系统设计及结构优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承担各类研究项目近20 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项目12 项;发表学术论文20 余篇,其中SCI 检索22 篇;授权发明专利2 项;担任Journal of Power Sources、IEEE Transactions on Transportation Electrific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IEEE Transactions on Energy Conversion、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等国际期刊审稿专家。
左志强博士
现任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国际期刊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 的Associate Editor,国内期刊《控制理论与应用》、《控制与决策》等期刊的编委。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100 余篇。获第12 届全球智能控制与自动化大会WCICA“工业自动化最佳论文奖”。获2021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年度天津市自然科学三等奖。入选“全球顶尖前10 万科学家”榜单。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