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聚共建合力 打造示范园区

2024-03-05何春明

群众 2024年2期
关键词:临港长三角园区

□ 何春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推进跨区域共建共享,有序推动产业跨区域转移和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使长三角真正成为区域发展共同体。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是沪苏两地首个省级政府层面合作共建园区。集聚区总规划面积33 平方公里,由上海临港集团作为开发主体,实行“管委会负责行政管理服务,开发公司负责运营管理、开发建设及招商引资”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近年来,集聚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新基建、新农业“三新”产业,充分发挥沪苏合作优势,努力建成符合高起点战略定位、具有可持续性的产城融合示范区、产业融合集聚区、机制创新试验区,先后入选首批“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首批长三角开发区“协同发展服务中心地级市中心”和“长三角共建省际产业合作示范园”。

夯实根基,高效率做好项目招引

项目招引是集聚区工作的重中之重。集聚区始终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加速产业项目集聚,为园区高质量发展赋能。

发挥合作优势。上海临港集团是集聚区发展最大的动力源。集聚区主动融入、积极跟进,在上海松江科技城常年设立沪苏集聚区招商中心,加强与临港集团及其旗下园区的沟通联系。牢牢把握沪上企业“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产业布局模式,着力争取临港集团及其旗下园区招引的基地型项目,实现联动发展,先后落户了正泰新能源、泓顺硅基半导体材料、新时代建筑节能科技等项目。

激活招商动能。创新“飞地发展”模式,探索建立财税分享机制,充分调动合作共建各方的积极性,助力集聚区招引更多项目。先后出台《关于推动合作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鼓励集聚区招引投资规模大、产出效益好、科技含量足、产品附加值高的重特大工业项目。集聚区还出台高质量绩效考核办法,推动编制岗位、资源力量向招商引资和服务企业一线集中。

提升配套能级。高标准建设工业水厂、污水处理厂、消防站等功能配套设施。积极与省、市、县(区)有关部门对接,加快建设110KV 专线,强化集聚区重大项目用电保障。建成三幢研发中心大楼,积极寻求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设高端孵化器和创新中心。推动与银行、社区医院、商超快递等有序对接、加快布点,精英社区和商务休闲组团已经启动方案设计。做好5G通讯网络、综合能源供应系统等新基建,不断提升国家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内涵质量。

聚力创新,高标准优化企业服务

良好的服务是企业发展的有力支撑。集聚区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通过优化服务破解企业难题,加快集聚区建设。

创新模式,实施贴心式服务。大力推行“金牌”服务,对园区内的重点企业、项目提供“保姆式”“一站式”贴心服务,对企业提出的问题诉求,实现“清单式”管理、“销号式”落实。常态开展“四送一服”活动,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用工、融资难题,做到点对点、面对面、实打实服务。2023年,共帮助2家企业协调解决贷款8.5 亿元,帮助1 家企业协调解决多年不良信用征信修复问题,帮助5 家企业协调解决职工食宿问题等。

沪苏集聚区产业服务中心作者供图

主动作为,实施全方位服务。持续强化服务赋能园区高质量发展,超前谋划园区开发建设的规划空间、土地指标、资金等要素。投资10 亿元建设高端智造中心、产业服务中心、邻里中心等,为企业投资发展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务,让入驻企业“留得住”“干得好”。积极推进长三角高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确保2024年9月开班授课,为集聚区企业培训各类人才,并辐射至盐城乃至周边区域,扩大“飞地经济”示范效应。对落户集聚区的高端团队和引进的高精尖人才,努力争取上海人才支持政策。依托临港服务公司,借鉴临港嘉年华经验,继续开展服务到家活动,培育集聚区服务品牌。

整合资源,实施链条式服务。实行清理闲置沉淀资金、清理低效无效预算资金、清理预算结余资金“三项清理”制度,通过“腾笼换鸟”、筑巢引凤,激活存量资产,扩大经济增长点。目前,智造园一期、智造园二期、华翼标房基本满租,理想海洋食品、江苏人酒业等企业重组到位,明珠电力、美佳佳食品等低效厂房和闲置土地被盘活。

做足优势,高能级深度融接上海

沪苏双方合作共建,是推动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优势。集聚区全力把这一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按照凸显临港元素、融合海派文化、打造示范园区的工作要求,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做好全面接轨上海工作。

坚持规划引领。按照“凸显合作底色、彰显上海本色、尽显临港特色”的要求,坚持“规划、理念、思路、目标”一体化,积极引入临港集团科创、人才、产业、金融、物业和生活等服务体系,完善集聚区的产业服务框架体系。深入开展“十四五”以及“三新”产业等综合性、专业性规划实施后评估和中期调整工作,抓好动态管理,做到论证一批、推进一批。围绕建设“上海先进制造业域外产能基地、长三角区域产业合作示范区、新兴产业创新成果产业化生产基地”,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飞地经济”示范区战略定位,深化一园一策“一三十百千”发展纲要,编制了2023至2025年经营行动计划。

争取政策支持。积极对接上海、江苏两地相关部门,争取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资源、政策优势覆盖集聚区,推动土地、财税、人才、金融等对口政策细化落地,由点到面推动跨区域间的联动发展,发挥沪苏政策叠加优势。争取跨区域合作园区以奖代补资金,拓宽集聚区投融资渠道,多方筹措集聚区建设资金。

加强协同联动。按照深度接轨上海的要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原则,稳步推进集聚区联动发展。坚持“合作是园区的灵魂”的定位,不断放大“国家战略、省际合作、上海飞地”的联动效应,全面释放沪苏合作的叠加效应和乘数效应。深化区域合作,推动临港集团、管委会与开发公司三级联动。加快集聚区建设与临港集团达成新的共识,在规划修编、项目招引、土地资源、财税支持、配套服务等方面,明确责任权属,凝聚共建合力。争取沪上国企在生产扩能或产业布局时优先考虑“飞地”。定期召开管委会与开发公司联席会议,确保集聚区发展事项加快落实推进,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增强内生动力。

猜你喜欢

临港长三角园区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临港新片区开拓上海发展战略空间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Self-improvement on Classroom Teaching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