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有林场森林可持续经营现状分析

2024-03-09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4期
关键词:林场森林生态

苏 莎

(织金县国有桂花林场,贵州 毕节 552100)

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有利于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是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的发展方向之一[1-2]。诸多学者在森林可持续经营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如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概念内涵、原则和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研究[3],规范和调整林业部门经营和管理行为主体对象的研究[4],森林资源保护价值、恢复原则和管理措施的实施方案研究等[5]。森林可持续经营须结合实践需求,采取森林广泛管理、集约管理和原始保护等不同举措[6]。

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治理工程取得良好的植被恢复成效。在巩固治理成效的同时,还要兼顾森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立足国有桂花林场的森林生态环境现状,结合国有林场人工林结构、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的短板,提出国有林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森林生态系统整体质量提升。

1 森林生态环境基本情况

研究区林场地处连片分布的喀斯特生态脆弱区,位于105°48′53″~105°42′48″ E、26°41′11″~26°36′09″ N。森林占地面积为5889.28 hm2,总蓄积量32.54万m3,森林覆盖率86.87%,按用途分类为8 种类型,如图1 所示。森林是由地形地貌、土壤和岩石、植被、水资源和气候等共同组成的复杂开放巨系统,其生态环境质量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图1 国有桂花林场用地面积分布

1.1 地形地貌

研究区林场位于黔西高原与黔中丘陵盆地的过渡地带,属六冲河、三岔河分水岭—乌蒙山脉东段凤凰山系。以山地、丘陵、峰丛、槽谷和洼地相接壤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分布为主,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林场海拔高差为1360 m 左右,坡度主要在15°~25°。

1.2 土壤和岩石

成土母质以砂页岩、石灰岩为主,具有明显的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地貌的岩石特征。整体土壤类型以黄棕壤、黄壤和石灰土为主,土壤肥力强、成土速率快。林地土层较厚,呈现偏酸性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但大冷坝工区石灰岩占比较高,土壤瘠薄,土层破碎,较易发生水土流失。

1.3 植被

林场属中亚热带云贵高原常绿阔叶林植被生长区。现有人工木本植物以松科(马尾松、华山松等)、杉科(杉木、柳杉)为主,常见天然植被有柏科、壳斗科、金缕梅科、木犀科、樟科、山茶科、杜鹃科、马桑科、忍冬科、桦木科、蔷薇科和杨柳科等乔灌植物;草本植物以禾本科、蓼科、豆科、莎草科、蔷薇科和十字花科等为主。林场内保存有较为完整、演替阶段接近顶级群落的次生阔叶林和针叶林。

1.4 水资源

林场位于长江流域乌江水系流域内,林场内虽无大江大溪分布,但有较多的季节性溪沟。林场境内喀斯特地貌类型发育丰富,气候潮湿,地下水资源丰富,以碳酸盐类岩溶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型为主。同时,其特殊的地质条件也导致区域存在季节性干旱小生境,影响部分植被的生长发育。

1.5 气候

林场属于亚热带东南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6~15.0 ℃,全年日照时数1170 h 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200~1500 mm,无霜期240~290 d,夏季雨热同期,云雾天气发生频繁。该林场具有明显的垂直气候和季风气候特征,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伴随林下小生境的时空异质性,其气候出现明显的差异性。

2 森林可持续经营短板

2.1 人工林结构

由于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当前研究区林场乔木层多为人工纯针叶林,林分树种结构单一,密度大;灌木层、草本层、藻类和苔藓植被稀少,森林生态系统整体服务功能有待提升(图2)。林木分化较为严重,难以进行有效的植物群落演替。退化林修复区域普遍存在基岩裸露度较高、小生境干旱与水热不同步问题,使得树木生长分布不均衡,易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病虫害防治困难和抗干扰能力弱等问题出现[7-8]。天然林生态质量评价方法、技术创新和改善举措有待明确,森林可持续经营措施须进一步完善[9]。

图2 人工林结构

2.2 森林生态系统功能

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包括生物多样性、土壤保持、涵养水源、气候调节和营养物质循环等,与人类社会活动密切相关,开展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评估研究十分重要[10]。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监测包括森林水文、森林土壤、森林气象、森林空气环境质量、植物群落特征、林木产品供给以及森林康养等观测指标,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相对完善,但评估周期长、成本高和范围小等问题导致评估可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同时,各服务功能之间的权衡/协同认知有待提升,各主体功能区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2.3 林场产业布局

该区域林地属于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斑块成分复杂,林中空地、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未能全部布局林下经济产业,易造成林地资源的浪费。同时,该林场主要以租赁林地方式引进地方企业来发展林下经济,农户参与度有待提高,林场产业发展有待进一步推进。

2.4 基础设施建设

该林场水、电、路、管护房及数字化设备等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投资渠道有待拓宽,林场应对重大风险的能力有待加强。同时,对森林生态产品、生态产业、森林康养与游憩价值的认知有待提高,亟待建立有效的产品清单和交易平台[11]。

3 森林可持续发展策略

3.1 优化森林空间结构

森林空间结构优化即对不同个体特征(喜光、耐旱和喜钙)的作物品种进行适宜调配,促进物种互利共生,改善不同林分结构中的营养元素,促进森林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提升[12]。通过综合评价法构建稳定性评价体系,发现森林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农户主观意愿相关[13]。因此,森林空间结构优化可有效改善生态系统,可采取科学间作、混作优化林场结构,辅以抚育+补植+修枝+施肥等经营措施,以提高林分质量。

3.2 权衡/协同森林生态系统功能

结合遥感技术和社会经济数据,建立综合评估框架,分析林生态系统功能的时空演变对土地利用的响应,结果表明,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驱动因素是居民搬迁等带来的土地利用变化[14]。国有林场林生态系统功能的空间分布有明显差异,明确其驱动因素能使森林生态系统与人类发展更和谐,定量分析生态系统变化的驱动因素成为趋势[15]。因此,须继续深入景观功能区划、人口迁移和乡村文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变化的影响研究,加强区域生态廊道构建,划定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美学价值等生态功能区,从而权衡/协同森林生态系统功能。

3.3 打造特色混农林产业

明确林场生产资料与产品权属,结合当地农户生计、气候、地形地貌、土壤和交通条件,提供技术支持、租赁林间空地和政策支持,明确海拔、林分类型和凋落物厚度对林下产业的生长影响,开发特色混农林产业,提高产品供给能力和农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16]。例如,林间茶叶种植(黄金芽)、林中空地的鱼类养殖;林下食用菌(大球盖菇、竹荪)、中药材(林芝)等特色产业。可举办“菌菇”比赛,加强林下生态产品品牌建设与推广,提升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3.4 开发农—林—旅一体化生态产业链

结合林场的实际情况,立足森林生态系统特点,开发农—林—旅一体化生态产业链,统计生态产品清单,结合大数据交易平台,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构建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图3)。加大对国有林场各类基础设施和森林培育项目的投入力度,提高林场建设管理水平,为林业产业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保证林场的可持续发展,着力改善林场工作人员队伍结构和职工专技水平,吸引技术性人才。

图3 森林可持续经营发展模式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立足国有桂花林场的森林生态环境现状,结合该国有林场森林可持续经营瓶颈,提出了优化森林种植结构、权衡/协同不同生态系统功能以及开发农—林—旅一体化生态产业链等方面建议。国有林场森林可持续经营须优化森林种植结构、权衡/协同不同生态系统功能、打造特色混农林产业、开发农—林—旅一体化生态产业链。未来应打造新常态下康养旅游的新亮点。选择生态旅游基础条件和区位优势较好的林场位置,充分利用地方森林康养产业政策和布局,结合现有植株筛选生态与经济兼备的物种,从种质保护、研学体验、康养旅游和药疗食疗等方面研究构建森林生态系统延伸产业链,建立林—旅—疗—养一体化的休闲康养服务体系,开展生态系统修复工作。

猜你喜欢

林场森林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山西省两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八步沙林场人的新愿望
林场住宅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基于GIS的林场营林管理信息系统研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