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负责任研究与创新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2024-03-08王晨阳褚建勋
王晨阳 褚建勋* * ,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合肥 23005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与融媒体研究所,合肥 230051;3.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合肥 230026)
科学技术在极大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同时,所产生的不确定性乃至负外部性对自然和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也日益凸显。基因工程、核技术、人工智能、病毒研究等科学研究与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伦理危机、社会风险、道德困境、治理手段缺失等问题引起了各方的关注[1]。为了走出科技发展的格林克里奇困境,科学技术的社会控制与建构,科技创新的法律与伦理规制、前瞻治理等议题纷至迭起,各方开始重新审视科技的社会影响和治理模式,重构科技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关系,负责任研究与创新(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RRI)理念应运而生[2]。
面对科技变革带来的不确定性、模糊性等困境,RRI试图开辟一条强化公共责任的新路径,希望通过对科学研究和实践的内在价值观进行公开的反思性评估,将创新过程与社会需求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3,4]。RRI具有四个维度的特征:预期性、反思性、包容性和响应性[2,5]。RRI的中心前提是:在评估新的科技方案时,从开始到落地的全过程,社会行为体都应该也需要更多、更有意义地参与评估[6]。
RRI已成为世界多国的共识。2003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颁布纳米科学与技术国家倡议书,首次提出“负责任发展”概念[7];欧盟“地平线计划”(Horizon 2020)强调负责任创新,要求建立一个开放、互动的创新过程,创新行为体要与社会共担责任[8,9];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也要求在开展新兴技术研究时遵守RRI理念[10,11]。在科技创新全球趋势下,RRI也得到了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12,13]。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负责任研究与创新,2022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14],强调“加强源头治理,注重预防,将科技伦理要求贯穿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科技活动全过程,促进科技活动与科技伦理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实现负责任的创新。”“将科技伦理培训纳入科技人员入职培训、承担科研任务、学术交流研讨等活动,引导科技人员自觉遵守科技伦理要求,开展负责任的研究与创新。”
1 数据与方法
本文数据来自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核心合集,包括SCIE、SSCI和A&HCI。检索式为TS=(“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OR TS=(“Responsible research”) OR TS=(“Responsible innovation”) OR TS=(“Responsible development”)) AND ((DT==(“ARTICLE” OR“REVIEW”)) NOT (PY==( “2023”))。检索日期为2023年3月1日,经人工筛选,共计获得1180篇相关文献,其中,中国学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相关文献45篇。
文献计量工具为CiteSpace(6.1.R6 Advance版)、VOSviewer(1.6.19版),统计及绘图工具为Excel。
2 文献计量分析
2.1 年度分布
作为科技政策、科学与社会领域的新兴议题,国外学者在RRI领域的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图1)。具体而言,1992—2010年处于起步阶段,年均发文量3.4篇;2011—2014年处于上升期,年均发文量攀升至19篇;2015—2022年,处于迅猛发展阶段,年均发文量猛增至126篇。而中国学者在RRI领域起步较晚,2014—2019年间,年均发文量仅为2.67篇;2020—2022年间,年均发文量上升至9.67篇,表明中国学者对该领域的关注有所加强。
图1 负责任研究与创新领域年发文态势Fig.1 Annual Number of Papers Published in the Field of RRI
2.2 国家分布及合作
如图2和图3所示,该领域发文国家主要集中在北美和西欧,形成了以美国、荷兰、英国为核心,德国、加拿大、西班牙等为骨干的合作态势。中国、印度、巴西作为新兴国家的主要代表,在RRI领域发文量也跻身前20,表明在科技创新全球背景下,RRI得到了新兴国家的积极响应。
图2 RRI领域发文量前20的国家Fig.2 Top 20 Countries in the RRI Field in Terms of Publication Volume
图3 RRI领域主要发文国家合作态势Fig.3 Co-occurrence Relationship of Major Contributing Countries in the RRI Field
2.3 机构分布及合作
由图4和图5可知,排名前20的机构全部集中于西欧和北美,荷兰以7所高校高居第1,英国以5所高校居第2,德国和加拿大各以2所高校居第3。发文量排名前5的机构在主要发文机构合作网络中也位居中心节点,表明这5所高校是全球RRI领域的主要学术机构。
图4 RRI领域发文量前20的机构Fig.4 Top 20 Institutions in the RRI Field in Terms of Publication Volume
图5 主要发文机构合作态势Fig.5 Co-occurrence Relationship of Major Contributing Institutions in the RRI Field
2.4 作者分布及合作
检索发现,发文量最高的作者共计发文23篇,根据普莱斯公式,发文量4篇以上的核心作者共94位,其合作关系见图6。该领域全球发文量最高的是Bernd Carsten Stahl和Vincent Blok。从核心作者演化看,2021年之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的Emma Jakku、Justine Lacry和Cara Stitzlein等跻身核心作者序列。
图6 核心作者合作关系Fig.6 Co-occurrence Relationship of Core Authors
3 国外学者文献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为进一步挖掘RRI领域研究态势,采用CiteSpace软件对1135篇国外文献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突现词分析。
3.1 国外学者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分析
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参数设置:时间段1992—2022年;时间切片1年;term source选择title、abstract、author keywords和keywords plus;node types选择keyword;k=25%;pruning选择pathfinder和pruning sliced networks;聚类算法选择LLR)。图7和表1展示了国外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及聚类信息。聚类图谱Q值=0.6154,大于0.3;S值=0.8149,大于0.7,聚类结果良好。
表1 关键词聚类信息Tab.1 Keywords Clustering Information
图7 负责任研究与创新领域关键词聚类图谱Fig.7 Literatures’ Keywords Clustering Graph in the Field of RRI
研究视角1:数字农业和生态环境领域的RRI。相关研究将RRI的4个维度(包容性、预期性、反思性、响应性)和数字权利框架结合,设计出以人为中心和负责任创新的实践框架[16],以探索RRI嵌入到农业4.0转型过程的路径。研究发现,数字农业尚未很好地契合RRI原则,并导致了人类责任缺失等新问题[17]。例如,新西兰智能乳品业研发和创新活动侧重于技术开发和农场使用,未将社会道德影响、公众和消费者等特定行为者纳入创新过程[18]。鉴于此,Rose等[19]呼吁拓展RRI中的“包容性”概念,以更好地阐释农业技术中多样化参与空间;在实践中对RRI框架进行更多测试,以检验其能否提升创新过程的社会责任度。在生态环境领域,Gilbert等[20]建议成立环境健康和社区审查委员会,将传统审查委员会的基本职责和道德理念与尊严、真实性、可持续性和正义的道德结构相结合,并进一步强调社区的价值,以确保研究是基于道德和社会责任的。
研究视角2:企业RRI。企业RRI的指标包括:多样性和包容性,如性别平等、促进参与;预期性和反思性,如法律预期、评估准则、公共道德敏感性;响应力和适应性;公开和透明,如保护知识产权和商业机密、公开和透明度;环境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21]。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研究过程的评估标准包括:审视技术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方法;注重伦理;关注跨学科技术;善用综合方法;反思技术的社会影响;关注交叉科学;提升透明度;坚持用户导向[22]。针对企业持续参与RRI意愿不足问题,van de POEL等[23]提出,只有通过制定利益相关者参与战略、扩大评估范围、将价值观置于核心位置、实践反应性、监督RRI开展进步、追求共享价值,才能提升企业持续开展RRI的意愿。面对复杂技术的情境性、多样性和不可预测性,适应性治理(adaptive governance)强调多边互动、多元合作的协商治理,重视地方性知识和边缘利益相关人群。为实现RRI,企业需从可持续转型或适应性治理的角度进行社会学习[24]。
研究视角3:生物医学领域RRI。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Roberts等[25]认为,RRI的包容性、预期性、反思性和响应性,对未来新兴基因工程应用的公共合法性很重要。Howard等[26]建议,现阶段负责任地开发和使用基因编辑技术,需要认真进行科学研究并传播成果,以建立坚实的证据基础;开展道德、法律和社会问题研究;开展有意义的利益相关者参与、教育和对话。对于合成生物学领域实践RRI,国外开展了系列探索,如,由艺术家主导开展合成生物学伦理教育实验,引导科研人员和公众思考合成生物学研究的界限及负责任的含义[27]。英国BrissSynBio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重点培训生物学家在合成生物学背景下进行理性和预测性的双分子建模、设计和工程工作,以促进生物学家在RRI的框架内开展合成生物学研究[28]。
研究视角4:RRI的理论探讨及区域和案例研究。美国、欧盟在发展纳米科技时,提出负责任研究和负责任发展的概念,要求最大限度提高纳米技术促进社会进步价值的同时,尽可能降低技术创新的负面影响,并重点关注和解决国家、社会最紧迫的需求[3]。现阶段诸多案例研究均聚焦于纳米科技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创新引发了公众对人类自主性、代理权、公平和正义的关注和忧虑,RRI为解决人工智能技术的格林克里奇困境提供了可行路径。Buhmann等[29]提出应实行有充分信息的“深度民主”辩论,让来自公众、私人和民间社会部门的行为者充分参与到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全过程,共同批判性地解决人工智能的目标和手段。Winfield等[30]认为,道德治理对于建立公众对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信任至关重要,良好道德治理包括重视公众疑虑、制定标准和法规、安全可靠、透明性、走向道德机器等5大支柱。Schomberg等[4]提出RRI的突出特征是注重道德可接受性、可持续性和社会期望,这与欧盟提出的权利、安全、可持续发展、平等的价值相契合。Owen等[3]提出了RRI的4个维度,即预期性、反思性、审慎性和响应性。尽管RRI理念日益被接受,但由于欠缺对政策协商、制度建设、创新文化、价值分配、责任共担等的思考,导致负责任研究缺乏可执行性,常被狭隘地理解和执行[2,31]。譬如,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大多数生物学家将RRI狭隘地理解为风险规避[32]。Blok直言[33],现有的许多RRI文献,不假思索地接受了经济学上的“创新”概念,这种狭隘地视角并不符合RRI理念,需要从创新概念本身重新反思,实现创新的“再创新”。
研究视角5:RRI视角下的科研伦理。该聚类主要关注学术不端的原因和特征、加强科研伦理和科研诚信的措施、重视动物研究过程中的伦理规制等[34]。其他议题还涉及对科研人员的负责任评估、开放科学、负责任和公平的同行评议、确保研究可证伪和可重复性等[35]。共同特点是主要关注科学系统层面,而非科研人员层面的问题。
3.2 国外学者文献的突现词分析
如表2所示,2006—2010年的突现词为“风险”“纳米技术”和“纳米粒子”,相关研究基于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发布的《纳米技术国家倡议书》,在“责任式发展”的框架下,重点关注纳米技术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36]。2012—2016年的突现词为“新兴技术”“社会系列”“社会”和“合成生物学”,随着欧盟政策委员会于2011年提出RRI框架,相关研究着重关注如何将RRI框架深度嵌入合成生物学、新兴技术发展过程中,以构建一个透明、互动的过程,推动社会行动者和创新者共担责任,以实现科技创新与市场应用中的道德可接受、社会满意、公众参与和可持续发展[4]。2020年的突现词为“战略”,随着欧盟提出“地平线2020”战略并重点实践RRI理念,通过对现有科学与创新的集体管理以探索研究与创新的未来战略成为这一时期学者关注的重点,西欧北美的学者开展了系列研究[37]。此外,随着新兴科技和科技治理的全球化进程,广大发展中国家的RRI实践和科技战略的研究也逐步增多[38,39]。
表2 负责任研究与创新领域关键词突现图谱Tab.2 Literatures’ Keywords Burst Map of RRI
4 RRI在中国的扩散及研究现状
在WOS核心集中仅检索到了45篇中国学者发表的相关文献,且尚未形成稳定的作者、机构间合作关系。如表3所示,在RRI领域,TOP10的作者大多隶属于TOP10的机构,但中国作者和机构的发文量普遍不高。
表3 中国RRI领域发文量前10的作者及机构Tab.3 Top10 Authors and Institutions of RRI in China
如图8所示,2019年前,中国学者的研究聚焦于介绍RRI的缘起、内涵、框架、特征、范式,探讨负责任的纳米技术发展[40],以及RRI理念在我国生物燃料、大连港、南沙港铁路项目等实践中的嵌入[41-43]。之后,相关研究重点关注了企业的RRI实践战略、需求、框架及可持续发展意识[44-46],神经增强技术、合成生物学等前沿科技领域的RRI实践和伦理规制[47,48],RRI理念下的创新生态[49],契合RRI理念的负责任科研等议题[50]。值得注意的是,相关研究积极探索了RRI的在地化和再创新,如,Yang等[51]构建了包括政府、企业和公众在内的三方进化博弈模型,结合系统动力学建模,模拟分析了三方行为策略和对相关外生变量的敏感性,研究表明,三方博弈最终趋于政府积极监管、企业负责任创新和公众积极参与的稳定状态;Chin等[52]将RRI理念和阴阳和谐的辩证系统观相结合,研究了跨文化合法性在亚太地区商业模式负责任创新中的作用。
图8 中国学者负责任研究与创新的关键词聚类与时间分布Fig.8 Keyword Clustering and Time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Scholars on RRI
5 结语
对整体1180篇相关文献的计量分析发现:1)RRI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2015年以来,领域内文献增长迅猛;2)国际RRI领域形成了以美国、荷兰、英国为核心,以德国、加拿大、西班牙等为骨干研究的格局,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发文量也跻身前20;3)荷兰瓦根宁根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英国牛津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和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是全球该领域的主要学术机构;4)RRI领域核心作者共94位,代表作者为英国德蒙福特大学Bernd Carsten Stahl和荷兰特温特大学Vincent Blok。
对国外学者1135篇相关文献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发现:1)负责任研究与创新领域共有15个关键词聚类,可归为5个研究主题,即数字农业和生态环境、企业、生物医学、科研伦理等领域的RRI,以及对RRI的理论探索;2)关键词突现分析表明,全球RRI研究经历了从关注纳米技术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问题,到关注合成生物学、新兴技术发展过程中RRI,再到关注RRI嵌入科技战略的研究转变。
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研究中取得了良好进展,主要研究机构为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复旦大学等,相关研究在关注RRI基础概念、前沿科技的RRI实践和伦理规制、中国基础设施项目RRI实践的同时,还积极探索了RRI理念的在地化和再创新。
针对我国在RRI领域的研究建议:1)坚持“四个面向”,重视RRI与基础研究、应用实践的结合;2)关注新兴技术领域,积极探索并向国际介绍我国将RRI应用于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领域治理的实践路径和经验;3)重视RRI的在地化发展和理论创新,将RRI理念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科技创新实践充分结合,提升在该领域的国际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
作者贡献说明
王晨阳:构思选题、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撰写文章初稿、论文修改;
褚建勋:协助选题、论文审订、指导论文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