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家庭教育常见问题分析
2024-03-08陈纪纲
陈纪纲
本期来跟大家分享一下,目前家长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哪些需要重视,哪些需要改变,以此来帮助下一代健康成长。
教育目标问题
现在的家长大多把教育目标放在孩子的身体、学习、考试、分数等方面,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够。
【案例1】
有一年我在安徽某個工地上,给农民工兄弟讲课,他们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他们在外赚钱养家,孩子一般都放在家里,只有过年回去才能见到。对于这样的情况,我建议他们一定要和自己的孩子多联系、多沟通、多交流。讲课过程中,有一位工友向我表达了他的疑惑,他说他并不是不和孩子联系,而是经常和孩子打电话,但是每次打电话还没说上几句,孩子就会把电话递给奶奶,不愿意多和自己交流。
这种情况我相信各位家长也遇到过,孩子不愿意和自己沟通,那可能是因为你说的话并不是孩子想听的,说不到孩子心里去,所以孩子会在沟通时出现抵触情绪。很多家长给孩子打电话的时候,一般会说这么三句话,第一句:“最近学习怎么样?”第二句:“有没有考试?”第三句:“考多少分?”问来问去,沟通的内容都是围绕着学习,这会让孩子感觉他在你心目中并不是最重要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关心学习没错,但只关心学习是错的。
在跟孩子交流的时候,你要能让孩子觉得我们最关心的是他,而不仅仅是他的学习成绩,只有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重视、被关心,孩子才会愿意亲近你,进而愿意和你交流更多。
教育观念问题
另外,有些父母在教育观念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现在对教育非常重视,这是个好现象,但如果重视到了迷信的地步,就过犹不及了。教育对人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但是教育并不能包治百病,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所以家长不能过度迷信教育。
另一个观念上的问题就是生存恐惧。很多爷爷奶奶辈的人经历过生存资源短缺的年代,所以即使是在生存资源如此丰富的当下,也非常恐惧孩子会饿着。尽管孩子可能已经吃饱了,不想吃了,家长还是会让孩子再多吃几口,怕孩子饿着肚子。其实,拼命让孩子吃东西、去学习,是一样的,家长要学会放下这样的生存恐惧,以正确的观念养育孩子。
在教育观念上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懒惰思想。有的家长认为,只要孩子能够考一个好大学,就能一了百了,一辈子不用再操心了。这样的想法是十分错误的,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人生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长不能“懒惰”地认为只要孩子中考考个好高中,高考考一个好大学,今后的人生就能一帆风顺,没有其他挫折磨难了。
我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遇到过很多孩子,他们即使已经考上了一个不错的高中或者是不错的大学,但最后仍因为心理上或其他方面的因素中止学业,甚至是退学。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不能目光短浅,仅仅盯着孩子在学校考试考了多少分。我们要明白,这只是人生教育一个阶段的内容,并不是全部。养育孩子就像在养一株花,我们需要按照花的生长习惯,定时浇水施肥,拔草除虫,等到花开的时候自然会开花的,干着急是没有用的。
教育方法问题
有些家长会严格要求孩子。严格要求没有错,但是过度严格就成了“苛求”,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我们对孩子的要求,要让孩子能够在努力之后做到,这才是合适的。
与此同时,在与孩子沟通过程中,还有一点需要注意:不要忽视孩子的需求。比如当孩子跟你说话的时候,你的眼睛在看着什么地方,有没有注视着孩子的眼睛?有没有让他感觉到自己在被认真倾听?有些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还看着手机或者忙其他的事情,那就是对孩子的一种忽视,这样的忽视不利于孩子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告诉父母。父母也很难清楚孩子的真正问题所在。每一次的沟通交流,都应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重视、被关心的。孩子其实并不需要我们24小时的贴身陪伴,而是要在他需要我们的时候给予高质量的陪伴。
教育能力问题
很多父母虽然尽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但因为和孩子之间缺少必要的情感交流,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让孩子在无形中成了心理上的“留守儿童”。
【案例2】
有次在安徽省图书馆做报告,有一位妈妈说:“陈老师,我知道你讲的是对的,但是我们小时候也被父母打骂过,那时候的孩子为什么不会出现心理问题呢?”我说:“对呀,因为你那时候每天的注意力是怎么吃饱穿暖,没有什么过多的精神追求。那时候的父母也很少会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哄孩子的方式很多都是在吃饭的时候给孩子的碗里多夹一块肉。因为那时候物质生活比较匮乏,孩子能有吃有喝就会觉得幸福。但现在的孩子有了充足的物质生活条件,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后,就产生了精神需求,人的需求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环境下是不一样的。”
现在的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和关爱,需要的是情感交流,其实孩子虽然年纪小,但也同样有精神需求,需要家长关注和满足。精神世界充足的孩子,往往内心更加充盈。
新时期家庭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一章第二条里提到: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
教育应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那什么叫全面健康成长呢?
首先我们要促进孩子全面成长,这里提到四个学会:第一学会生存,第二学会做人,第三学会做事,第四学会学习。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它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以书本为中心的思想。一方面,生活决定教育,表现为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方法都为生活所决定,为生活所必需。另一方面,教育又能改造生活,推动生活进步。教育不仅改造着社会生活,也改造着每个人的生活。
另外,健康成长也有四个指标,第一身体强健,第二心态乐观,第三关系良好,第四适应环境。
身体强健方面,现在大多数父母都做得比较好,对于孩子的健康问题非常重视。但在心态上,需要父母多注意,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心态。我在咨询过程中曾经遇到一个高二的小女孩,她因为同学嘲笑自己胖,每天就在家里发愁、哭泣,她不敢多吃,害怕自己长胖,但是不吃,又害怕身体承受不了,十分消极低沉,以至于影响到学习和生活。关系良好,是指孩子是否能和他人保持良好的關系,能否在学校和同学友好相处。能够适应环境,也是孩子应该具备的能力。有的孩子遇到问题,父母就给孩子换班级、换学校。但是现代社会是不断变化的,随着人的成长,周围的环境随时可能会切换。如果一个人没有很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他就很难在未来的竞争中获胜,容易被社会所淘汰。
新时期家庭教育的实施方法
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我们要加强亲子陪伴,尤其对三岁以下的儿童。很多孩子一生下来就被父母丢给爷爷奶奶,但是父母对于孩子的陪伴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在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分离焦虑,分离焦虑通常发生在六岁以下的儿童,指他们在与他们依恋的对象(通常是父母)分离时产生的过度焦虑情绪。所以我们要尽量在孩子最需要陪伴的时候给予孩子温暖的陪伴和爱护,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
共同参与,发挥父母双方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强调,在家庭教育中,要“共同参与,发挥父母双方的作用”。教养孩子是夫妻双方共同的责任,“丧偶式育儿”不可取,夫妻双方可以充分沟通,形成合力,配合发挥各自的作用。即使是分居和离异家庭,父母双方也应当相互配合,履行家庭教育责任。
相机而教,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相机而教”来自“遇物则诲,相机而教”的古代教育方法,就是在平时生活中,可以随时随地抓住看到的、遇到的事和物进行教育。把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生活中教育的机会和资源处处存在。比如家长可以教孩子干家务,从生活中发现教育契机。
潜移默化,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就是要求父母以身作则,当好榜样,时刻给孩子做出表率。父母和孩子是最亲密的关系,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
严慈相济,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并重。《颜氏家训》中有“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之说,父母威严而有慈爱之心,那么子女就能敬畏父母、谨慎行事而生孝敬之心。通俗一点说一个小孩应该怎么去教育,不光是要在六岁之前给予充足的关心和爱护,还要刚柔并济,养成遵守规矩的习惯。
尊重差异,根据年龄和个性科学引导。儿童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差异性,家长要避免在教育过程中,将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进行简单比较,不顾及自家孩子在发展过程中与别的孩子存在的差异。家长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进行引导,因材施教,让孩子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找到适合孩子发展的道路,实现他们的价值。
平等交流,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励。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家长要发自内心地尊重和理解孩子,这有助于孩子自主性的发展。在平等与信任的交流氛围下,孩子能更加坦诚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与需求,从而有助于父母更加全面真实地了解自己的孩子。
相互促进,父母与子女共同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子女来到这个世界上,使父母有机会蹲下身子与其一起重新审视这个自己已经习以为常的世界,修正一些固化的认知,发现平凡与日常的美好;为了给子女做榜样,不断完善自身;为了不贻误子女发展,努力学习成为合格的引导者,在这个过程中,达成父母与子女的共同成长。
不同家庭关系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我们家庭里面有很多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祖孙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关系是夫妻关系,为什么呢?因为当夫妻争吵、互相攻击时,首先受到伤害的,一定是孩子。
一个家庭最好的关系结构是孩子与父母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孩子是三角形的顶点,父母是底线。孩子从上小学开始,慢慢地离爸爸妈妈越来越远,所以这个等腰三角形是越来越高,但一定和爸爸妈妈的距离是相等的。
如果一个孩子只和父母一方亲近而与另一方疏远,这样的家庭关系心理学上叫倒三角形,是不利于孩子健康发展的。
对于多子女的家庭,颜之推指出:“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对待孩子要一视同仁,不偏不倚,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被重视、被看好。
此外,在家庭关系中,隔代教养的重点在于帮忙,而不是做主。首先,父母对于爷爷奶奶帮忙分担养育孩子的重任要懂得感恩。对于祖辈隔代亲的情感需求,要尊重和理解,懂得适当妥协,避免矛盾的尖锐化,要多和爷爷奶奶沟通,交流教育经验,适时引导。其次,爷爷奶奶们也要正确给自己定好位,教育方式方法上要多跟孩子的父母交流,既不缺席,也不能越位。
【知识链接】
一家权威机构有一项调查研究是:“什么样的家庭,孩子学习最优秀?”
调查结果显示:第一,善于听取孩子意见的家庭,孩子成绩更优秀。家长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意见,多鼓励孩子勇敢表达自我。
第二,父母情绪越正向,子女成绩优秀比例越高。父母消极的心情会投射并影响孩子,对于较为敏感的孩子来说,如果父母的情绪比较消极负面,孩子的心理调适就比较困难,久而久之会给子女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从而影响孩子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成长。
第三,父母经常读书看报,孩子成绩更优秀。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经常读书,能够给孩子营造“爱阅读”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培养孩子爱阅读的好习惯。
第四,家人共进晚餐,孩子成绩普遍更好,饭桌上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气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共进晚餐也是增加家庭凝聚力、促进家庭各成员之间良好沟通的一种方式。
第五,会管理零花钱的孩子,学业水平更高。家长不要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零花钱,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第六,孩子在家是否做家务,成绩反差比较大。做家务,不仅仅是付出体力劳动,还对孩子的身体、心理以及脑部发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锻炼孩子的同时也能让孩子更有责任心和自信心。
总的来说,作为家长,要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不断学习家庭教育的理念知识,根据孩子成长中不同年龄的心理需求等,不断地进行引导,帮助孩子健康地、全面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