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级医院背景下的社区老人服务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4-03-07冯焕珍韦克金张栋武陈立新
冯焕珍,韦克金,张栋武 *,陈立新
1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城西社区服务中心,佛山 528500;2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输血科,佛山 528500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超过60 岁以上的老人接近 2 亿,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面对日益老化的人口状况,社区养老模式的建立及养老方法的确立成为关系国计民生及社会安定的重要课题。社区老人健康服务模式的探索,是当前国内医疗卫生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与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国发〔2017〕13 号)[1](以下简称养老规划)中提出的到2020 年建立“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目标相适应。国内研究文献显示[2-5]:老人养老不仅跟老人本身居住环境、家庭因素、个人财力、认知等诸多因素密切关联,还跟国家政策、养老服务模式、服务水平及服务能力等因素直接相关。本课题通过对签约社区老人问卷调查及面对面访谈,拟解决:社区老人服务需求、签约方式、影响签约因素系统性分析总结,找到解决适合社区老人健康服务的最适方式。研究显示[6-8]:签约家庭医生的患者有更高的社区健康服务需求及健康水平;但国内整体社区服务水平尚欠完善,社区医疗服务要素配置、服务水平、个性化服务欠缺等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社区老人签约意愿,导致社区老人服务整体水平参差不齐。为此,课题小组立足于三级医院背景下的社区服务中心,通过对社区老人服务模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访谈问卷式调研并对结果进行回顾分析总结,旨在为提高社区老人养老服务水平提供理论支撑。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期间高明区人民医院签约服务社区老人100 例为研究对象,年龄为60~88 岁,中位年龄(68±6.8)岁,其中男65 例,女35 例。纳入标准:符合上述年龄、思维清晰、有明确养老意识及需求、资料完整、愿意配合社区卫生工作者完成各种调研调查表、愿意接受电话追踪随访者。排除标准:年龄结构不符合前述要求、依从性差、无经济来源、资料不齐且失联者均排除在本次研究范围之外。参与者或其监护人已被告知本研究之方法、目的、预期结果及潜在风险,并签署医患知情同意书;课题经过高明区医学伦理委员会讨论认定符合道德伦理标准要求(高人医伦字2020064)号。
1.2 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及面对面访谈等方式对社区老人服务现状、签约形式(社区签约/门诊签约)、签约对象(慢非病患者/表面健康者)、服务形式(上门服务/医院服务)、文化因素(高中或以下/大专或以上)、婚姻状况(已婚/单身)、收入水平(月均5000 元以下/月均5000 元以上)及健康状况(健康/亚健康)等方面进行问卷式面谈或调查,分析三级医院背景下的社区老人服务模式及影响因素,为社区老人寻找服务最适模式,提出针对社区不同老年对象提供签约个性化服务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发出调研问卷100 卷,收回100 卷。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6.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结果用±s表示,采用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率(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社区老人签约方式调研发现 社区老人仍然选择居家社区养老模式为主,养老机构为辅;签约方式以社区签约为主,社区门诊签约为辅。见表1。
表1 社区老人签约方式选择及影响条件比较
2.2 社区老人签约影响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经过全方位调查研究发现:基于三级医院模式下,社区老人自主健康意识明显增强,对三级医院服务能力及水平更认可,大多有签约意识但依然受诸多因素制约,通过SPSS 26.0 统计学分析软件Logistic 回归分析,得出社区老人社区服务模式签约的主要影响因素。见表2。
表2 社区老人签约服务模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社区老人养老签约模式及影响因素受多种因素制约,居家养老及社区养老等签约因素与老人本身身体健康状况、收入水平等有关。居家养老依然是众多老人的首选,这与我国的“养儿防老”的传统文化相一致,同时,由于大多家庭子女少而需要承担的照顾老人的任务繁重,再加上老人签约社区服务的观念逐渐增强,政府属性的机构养老逐渐被众多老人所接受,这既是对政府属性养老机构的认同,也凸显老人养老观念的转变;机构养老,既可以解决失能老人生活疾苦,又可以解决失独老人平常生活的寂寞之苦,得到大多失独老人的认同,与文献报道相近[9-11]。
养老规划结果提示,社区养老模式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课题,基于此,各地卫生医疗机构展开了全方位的研究。吴思雨等[2]的研究显示:签约家庭医生的患者有更高的社区健康服务评价,多病共存患者的健康管理应以签约家庭医生为抓手进行全面、连续、整体、综合管理。广西陈布彤等[3]的研究显示:社区医疗服务质量尚未达到患者预期,应补足卫生人员、探索个性化管理方式、提高药品配置能力。服务可及性高,但患者对候诊时间的获得感较低,应科学测算资源配置水平,以应对社区就诊人数增长所带来的挑战。依照国务院颁发的养老规划结合各地养老机构的实际研究成果来看,相比于其他因素对社区老人养老方式及签约模式的影响,政策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12-15],凸显政府对于社区养老方式的引领作用。尤其是养老规划中措辞的改变,机构养老从“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支撑”变为“十三五”中的“补充”,既体现了在“未富先老”的背景下,我国应对老龄化和养老服务需求的思路与格局,为广大社区老人的健康服务模式构建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同时预示加强政府养老机构建设的同时,鼓励并引入民营资本进入养老机构的建设的意愿越来越明显,政策引导因素为主,民营养老机构将逐渐站上社区养老机构的主台面,政府养老机构将从“支撑”变为“补充”,预示国家养老政策的调整及角色定位转化。面对日益增多的老年群体,社区服务所背负的责任逐年增大,为广大社区老年群体,提供全方位、多层面的社区健康服务,不仅体现了社会对广大老人的尊重和关怀,更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尊老爱幼,是社会永恒的主题及社会成熟的标志。对于社区老人的健康管理及服务模式探索,将在今后很长时间内一直延续,会成为社区卫生工作者的长期课题。类似研究颇多,结论不尽相同[16-19],不同地区、不同老人群体需求各异,针对老人社区健康服务模式的个性化研究方案依然有待同行大数据的研究结论。
社区老人服务一直是老龄化社会中的重要课题,尤其是在三级医院背景下更为复杂和关键。本研究结果显示:居家养老依然是本辖区内老人的首选,这跟我国传统文化观念相适应;社区签约养老服务模式优于三级医院门诊签约服务模式,尤其是社区内服务设施健全的,老人更趋向于社区签约接受养老服务,三级医院门诊签约养老服务模式对于慢非病患者有较强吸引力。上门服务成为社区老人主要签约服务模式,这与老人身体因素及行为不便直接关联;学历为高中或以下老人较大专或以上老人养老选择有明显不同,其原因可能为:文化程度高者往往收入高,此类老人思维相对比同年龄段的老人有所超前,易于接受新事物,也更注重养老生活素质,故容易接受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社区养老签约模式。单身老人较已婚老人更趋向于社区机构养老服务模式,其可能的原因在于:单身老人孤独寂寞感更甚于已婚老人,社区机构养老恰恰解决了这一难题,深受单身老人养老青睐。现代养老往往与费用相关联,因此,退休金额大于5000元以上者更愿意接受社区机构养老的丰富多彩的养老模式,低收入者往往因为费用问题而选择放弃,提示国家养老政策应当对低收入人群适当给予倾斜或补助。养老机构服务水平较高者对社区机构养老人群有更大吸引力,其原因在于:年龄增长往往伴随身体健康状况下降,因此,老人更趋向于选择服务水平较高的社区机构养老签约模式。
社区老人服务模式及影响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签约对象、签约方式、服务形式、文化因素、婚姻状况收入水平等是影响老人签约社区养老服务的独立影响因素。面对日益老化的人口状况,社区养老模式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课题,基于此,各地卫生医疗机构展开了全方位的研究。有研究显示[20-22]:戒烟、慢非病、孤独、退休金等是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利用的独立影响因素;类似研究结果提示:不同文化程度、职业、中医药信任度、自行健康状况的调查对象对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24](P<0.05),中医药信任度是影响老年人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重要因素;王美鑫等[4]通过研究认为:自理能力、患病数量、有无配偶、年龄及有无子女是社区慢性病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有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社区医疗服务质量尚未达到患者预期,应补足卫生人员、探索个性化管理方式、提高药品配置能力。服务可及性高,但患者对候诊时间的获得感较低,应科学测算资源配置水平,以应对社区就诊人数增长所带来的挑战,这或许成为将来较长一个时期内社区养老模式面对的长期挑战。
综上所述,社区老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依然以居家养老为首选,体现了我国老人“以家为重”的传统观点;影响因素中,以服务方式、文化水平、收入水平等诸多因素为主;表面健康者依然以居家养老为主,而慢非病患者、单身群体则倾向于社区签约并上门服务为主。一个明显倾向的是:签约家庭医生的患者有更高的社区健康服务评价,多病种共存患者对签约家庭医生上门服务兴趣较浓。查阅国内有关社区老人养老服务模式并结合本课题研究发现:社区老人对于“基于三级医院背景下的社区老人服务模式”认同感明显增强,值得社区工作者重视。
受调研对象数量及地域限制,基于三级医院背景下的社区老人服务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仅进行了初步探索,得出了初步结论,但由于研究对象来源有限,调查对象数量偏少,还不足以代表现在居家老人养老的最终服务模式,大规模、多中心的养老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依然有待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进行系统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