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产技术关联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存续的作用效应研究

2024-03-09葛振宇

亚太经济 2024年1期
关键词:关联出口生产

葛振宇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出口贸易的持续稳定增长是支撑我国外贸产业发展、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内容,而出口企业作为参与国际贸易的微观主体,其出口状况是影响我国出口贸易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李丹等,2022)。曹裕等(2011)基于我国出口企业的微观数据研究发现我国出口企业的存活均值少于4 年;邵军(2011)基于HS-6位数出口贸易数据研究发现,1995—2007 年间中国出口持续期中值、均值分别为2 年和2.84 年;陈勇兵等(2012)基于2000—2005 年微观企业样本数据得出中国企业出口持续时间均值仅为1.6 年;杜运苏和王丽丽(2015)亦对中国出口持续时间进行研究,发现持续期中位值仅2年;段连杰(2021)考察了出口临界生产率对企业出口参与的影响作用,出口门槛每提高1 个百分点将导致企业的出口进入概率平均下降0.0068。这些研究表明不稳定出口关系是中国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风险抵御能力较弱,因而频繁、低效地进入退出市场。尤其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随着贸易摩擦、全球公共卫生事件、人口红利消失、要素成本上升等问题的接连出现,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生存环境持续恶化,企业面临的出口风险明显提高。在外部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的背景下,近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明确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外贸”和“稳预期”作为“六稳”的主要内容,因此,如何提高企业在出口市场的存活率、延长企业出口持续时间、保障出口贸易持续平稳发展,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重要议题。

新-新经济地理学(N-NEG)认为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对于企业生存会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企业与地区不同层次经济体之间外部生产要素所形成的行业关联。出口企业的市场存续差异不仅依赖于企业自身禀赋,还取决于外部技术关联。已有大量文献从企业生产率、规模、融资约束、企业最低工资等企业禀赋视角对中国企业出口存活动态进行了研究,但从企业生产的外部环境视角理解企业出口动态行为的深层机制还相对不足(Lu和Tao,2010;孙楚仁等,2013;阳佳余和徐敏,2015;李宏兵等,2016;赵瑞丽等,2016)。张文武等(2020)基于Jacobs(1969)经典框架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外部环境视角对企业出口生存进行了研究。经典集聚经济理论认为企业间的地理邻近有利于知识溢出和创新,但对于集聚外部性到底是来源于同一行业(马歇尔-阿罗-罗默外部性,即MAR 外部性)还是不同行业(Jacobs 外部性)始终没有定论(Frenken 等,2007)。而演化经济地理学提出了“认知邻近性”(cognitive proximity)的概念,并引入“技术关联”(technological relatedness)来衡量认知临近性,认为生产技术关联是区域内经济体生产要素之间深层次衔接交融的桥梁,能够发挥企业生产环境的外部潜力,从认知距离角度强调技术关联对区域内生增长路径、产业演化和创新路径的解释(Boschma 和Frenken,2006;Hidalgo 等,2007;Nooteboom,2000)。演化经济地理学以“技术关联”和“认知距离”为纽带,综合了以上理论对于区域内部知识溢出类型及发生机制的二元割裂的阐述(刘志高和张薇,2016)。

集群企业多处于产业集群中某一产业链的某一分工环节,有着较高产业关联性和分工协作程度,区域企业不仅参与产业分工,还深深地嵌入本地生产网络之中,具有很强的地方根植性和区域关联性。集聚环境下生产技术关联不仅加快了信息传递与技术流通,也有助于外部新知识与制造业企业内部原有知识的结合,创造出新的知识形态,进而提升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持续增长潜力;与此同时,生产技术关联强化了企业间的知识共享、专业化分工和信息溢出,减少了信息传播障碍,降低了企业市场信息获取成本,有助于确立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保障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存活。因此,生产技术关联构成了出口企业绩效的差异来源,为研究外部性环境对出口企业存续问题提供了新的解析视角。本文基于理论阐述以及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微观数据样本,使用互补双对数模型(Cloglog Model)实证检验生产技术关联对我国出口企业市场存续的影响。可能的边际贡献在于:第一,在研究视角上,从生产技术关联角度出发构建相应的理论模型,揭示其对企业出口市场存续的作用机制并进行实证验证,丰富了生产外部环境影响企业出口存续的经验研究;第二,异质性分析了生产技术关联的作用效应,并从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视角分析了生产技术关联对不同产品组合企业的市场存活影响机制,以厘清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第三,基于生产技术关联的视角可以解释我国区域内由产业集聚和地方产业政策所推动的技术扩散不足问题,对于提高企业在出口市场的存活率,延长企业出口持续时间,保障出口贸易持续平稳发展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二、理论机制分析

微观经济理论强调企业利润最大化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内在动力和目标,同时结合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企业进入目的市场的决定因素在于弥补出口冰山成本以及海外市场进入的沉没成本之后净利润的大小(Melitz,2003)。因此理论模型分析中设定出口企业在目的市场的利润获取是企业在市场存续的前提条件,基于Antoniades(2015)的研究思路来分析生产技术关联对企业出口存续的作用机制。

1.消费者。企业在生产区域内进行产品生产,在海外目的市场进行产品销售。区域内企业是异质性的,具有不同的生产率、规模以及产品质量提升效率等。消费者效用函数如下所示:

Ω是市场上所有商品集,i是市场产品中的代表性产品。其中分别表示不同产品的消费数量。zi表示每种产品的质量。非负参数η和α表示消费者偏好,α的数值越大或者η的数值越小,说明消费者偏好差异商品的程度越大。非负参数γ表示产品种类之间的差别程度。β为衡量产品质量的参数,则产品i的反需求函数为:

N为生产企业数量,L表示目的市场规模。只有当qi大于0的时候才有经济意义。因为需求是线性的,价格集合中存在一个最大数值,当需求为qi=0的时候,出现一个临界价格为pmax。要保证qi大于0,则:

2.生产者。在产品供给方面,Melitz(2003)以及M-O(2008)的模型中生产率参数决定企业的边际成本c,在整个过程中低生产率企业将不堪承受成本压力而选择退出市场。而在市场竞争中存活下的企业会在市场上追逐最大利润,市场中竞争者的数量为N。出口企业的成本方程设定为:

成本方程中第一部分来自M-O(2008)中的设置,为企业生产的固定成本。第二部分为产品的市场进入成本,参数δ表示产品到达目的市场过程中所需的成本投入程度。第三部分为产品品质提升的成本投入。θ=1/r表示产品品质提升所需的成本投入程度,r为企业产品生产与地区生产网络的关联密度。

3.利润最大化条件下企业的生产决策。企业进行出口的条件是价格必须高于出口临界成本。假设在市场均衡点的价格是企业产品可以在市场中设定的最高价,此时企业的临界生产成本为企业产品在市场的最高价格,市场上该商品的供给量为零。前文推导可知因此只有qi大于0 的时候企业才能进行出口。当qi=0时产品价格为那么企业出口存在一个临界成本cD=p(cD)=pmax,q(cD)=0,说明当企业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大于产品的市场最高价格时,企业将退出市场。依照M-O(2008)模型的推演方法将ci、cD以及zi代入,可以得到产品价格和需求函数:

从而得到企业的利润函数:

4.自由进入均衡。依照Melitz 和Ottaviano(2008)的假设,企业进入市场需要付出进入的沉没成本fE,企业的预期利润为在自由进入的条件下企业的总期望利润为零。

基于Melitz(2003)以及Melitz 和Ottaviano(2008)的研究设定企业生产成本服从帕累托分布W(ci)=参数l≥1 为成本曲线的离散程度,cM为经济体中全部企业的最高生产成本①。将成本分布函数代入(11),得到企业进入市场的临界成本:

从(12)和(13)式可以看出在市场规模L给定的情形下,企业生产成本与技术关联r相关,生产技术关联度越高,企业生产的边际成本越小。技术关联会提高生产要素的流动和获取的便利程度,减少企业生产要素的搜寻匹配成本,获取更高质量的要素投入。企业生产临界成本cD随着区域内生产技术关联的加强而降低,生产技术关联使得企业在目的市场进入退出的临界成本值发生变化,从而决定了目标市场中继续存活的出口企业数量。依据企业对商品的最优定价策略cD=pmax,q(cD)=0,通过等式(6)可以得到:

上述分析厘清了生产技术关联对出口企业市场存续的影响机制,基于理论机制分析提出本文的待检验假说。

假说1:生产技术关联强化形成关联企业间的技术溢出效应,提高企业产品品质,降低企业成本,从而提升出口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存续能力。

演化经济地理学指出技术知识溢出存在条件门槛,行业之间技术距离的存在,使得知识技术不会在任意两个产业之间无障碍地溢出,只有存在共同的知识技术基础,具有高度知识技术关联性的行业或企业之间才会形成有效的溢出(Boschma 和Frenken,2006;刘志高和张薇,2016;李伟和贺灿飞,2021)。因此,生产技术关联对不同关联密度企业的出口存续存在异质性影响。从企业所有制而言,私营企业比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具有更大的动力与区域外部生产环境融合(张文武等,2020)。而技术关联性的不断加强缩短了区域内企业产品间的技术距离,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技术吸收与释放提供了通道。从贸易方式来看,一般贸易是自行生产和销售的贸易方式,企业需要自主承担研发、生产投入以及销售的各个环节,对地区生产网络的依附性较高,企业的生产活动与外部生产环境联系紧密(孙浦阳和张龑,2019)。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主要是承担国际价值链中的加工和组装任务,在生产过程中对知识技术的投入要求相对较少,因此生产技术关联对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的市场存续作用较弱。基于以上分析提出:

假说2:基于技术关联密度、企业所有制以及贸易方式上的差异,生产技术关联对出口企业市场存续存在异质性影响。

在区域外部性生产环境下,企业通过自身出口产品集合转换促进企业内部资源再配置,企业可根据市场需求反应进行企业生产资源重新配置,以调整其出口产品的种类组合(彭国华和夏帆,2013)。企业在面临外部市场冲击时,可以通过调整内部产品组合从而实现企业内产品间的资源再配置,逐渐淘汰低市场属性的产品,同时增加高市场属性的产品的生产,在这个产品转化的过程中会进一步促进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生产率的提高(Bernard 等,2010)。其次,从技术创新角度看,企业的技术创新不是随机的,而是受到技术距离的约束。技术创新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沉没成本,同时面临较高风险,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和降低风险,会选择整合现有的技术、知识、资产、生产能力等资源,向技术距离较近的产品进行演化(Nooteboom,2000)。因此生产技术关联的提高会促进企业不断进行新产品的转换,提高市场的存活率。同时,企业多产品出口更能够满足目的市场的消费需求,生产经营更加灵活,出口产品策略的调整可以依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产品转换,有效减少来自市场需求波动的风险(范黎波等,2022)。

假说3:生产技术关联能够促进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来进行出口产品组合转换,提升企业出口存续能力保持出口稳定。

三、研究设计

(一)计量模型构建

本文使用互补双对数(Cloglog)模型来估计生产技术关联对企业出口生存的影响②。研究贸易关系持续时间的重点在于,某一特定贸易关系i(i=1,…,n)在时间[tk,tk+1)内终止的概率,其中k=1,2,…,kmax,这一概率为离散时间风险率hik的基本形式如下:

其中Ti表示出口持续时间长度;xik是影响企业出口持续时间的变量集合;γk表示基准风险率的差异是随时间变化的基准危险函数。F(·)为hik的分布函数,对于任一企业和样本时间都有分布函数F(·)的取值hik介于0到1之间。在明确了离散时间风险基础上构建离散时间Cloglog模型:

其中,relate为生产技术关联度指标,X 为控制解释变量的集合,a是相应的估计系数。γt为基准风险率为时间的函数,用于检测时间依存性的具体形式。误差项u=logv用来控制企业的不可观测异性质。

(二)变量指标选取

1.离散时间模型为二项选择模型,被解释变量(failure)为二值变量,如果样本期间内能够观测到出口企业退出出口市场,则为“失败”。即企业在某年没有出口到某一目的国的记录,则将企业出口片段的最后一年赋值为1,其余年份赋值为0。如果出口片段右删失,即样本期间内无法观测到企业退出出口市场,则将每年的failure均赋值为0。

2.核心解释变量。本文使用Hidalgo等(2007)提出的技术关联指标测算公式来进行生产技术关联密度测算,该指标综合测度了区域内生产出口的产品和区域内资源要素禀赋以及知识技术水平等有效产能之间的关联性密度,测算方法如下:①产品邻近度。区域内任意两种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组合(j,y),两种产品区域产品网络中存在相似关联的前提是该地区具有能够同时对这两种产品进行生产的有效产能,因此任意两种产品在固定区域内至少被同时生产的条件概率,即为这一产品组合在区域内的关联相似性程度。

其中P(RCAj,t|RCAy,t)和P(RCAy,t|RCAj,t)分别表示区域内在产品y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同时在产品j上兼具比较优势的条件概率与在产品j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同时在产品y上也兼具比较优势的条件概率的较小值,其中任何产品与其自身的邻近度皆为1。

3.控制变量。参考已有关于制造业企业出口持续时间的研究,选取以下控制变量:(1)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采用lp 法进行企业tfp 值的计算并取对数。(2)企业规模(size)。使用固定资产合计指标来度量企业规模指标并取对数。(3)企业年龄(age)。使用样本考察时间年份减去企业成立的时间加1 并取对数来进行衡量。(4)资本密集度(kl)。采用固定资产总额除以平均从业人数来衡量,并取对数。(5)企业人均工资(wage)。使用企业应付工资总额与职工总人数比值再取对数。(6)融资约束(fincos)。使用利息支出与固定资产的比值取对数来衡量融资约束。(7)政府补贴(subsidy)。采用企业是否接受政府补贴来表示,有补贴收入则为1,反之为0。此外,本文还引入了企业所处地区(region)、行业(industry)虚拟变量以控制可能由地区和行业区别给企业出口存活概率带来的差异性影响,引入时间虚拟(year)变量控制企业时间维度上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三)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实证部分主要使用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中国海关数据库》的合并匹配数据以及CEPII-BACI 贸易数据库。参照已有研究方法对两个数据库进行匹配,匹配之后对数据中存在的非正常经营和数据统计错误的企业进行剔除。使用生存分析法时必须考虑数据删失的问题(censored data),本文主要考虑数据左删失问题(left censoring),因为对于数据右删失的问题生存分析方法可以处理(Besedeš和Prusa,2006;陈勇兵等,2012;赵瑞丽等,2016;李丹等,2022)。基于已有研究关于左删失问题的操作方法,在样本数据筛选的时候选取在2000年未发生出口但是在之后样本期间内存在出口的企业样本。其次就是企业多出口时间片段的问题(multiplespells)。借鉴已有研究将这些贸易关系的出口片段看作相互独立的样本,按照该方法对企业连续出口的年份进行统计,并对同一贸易关系中多个持续时间段单独分类。

四、实证结果与解释

(一)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的经验研究主要基于微观企业样本数据,使用离散Cloglog 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若核心解释变量relate的回归系数小于0,则表明生产技术关联会降低企业的出口生存风险。反之,则表明增加企业的出口生存风险。表1 中的第(1)、(2)、(3)列为未控制不可观测异质性模型的回归结果,第(4)、(5)、(6)列是对不可观测因素加以控制得到的实证结论。在第(1)、(2)、(3)列的实证结论中可以观察到生产技术关联指标的系数显著为负,初步验证了生产技术关联的增强会降低企业退出目标市场的风险概率。为了增强回归模型结论的解释度,在初步的回归模型上对不可观测因素进行控制,在分别控制了不可观测异质性的计量模型结果中,rho值的似然比检验在1%的显著性上拒绝了“企业不存在不可观测异质性”的原假设,这说明了在回归模型中对不可观测异质性进行控制是有必要的。通过对不可观测干扰因素的处理,技术关联度对企业在出口市场退出风险的影响系数在1%水平上依然显著为负,实证结论再次证实生产技术关联度的提高能够显著降低出口企业退出市场的风险,提高了企业在出口贸易中的存活概率。

表1 生产技术关联对出口企业市场存续影响的估计结果

首先,地区企业之间生产技术关联性的提高可以实现经济个体之间知识信息的共享,能够降低企业出口不确定性风险以及试错成本(尤其是在企业尝试第一次进入市场时)。生产技术关联的加强使得企业与区域内具有丰富经验的“开拓者”企业之间紧密联系,借助于开拓者企业的“邻居效应”获取市场信息与经营经验,遵循出口“开拓者”企业的市场路径,减少市场进入的不确定性以及试错成本,提高企业存活率(赵永亮等,2018)。其次,外部性经济理论强调的是区域内经济体之间的相互配合,如何合理地使区域内资源要素进行有效配置。生产技术关联网络为企业之间的合作共享提供了衔接渠道,可以减小企业的搜寻匹配成本,促进区域内资源共享,降低企业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再次,生产技术关联能够提高企业之间知识技术的溢出与吸收效率。企业能够不断适应市场,得以扩张的能力主要来源于企业不断学习所获取的知识、技术、经验以及管理等方面的积累,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增强企业在目标市场的风险抵御能力。学习能力一方面来源于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禀赋要素,而禀赋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另一方面,企业通过生产技术关联纽带参与分工合作、学习与交流,促使知识技术等隐性知识在区域内的流动溢出。

对于其他控制变量而言:企业生产率(tfp)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企业生产率水平的上升意味着企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够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企业规模(size)因素对于出口企业在市场的存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规模大的企业一般有较为雄厚的资金支撑、相对完善的资产结构以及人力资源储备,具有知识技术革新的内在承载力。因此,规模越大的企业具有越高的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容易在海外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立足。企业年龄(age)对企业出口存活具有正向作用。企业在进入海外市场初期由于出口经验的相对不足从而会存在“新进入缺陷”效应,增加了企业在出口市场的风险(Disney 等,2010)。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市场中存活下来的企业通过“干中学效应”逐步提升企业出口市场适应能力。因此,成立时间久的企业相比于新成立的企业退出市场的风险要小。资本密集度(kl)对企业出口风险的影响系数显著为正。意味着以资本劳动比率衡量的企业资本深化型技术升级步伐不能适应企业在海外市场长期驻足的条件要求,从而增加了企业退出目标市场的概率。企业人均工资(wage)水平提高降低了企业在出口市场的风险。企业员工薪酬水平反映了企业在人力资本上的投入程度,人力资本的提高意味着企业生产技术、经验的不断优化,提高了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企业融资约束(fincos)的缓解能够降低企业退出市场的风险。企业进入海外目的市场初期将面临诸多的贸易成本,对于出口企业而言能够有效地获取资金是企业产品顺利出口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条件,企业进入出口市场并扩大出口需要良好财务状况为支撑。政府补贴(subsidy)对企业在出口市场的存续并未产生积极影响。政府补贴政策的实行降低了企业出口条件门槛,许多并不具有出口能力的企业,由于政策的推动而加入国际市场,但是在一段时间之后又不得不退出市场(施炳展等,2013)。

(二)稳健性检验及内生性问题处理

本文分别选用不同的离散时间模型(Probit模型和Logit模型)对整个样本进行估计,同时控制了不可观测异质性进行回归,以观察生产技术关联在危险率分布函数不同设定形式下的稳健性。稳健性检验中,设定hik的函数形式为正态分布和logistic分布,分别对应的离散时间模型为Probit模型、Logit 模型。回归结果见表1 第(2)、(3)、(5)、(6)列,结果显示两者的变量的显著性和符号与Cloglog 模型结果并未出现系统性差异,说明该研究结果具有稳健性。同时,本文采用企业层面的数据,实证分析解释变量可能存在选择性偏误的内生性问题。为克服以上问题,参照范黎波等(2022)以及郑小碧和葛红兵(2023)的处理方法,采用倾向得分法将匹配数据随机排序后按照1∶1、1∶3、1∶5、半径匹配等进行处理(表2),发现技术关联的估计系数符号及显著性与基准回归结果一致,此结果依然支持基准回归得出的结论,说明基准回归结果是稳健的。

表2 内生性分析结果

表3 生产技术关联强度异质性估计结果(Cloglog)

表4 企业所有制及贸易方式异质性估计结果(Cloglog)

表5 企业产品动态转换估计结果(Cloglog)

(三)生产技术关联对企业出口存续的异质性影响

1.生产技术关联强度异质性。Hidalgo 等(2007)构建的产品空间存在中间、核心、边缘的离散分布形态。基于此,按照生产技术关联度的25%、75%分位数将企业分为低技术关联、中技术关联和高技术关联三组。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生产技术关联密度的提高显著降低了中等技术关联分布企业的出口存活风险。该结构区域内的企业产品之间技术关联性相对较高,企业生产过程之间联系度强,要素之间匹配衔接紧密,具有良好的学习共享机制,企业之间存在恰当的技术距离,能够实现知识技术的有效溢出与有效吸收。因此,企业之间学习、交流、共享的技术关联性机制能够显著提升该区域分布企业的出口生存能力。生产技术关联对位于高技术关联密度和低技术关联密度分布企业的市场存续影响显著,但作用效果相对较弱,尤其对低技术关联密度分布企业的影响最小。对于高技术关联度分布的企业而言,企业之间在生产出口过程中高度关联紧密,位于该区域分布的企业产品之间具有高度的相似性,高度的相似性会向替代性转化,因此会形成企业产品之间的竞争效应,企业为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关闭区域企业之间的交流共享渠道。而对于低技术关联企业而言,主要是出口初级产品、原材料的企业,属于产业生产链的低端环节,其生产方式以传统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力密集生产为主,企业产品之间存在较大的技术距离,不具有实现技术有效溢出的渠道。

2.企业所有制异质性。就区域技术关联性分化而言,不同类型企业在知识与非知识维度上往往存在较大差异(李伟和贺灿飞,2021)。实证结果显示:生产技术关联对内外资企业的市场存续都具有积极作用。就本土企业而言,生产技术关联对于私营出口企业市场存续影响最大,对国有企业的出口存续影响相对较小。出口关系扩展过程中“试错”机制的存在使得私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以及市场进入成本。由于经济属性的独立性,私营企业不得不寻求外部环境的正向效应,因此私营企业具有内在的动力与区域外部生产环境融合。而技术关联性的不断加强缩短了区域内企业产品间的技术距离,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技术吸收与释放提供了通道。因此生产技术关联对于私营企业的海外市场存活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而相对于本土企业而言,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生产活动则更为独立,具有相对固定的中间品供应以及人力资本投入等要素供给,与本地生产活动较少衔接,区域生产外部环境对于外资企业的影响较小(毛其淋和盛斌,2013)。同时外资企业在海外市场有熟悉的市场路径、丰富的市场经营经验,在海外市场的存活率较高,所以对所在地区生产技术关联性依赖最弱。

3.贸易方式异质性。生产技术关联对从事一般贸易企业的市场存续影响强于加工贸易企业。一般贸易是自行生产和销售的贸易方式,企业需要自主承担研发、生产投入以及销售的各个环节,对地区生产网络的依附性较高,企业的生产活动与外部生产环境联系紧密。同时,一般贸易企业主要依赖企业自身能力搜索市场信息来降低其对出口市场的不确定预期,因此生产技术关联产生的知识信息溢出效应对从事一般贸易的企业更重要。而在我国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主要是承担国际价值链中的加工和组装任务,一般只收取加工费,不参与利润分配及承担相应的经济风险,其面临的市场不确定相对较小。因此生产技术关联对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的市场存续作用较弱。

五、出口产品动态转换视角——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再优化

根据出口企业基于自身内部产品的组合调整划分为以下4 个样本类型:(1)在样本期间内增加了新产品出口的企业;(2)在样本期间内只放弃了原有产品出口的企业;(3)在样本期间内既减少了原有产品的出口同时又转换了新产品出口的企业;(4)在样本期间内没有发生出口产品转换的企业。对于存在出口产品变动的(1)、(2)、(3)种类型称为出口产品转换。

实证结果表明:存在出口产品转换的出口企业的回归系数绝对值较高,其中既存在产品增加又存在产品减少类企业的回归系数最为明显,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这说明在生产技术关联对于存在产品转换的出口企业在目的市场的存活率影响作用更显著。首先,企业能够进行多产品的生产及出口意味着这个企业所在区域内存在生产这些出口产品集的全部产能,产品之间的生产技术关联密切,越能实现产品之间在生产资源和技术知识的共享。存在产品转换的企业在面临外部市场冲击时,可以通过调整内部产品组合从而以实现企业内产品间的资源再配置,逐渐淘汰低市场属性的产品,同时增加高市场属性产品的生产,在这个产品转化的过程中会进一步促进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生产率的提高,即“学习效应”(Bernard等,2010)。其次,从技术创新角度看,企业的技术创新不是随机的,而是受到技术距离的约束。一方面,技术创新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沉没成本,同时面临较高风险,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和降低风险,一般会选择整合现有的技术、知识、资产、生产能力等资源,向技术距离较近的产品演化,即使不考虑成本和风险,企业想要在技术距离较远的产品上有突破,其本身的成功率也较低;另一方面,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通常是相似知识或技术的重新组合,技术关联为这种创新创造了机会(Nooteboom,2000)。因此生产技术关联的提高会促进企业不断进行新产品的转换,提高市场的存活率。最后,企业多产品出口意味更能够满足目标市场消费的需求,生产经营更加灵活,出口产品策略的调整可以依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产品转换,有效减少来自市场需求波动的风险。因此,生产技术关联能够促进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来进行出口产品组合转换的策略调整,为提高企业海外市场存活构建了微观渠道,即“资源再配置效应”。

但是在出口产品转换的分类中,只减少了出口产品的企业回归系数在5%的水平下显著,且系数较小。根据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观点,企业产品的淘汰意味着该企业不具有生产该产品的有效产能,生产区域内也不具有该产品成为比较优势产品的要素供给,这意味企业生产能力的逐渐减弱,因此也会逐渐失去在海外市场原有的竞争力(Hidalgo 等,2007)。同时,有些企业淘汰旧有产品之后转变为单一出口产品企业,在海外市场本身就存在较高的退出风险。这说明了优化产品结构组合的出口策略对于企业存活的重要作用。生产技术关联对于产品不变企业的存活率影响相对较小。这意味着企业在区域内生产关联较弱,产品技术距离较大,不利于企业新产品的跳跃转换,从而使得企业出口产品种类固化。单一产品的出口结构固化使企业难以通过“学习效应”机制来提升企业的风险规避能力。在面临市场需求风险时,没有满足市场需求的即时产品应对机制,这种情形下企业在目标市场将难以驻足。

以上结论说明产品生产技术关联对于出口异质产品组合企业存活存在差异性影响。生产技术关联会影响企业产品的多样化跳跃转换,产品之间的技术距离决定了企业产品转化的成败(周沂和贺灿飞,2019)。优化产品结构组合的出口策略对于企业在目标市场的存续有重要作用,能够降低企业退出市场的风险概率。因此,企业可通过调整出口产品组合来应对外生环境变动,以实现企业内部生产资源优化配置,地方政府则可适时合理制定区域政策,以保持区域内企业“优势”产品贸易关系的持续。

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突出了集群主体的技术关联价值,以地区生产技术关联的出口传导效应为切入点,从生产技术关联的视角解释了企业出口动态行为,构建生产技术关联影响企业出口绩效的理论框架,基于微观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生产技术关联对出口企业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技术关联密度的增强降低企业退出目标市场的风险,提高了企业产品在出口贸易中的存活概率。分别从关联性强度、企业所有制以及出口产品动态转换视角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位于生产技术关联强度中间区分布的企业出口存活率明显高于核心区和边缘区分布的企业;技术关联效应对于民营企业出口绩效影响最大,对外资企业的出口行为影响较小;无论是单一产品企业还是多产品企业,技术关联效应对于无产品转换企业的存活率影响相对较小。

在外部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的背景下,提高企业在出口市场的存活率,延长企业出口持续时间,保障出口贸易持续平稳发展是当前需要统筹的重要工作。企业出口绩效不仅与产业集聚程度有关,也受到企业外部生产技术关联影响。出口企业可以通过地区生产技术关联实现与外部生产环境的有效衔接,受益于生产外部性形成的溢出效应以及通过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来调整出口产品组合转换,以减轻在不确定市场环境下的生存压力,降低市场退出风险。生产技术关联网络的分叉离散分布为产业政策预留了较大的空间。因此,本文政策启示在于:地方政府的政策实施应与地区生产要素禀赋以及地区产业结构相契合,即应该实施区位导向性政策,而非赶超式地盲目追求与地方产能不相匹配的产业。合理引导地区企业产品生产与地区要素结构的匹配,循序渐进地引导地区高关联密度企业的集聚。区位导向性政策通过地方政策作用于区域内生产企业与外部性生产要素的匹配融合,逐渐积累区域内企业生产所需的生产要素禀赋和技术知识,为区域内知识技术的有效溢出构建通道平台,多类型要素在区域内的积累和优化会实现地区要素结构的优化和新知识技术的产生,提升出口企业的外贸竞争力;企业可以基于生产技术关联通过资源内部调整优化,调整出口产品组合策略以应对在不确定市场环境下的生存压力,降低企业市场退出风险。

注释:

①当l=1 时,生产成本在[ 0,CD]内呈均匀分布,随着l值的不断增大,企业成本逐渐集中到较高的水平上,高成本企业的数量相对增多,当l趋向于无穷大时生产成本趋近于CD。而对于经济体中全部的企业而言,其最高的生产成本为CM,CD≤CM。

②离散时间模型Cloglog 与Cox比例风险模型等连续时间模型相比具有的优势在于:首先,可以有效地处理结点问题(可以有效规避在模型处理大样本时大量出现的结点问题的缺陷);其次,不需要满足比例风险的假设方面条件,可以方便地控制不可观测的异质性,更具处理技术优势和操作的便利性。

③取RCA=1作为界定一国或地区产品是否具有显性比较优势的临界值。

猜你喜欢

关联出口生产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奇趣搭配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智趣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