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探索路径

2024-03-08高传辉

教育·校长参考 2024年1期
关键词:欣赏课美术教师

高传辉

美术欣赏课是初中美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表达能力、探索能力、合作能力的主阵地。由于欣赏课的课时较少,为了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欣赏课教学中有机融入趣味元素,创新课程程序设计,灵活运用情境教学,借助多元化教学对接点,激发学生美术欣赏兴趣,利用多样化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美术欣赏体验,有效提升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成效。

一、整合欣赏资源,优化教学方案

美术欣赏是美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欣赏课的教学方案设计时,教师借助多种渠道搜集、筛选、整合欣赏资源,为欣赏课提供更多欣赏素材,为学生带来更多鉴赏机会,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美术学习眼界。

(一)精选教学素材

欣赏课需要丰富的美术作品素材,教师加强美术资料、作品内涵、制作步骤、网络图片等信息的收集、梳理,结合课堂教学的软硬件设施,利用微课视频、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等信息技术展开鉴赏教学。为了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适当布设美术作品信息搜集任务,将学生纳入整合欣赏资源队伍,让学生在丰富的美术作品、美术资料中提升美术认知水平,并获得更多学习启发。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美术上册“独树一帜的中国画”时,教师精选一些古代中国画,便于学生展开作品欣赏。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唐朝阎立本的《步辇图》,并提出引导欣赏问题:这幅画是中国人物画的哪一类?这幅画的艺术特点是什么?传神从哪里表现出来?学生仔细观察,从表现技法、绘画特点,以及人物表情、动作、服饰等方面进行分析思考,展开自由讨论。教师关注学生讨论进度,并跟进提示,确保欣赏学习顺利推进。在欣赏观点分享环节,有的学生认为这幅画没有夸张化,通过眼睛、面容、姿态描绘了一代帝王宏大的气势;有的学生认为太宗的眼神平和,充分凸显出一代有学识、有修养的帝王形象;有的学生认为画中人物的眼神、表情、手势、动作、服装、配饰等都是表现传神的手段。教师肯定学生的欣赏表现,并引导学生做欣赏思考、观点梳理,为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画传神写照的内涵作好铺垫。

(二)确定欣赏目标

美术欣赏课在初中美术教材中占比较轻,传统教学模式容易忽视欣赏素养的培养。教师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整合教材内外欣赏资源,为学生制定具体的欣赏目标,引导学生有方向地深入解读美术作品、影像、图像和其他美术视觉符号。学生的审美能力、理解能力、接收能力等呈现不同层次,教师对此有理性判断,从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等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构建美术欣赏认知体系。

教师对接学生的鉴赏能力,选择合适的鉴赏角度推动学习进程,能够为学生带来更系统的学习体验。例如,在教學“异彩纷呈的中国古代雕塑、工艺和建筑”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一组雕塑作品的图片,如《立马》《卢舍那大佛》等,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鉴赏交流,分析这些雕塑造型的特色、表现手法、文化内涵等。学生进入观察、思考、讨论、探索等操作环节,教师观察不同小组的鉴赏进展,跟进各小组互动,及时给予一定的思考导向和提示,并投放不同难度的思考问题,为学生顺利启动鉴赏思维提供助力。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表达自由,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化思维,提出独到见解,让学生通过欣赏了解我国古代雕塑、工艺和建筑的历史源流、形式、风格,从而学会欣赏中国古代美术,树立民族自豪感。

二、创设欣赏情境,启动教学程序

美术具有视觉艺术的学科特点,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趣味性、实践性、互动性的欣赏学习情境,创新教学方案设计,规划欣赏操作流程,对学生多种感官形成冲击,强化学生美术欣赏直观感受。

(一)规划操作流程

美术欣赏教学方案执行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直观思维较发达的特点,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的图片、视频、音乐展示功能,配合深入剖析讲解,创设直观美术欣赏环境,顺利启发学生欣赏学习思维。结合教学内容和实际教学需求,教师动态调整操作流程,推出契合度更高的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自然过渡到美术欣赏学习环节,引导学生在细致观察、深入思考、互动讨论中建立欣赏认知基础。

九年级学生对剪纸艺术有一定了解,但没有太多实践经历。在教学“剪纸”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导入剪纸动画《过年》中的视频片段,让学生观察视频中人物、景物的剪纸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的剪纸技法,分析短片中剪纸的表现风格。动画短片的导入能够快速激发学生的观赏兴趣,帮助学生自然进入剪纸欣赏环节,强化学生剪纸作品欣赏体验。在观赏体会交流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从剪纸操作步骤角度出发,总结剪纸欣赏特点。美术鉴赏角度不同,得到的欣赏体会也会不同,教师借助相关动画作品调动学生欣赏思维,引导学生从学科语言表达角度展开鉴赏,帮助学生获得更多学习启迪,确保美术欣赏活动的顺利推进。

(二)创新授课方式

教师具备创新意识,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升级改进欣赏课的授课方式,以提升欣赏教法的契合度。欣赏课担负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等学科素养的责任,要引导学生在欣赏实践中获得心理触动,进而建立全面的美术欣赏认知体系,而不是让学生单纯看看、听听。教师在更新教学手段时,引导学生完成信息搜集、作品解读、观点分享、讨论交流等学习任务,顺利启发学生美术欣赏学习思维。

例如,在教学“编结艺术”时,教师以欣赏编结艺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中国结的独特艺术魅力。在执行教学方案时,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不同种类中国结样品,分发给每个学习小组,让学生近距离观察这些编结艺术品,并分析这些中国结的种类名称、内涵、手法等信息。学生观察过后,能够对中国结的繁复性、艺术性有更清晰的认知。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美术欣赏的积极性,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更多种类的中国结,要求学生自由选择一种中国结,对其制作步骤、文化内涵、图案特点等做鉴赏分析。学生选择具体的中国结样式进行详细分析,并配以鉴赏心得,将美术欣赏与文本创作有机结合。在学生互动讨论环节,教师进行班级巡视,对鉴赏进度做监督,适时给予学生一些鉴赏建议,促使学生对中国结有深入了解,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底蕴。

三、开展欣赏活动,丰富教学形式

美术欣赏学习活动具备较强的实践性,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组织各种形式实践探索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机会,让学生在探索性学习过程中内化欣赏学法,有效提升欣赏教学效果。

(一)组织实践互动

在组织实践活动时,教师结合学生欣赏基础,开展生活观察、信息搜集、社会调查、观点展示、鉴赏交流等实践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探索、互动交流中提升美术感知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带领学生实地观赏各类美术作品展览,或布设亲子活动任务,邀请家长带孩子走向社会,让学生现场观摩各类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能够自然激活学生美术学习思维,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线材造型”时,教师出示“五月的风”线材作品照片,要求学生在观赏的同时,思考这个建筑物位于哪里、看起来像什么、带给人们怎样的感受。有的学生说,我去青岛旅游时见过这个建筑,是坐落在青岛五四广场的标志性雕塑;有的学生说,这个形状好像“龙卷风”;有的学生说,这个造型给人一种“有劲”的感觉,让人感到震撼等。教师适时梳理、总结学生的赏析观点,为学生讲解这个雕塑取材于钢板,并辅以火红色外层喷涂,造型采用螺旋向上的钢板结构组合,以洗练的手法、简洁的线条、厚重的质感表现出腾空而起的“劲风”形象,给人以“力”的震撼。

(二)注重学法传授

美术作品欣赏需要相应的学法支持,教师具备学法传授意识,结合学生美术认知基础,针对性地提供更多适合的学法支持,为学生的美术欣赏带来更多学习启示,逐步提升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视角往往停留在表象,这就需要教师对作品做深入解读,拓宽学生欣赏视角,推出多样化美术作品欣赏活动,引导学生探寻更多有效鉴赏方法和鉴赏角度,确保欣赏活动顺利推进。

蜡染和扎染是我国民间传统印染工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为了给学生带来更多感官冲击,教师在教学“蜡染与扎染”时,从工艺技法角度展开鉴赏设计,先让学生欣赏蜡染与扎染的作品,鼓励学生对此项传统工艺进行深入解析,然后示范较易操作的扎染运用方法。学生进入欣赏、体验环节,深入分析不同图案的印染步骤,尝试用不同的颜料染出独特图案。教师鼓励学生各自展示扎染的作品,并评选出优秀作品,作为班级节庆日重要输出材料,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学生在欣赏体验情趣浓郁的艺术作品中,获得更深刻的心理触动,从而升华为保护和传承我国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延伸欣赏训练,拓宽教学视野

为了拓宽学生美术欣赏视野,引导学生步入正确、高效的欣赏学习轨道,教师对接学生生活认知基础,创新训练形式,布设相应电子作业,为学生规划训练方案,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一)对接社会生活

美术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诸多对接点,教师围绕这些关联点展开教学引导,延伸欣赏训练维度,为学生创造提升美术认知的契机。美术创作是对生活的艺术提炼,是视觉主体以美术视野对生活现象的解读,为人们带来丰富的艺术欣赏享受。社会生活蕴含丰富的美术资源,教师接轨社会实践,布设相关生活学习任务,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展开探索性学习,让学生在探索中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陶土和瓷土用水调和后,按照一定规律进行设计,制作成造型后,经晾干、火烧制成陶器和瓷器,用以生活所需器皿和装饰。例如,教师在教学“土和火的艺术”时,借助多媒体展示不同时期的陶瓷图片信息,如唐代的三彩釉陶器、元代的青花瓷、明代的斗彩瓷、清代的珐琅瓷等。在学生观察图片环节,教师从欣赏文化内涵、装饰文化特点、创作文化背景,以及制作手法等角度出发,展开引导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欣赏启示。在结束教学程序时,教师布设相应生活化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家、商场、展会等场景中的装饰品进行观赏,探寻记录不同陶瓷作品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索经验,能够独立完成探索学习任务,通过对不同陶瓷作品的外形、颜色、图案、工艺、用途等信息的鉴赏分析,进一步内化学科认知。

(二)布设电子作业

欣赏课在美术教材中的占比较轻、课时较少,而欣赏教学需要一定的训练时间,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训练任务形式,为学生创造更多欣赏训练机会。在具体任务设计时,教师围绕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兴趣较高的心理特点,布设适量的电子作业,要求学生借助网络渠道搜集作品信息、展开互动交流、推出展评活动等,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逐步内化欣赏认知。

例如,在教學“古城古镇考察”时,教师要求学生回顾自己的旅游经历,并对见到的风景、风俗、风情进行解读,说一说记忆最深刻的旅游感受。学生进入讨论、分享环节,以美术学习视角对游历的景点进行回顾和思考,分享最难忘的一件事或是一处景,课堂学习气氛高涨。为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布设搜集、整理更多古城古镇信息的电子作业,要求学生借助网络渠道探寻不同古城古镇的历史传统、生活习俗、审美爱好、自然条件等,并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反馈到家校信息交流平台,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性学习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学生顺利进入具体操作阶段,较高水平完成作业,美术综合素养进一步提高。

美术欣赏不是让学生观赏几张美术作品照片,也不能只停留在讨论绘画技法方面,而是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团队协作中内化欣赏认知。在初中美术欣赏课程启动后,教师扮演引导者角色,不仅要引导学生探索更多学法,还要引导学生在互动活动、实践操作过程中构建欣赏认知体系,面对不同学力层次学生,针对性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让所有学生都经历完整的欣赏实践过程,促进学生的学科核心能力成长。

猜你喜欢

欣赏课美术教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创意美术
解开美术欣赏课的绳索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之我见
上好高中音乐欣赏课的几点浅见
初中音乐欣赏课“划唱律动”教学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