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教学模式下中药化学课程思政的隐性融入
2024-03-04朱泳妍陶华明麦少瑜朱全红
朱泳妍,陶华明,麦少瑜,朱全红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广州 510515)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推动传统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课程思政,是通过发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它们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环节,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1]。
1 课程特点
目前,中药化学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但仍存在许多问题[2-3],部分学生缺乏专业认同感和中医药文化自信,或者未充分了解中药化学在中药类专业课程中的重要性,导致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足;课程的记忆性知识点较多,并且需要运用前期所学的化学类相关知识及技能,导致部分学生对重点和难点难以理解透彻;课程的应用性强,在实验课程中,部分学生对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能力有待提高,缺乏辩证思维、严谨求实的研究态度以及勇于质疑和探索的科学精神,难以形成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的良性互动。
1.1 开展中药化学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1.2 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中药化学课程思政的优越性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将现代科学方法与传统教育理论相结合,提供灵活教学、多元化学习方式的特点,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路径,还凸显了学生在学习环节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探究机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学习困难,然后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建立过程性的多维评价模式,形成学习反馈的闭环,提高教学效率[7-8]。
因此,教学团队开展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中药化学课程思政改革,借助互联网收集资料、整理相应的课程思政素材,建立思政案例库,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利用视频、动画和交流互动式操作等方式开展多元化教学,结合过程性评价模式,综合评价课程思政成效。
2 教学改革
根据课程特点、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培养目标,结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优势,教学团队讨论并形成了中药化学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方案。
2.1 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
教学团队紧密结合中药化学课程的特点和建设要求,挖掘、激活、利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热爱中医药事业、坚定中医药自信,具有弘扬中医药文化的责任和担当,对国家、民族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包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无私的团队合作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保意识和守法意识等;同时注重学生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思维等思维方式的启发与建立。
2.2 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2.2.1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在开展课程思政之前,教研组通过加强对任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教师充分认识思政教育的内涵,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自主学习、集中讨论、专家和学者讲解及辅导等多种方式引导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加深任课教师对其内涵、目标及原则的理解和认识,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做到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另外,任课教师思政教育能力也应得到不断提升。教学团队通过与思政课堂教学名师、课程思政示范教师团队的集体备课以及教学观摩、老教师的传帮带、集中学习、专题研讨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
2.2.2 不断发掘思政新元素,构建充满活力的动态思政案例库
在挖掘思政元素过程中,任课教师须重视建立知识与人、知识与生活的交融关系,紧密结合课程特点和课程目标,充分挖掘与专业知识技能契合度高、相匹配的思政元素,构建初步的思政案例库。此外,任课教师可面向授课学生征集思政案例,所收集的案例均是学生通过体验和感悟课程而形成的,更易被青年人接受。随后,教学团队通过集中讨论的方式,对各思政元素进行评价、剖析及凝练,确定各思政元素的核心点及属性,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合课堂教学的思政案例库。
另外,使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能使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加顺畅、快捷,能拉近学生和辅导员之间的距离,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中药化学是一门与时俱进、时代性较强的学科,与现代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相关研究不断更新和发展,新知识发现的背后总是离不开发现这些知识的人的科学精神和职业素养。因此,中药化学课程的思政元素也会不断补充完善、迭代优化。基于融入的新元素,由此构建的思政资源库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充满活力,具有与时俱进、动态变化的时代特点,学生能够深入其中,感同身受,引发共鸣。
2.2.3 打磨课堂教学设计,探索“以悟道取代灌输”的融入方式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坚持“显性教学与隐性思政相结合、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的融合原则,教学团队积极探索“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笔者设计显隐两条主线,以系统科学的中药化学知识传授为显性主线,以知识背后所透射的思维方式、科学精神和职业素养等思政内涵为隐性主线。采用案例穿插式、画龙点睛式、专题嵌入式、隐性渗透式、指导阅读式等方式实现显性教学与隐性思政教育的无缝融合,如图1所示。
图1 坚持“显性教学与隐性思政相结合”原则开展课程思政
在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过程中,教师要突破思想政治教育过于集中于“点”“线”的瓶颈,避免单调生硬的说教,不空讲,不硬讲。笔者倡导“把理论融入故事,用故事讲清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以悟道取代灌输”的融入思路。结合中药化学专业知识的特点,通过讲好故事,让学生在“有料”的故事中“有思”“有悟”,并在知识与人的交融关系中体会、感悟,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情感共鸣、价值共鸣,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规范性,科研工作者对科学研究的态度观念,技术使用的价值和伦理关切,科学研究背后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以及团队合作意识与纪律意识等,达到“德业融合”的育人成效,充分发挥课程所承载的育人功能,真正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比如在讲授绪论时,教师可通过引入屠呦呦因青蒿素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引导学生从中发掘价值观和职业素养;通过“反面教材”的应用,如麻黄在美国用于减肥的教训,多维度分析失败教训和警示性问题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和比较,提高学生辨识能力,强化社会责任意识;通过问题导向如中药资源有限及有效成分含量低的问题,引导学生找出可能的解决办法,挖掘并呈现解决问题过程中所涉及的科学发展观和思维方式。
实验教学也是课程思政育人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如图2所示。教师通过实验室事故和教训,引导学生敬畏制度并自觉遵守;通过组员间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完成实验安全、废液处理及垃圾分类、实验原理、实验试剂及实验操作等预习内容,培养学生树立实验安全和环保意识、自主学习、勤于思考及勇于探索的能力。课中,教师要求学生仔细实验、认真观察、如实记录,教师当场批改、纠正错误,通过实验过程中的客观、严谨、细致的科学训练,培养学生发现、质疑、探索的思维意识和能力,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不断提升科研素质。课后,学生整理数据、分析反思、总结讨论,剖析实验的成功与失败,体会和感悟科研者的素养。将育人元素落实,贯穿始终,达到思政效果。课内课外的无缝衔接,真正将育人效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图2 中药化学实验课所蕴含的思政元素
2.3 知识教学与思政元素的具体融合
课程以“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为指引,坚持“显性教学与隐性思政相结合、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的融合原则,采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
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建立线上教学资源库,安排课后小测及作业,发布学习任务,引导和督促学生完成线上自学。线上资源库涵盖了各章相关的思政案例,包含技术发展历史、新药创制实例、名家事迹等。案例不仅能增加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及职业素养。同时,线上教学平台及QQ、微信等网络交流软件,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课后沟通交流、答疑解惑的重要工具,符合学生的交流习惯,有利于学生形成大胆提问、勇于质疑的素质,教师也能及时获知学生的学习难点。在线下课堂中,教师根据这些学习痛点、难点,调整教学重点,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采用案例穿插、隐性渗透等方式,将课堂思政与知识讲授有机融合。此外,教学团队以“第十一章其他成分”为主题,组织学生组队开展调研报告,开展“老师听、学生讲”的翻转课堂活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等科研品质以及现场展现、口头表达的能力均可获得提升。
在实验教学中,开设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三种不同形式的实验,培养学生不同的科研品质和能力。在开展实验之前,教师采用线上自学及课堂讲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实验安全培训,确保学生树立实验安全意识和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环保意识。在验证性实验中,要求学生掌握硅胶柱分离及薄层板检识等基础实验技能,学生以2~3人为一组,培养分工合作及团队意识。在综合性实验中,将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贯穿其中,以中药中所含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化学及薄层检识为主要实验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程主要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让学生明白“理论终将应用于实践”。在设计性实验中,学生运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及实验操作技能,对实验所获得的混合物进行可行性设计并实验,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大胆探索的科研精神以及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
2.4 实施过程性课程评价体系
教学团队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为载体,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然而,不能忽略的是,“线上+线下”教学场景的混合变化,会诱发评价指标项的多样化特征,全面的、动态的、开放的多元评价模式对教学过程与结果进行综合考量更为必要。因为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模式难以与新型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相匹配,也难以为学生指明方向[9]。过程性评价,是全面渗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评价方式,是对学生课程学习各阶段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是一种与多元化的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相匹配的考核评价体系[10-11]。课程组设立末期成绩占比为总成绩的50%,实验成绩占30%,平时成绩占20%。评价学生的学习全过程,有利于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思政教学成效。
实验成绩评定由两部分组成:一为课前和课中情况,包括预习报告、实验记录及课堂表现;二为课后电子报告。在课中,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参与程度、行为情况等进行评价,包括对实验室的制度学习与自觉遵守,自觉按规定处理实验室废弃物的环保意识,在实验过程中所反映的客观、严谨、细致的科学训练以及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大胆探索、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等科研素养。在课堂结束之前,教师当场批改学生的预习报告、实验记录,以评判学生对知识点的融会贯通、操作技术、观察记录等科研能力。课后,教师对学生的电子报告进行评价,不仅以实验结果作为诊断性评价指标,还以报告的规范与否、表达情况、详细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和结果的总结、讨论和反思作为过程性评价指标,评判学生的学习态度、科研态度和科研素质。
平时成绩评定由两部分组成:一为线上学习情况,二为课堂汇报情况。依托线上平台,教师对学生线上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话题讨论参与度、小测成绩、作业成绩等。其中,话题讨论、测试作业会涉及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思政元素,方便量化思政教育成果。在专题课堂汇报时,教师的评价内容包括报告内容的结构以及衔接情况、PPT展示情况,以此评判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团队合作、解决问题以及现场展现等科研品质及素养。
另外,课程组定期开展问卷调查,判断课程思政的效果,收集学生对课堂思政的意见和建议,以利于教师及时调整课程思政教学策略,不断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教学团队还十分重视学校开设的学生评价、教学督导评价和同行评价环节,以便教师认识自身的思政教学能力并不断加以改进和提高。
3 成效
2021—2022学年,教学团队开展“关于中药化学课程学习体会的问卷调查”。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本课程以案例穿插、隐性渗透等方式开展课程思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97.87%学生表示喜爱在课程中融入与本学科发展相关的思政内容。72.34%学生认为,课程思政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加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87.23%学生认为,将名人佚事、中药新药创制、中药临床应用实例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能使自己更加热爱中医药事业,坚定对中医药的自信,如图3所示。
图3 课程思政问卷调查结果
4 结论
本文分析目前中药化学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该课程亟需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然而,如何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思政实效,仍是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此,教学团队根据课程特点和课程设置并提出了改革方案。第一,设立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为具体实施提供目标指引。第二,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第三,思政元素融合宜采取“显性教学与隐性思政相结合、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有料”的故事中体会、感悟,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将思政教育隐性融入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全过程。第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并行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可更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在学习全过程的思政成效和学习成果。这些措施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促进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专业教育和德育教育同步发展,取得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