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壤”教学设计*

2024-03-06焦林峰

地理教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现象土壤实验

焦林峰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上海 200120)

一、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这说明主要学习内容是“成土因素”。在教材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土壤,还安排了土壤成分、土壤性质、土壤剖面这三方面的前置内容。通过学习前置内容,学生能从土壤成分的角度了解不同性质的土壤和土壤剖面,从而引发对成土因素的好奇心。本节课涉及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土壤成分和土壤性质(见图1)。

图1 “土壤”主要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

课程标准还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进行学习,因此还需要在教学中渗透野外实践和实验的基本方法。从知识外部的联系来看,“土壤”这一节内容能与前一节“主要地貌类型”产生联系,又是后一部分内容“植被”的学习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土壤的成分和质地等相关内容在小学科学课程中也有所涉及,因此在高中阶段更要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培育学生的科学思维,适当拓展教学的深度。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学生在初中学习区域地理时,对东北黑土、江南丘陵的红壤已经有一定了解,部分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上也学习过土壤成分。

学生存在的不足:大多数学生没有农业生产的体验和感受,缺乏对土壤的直观认识,也没有掌握野外收集、研究土壤的方法。

解决措施:开展课前实验活动,增强学生对土壤的直观感受;开展课堂实践,通过地理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三、教学目标

通过总结相关实验,说出土壤的构成。利用实验的方法,辨别不同土壤的性质差异。深入思考实验现象,对异常实验现象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具有批判性思维。

四、实验设计思路

当前的地理实验教学模式以“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型”和“教师设计—学生操作型”为主。前者具有小巧简易和低成本等优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占用时间短,实验现象明显,有时还会以视频和动画代替现场演示,不够规范和完整。后者在实验设计上进一步追求系统化和科学化,但在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上则不够完整和深入,忽视了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

本文的实验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经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系统化和科学化(见图2),主要步骤如下。首先,以学术情境或是生产生活情境作为导入,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其次,学生会产生猜想,此时应引导学生将其转述为实验假设。再次,学生基于实验假设设计实验,但由于缺乏详细的实验步骤,往往产生异常的实验结果,此时则需要不断修正。在该阶段教师可以适时提示,指出学生在实验设计和步骤上的缺漏,提供改进的意见。最后,学生以报告形式说明实验结论。

图2 “土壤”实验教学流程

五、“土壤”实验教学过程

1.课前土壤成分的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由于探究土壤成分的实验数量较多,因此将其作为课前的预习活动,并且提供了比较详细的实验方案。问题情境如下: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成功返回地球。学生对月壤是否为土壤、土壤的定义、土壤的成分产生疑问。

(2)提出猜想

在课前提供的任务单中,请学生在不阅读教材的情况下,写出对土壤成分的猜想,并且思考产生这些猜想的原因。学生的猜想如石子、空气、水、蚯蚓、蚂蚁、叶片等。这类猜想说明学生对土壤成分的认识过于具体,有必要借助教材归纳和提炼概念。

(3)实验过程

学生完成课前观察实验单(见表1)。

表1 校园菜地土壤成分探索的课前实验

(4)解释实验现象

大部分小组的实验现象与教师预设的一致。本文仅列举出现异常的实验现象(见表2)。

表2 课前异常实验现象分析与优化

(5)报告实验结论

在对上述异常情况进行讨论和改进之后,学生能够结合教材知识完成和修改实验现象与结论部分。在进一步完善课前实验单后,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分的关系。结合异常实验现象,学生得出水分和空气随着外界气温、湿度、降水等条件的变化而此消彼长,呈现负相关的关系。

2.课堂土壤性质的实验教学

(1)课前实验总结与问题解决

学生根据课前实验现象逐一说出土壤成分,强化概念认知。随后提示学生根据月球环境特点,比较月壤与土壤在成分上的差异。

教师给出土壤定义,让学生找出定义中最重要的关键词。学生应能判断肥力是重要的关键词,进而得出月壤不是土壤的结论。教师追问影响肥力的主要因素,并介绍理想土壤体积比重,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土壤的认识。

(2)提出问题

在课堂实验中,利用学生对校园菜地土壤的初步接触,提出问题:校园菜地的蔬菜长势是否跟土壤有关?校园菜地的土壤性质及其优势如何?

(3)提出猜想

有部分学生认为校园菜地土壤颜色偏黑,腐殖质含量较高。还有部分学生认为,这与校园土是壤土有关。

(4)提出假设

教师引入蓄水性概念并介绍三种不同质地的土壤,引导学生作出假设:粘土的蓄水性最强,壤土次之,粘土最弱。

(5)变量控制

教师给各个小组提供了实验用品:干燥的砂土、壤土、粘土样品,水。实验器材:铁架台,漏斗,滤纸若干张,20毫升量筒,50毫升、10毫升烧杯。教师提问该实验需要控制的实验变量,引导学生讨论完成表格(见表3)。

表3 课堂实验变量控制

(6)实验步骤排序

在实际的课堂中,学生自行安排实验步骤难度较高,因此采取教师给出实验步骤,由学生排序的方式来提高课堂效率。学生经过反复试错和优化,自行安排实验流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本节课的实验步骤:①量取20毫升水量和适量的土壤样品;②漏斗中放入湿润好的滤纸;③滤纸上放入土壤样品;④将水缓缓倒入漏斗中;⑤土壤样品不再渗水;⑥记录烧杯中的水量。

(7)分组操作实验

将全班同学分为甲组、乙组两个大组,每个大组下有三个小组分别进行砂土、壤土、粘土的蓄水性实验。甲组采取方案1的变量控制方式,乙组采取方案2的变量控制方式。

(8)解释实验现象

解释实验现象环节如下(见表4)。

表4 课堂异常实验现象分析与优化

(9)报告实验结论并推论

各小组总结实验现象,报告实验结论。利用土壤孔隙的大小影响土壤蓄水性这一结论,教师引导学生猜想粘土、壤土、砂土的通气性、保肥性的差异。学生推论得出,壤土兼有砂土和粘土的优势,有利于蔬菜的生长。

为了教学的完整性,土壤颜色的教学采用讲授法,主要说明东北黑土腐殖质含量较高,呈黑色。教师提问东北黑土腐殖质含量高的原因,为成土因素的教学作铺垫。

六、课堂小结

教师利用板书梳理核心知识,并构建知识网络(见图3)。布置“阅读教材,总结不同土壤剖面的成分和性质的差异”的作业,为土壤剖面和成土因素的教学作铺垫。

图3 板书设计

猜你喜欢

现象土壤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土壤
灵感的土壤
做个怪怪长实验
识破那些优美“摆拍”——铲除“四风”的土壤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灵感的土壤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