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后习题,高中语文教学不该忘却的角落

2024-03-07孙丽霞

科学导报 2024年10期
关键词:副词习题高中语文

孙丽霞

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语文教材在编创过程中,无论是选文还是插图,或者是课后习题的设置上都进行了深入而有益的尝试。尤其是课后习题完全体现了新课标语文教学的方向和价值,不仅成为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依托,也成为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核心抓手。那我们应该怎样充分利用课后习题的工具性价值,促进学生核心语文能力的发展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理解意蕴,利用课后习题精准提炼信息

信息的把握能力一般集中体现在搜集与处理两个层面。首先,搜集能力,虽然相对简单,但在教材中也常有涉及。如《故都的秋》课后习题就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选择了哪些典型事物,展现了古都秋天怎样的特点;《荷塘月色》中也要求学生根据文本中的典型寓言指导荷塘中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样的习题有助于学生在篇幅较长的文本中迅速抓住文本表达的中心,促进学生对信息进行概括与分析能力的发展。在学生梳理、思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他们内在的想象力和感官意识,为学生理解和分析素养的发展奠基。

在搜集认知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对课后关于信息把握的习题进行积极地处理与感知,只有围绕着核心目标进行信息地处理与整合,才能真正发展学生对信息补充的有效发展。还以《荷塘月色》一文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练习要求,对通感做一番揭示,随后引入相应的古诗例句来丰富学生的认知理解;而在涉及新知识和新概念时,教师可以借助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例子,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知理解,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课后习题的包容性,为教师合理运用、自主开掘奠定了基础。

  二、把握特征,利用课后习题促进思维发展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和意蕴,需要借助怎样的形式来呈现,其内在的认知思路和表达思维都聚集在文本的语言。因此,语言和思维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交融关系。认识到这一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设置就将思维训练作为了核心重点。这也为教师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以《古都的秋》为例,课后习题第三题:“你读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诗?其中,你最喜欢哪一篇?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向同学们介绍这些诗文,尤其是你最喜欢的原因做简要的分析。”这一类型的习题在人教版教材中并不少见,但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种习题对于训练学生思维意识的作用,往往一带而过,甚至不闻不问。事实上,这样的习题通过举教材文本这“一”例子,来归类其他性质相同文本的之“三”,对于学生在思维发展过程中形成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是很有必要的。

  三、納入体系,利用课后习题训练语言能力

语言就如同是文本情感、篇章布局和艺术风格的基石,对文本风景的赏析就可以借助语言这块基石完成。

以鲁迅的名篇《纪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为例,教材编者在课后习题第三题要求:联系课文上下文,体会下列语句的深刻含义,你觉得哪些词语需要重读,圈画出来,再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感知,并相机背诵积累课文的第2、4两个自然段。教师为学生出示了其中典型的一段:“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沉默呵,沉默呵!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很多学生针对这一段话进行了分析与感知,认为鲁迅先生运用得最为精彩的就是副词:首先,“已”表示已经,是时间副词;“尤”是表示尤其,是程度副词,两个副词的连续性使用,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以递进的方式呈现出来,将“惨象”和“流言”形成的白色恐怖展现得淋漓尽致。

课后习题是教材编者根据课文内容以及教学要求精心编制而成,是语文教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就需要在文本解读、课堂教学环节中关注课后习题,更好地充实到课堂教学内容中,为切实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整体性效益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口岸中学)

猜你喜欢

副词习题高中语文
The Wheels on the Bus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副词和副词词组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