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可小看胃肠息肉

2024-03-10顾俊骏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24年2期
关键词:癌变复查息肉

顾俊骏

一提到胃癌、结直肠癌,很多人都心生畏惧,因为大家都知道胃癌和肠癌是较为严重的恶性肿瘤。殊不知,大多数胃癌、肠癌都是由胃肠息肉演变而来,胃肠息肉才是“罪魁祸首”。尽早发现胃肠息肉,进行早期治疗,能够有效预防癌变,從而挽救一条生命,拯救一个家庭。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上皮组织的突起状、乳头状的异常生长组织,其属于局限性病变,主要累及胃部。肠息肉,是指从肠黏膜表面突出至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可发生于肠道任何部位。

胃息肉通常没有任何症状,因此患者也较难察觉,少数患者会出现相应症状,具体包括:(1)恶心呕吐,可单独出现恶心,或因恶心引起呕吐,患者可伴有头晕、血压降低等症状;(2)当胃息肉发生炎症时,可伴随胃炎样症状,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饱胀、恶心、嗳气、食欲不振、腹泻等。

肠息肉较小时一般无明显不适症状,随着息肉增大,可引起反复发作的腹部隐痛、黑便或血便。在肠息肉中以大肠息肉最为多见,早期可出现大便黏液增多、黏液血便、排便习惯改变等。其较为典型的症状包括:(1)便血,若息肉较大,受到粪便压迫或刺激时,可导致息肉表面糜烂或溃疡,进而引起出血。出血多表现在粪便表面,也可伴随黏液,有时也会出现大量出血情况;(2)排便习惯改变,表现为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排便次数增多,或伴随里急后重感;(3)腹痛,一般小的息肉无明显症状,随着息肉增大,可出现反复发作的腹部隐痛。当息肉较大时,也可引起肠梗阻、肠套叠,患者可表现为持续性的腹痛。

胃肠息肉的病因目前尚未明确,但医学界普遍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1)饮食。饮食与胃肠息肉的形成具有一定关系,尤其在细菌与胆酸的相互作用下,可增加腺瘤性息肉的形成风险。

(2)大便刺激。大便粗渣和异物等因素,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对黏膜上皮造成长期刺激,肠黏膜的平衡状态受到破坏,或导致细胞增加,或肠黏膜上皮凋亡减慢,进而可形成肠息肉状突起。

(3)基因突变和遗传。研究表明,腺瘤性息肉形成与基因突变、遗传有密切关系,基因突变可引起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变或结肠直肠癌变。

(4)炎性刺激。肠黏膜的长期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晚期血吸虫性肠炎等,可引起肠黏膜上的息肉状肉芽肿。因为结肠长期炎症,溃疡面的中央存在水肿充血的黏膜区域,周围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逐渐收缩,使残留的黏膜突起,表面呈息肉状。也可为溃疡的肉芽组织增生凸起,而后邻近黏膜生长,将其覆盖形成息肉,其多见于炎性息肉。

胃肠道息肉可引起消化道梗阻等症状,而部分较为严重的息肉具有恶变倾向,进而形成肿瘤,部分息肉为癌前病变。

一般情况下,息肉直径越大,其癌症风险就越高。胃息肉一般直径都比较小,大多不超过1cm,因此大多胃息肉都不会致癌;而当直径超过1cm时,就需要提高警惕。肠息肉与胃息肉癌变风险不同,80%~95%的结肠癌都是由肠息肉发展而来的。以下几种情况需要警惕:(1)宽基广蒂的息肉癌变风险较高,而体积较小、带蒂的息肉,多属于良性息肉,不易发生癌变,不必过于紧张;(2)短期内生长迅速的息肉癌变风险较高,应提高警惕,尤其是一些直径超过2cm的息肉,一般将其作为恶性息肉来看待;(3)一些有遗传倾向的息肉,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癌变风险较高。

临床上建议40岁以上、有不良习惯、不明原因消瘦、消化道症状、肥胖、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等人群,应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胃肠镜不仅可以进行胃肠息肉检查,还可进行内镜下切除治疗。

临床上,发现胃肠息肉后,需要根据息肉的部位、性质、大小、数量、病理性质等决定治疗的方案。当检查中发现胃肠道息肉时,较小的息肉可行内镜下摘除并送检,结合病理结果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一般来说,息肉直径较小、数量较少时,可在胃肠镜检查室用活检钳钳除,后期需要追踪病理结果,定期进行胃肠镜复查。如为直径较大或多发的息肉,在初次检查时,医生通过活检钳取息肉进行病理活检,根据活检结果进行下一步治疗。

当前,高频电凝切除是内镜下息肉治疗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段,利用高频电流使接触到圈套的组织产生高热而被烧灼切断,快速完整地切除息肉,也可达到止血效果。该方式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痛苦少、并发症少的优势,同时还能够获得整个息肉的病理检查结果,而更大的息肉可通过内镜下ESD或EMR进行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切除胃肠道息肉后并不代表没有风险了。胃肠息肉切除后复发率较高,尤其是腺瘤性息肉,仍具有癌变的危险,因此定期胃肠镜复查尤为重要。复查时间需要根据息肉病理检查的结果,结合切除情况、家族史、健康状况等因素决定,由专业医生提供合适的复查计划。通常,低风险切除息肉者,胃肠镜复查时间一般为1~3年;而切除息肉数目较多、未能完整完成检查、肠道准备不佳以及镜下和病理结果提示高风险者,建议短期(3~6个月)内进行胃肠镜复查。

(1)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低脂肪、高纤维素饮食,同时注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类、海鲜以及辛辣食物;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控制体重,坚持锻炼能够降低癌变风险。

(2)积极进行内镜检查。息肉是肿瘤的高危因素,临床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无论有无症状,都应进行一次胃肠镜检查。

(3)积极治疗,防止癌变。虽然不是所有息肉都会癌变,但根除息肉是预防恶变的有效手段。当前切除息肉的手段较为先进,安全性较高,痛苦小,患者可根据医生建议放心选择治疗。

(4)定期复查。息肉具有易复发的特点,即便是通过手术去除了息肉,也存在复发的可能。建议息肉为良性者,可在1年左右进行胃肠镜复查,检查无问题,2~5年后再复查1次;如息肉为恶性,应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时各复查1次,无复发者,5年内每半年复查1次。

(5)一些胃肠道息肉有明显遗传倾向,因此在自己检查出息肉或家人检查出息肉时,应动员家人进行息肉筛查,以及时发现,尽早治疗。

总之,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发生癌变,但息肉却是一个主要的致癌因素,而胃肠道息肉发生癌变的过程大概需要5~20年。因此,尽早发现并采取治疗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癌变。

猜你喜欢

癌变复查息肉
辛永宁:慢性乙肝患者随访复查的那些事儿
肺结节≠肺癌,发现肺结节如何复查?
勘 误
息肉虽小,防病要早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下咽癌的区域癌变现象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
首批7所陕西省普通高中示范学校迎接复查评估
ER、PR、Ki-6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
息肉样黑素瘤一例
Eag1 在大鼠口腔舌黏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