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撑黑龙江自贸区高标准建设的科技俄语翻译人才培养策略

2024-03-07许雁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4年1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材

[摘 要]2019年黑龙江自贸区成立以来,黑龙江省对科技俄语翻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国际交流合作人才的主要部门,在科技俄语翻译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效略显不足,成为影响黑龙江自贸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基于两项调查问卷,客观地呈现出黑龙江自贸区科技俄语翻译人才需求与培养的现状,调研结果为进一步探析人才培养策略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支撑。研究结果表明:本硕合力及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科技俄语翻译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高等院校应结合各自特色专业优势加强科技俄语翻译相关教材的建设。

[关键词]黑龙江自贸区; 科技俄语翻译;人才培养;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4) 01-0067-04

黑龙江省对俄科技合作历史悠久、成效显著,在中俄科技合作方面一直位于全国前列。《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将高标准建设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黑龙江自贸区),针对对俄科技合作方面,计划将哈尔滨片区打造成为中国对俄科技合作中心,成为中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合作中心枢纽。哈尔滨市是我国对俄合作的中心城市,拥有全国唯一以对俄合作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哈尔滨新区,为开展多领域的对俄科技合作、加强与俄罗斯在关键核心技术以及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积极引进黑龙江省急需的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搭建了高效平台。

依托多年来构建起的对俄科技合作框架,黑龙江省持續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对俄科技合作,建立了国内最大的对俄科技合作人才库,成立了对俄科技合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在能源、新材料、环保、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等众多领域已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黑龙江自贸区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及黑龙江科学院高技术研究所等部分科研机构,成立对俄科技合作基地,以高校及科研机构为载体助推对俄科技合作。

一、黑龙江自贸区科技俄语翻译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分析

为客观呈现黑龙江自贸区科技俄语翻译人才需求现状以及了解高等院校科技俄语翻译人才培养现状,本研究发放了2项调查问卷,分别为:“黑龙江自贸区科技俄语翻译人才需求现状调查问卷”(以下简称需求现状调查)及“科技俄语翻译人才培养现状调查问卷”(以下简称培养现状调查)。

参与需求现状调查的群体全面覆盖黑龙江自贸区3个片区——哈尔滨片区、黑河片区及绥芬河片区的企事业单位。需求现状调查结果显示,黑龙江自贸区用人单位与俄罗斯合作的科技领域主要包括电子技术、生命科学、工程器械、石油化工;少数企业(18.18%)与俄科研机构有合作;近半数用人单位(45.45%)近几年需要或无法确定是否需要科技俄语翻译人才;多数用人单位(54.55%)对口译兼笔译的科技俄语翻译人才需求量大;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要求要,其中多数企业(81.82%)要求人才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投入各类文件的翻译工作,要求口笔译忠实、准确(72.73%),并要求人才具备全面的工作素养(54.55%)。针对科技俄语翻译人才培养的建议,多数企业提出应“加强实际应用、注重实务演练”。

培养现状调查对象包括黑龙江省及国内其他地区开设科技俄语翻译课程的高校。我们将调研对象扩大至全国范围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旨在了解黑龙江省内高等院校在科技俄语翻译人才培养方面是否具有特色,另一方面是期望借鉴国内其他地区高校培养科技俄语翻译人才的成熟经验。培养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参与调研的近半数院校(47.37%)在科技俄语翻译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经验的实践教学,但仅有28.95%的院校具有完备的教学体系,此外,仍存在23.68%的院校暂无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由此可见,大部分院校需加强对科技俄语翻译人才体系的建设。科技翻译人才是保证对俄合作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为摆脱我省自贸区科技俄语翻译人才供求不平衡的困境,加大后备人才储备力度,高等院校构建完备的科技俄语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势在必行。

二、科技俄语翻译人才培养策略探析

(一)创新科技俄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1.“实践→理论→再实践”:本硕合力培养模式

培养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多数院校(62.16%)于本科四年级具有科技俄语翻译教学实践;若干院校(40.54%)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连续性,从本科三年级起一直持续到大四毕业;硕士阶段开设科技俄语翻译相关课程的高校占少数(8.11%)。多数院校从高年级起增设科技俄语相关课程,课型涉及精读课、翻译理论课、翻译实践课、阅读课、写作课,这符合外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即本科阶段注重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而研究生阶段开设的课程则以翻译理论为中心,更加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积累,使学生对其所进行的翻译活动“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具有阶段性、针对性及连贯性,本科阶段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研究生阶段加强理论学习,使理论与实践得到很好的融合,最终再付诸实践,以理论促进实践能力的提升。“实践→理论→再实践”[1]的模式成为诸多译者获益颇多的学习方式。因此,各院校可考虑设置科技翻译硕士,在口译或笔译硕士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科技翻译方向,专门培养科技俄语翻译人才。

2. “俄语+专业”“专业+俄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科技俄语翻译人才培养可基于两类专业背景的学生:一类为外语专业,培养目标为“外语+专业”的外语专业复合型科技翻译人才;另一类为理工类专业,培养目标为“专业+外语”的理工专业科技翻译人才。两类学生具有文科与理科本质上的差别,但皆可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成为未来的科技俄语翻译人才,因此,目前国内“外语加专业和专业加外语的教学模式急需探索”。[2]《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教学指南》(2020版)教学目标中设立一条明确的要求,即培养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这足以证明国家愈来愈注重外语专业学生的复合型能力、跨学科能力。相较于外语专业的学生,理工类专业的学生面对科技文本时具有相应学科的专业知识及与生俱来的自信,其对科技类材料的熟识度与掌控能力是外语专业学生所不具备的。因此,各院校可考虑为具有理工类专业背景的学生开设俄语课程,以第二外语的语言学习为基础,逐步延伸至翻译实践、翻译理论的培养。对此,国内已有若干理工科院校进行了俄语专业教学改革,各院校结合本校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精准定位“俄语+专业”或“专业+俄语”的结合对象,“培养具有其他专业学科背景的俄语人才”。[3]此类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高校已有较为成熟的案例,例如,中国石油大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科技俄语翻译人才培养(石油俄语);哈尔滨工业大学实现了航天俄语专业科技俄语翻译人才、宽领域的科技俄语翻译人才、人文类人才培养三个方向并行的教学模式;[4]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在全国首创“专业+俄语”人才培养模式,采用中俄教师联合授课的方式,培养化学工程与工艺、物理学、生物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学和法学6个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上述院校的教学经验对黑龙江自贸区科技俄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加强科技俄语翻译教材建设

1. 教材建设问题凸显

参与本次调研的高校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石油学院、哈尔滨学院等13所院校。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多数院校(80.56%)对学生毕业前是否考取翻译资格证未做硬性要求;针对课程设置情况,80.56%的院校开设翻译实践课,72.22%的院校开设翻译理论课,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院校占较大比重(86.11%);教材使用方面,多数院校(86.11%)使用国家统一规划教材,同时存在使用自编教材(19.44%)或暂无固定教材(16.67%)的情况;师资配备主要集中在由本校俄语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授课(86.11%),少数院校(5.56%)聘请企事业一线译员兼职辅导;少数院校(19.44%)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设置中外联合学位;少数学生(27.78%)毕业后从事翻译岗位;少数院校(34.21%)有计算机辅助翻译类课程。对于科技俄语翻译人才培养的建议,各院校教师提出:多开设科技俄语翻译相关课程;多进行语言翻译实践;统一教材;结合本校理工专业开设专业俄语课程;多创造实习、实践机会;考虑订单式培养机制;增加校企合作;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对接具体项目。

调查问卷的结果体现出各院校坚持以技能输出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实习、实践类“第二课堂”在教学实践中受到了高度重视,这与对各用人单位的需求现状调查中反映的实际情况高度契合。基于调查结果可知,各院校在科技俄语翻译人才教学实践中仍存在各自的考量,例如,师资配备、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课型设置等方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参与调查的院校提出“统一教材”的建议,这说明在教学实践中,教材建设问题受到各院校的特别关注。

2.科技俄语教材现状分析及编撰思考

我们深知,一套优秀的科技俄语翻译教材会对教师及学习者起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高端俄语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系统、科学的教材建设”,[5]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翻译技能,增加科技类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翻译理论、探知俄罗斯科学领域的兴趣, 而且还能使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受到良好的熏陶,甚至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正如庄智象所言,教材的编写应“服务于学习者人格的塑造、素质的培养”。[6]

在科技俄语翻译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着与教材编纂相关的问题,已出版的科技俄语教材集中在20世纪80—90年代,例如,《科技俄语语法》(应云天等,1980)、《科技俄语常用结构》(张秉衡、倪宏勉、李建伟,1981)、《科技俄语汉译技巧》(王少山,1984)、《科技俄语常用短语例解》(邱启凡 、刘寿荣,1985)、《水利水电科技俄语阅读和翻译》(何愚、李立功,1985)、《科技俄语阅读文选》(董宗杰等,1986)、《科技俄语听力》(汪嘉斐,1990)、《实用科技俄语语法》(张正举,1991)等15部。21世纪出版的科技俄语教材包括:《大学俄语科技阅读基础》(董宗杰,2000)、《科技俄语速修读本》(隋学本,2003)、《新编科技俄语教程》(王利众等,2006)、《新概念科技俄语阅读》(马菊红,2009)、《科技俄语——俄语科学语言教程》(孙玉华、鲁速、刘华荣,2010)、《21世纪科技俄语教程》(陈兵,2012)、《科技俄语阅读》(王利众,2020)等10部。

科技俄语相关教材于20世纪80—90年代大量出版,其原因在于当时正值我国科技翻译的兴盛期,各院校侧重对科技翻译人才的培养,相应教材建設必然受到重视。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科技合作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具备外语的听、说、读、写、译5项基本技能,更加侧重科技文本翻译能力的需求。因此,科技翻译教材建设应随时代变迁而更新。通过对已出版的科技俄语方面教材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该领域翻译人才培养仍缺乏体系性的成套教材,大部分教材集中在词汇、听力、语法、阅读等基础阶段,侧重于理论性相关专业术语的整理,俄文相关资料较为陈旧且内容抽象、复杂。虽然这类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理论知识,但运用理论知识的实践机会却相对匮乏。可以推断,在人才日后的实际工作中,由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技能存在较大难度。

毋庸置疑,科技翻译相对于文学翻译显得更为严谨、枯燥,经常引起学生的畏难情绪,进而导致学界对科技翻译问题的忽视。方梦之、傅敬民曾指出:“数十年来,我国翻译史研究重文学翻译轻科学翻译。”[7]为提高学生对科技翻译课程的兴趣,满足其对科技翻译相关课程的期望值,我们认为,科技翻译教材编撰最基本的问题是内容的选材。材料的选取可采取紧扣所学专业与通识类科普性文章相结合的策略,设置具有针对性的系列教材,内容分别涉及航空类、矿业类、生命科学类、电子技术类、工程类等等。教材的主体部分可划分为若干单元,内容由浅入深,可由通识类科普文章起步逐渐过渡到专业性科技文本。各单元可根据所设置的科技主题设计词汇、语法、口语对话、文献阅读、写作等多板块内容,此外,还要增设必要的练习,练习是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方式。练习的形式可灵活多样,可设置常见题型:客观题(单项选择、填空、判断对错);主观题(回答扩展性问题或讲述)。应注重翻译练习的比例,题型设置注重双向性及多元化,例如,借助科技术语的互译、重点句型、篇章段落的翻译等,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点在词层、句层、篇章层面的运用。此外,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批判性思维,可设置思考论述题,鼓励团队合作并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及能力。

参考文献:

[1]顾俊玲.外语+科技:复合专业打造科技翻译人才[J].中国科技翻译,2018(3):36-38.

[2]王新萍.高校科技俄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以长春理工大学为例[J].现代交际,2016(24):154-155.

[3]羅蝴蝶.“一带一路”倡议下复合型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和研究[J].高教学刊,2019(7):139-141.

[4]陈兵.理工高校科技俄语翻译人才培养与课程改革研究[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4):63-66.

[5]郑艳,朴哲浩,林立娟.“一带一路”背景下“高端俄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9(1):87-91.

[6]庄智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材编写和评价体系[J].外语界,2006(6):49-56.

[7]方梦之,傅敬民.振兴科学翻译史的研究———应用翻译研究有待拓展的领域[J].外国语,2018(3):67-75.

(责任编辑:王义祥)

基金项目:2021年度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基地专项):“黑龙江自贸区科技俄语翻译人才培养策略研究”(21422)。

作者简介:许雁(1986—),女,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The Talent Cultivation Strategy for Supporting the High-standard Construction of the Heilongjiang Free Trade Zone in Technical Russian Translation

Xu Yan

(China-Russia Institute,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Abstract: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Heilongjiang Free Trade Zone in 2019, the demand for talents in techinical Russian translatio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s been increasing.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s the main departments for cultivating talents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have achieved relatively insufficient results in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technical Russian translation, which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eilongjiang Free Trade Zone. Based on two surveys, this study objectively present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mand for and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technical Russian translation in the Heilongjiang Free Trade Zone, providing necessary data support for further analysis of talent cultivation strategies. 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llaborative and compound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s have importan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technical Russian translatio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related to technical Russian translation by combining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in specialty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Heilongjiang free trade zone; Technical Russian translation; Cultivation of talents; Teaching materials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