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作想法

2024-03-06谢志强

台港文学选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聊斋凉亭谱系

谢志强

出版社副总编辑张越要求,写个自序或后记。自序在集子的最前边,我从上学起,就畏惧站队列的头一个,因为我是路盲,害怕“领”错队。工作了,有一个报社的朋友来余姚请客,告诉我一个餐馆,可我没有那个地方的概念,还是他派车来接我。自己的地盘也没有数,这成了一个笑柄。有几次坐主席台的感受,总觉得高处不胜寒,开会,坐前排,我也不自在。我喜欢坐后排,总是提前到会场,选择最后排的座位,进退自如。所以,我抵触自序,还是选择写后记。躲在作品的后边。

阅读一本书,我习惯先看序言或后记,那是一个“世界的路标”,如果没有序言或后记,我仿佛不知怎么走——怎么进入一本书的世界。将心比心,凭自己阅读的感受,就给读者提供一个路标。《江南聊斋》第一部已于2020年出版,该说的话也说过了。《过手》是同一个系列,以四个词为引子,且作四点说明。算是给读者提供阅读线索和背景吧。

一是书名。新笔记小说集,“过手”为主名,“江南聊斋第二部”为副名,属于江南笔记系列。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提出小说发展趋势是“利用库存资源”。他还采集了一厚本的《意大利童话》,将童话和小说对比阅读,可看出其小说中的童话元素,尤其是“祖先三部曲”。这个转化的过程,我称之为“过手”。编江南聊斋第二部文稿,我拎出其中一篇《过手》为书名,主要考虑一个书名在某种意义上能罩住或托起一本集子。取其意象,揭示秘密。也就是我创作的方法。所谓过手,就是以当代视角和时代精神,发现和提炼传统民间文学“库存资源”,像那个郎中,过一下神手,转化为江南新笔记小说,注入新意,强化其轻逸,塑造有中华美德和人文精神的可爱可亲的人物群像,保持现实主义的质地和文学审美的诗性。中外文学,有众多作家这样“过手”,比如,阿根廷的博尔赫斯,日本的芥川龙之介,法国的图尔尼埃、尤瑟纳尔等。2022年国际布克奖,韩国作家郑宝拉的短篇小说集入围,小说集《诅咒兔》取自斯拉夫民间传说,郑宝拉将其移植到当下韩国的日常生活。这就叫过手。将过去的神话元素移植到当下的空间。中国有丰富的“库存资源”,被许多外国著名作家“利用”过。我也曾“利用”过日本、印度、伊朗的“库存资源”。我的《过手》更是向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鲁迅的《故事新编》、汪曾祺的《聊斋新义》的致敬之作。

二是方法。一本书像一片原野,一只鸟在泛着稻浪的田野上飞过,我视那只鸟为一个意象。编毕此书,恰应邀举办了一次微型小说讲座(微信群里),我选了《凉亭》为例,即兴展开的话题,关键词为:谱系、母题、时代精神。我将《凉亭》放入话题来发挥。所有的小说均有谱系和母题,就是有“来路”,作家常常脱不开、跳不出。所谓谱系,爱情傻瓜、疯子、大海、森林、旅行等等构成故事有限的模式。所谓母题,有寻找、逃离、回家、报复、嫉妒、孤独等。有些经典作家终其一生的作品,就是表现一个母题,坚持一个谱系。比如马尔克斯写孤独,门罗写逃离。那是作家灵魂的取向。写微型小说,“型”微小,但作家的心灵要“大”,这样才能以小见大。《凉亭》的谱系可归为乌托邦小说。有正有反,还有反乌托邦小说。关于乌托邦小说,古今中外有强劲的谱系,比如,中国的桃花源。《凉亭》跳不出这种谱系,唯一的方法,就是那张账单,进乌托邦似的村莊前,也被暴雨化为纸浆。那个凉亭是中国式乌托邦的入口。蚕宝宝、小黄鸭,是生命的象征。那是一个讲诚信又和谐的村庄。怎么表现时代精神?账单被暴雨销毁,没了证据,村里居民积极主动来付账。当下缺失什么,文学就补什么。这就是我认为的文学中表达的时代精神。我曾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农场生活过二十多年,师部动员抽调各团场的青年骨干,新建一个农场——青年城,在戈壁滩上,到了一看,一派荒凉,青年失望。场长是老红军,说:现在没有,才叫你们来创造幸福。我发现,新疆的民歌很优美、嘹亮,像《草原之夜》被称为“东方小夜曲”,背景是荒凉的戈壁沙漠,那一带老兵在艰苦的环境里垦荒。《草原之夜》唱出了垦荒年代的时代精神,现实缺失,艺术充实,给个念想。《草原之夜》是一盏希望之灯,在茫茫荒漠的夜色里。我儿时进沙漠,也有类似的体验,只不过,我迷路,望见了一堆篝火,篝火前捡柴的老师还唱着民歌,自己即兴填词。一只鸟,一盏灯,是一个意象。我在讲座的时候,察觉了《凉亭》里的账单的细节,以及蚕宝宝、小黄鸭,共同组成凉亭的意象,我在潜意识中过手,讲座使我有了审视的契机,像过那个凉亭。

三是动因。我创作系列微型小说,习惯六七个系列交替并进,比如沙漠、上海青年、老兵、艾城、江南聊斋等系列,每个系列分类归档,“冷藏”起来。写毕一篇,就知道该归哪个系列,一旦人物出乎我的意料,做出其独特的“行动”——鲜活了,我就会赞赏人物,说:你表现不错。就像在农场接受“再教育”超额完成任务,连长也这样说。而且,在草稿的右上角打个钩,如同老师批改作文。江南聊斋系列,写了两部,第一部像出去探路,出版后反响良好。恰逢其时,获浙江省作家协会2018—2020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短篇小说类),还加持了一个广东省东莞第四届杨辉小小说成就奖。这么一来,我起念——有了动因,趁热打铁,将“冷藏”的第二部打出(我习惯了手写),计 64 篇。就好像披星戴月适应了走夜路,从容自在了许多。在生活上,我粗枝大叶毛毛糙,文学上,我是一个细节主义者。其实,所有的故事都有谱系、有模式,怎么写出新意,无非是细节的运用,让细节跳出故事的模式,写出“这一个”。讲好故事,写活人物,用妙细节。操作层面,凭多年的写作经验,我归纳为:紧贴人物运行中的细节写。细节动,人物活。仿佛我追随运动中的人物,不多干预,看其表现,只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像焦点访谈,把握每一篇作品每一个人物的焦点——细节往往是,一篇作品完全构思好了,仅仅有个曲折的故事,我就兴趣不大。常常知道前半部分,后边部分多由人物走成,唯有一个人物会那样做,甚至所谓的结尾,轻轻放下。《过手》的许多篇,我和人物都保持着这样的关系:不掌控,不预设,让人物随意。写作的乐趣就在其中。再则,微型小说是自由自在的文体,我创作一篇小说的动因,必须先有一个条件:一个有意味有含量的细节。小说写的是形而下,但要升到形而上。细节运行到一定的程度,就自然而然地生成意象。雷蒙德·卡佛十分讲究细节。我与他的创作心得有共鸣,他有一句话,我视为创作的座右铭:“作家用平常准确的语言描写平常的事物,赋予那些事物——一张椅子、一面窗帘、一把叉子、一块石头、一只耳环——以巨大甚至令人吃惊的力量。”卡佛也曾把我喜欢的作家伊萨克·巴别尔关于标点符号的话列为座右铭,写到一张卡片上。二十多年前,我去印制了类似的卡片,现今继续使用。我基本不用感叹号。至于人物“惊叹”了是人物的事儿。我只是好奇。

四是素材。经历和阅读是我创作的素材资源。我把作家分为两类:一是从经历到创作,即经验型写作;二是从阅读到创作,即重述型写作。我童年有一段刻骨铭心的历险:那是“禁书”的年代,我念小学五年级,与一个拥有“禁书”的上海青年交往,像谍战片中的地下工作者秘密接头,我借他的书,他让我找书。这种交易,我的“情报”无法满足他的要求,他刺激我,说他有一箱书藏在沙漠里。塔克拉玛干沙漠“进去出不来”。我无法提供他需要的“禁书”,就绕过他,舍近求远,贸然进入沙漠寻找他声称的那一箱书,差一点“出不来”。幸亏,我以小男孩的本能,追随着一只狐狸出了沙漠。夜色里,我赋予狐狸火红的颜色:火狐。那一箱书是一个谎言,像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多年后,我以长篇小说(《塔克拉玛干少年》)、短篇小说(《诱饵》)、微型小说的形式,重现了那一段经历——寻找的故事,仿佛我还跟随着那只火狐。这属于经验写作。过后,那个上海青年安慰我,给我看了藏在他床底下的“那一箱书”的若干本,其中有中国民间故事,还有一本捷克民间传说集(我的印象尤为深刻)。当时,我看过了就过去了。但是,多年后,可能那是一个“诱饵”,诱发了我对民间故事的兴趣,我搜集各地的民间故事集成,还听老人讲传说,以及各国的民间故事(包括卡尔维诺的《意大利童话》),于是,我自然地转入重述——从阅读到写作。毕竟经验写作有限,阅读无限。我创作了轻逸的新笔记小说:江南聊斋系列、西部笔记系列、沙埋王国系列,均为我生活过的浙江和新疆两个故乡的经历和阅读的素材,走和飞交替,也同步关注现实,继续创作艾城系列、意外系列等。

猜你喜欢

聊斋凉亭谱系
聊斋书介
聊斋书介
神族谱系
聊斋书介
百年大党精神谱系的赓续与文化自信
王锡良陶瓷世家谱系
凉亭
再论东周时期铜簠的谱系和源流
读破聊斋
外福来的葛藤凉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