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奥总工”李久林:匠心打造奥运地标建筑

2024-03-04张威

工会博览 2024年6期
关键词:双奥丝带鸟巢

□本刊记者 张威

2003 年,35 岁的他任国家体育场(鸟巢)工程总工程师,开启了他的北京2008 夏季奥运会时间;2018年,50 岁的他再任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工程总工程师,开启了他的北京2022 冬季奥运会时间。从夏季奥运会到冬季奥运会,北京成为全球唯一的“双奥之城”;从“鸟巢”到“冰丝带”相距只有3.5 公里,但他带领北京城建技术团队走了15 年,不断突破技术瓶颈,为“双奥场馆”建设奉献出世界领先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用科技书写“双奥”传奇。他就是北京城建集团总工程师、北京国家速滑馆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李久林,同行称之为“双奥”总工。

深耕建筑行业30 多年,李久林不仅主持担纲了“双奥”系列场馆、众多国际机场航站楼、亚洲最大全地下封闭式再生水厂等重大工程的建造技术工作,而且是Q460E 高强度钢和高钒密闭索等高新材料国产化应用的开创者和推动者,更是中国建造迈向中国智造的引领者。“一个时代的标志性工程,带来的一定是建筑科技的突飞猛进。一座座时代建筑既载入了中国建造的发展史,又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量渐稀、两鬓微霜,目光坚定的李久林说。

建造传世经典

建筑是石砌的史书、钢构的画卷。每一座建筑的落成,都带有显著的时代印记和迥异的特征,都载有创新的突破和强烈的期许。“鸟巢”钢网架卸载成功,“书写了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航站楼在国内率先在机电工程和运维中引入BIM 技术,建筑业向绿色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转型;槐房再生水厂这座亚洲最大的全地下再生水厂首次集成BIM 技术、物联网、大数据等为一休的智慧建造体系……李久林一次又一次刷新着超级工程的建造纪录。

李久林在国家速滑馆

“建造百年工程、传世经典是每一名建筑工程师永恒的情怀。”在30 多年的探索中,李久林以此与工程建设的技术同行们共勉,为推动中国建造由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不断创新奉献、辛勤付出。法国有句谚语:人类除了鸟巢,什么都能建造。2008 年8 月8日,29 个灿烂的“脚印”从永定门走向“鸟巢”,见证中国举办最成功的一届奥运会时,李久林才长舒一口气:鸟巢,我们建成了。

“‘鸟巢’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用钢量最多、结构最复杂的超大型钢结构体育场工程,把极富创造性的设计变成现实的每一步,都没有标准、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李久林直言,“鸟巢”建成后,Q460E 高强度钢首次实现国产,首次应用到大型公建,从此一路创造奇迹,使中国成为高强度钢材的最主要生产国,也成为高强度钢在建筑领域应用最广泛的国家,实现了从填补国内生产、技术空白到领跑世界。

如果说,“鸟巢”的科技创新是“背水一战”,那么,“冰丝带”的创新则是“主动请缨”。2022 年北京冬奥会核心场馆——国家速滑馆,这座世界体育场馆中规模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的建筑,如何建设世界上“最大的索”成为了摆在团队眼前最难的“卡脖子”问题。“冰丝带”所用的高钒密闭索,类似于“鸟巢”的Q460 钢,当年建设“鸟巢”攻关国产钢材是别无选择的“背水一战”,而建设“冰丝带”本可以走购买进口索这条捷径,而李久林却偏偏选了一条最难走的路——破解高钒密闭索国产化的瓶颈。

“沿用国外技术虽然风险低、压力小,但成本高,建设周期也受制于人。我们建设的是北京冬奥场馆,希望能够突破技术壁垒,推动高端材料国产化。”李久林和团队成员与生产厂家联合,经过半年多的技术攻关,国产化的高钒密闭索成功应用于速滑馆索网施工,填补了国内大吨位、大面积索网同步张拉的技术空白。李久林说,最大跨度达198 米乘124 米,如此超大跨度的屋顶用钢量仅为传统屋顶用钢量的四分之一,索网结构中的索中还能找到“鸟巢”Q460 钢的身影。

“从‘鸟巢’到‘冰丝带’,我们的技术创新是一脉相承的,为的是给‘双奥之城’奉献一项项精品工程,为中国打造一座座经典建筑,为世界留下新的建筑遗产。”李久林自豪地介绍,Q460E 钢曾在广州“小蛮腰”、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等众多工程中应用,高钒密闭索已经应用于三亚亚沙会体育场等工程,“如今这些新材料全部实现了国产化。”

实干开创先河

建造“鸟巢”的1800 个日日夜夜,李久林组织制定了施工总设计、钢结构施工设计等施工方案500 多项,策划组织上百次专家技术论证,在设计只提供150余张钢结构设计图的基础上,组织分析、计算与试验研究,完成深化设计施工图纸2 万多张……解决了国内首次应用的超长空钻基础桩施工技术、Q460E 钢焊接技术等数十项世界级施工技术难题。筑“巢”5 年,他把铺盖卷搬到了“鸟巢”工地,没日没夜地奔走在施工现场的每一个角落,艰难求索间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用智慧和双手把“不可能”的任务变成现实。

李久林(中)正在与团队成员研究施工方案

“鸟巢”建成后,家在北京的李久林也很难回家。2004 年8 月至2009 年11 月,他带领团队用8 个月的努力,把“鸟巢”、首都国际机场T3 航站楼、奥运村、五棵松篮球馆、国家体育馆等五大奥运工程的创新技术资料汇集整理形成数字化档案,最终向北京市城建档案馆移交工程档案19351 卷,累计移交31040 卷工程档案。独特的建筑遗产全面记录了各个奥运工程建设历程,并为工程建筑运行期间维修、管理和改扩建提供了重要依据,这五大工程也创纪录地全部荣获鲁班奖和詹天佑奖。

“我们在‘鸟巢’开创了我国BIM 技术应用的先河,开启了中国建筑行业BIM 与数字化建造技术的发展之路,借助‘双奥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这项技术目前已经集成了BIM、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先进信息技术,并在‘冰丝带’建造中形成了成熟的智慧建造理论体系。”李久林说,中国的建造技术已屹立于世界建造技术的高峰,以此而生的中国智慧建造体系同样国际领先。“冰丝带”实现了像造汽车一样建奥运场馆,600 吨的高钒密闭索张拉成功,3360 块玻璃实现“丝带飞舞”,中国智慧建造体系实现了“最快的冰”,最终打造了世界最智慧的场馆。

历经考验又屡创建造奇迹的李久林非常自信,他的自信来源于20 多年来自主创新研发的绿色建造、数字化建造、智慧建造等建造技术,这些研究成果被6部国家标准采纳,推动了我国建造钢结构设计、材料、制作、安装、焊接、质量验收的技术进步,成果在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北京冬奥会等上百项重点工程中广泛应用,并且在巴西、俄罗斯、科威特等国外一大批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已累计降低工程建造成本上百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从力主自主研发应用国产Q460E 钢,到高效研发应用高钒密闭索,再到集成国际领先的智慧建造体系,李久林一直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我国建筑行业从跟跑到领跑,就在于依托重大工程实践,创新突破核心技术,牢牢把握了自主权,这一切都靠实干苦干。”

时代造就不凡

1992 年,李久林从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水文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后,先是从事建筑设计工作,三年后开始在一线工程担纲技术工作。20 世纪90 年代初期,中国的建筑行业还不像现在这般兴旺,建筑技术水平仍处于跟随阶段。“正如中国的发展是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干出来的一样,我们建筑行业也是在学习中成长,在创新中突破的。”李久林回想起以往的岁月,坦言自己是幸运的,恰逢中国建筑行业飞速发展的年代。

作为北京夏季奥运会、北京冬季奥运会场馆建设的主力军,北京城建集团是唯一一家既承建夏季奥运主场馆、又建造冬季奥运会核心场馆的建筑承包商,“在这个平台上,我们有幸参与了41 项夏奥会工程和30 多项冬奥会工程的建设。在这个过程,通过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和我国大量工程的实践,中国建造从人才到设备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全方位的发展。”李久林说,以往传统中国的建筑风格大多是方方正正,见棱见角的造型,以及万变不离其宗的施工模式,而奥运场馆的出现,让中国建筑业为之一变,其对施工技术发展的影响直至今日。

李久林以其勤恳刻苦和矢志创新,在奥运场馆等重大工程建设中显露头角。他主持完成和承担了岩土工程、结构工程、智慧建造等领域的多项科技项目,系统研发出奥运场馆现代化建造技术、复杂钢结构建造技术、绿色建造和智慧建造技术,并凭借这些世界领先的技术,获得1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首次获得国际焊接学会Ugo Guerrera 奖;获授权发明专利8 项、国家级工法3 项,发表论文60 余篇,出版专著4 部;还先后获评首批北京学者、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奥运工程建设功臣、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2024 年1 月19 日,更是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

与机遇相伴,总是挑战。李久林说:“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大时代环境里,我们一生中能够建造众多具有世界水平的工程,这给了中国建筑工程师一个机遇。很幸运这个伟大的时代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机遇,让我们能安心于自主创新,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并且能够融入到伟大历史的创造与奋斗中去。”

猜你喜欢

双奥丝带鸟巢
“双奥之城”,我的幸福回忆
孩子的智慧
长城脚下的“双奥”之城
七绝·双奥之城 大好河山 冬奥追梦
灵动飞舞的“冰丝带”:国家速滑馆
鸟巢
为双奥之声叫好
重回鸟巢
鸟巢大作战
《白丝带》:纳粹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