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快递实务”课程合作学习中“搭便车”行为探析

2024-03-06陈佳会鲁晓雪潘山中肖洲王震

中国储运 2024年2期
关键词:组员实务成员

文/陈佳会 鲁晓雪 潘山中 肖洲 王震

针对高职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愈演愈烈、层出不穷的“搭便车”现象,笔者以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快递实务》课程为例,对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搭便车”行为的现状进行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对“搭便车”行为的原因进行全方位剖析,以期有效防范和规避合作学习中“搭便车”现象的产生,提高学生的合作参与度。

一、《快递实务》课程合作学习模式

《快递实务》是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限选课程,是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为导向,通过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快递作业流程为主线,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递进与并列相结合的结构来展现教学内容,通过任务驱动式的项目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活动项目来组织教学,使学生了解快递领域,理解快递作业流程各环节的基本作业要求。进而促进学生形成职业意识,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快递工作领域。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发展学生专业思维和专业应用能力。课程中学习内容包含了快递作业相关技能的训练,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快递的基本作业流程,通过对认知快递、快递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快递基本业务流程、快递运营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快递相关知识和技能。在快递作业相关技能训练过程中,需要以合作学习的模式完成。《快递实务》课程共有5个合作学习任务,包括国内外快递业的产生、现状及发展;快递收验实训;快递包装实训;快递运费计算;快递运单填写及注意事项等。在合作学习任务发布后,需要组建小组共同完成实训任务。经过本课程的长期实践,合作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快递实务》教学的实效性,且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二、高职“快递实务”课程合作学习中的“搭便车”现象调查

1.调查对象分析。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为已修过《快递实务》课程的大二学生,调查主要内容是关于高职学生在“快递实务”课程小组合作中“搭便车”行为动机,通过问卷星共收回有效问卷65份。调查对象中有近85%的学生成绩位于专业中上游,平均每周自习时间多集中在5小时以内。2.合作学习中小组职位分析。有超过92%的学生在这门课中参与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但是77%的调查对象在过去的小组合作经历中更多时候担任的职务都是组员。而在组长选拔环节,仅有38%的组长是有同学主动担当,其他情况都是有老师指定组长或者随机选出组长或者甚至没有明确的组长。3.“搭便车”现象频率及原因调查。有32%的同学表示自己所在的小组合作经常性地出现“搭便车”现象,仅有21%的同学表示没有发现“搭便车”现象。在调查对象中,仅有27%的学生表示自己没有过“搭便车”行为,其他学生都有过频率不同的“搭便车”行为。经调查学生普遍认为团队成员缺乏责任心、分工不明确且工作量不合理、团队结构设置等原因会存在“搭便车”行为。4.小组成员人数调查。小组人数越多,出现概率越大,最可能发生的小组人数为7人以上,而最佳人数为4-5人。有90%的学生认为小组“搭便车”人数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合作效率。5.对“搭便车”行为的理解调查。对于“搭便车”行为,学生普遍认为在小组讨论中态度无所谓;不参与讨论;任务完成粗制滥造;对分配的任务拖延耽误进度等行为可以认定在“搭便车”。6.不同成员关系的“搭便车”行为频率及容忍程度调查。经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越是好友或情侣等关系最容易出现“搭便车”行为,反而是合作前陌生关系或认识但不熟的关系不容易产生“搭便车”行为。学生好友间的容忍程度更高,对认识但不熟的同学容忍程度次之,而随机组队的陌生关系容忍程度最低。这也就导致了好友或情侣等关系的“搭便车”行为愈演愈烈。7.对“搭便车”行为的态度调查。经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遇到该行为很生气,碍于情面不会当面指责,其担心对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甚至担心会影响到个人利益(如评优的班级投票)。8.“搭便车”行为的原因调查。经调查发现,存在该行为主要的原因:考核机制不能区分个人贡献度、对任务内容不感兴趣、过程对于结果影响不大、抱着“我不做,总会有人做”的心态、盲目从众心理、时间紧任务重、缺乏有效沟通、陌生人之间碍于情面不会指出“搭便车”行为等,如表1所示。

表1 组员搭便车行为的原因调查

三、高职“快递实务”课程合作学习中的“搭便车”行为原因分析

笔者结合表1的调查分析数据,对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快递实务》课程合作学习中的“搭便车”行为的原因进行深度剖析,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层面:1.分组原因。(1)组长的权威性和领导能力。从调查数据可见,仅有38%的组长是同学主动担当,其他情况都较为随机。因此,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中,组长在给小组成员进行任务配置时缺乏一定的领导力和权威性,这就会导致部分组员不按时完成组长分配的任务或者对待任务不认真,任务完成粗制滥造[1]。其次,各组组长作为小组任务的领导统筹者,要去影响组员从而使组员情愿地、热心地为实现小组任务目标而努力。其整体素质、管理风格及领导能力将会直接决定小组任务的完成质量。对于专制型的组长,虽能达到小组任务的目标,但组织成员无责任感,对小组任务不感兴趣,对小组作业的内容没有想法。而民主型的组长则组员的工作效率最高,既能完成工作目标,小组成员出现“搭便车”行为的概率也最低。放任型的组长则工作效率最低,组员会想当然地认为“我不做,总会有人做”。(2)组员人数设置不合理。调查数据显示,如果存在“搭便车”现象,小组人数越多,出现“搭便车”行为的概率就越大,小组合作中分组成员的最佳人数为4-5人。如果小组成员超过5人,那么4-5人能够轻松完成小组作业,而多余的成员将会自动“搭便车”。而真正为小组作业付出努力和心血的4-5人会因为不平衡心理而产生懈怠,从而降低小组作业完成质量,甚至也迫使自己成为“搭便车”的一份子,小组“搭便车”人数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小组合作效率。另外,小组的人数越多,对于个体贡献度的测评难度也会提高,那么小组成员中的“搭便车”人员就更难被揭露。因此,在小组任务分组时,应合理设置小组成员人数,有效避免“搭便车”现象,减少“搭便车”人数,从而提高小组合作效率。(3)组员关系不和谐。通过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越是亲密的好朋友、室友或者情侣等关系最容易出现“搭便车”行为。因此,教师在发布分组任务时为了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一般情况下会选择随机分组,这就会导致每个组组员间由于存在性格、学习方式、自我要求等方面的差异而引发组内矛盾,从而影响分组任务的完成质量。另外,由于是随机分组,部分学生会产生“陌生人之间会不好意思直接指出自己的搭便车行为”心理。与此同时,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小组中具有低层次需求的人数占比远远高于高层次需求,而低层次需求的学生群体则是“搭便车”行为的大部分主体。而高层次需求的群体由于自我要求较高,则大概率会全身心投入到小组任务中,更加加重了低层次需求的“搭便车”频率[2]。2.小组任务设置原因。调查数据显示,部分学生表示对小组作业没有想法、不感兴趣,或者小组任务太难等原因导致的“搭便车”行为。因此,为了避免学生的畏难心理,教师在设置分组任务时应充分考虑到组员间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成绩等之间的差异,设置难度层次递进的小组任务,提高每个组员的任务参与度。3.考核方式及制度原因。考核机制不能区分每个人的贡献度、“搭便车”行为不会被揭露考量等原因都会引发“搭便车”行为的产生。因此,教师在设置分组任务的考核方式及考核制度时,应对每位组员的贡献度进行量化分析,设置匿名的组内贡献度评价指标,每位小组组员对其他组员的贡献度进行排序并以百分比的形式体现出来,最终在此基础上将分配比例进行加权平均,这样可以有效揭露“搭便车”行为,从而抑制“搭便车”现象[2]。4.心理惰性原因。“别人都搭便车,我也搭便车”“不想别人搭我的便车”“自己的行为对最终结果影响不大”等心理惰性会产生“搭便车”行为。当小组成员人数变多后,小组中每个成员从小组任务中分得的贡献度就会降低,继而导致成员对小组团队的责任感和成就感降低。与此同时,小组成员越多,成员之间的监督机制越难落实,那么“搭便车”行为被广知的可能性也在降低。因此,成员很容易产生心理惰性,为了规避别人搭自己的“便车”,共享自己的劳动成果,而去搭别人的“便车”。虽然每位成员都想取得较高的小组成绩,但是大家都不想为此付出努力。

四、结论与展望

高职《快递实务》课程合作学习中“搭便车”现象,是由组长的权威性和领导能力、组员人数设置不合理、组员关系不和谐、小组任务设置不合理、考核方式及制度不合理、心理惰性等原因产生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将针对以上原因有针对性地研究规避措施。

猜你喜欢

组员实务成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你的不开心,让园艺温柔治愈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小组落幕
还是不错的
成长加油站
ODI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