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核污水排放对中国海洋生态安全的影响及应对之策

2024-03-06任文菡马骋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核污染海洋生物淡化

任文菡 马骋

北京时间2023年8月24日12点(日本当地时间13点),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启动核污染水首轮排海,累计排放量为7 788立方米[6]。排污事件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反响, 环保组织、国家政府以及国际媒体纷纷表达了对于这一事件的担忧和质疑。德国海洋科研机构指出,福岛沿岸拥有世界上最强的洋流,从排放之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3年后美国和加拿大将遭到核污染影响,10年后将蔓延全球海域[7]。我国与日本毗邻,一衣带水,日本核污水排放必然会对中国海洋生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维护海洋生态安全是我们的重要使命,需要特别的关注和努力。本文按照“共生交响—蓝色困境—生态蓝图”的主线展开具体分析,以海洋生态—产业共生视角探讨生态系统的健康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探究影响海洋生态安全的问题所在。

一、共生交响:中国海洋生态安全的新思辨

当前针对海洋生态安全的研究视角日渐多元化,包括生态系统健康、生物多样性损害等。为了避免仅考虑海洋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生态服务的安全性,忽视人类社会发展对海洋生态系统构成威胁的反向安全性,我们需要从更高层次审视人类社会发展与海洋生态安全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日本核污水排放对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包括水域中的放射性物质增加、海洋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等。而海洋产业的发展依赖于丰富的海洋生态资源,海洋生态环境破坏,导致海洋生态资源大幅度受损,海洋产业发展受到不利影响。同时,海洋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又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在这样的环境挑战下,海洋生态与海洋产业形成了复杂而紧密的共生关系。在应对海洋生态安全问题时,必须把海洋生态与产业的共生共荣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头等要事对待。海洋产业对于海洋生态的依赖促使产业主体更加积极地参与环保和海洋生态恢复工作,通过科技创新、政策扶持、国际合作等方式,寻求在资源开发中对生态系统的损害最小化。与此同时,海洋生态的稳定状态为海洋产业提供了宝贵的支持。因此,海洋生态的恢复和维护成为促使产业主体采取更为可持续和环保管理手段的重要动力。深刻认识中国海洋生态安全的重要性,不仅需要对其本身进行深入分析,还需充分考虑海洋生态系统与海洋产业系统之间的共生耦合关系。

二、蓝色困境:中国海洋产业面临的发展危机

在日本核污水排放背景下,海洋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同面临发展困境,凸显了挑战中国海洋生态安全的重要问题。传统产业的可持续性受到生态系统损害的威胁,妨碍了其发展;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则因生态不确定性而受到冲击,制约了其发展前景,这些问题使得产业发展陷入困境,迫切需要通过协同努力和生态友好的创新来寻找可持续的发展路径。鉴于海洋产业因日本核污水排放而面临差异化的冲击,本文将深入分析受冲击最为显著的数个产业将要面临的发展危机。

(一)传统产业的动荡时刻,渔业将会受到很大影响

海洋传统产业对于海洋生态环境具有较大依赖性,生态平衡的破坏可能直接威胁其可持续性。其中,渔业作为海洋传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主要的食物资源供應产业之一,其产业发展严重依赖于海洋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因此日本核污水释放后,渔业遭受的影响最为显著。

中国是世界渔业大国之一,《全国渔业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渔业产值15 158.63亿元,其中海洋捕捞产值和海水养殖产值占比43.57%。2022年,渔业产值15 267.49亿元,其中海洋捕捞产值和海水养殖产值占比46.69%①。日本排海计划实施后,海洋生态系统受到极大破坏,放射性物质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能导致海洋生物多样性受损,海洋生物群落结构遭到破坏,会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功能产生了负面影响,形成了一个不可逆的破坏过程。放射性物质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被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吸收和富集,对其造成伤害。这不仅影响了海洋生物的繁殖和生长,还可能引发生态链条的崩溃,使得一系列海洋生物受到连锁影响。从国内角度看,日本核污水排放事件给渔业生产环境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不仅直接影响了渔民的捕获量,还对捕获的产品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消费者因核污水事件而对产品质量和安全产生质疑,这在市场中形成了明显的消费信任缺失现象。由此导致的渔业市场需求下降,渔业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不仅影响了渔业从业者的生计,还对整个海洋经济系统产生了深远的负面效应。从国际角度看,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水产品贸易国之一,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水产贸易往来。2022年,中国水产品进出口总量1 023万吨,总额467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再创历史最高[8]。日本核污水事件发生后,可能引发国际市场对中国水产品质量的担忧。贸易伙伴可能提高对中国水产品的检验标准,采取更为严格的措施,甚至可能出现对进口的限制。这可能导致中国水产品出口受到影响,造成贸易困境。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多重压力,深陷泥淖的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海洋高新科技发展为基石的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国民经济产业具有高度的产业关联性,具有重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市场需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电力业、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以及深海海洋矿业。其中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受核污水影响较大。

为缓解水资源危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业的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在沿海缺水城市推动大型海水淡化设施建设”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公布的《2022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截至2022年底,全国现有海水淡化工程150个,工程规模2 357 048吨/日,比2021年增加了500 615吨/日,为我国迄今为止新增海水淡化工程规模最大的一年③。日本核污水进入海洋后,增加了海水淡化技术的复杂性。传统的淡化技术,如反渗透等,可能无法有效去除潜在的放射性物质,因为这些物质通常具有相对小的分子尺寸,这可能导致淡化水的水质未能满足安全标准。同时,这些物质可能对淡化设备中的构件、管道和膜等造成腐蚀和损坏,降低设备使用寿命,增加维护成本。此外,海水中可能含有有机物质,可以用于生物燃料生产或其他工业用途。然而,核污水入海可能影响提取的有机物的质量和可用性,因此需要谨慎处理。

近年来,中国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力度不断加大,产业化进程全面加速。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增加值从2015年的302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746亿元④,这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最具市场前景的领域之一。核污水进入海洋后,通过海洋生物提取的药物和生物制品可能受到污染,特别是对于需要高纯度和高质量的药物和生物制品来说是一个重要考验。消费者对于药物和生物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性通常持高度关注,放射性物质的存在可能会引起公众的担忧,影响产业的声誉和市场竞争力。

三、生态蓝图:实现中国海洋生态安全的战略路径

(一)技术创新的安全保障,推动海洋产业绿色升级

为了提升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产业的抗风险能力,相关单位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升级来推动关键领域的研发,如辐射监测、水质处理和海水淡化,确保实时掌握环境状况,减缓核污水影响。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组织积极共同构建跨界联合实验室,以促进创新同盟的形成。通过联合攻关,致力于推动海域中放射性物质的检测、过滤、净化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升级。同时,建立一支由专业领域院士引领,国家特聘专家、长江学者等专业人才带领的创新型队伍。注重人才培养,使其具备高水平的放射性物质处理技术,重点研发、引入辐射监测技术、水质处理技术。通过高效辐射监测技术确保捕捞区域的辐射水平实时可控。以渔业为例,通过卫星监测、水下传感器等技术手段,提供准确的辐射数据,帮助渔民选择辐射水平低的捕捞区域,同时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关注养殖过程中幼苗生长情况、生长环境、水质温差等信息,追踪表现异常的水产生物并及时锁定位置进行清除。以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业为例,通过高效水质处理技术,确保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业的原水质量符合标准,增强从受影响的海域取水的安全性。采用先进的过滤和净化技术,降低核污水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提升海水淡化技术,以采用新型膜分离技术等,提高淡水生产效率。以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为例,重点投入生态友好型研发,寻找对核污染有一定抵抗力的海洋生物。通过基因工程等技术手段提高海洋生物对污染的适应性。

(二)政策扶持的智慧引领,助力海洋生态与产业可持续发展

为了更好协调各方力量,促进海洋产业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相关单位可以通过政策引导来推动资金投入、合作机制建立,加速核污水处理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确保海洋产业在政策支持下更好地适应环境挑战,提升海洋生态整体安全。各地政府启动海洋生态修复项目,重点关注受核污染影响的海域。通过投资生态修复工程,如海草床和珊瑚礁的修復,促进海洋资源的再生和生态平衡,保护受到威胁的海洋生物,进一步恢复海洋生物多样性。支持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支持各个海洋产业共同研究和应用技术,以协同推动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恢复。针对受影响严重的产业,政府提供资金、政策的支持。以渔业为例,大力实施以“增殖流放—人工鱼礁—藻场移植—智能网箱”为主的海洋牧场建设,通过投放人工鱼礁、移植大型海藻、增殖流放等措施,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增强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促进渔业结构调整,推进海洋渔业的转型升级。以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业和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为例,打造国家级海洋高新区,以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业、海洋高端装备与新材料为主导,以海洋创新研发为载体、海洋高精尖为依托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三)国际合作联手应对,共建核污染水排海治理新的合作框架

国际合作在应对全球性海洋污染挑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促进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各国可以共同努力解决海洋污染问题。此外,国际合作还可以协作制定海洋安全标准和规范,提高治理效率,共享经验和资源,确保海洋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更可靠、稳定地发展,共同维护全球海洋生态安全。

基于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国与各主权国家共同建立海洋生态—产业保护合作机制,设立国际海洋生态—产业信息共享平台,及时传递核污染的监测数据,共同制定海洋管理规范,确保对核污染影响的水域的可持续管理。通过海洋生态—产业保护合作机制,可以与国际合作伙伴共同开展海水污染治理研究项目,分享治理经验和技术,形成联合治理方案,并在国际层面推动海水

净化和淡化技术的国际标准制定,建立共识,为全球海洋环境的保护提供更具可行性的方案。

在应对当前的日本核污水排放争端时,应充分发挥非国家主体的力量,不断拓展各行为主体参与福岛核污染水治理的途径,并丰富核污染水治理手段。政府间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可以成立一个包含多学科人才的国际专家小组,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对核污水排放事件发表看法或模拟数据。这样的专家小组可以为国际社会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推动各方共同努力,寻求解决核污染水问题的可行方案。

总之,国际合作在海洋污染治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合作,各国可以共同应对海洋污染挑战,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非国家主体的积极参与也是推动解决核污染水问题的重要力量。通过多方合作,我们可以共同努力,为全球海洋环境的保护作出贡献。

作者简介:任文菡(1992-),女,山东青岛人,青岛大学教授;

马骋(1983-),男,山东青岛人,青岛大学教授。

猜你喜欢

核污染海洋生物淡化
神奇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动起来
日本约18万人署名反对核污染水排海
什么样的海洋生物会发光
海洋生物
核污染伤员医学洗消站的建设要点
提升下垂的嘴角 淡化法令纹
海水淡化前途无量
美高官试图淡化军售争端
稳定 衔接 淡化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