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及对策*
——以台江县旧州村为例

2024-03-08尚永犇滚学凯

南方农机 2024年5期
关键词:旧州劳动力农民工

尚永犇, 梁 龙, 滚学凯

(1.贵州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财经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25)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民群体的收入不再仅仅依靠农业生产,而更多来自于非农产业[1],特别是三权分置制度的产生,更加快了土地规模化与集约化利用,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2]。国家统计局《2022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 562万人,比上年增加311 万人,增长1.1%。其中,本地农民工12 372万人,比上年增加293万人,增长2.4%,而外出工作的农民工为17 190万人,比上年增加18万人,增长0.1%。截至2022年末,居住在城市的农民工人数为13 256 万人[3]。家庭非农收入比例越来越高,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而农村劳动力作为乡村振兴的参与主体,在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方面有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对少数民族众多的贵州而言,其既是劳动力转移的输出大省,又是西部大开发以及乡村振兴的重点地区。因此,研究贵州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了解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更高层次的对促进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劳动力回流治理以及乡村高质量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

1 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区域概况

贵州省台江县苗族人口众多,占总人口的97%以上,因此台江县被誉为“天下苗族第一县”。境内民族风情古朴浓郁,有举世闻名的施洞独木舟竞渡;有驰名中外的被誉为“东方迪斯科”的反排木鼓舞;有蜚声乐坛的施洞苗族飞歌,风情万种的苗族姊妹节;有工艺精湛的苗家刺绣、银饰和服装艺术。旧州自然村位于台江县北部,地处苗岭山脉,清水江畔,距州府凯里70 km,距县城38 km。旧州村是以苗族为主要民族的自然村寨,其拥有浓厚的苗族文化以及众多的传统习俗,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村落。根据2022 年贵州省统计局的调查数据,台江县每年外出务工新增人数持续增长,2017 年到2022 年之间,从约0.48 万人上涨至约1.58 万人[4]。旧州村作为台江县施洞镇的一个自然村,总人口数为495 人,其中有劳动力363人。

1.2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主要包括当地就业统计数据台账、访谈数据、问卷调查数据三个方面。当地就业统计数据台账主要由当地村干部进行统计,其主要通过村干部的电话咨询、访问等方式,记录了外出就业劳动力的就业形式、就业地点、就业单位、个人基本情况等信息。访谈数据主要为研究者到实地与村民、村干部进行访谈所获得的数据、资料等,主要包括当地的产业现状、文化习俗、资源条件等内容。问卷调查数据主要是针对旧州村转移劳动力和未转移劳动力进行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文化程度、就业行业、就业信息来源、就业的稳定性与就业单位的规范性以及就业意愿等。其中发放问卷154份,回收问卷154 份,校正错填、误填的答案并剔除掉废卷之后,最终筛选得到133 份有效问卷。有效问卷中,93 份为转移劳动者填写,40份为未转移劳动者填写。

2 劳动力转移现状

2.1 转移劳动力的性别及年龄情况

在受访的93 名转移劳动力中,男性65 人、女性28 人。其中,男性在乡镇内务工人数为15 人,在镇外省内务工人数为10 人,在省外务工人数为40 人。女性在乡镇内务工人数为5 人,在镇外省内务工人数为8 人,在省外务工人数为15 人。总体看来,旧州自然村劳动力转移偏向于外省就业,而且是以男性群体为主。

转移劳动力年龄及转移情况如表1 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16~35 岁与36~55 岁这两个年龄区间的省外务工群体占很大的比例,可见省外务工群体多为青壮年劳动力。

2.2 外出劳动力文化程度与从事行业情况

外出劳动力文化程度如表2 所示。外出劳动力文化程度大多是小学和初中,而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劳动力则在外出劳动力的总体中占有很小的比例。从小学文化程度来看,乡镇内务工人员15 人,镇外省内务工人员7 人,省外务工人员17 人。从初中文化程度来看,乡镇内务工人员5 人,镇外省内务工人员10 人,省外务工人员36 人。对比三个不同务工区域的群体可以发现,学历较高的农村劳动力集中偏向于省外务工就业。

表2 外出劳动力文化程度 单位:人

外出劳动力行业分布如表3 所示。表3 的数据显示,受访转移劳动力中,建筑工地务工的劳动力为57 人,占比61.29%;企业(含工厂)务工的人数为25人,占比26.88%;个体经营户与从事其他工作的人数分别为6 人和5 人,分别占比6.45%和5.38%。从中可以看出,外出劳动力主要从事建筑业、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很少有劳动者个体经营或者从事其他行业。

表3 外出劳动力行业分布

2.3 外出劳动力就业信息渠道和就业基本能力情况

从问卷调查所获取的信息来看,目前旧州村外出劳动力就业信息渠道以亲戚朋友介绍为主,由亲戚朋友介绍实现就业的劳动力有63 人,在调查数据中占比达到67.7%。通过中介介绍实现就业的劳动力有11 人,占比11.8%。自己找工作实现就业的劳动力有9 人,占比9.7%。政府协助实现就业的劳动力在调查数据中仅有4 人,占比4.3%。通过其他渠道获取就业信息的有6 人,占比6.5%。数据显示,基层政府部门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上的工作力度不足,部分劳动力的外出就业主要依靠自己寻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在93 位受访的转移农村劳动力中,掌握一技之长的劳动力有62 人。表明大部分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已经掌握一技之长,而没有任何技能的外出农村劳动力人数为31 人,显示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尚有提升和改进的空间。

2.4 外出劳动力就业稳定性情况和规范性情况

外出劳动力就业稳定性情况如表4 所示。由表4可知,外出劳动力现单位工作年限不到1 年的人数为49 人,占比52.69%;1~5 年工作年限的人数为35 人,占比37.63%;5 年以上工作年限的人数为9 人,占比9.68%。总体可以看出,旧州村外出劳动力就业稳定性是一个比较差的状态。在建筑工地上班的57 位外出劳动力中,工作年限不到1 年的人数达到45 人,占比高达78.95%。

表4 外出劳动力就业稳定性情况

外出劳动力就业规范情况如表5 所示。由表5 可知,外出劳动力的就业规范情况也不如人意,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单位为其购买了“五险一金”的人数为64 人,占比68.82%;没有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的人数为29 人,占比31.18%。由此可以看出,因为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农村劳动力在外出就业时存在没有与就业单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的情况,而这样会导致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也会间接导致就业不稳定的情况发生。

表5 外出劳动力就业规范情况

2.5 外出劳动力收入及收入用途情况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汇总,发现旧州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收入水平整体较高。外出劳动力月收入分布情况如表6 所示。月收入3 000 元以下的劳动力中,乡镇内务工有4 人,占比4.30%;镇外省内务工有2 人,占比2.15%。月收入3 000~4 000 元这一区间的劳动力中,乡镇内务工有13 人,占比13.98%;镇外省内务工有5 人,占比5.38%;省外务工有10 人,占比10.75%。月收入4 000~5 000 元这一区间的劳动力中,乡镇内务工有2 人,占比2.15%;镇外省内务工有10 人,占比10.75%;省外务工有13 人,占比13.98%。月收入5 000 元以上的劳动力中,乡镇内务工有1 人,占比1.08%;镇外省内务工有1 人,占比同为1.08%;省外务工有32 人,占比34.41%。总体来看,省外务工群体有着更高的收入水平,省内就业群体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表6 外出劳动力月收入分布情况

在农村外出劳动力收入用途的分类中,收入主要用于自己花销的人数为12 人,占比约12.90%;用于老家建房的人数为34 人,占比约36.56%;用于城镇买房(或还房贷)的人数为9 人,占比约9.68%;用于婚嫁的人数为10 人,占比约10.75%;用于子女教育的人数为28 人,占比约30.11%。可见外出务工的农民中有不少人把收入用于改善老家的住房条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旧州村的人居环境。

3 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3.1 外出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低

旧州村外出劳动力文化水平不高,主要集中于小学和初中水平,并且仍然存在缺乏一技之长的农村劳动力。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技能人才缺口较大[5],在工作招聘的时候,通常要求职业资格证或专业头衔,特别是焊工、货运司机、电工等特殊岗位都需要劳动者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甚至有的还要进行岗位培训。这也使得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与进城务工人员素质技能不相匹配的矛盾更加突出,素质较低的劳动力的就业空间会变得越来越小。另外,对于职业培训来说,很多农民工是缺乏相关专业技能培训的。虽然近年来组织过一些相关的职业培训,但培训基本是以短时间培训为主,很多培训缺乏针对性,并且农民工群体在接受知识的能力上其实也存在差异。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农民工在职业技能上存在不足,久而久之这些不足会愈发限制农村劳动力在就业上的选择。

3.2 外出劳动力就业稳定性弱

在当今情形下,旧州村农村劳动力流动并不集中,流动时也缺乏有效引导的组织,他们在供过于求的劳动竞争市场上往往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6]。除此之外,在大多数情况下,农民工群体是普遍缺乏自我权益保护意识的[7],他们与社会保障体系产生脱离,与所在单位发生纠纷时,农村转移劳动力这一群体往往成为弱势方。外出劳动收入这一因素对农民工就业稳定性也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旧州村外出劳动力的收入状况对比全国行业务工平均薪资来看,仍然有不少外出务工群体的薪资水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也使得这部分群体在就业上可能存在不稳定性。旧州村外出务工的人员中,一半以上的外出劳动力在现单位工作年限不超过1 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农村劳动力在收入水平上存在不稳定性。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稳定性不仅影响着劳动力本身的收入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由此看来,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稳定性迫在眉睫。

3.3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途径单一

根据调查问卷中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途径的相关数据,旧州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实现大部分依靠身边亲友的介绍,通过政府的就业推荐实现转移就业的人数相对较少。在调查、走访中了解到,当地政府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劳动力输出服务管理体系,对于解决村中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存在一定的现实与宣传的差异。由此可见,当地政府对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干预较少、就业推荐效果不佳的情况。但是通过与村委会相关人员沟通交流之后发现,村干部在劳动力转移就业宣传上其实是下了不少功夫的,但对于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并没有多大的成效。除此之外,大多当地中介机构以盈利为目的,组织小规模的劳动力转移,但他们提供的信息十分有限,并且也难以获得农民工的信任,所以多数农民工宁愿自己寻找或依靠朋友来找工作,也就间接表现出社会力量在转移就业工作中的薄弱。

4 乡村振兴背景下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与建议

4.1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

受教育水平是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8],旧州村的劳动力文化水平整体较低,基本上以小学或初中学历为主,这严重制约着他们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因此,提高当前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技能和水平至关重要。首先,在职业教育上发力,多层次、多形式地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这是提高外出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要针对不同的群体制定相应的培训方案,结合农民工自身情况的培训才能符合受培训者的实际。其次,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当地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力度,扩大受到政策优惠人员的范围。支持相关培训机构,整合培训资源,鼓励成人培训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尤其是针对岗位的职业技能培训。培训过程中按照农民自身的意愿,让农民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培训专业。加大农民职业培训是振兴乡村二三产业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农民与大市场衔接[9],在推动产业振兴上也有着重要作用。

4.2 多维度提高就业稳定性

农民工外出就业的稳定性不仅受到自身情况的影响,也受到企业层面的影响。在企业方面,应改善企业工作环境,关注外出农民工的职业需求。农民工就业的行业集中在制造业和建筑业,这些工作的技术含量较低、环境较差、体力劳动程度较高,且比较容易被替代。此外,较低的工作持续时长以及低于平均水平薪资的收入,致使农民工在一份工作上持续的时间不会太长。因此,企业在满足农民工对工作的薪资待遇等硬性条件的要求之外,还需在工作环境和工作晋升机会等方面进行改进,保障工作的安全性,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从劳动者个人角度上看,农民工要提高自身对相关权益保障的认识,在自身权益受损时能够利用好相关法律来保护自己。但如果想让外出就业的劳动力依靠自身学习来实现对自己相关劳动权益的保障,可能不切实际。因此,政府可以对外出务工群体进行与外出劳动力相关的法律教育培训,对农民工外出务工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一系列的普及。从就业的多样性角度出发,应大力发展村庄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就地就业。大量劳动力的转移会使村庄集体行动陷入困境[10],也会影响乡村全面振兴。因此,村庄特色产业的发展既可以为劳动者提供多重就业选择,又能进一步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4.3 拓宽农民工就业信息获取渠道

政府在拓宽民族地区农村就业信息渠道方面,可以优秀创业就业者作为媒介进行拓展。农民传统的熟人社会关系,使得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地域决策时相对重视生活习惯和熟人[11]。因此,要加强村庄能人的就业带动作用。要充分发挥村中优秀就业创业人员的作用,村干部在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登记,了解旧州村中务工人员需求的同时,应进行双向就业咨询。村中优秀就业创业人员具有对当地情况十分了解的优势,鼓励高质量就业村民致力于就业信息宣传工作,比起其他相关人员来做村中就业宣传会好很多,村中居民大多也愿意相信本村人,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也便于进一步推进村中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宣传工作的开展。而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也必然需要更多本土劳动力的参与。因此,基于熟人关系而转移的劳动力也更会与本土发生更强力的联系,在后续乡村振兴的劳动力回流治理中,以熟人关系形成的劳动力转移也将发挥巨大的治理效能。

猜你喜欢

旧州劳动力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安顺旧州:时光里的古镇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风景这边独好
——安顺旧州浪塘村掠影
旧州 存封千年的黔中佳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