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陆台资茶企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2024-03-04梅宇

中国茶叶 2024年2期
关键词:台资融合发展

作者简介:梅宇,男,商业经济师,长期从事茶经济、茶商贸流通、民族茶文化等领域研究工作,E-mail:mayrains@sina.com

摘要:重点对近年来大陆台资茶企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讨论了长期困扰大陆台资茶企发展的问题,对台湾茶业界在大陆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促进海峡两岸茶产业的融合发展、茶文化的深度交流及两岸茶界人士的友好交往提供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台资;茶企;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7R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150(2024)02-13-6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Taiwan Funded Tea Enterprises in Mainland China

MEI Yu

China Tea Circulation Association, Beijing 100801,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funded tea enterprises in mainland China in recent years, discussed the long-term problems that had troubled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funded tea enterprises, looked forward to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Taiwan's tea industry in mainland China, and proposed relevant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thinking for promoting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tea industry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deep exchange of tea culture, and friendly exchanges between tea industry professionals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Keywords: Taiwanese investment, tea enterprises, integrated development

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是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进程的重要途径。台资企业是两岸经济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茶叶是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兼有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的大陆台资茶企对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重点对近年来大陆台资茶企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对台湾茶企在大陆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促进海峡两岸茶产业的融合发展、茶文化的深度交流及两岸茶界人士的友好交往提供有益的思考。

1  台湾省茶产业概况

1.1  岛内茶产业现状

台湾省茶产业迄今已有300多年发展历程。目前,台湾全岛分为北部、桃竹苗、中南部、东部和高山五大茶区;其中,南投县的茶叶种植面积及产量均占全岛总面积与总产量的半数以上。岛内产制茶叶以乌龙茶为主,少量生产红茶、绿茶。各茶区依其产制环境不同而发展出各种特色乌龙茶,如台北文山包种茶、木栅铁观音、新竹苗栗白毫乌龙、东方美人茶、青心乌龙茶、南投松柏长青茶、冻顶乌龙茶、竹山金萱、高山乌龙茶等皆各有其特殊风味[1]。

综合台湾地区农业委员会2018—2021农业统计年报及台湾省海关2018—2021茶叶进出口数据:台湾岛内茶树种植面积稳定在1.2万hm2,产量1.3万t左右,产值约70亿元新台币(约16亿元人民币)。岛内年人均饮茶量有所回调,消费总量约3.8万t,总消费额约775亿元新台币(折合人民币178亿元)。台湾茶叶出口量在9 000 t左右,出口值约1.1亿美元。进口方面,近年来台湾地区进口茶总量约3.3万t/年,进口额约8 000万美元。

1.2  近年来产业政策变化情况

近年来,农业产业对岛内经济的贡献率迅速下降。鉴于台茶出口受阻,岛内消费兴起,台湾地区农政部门废除了沿用数十年的台茶产业法规——《制茶管理规则》,使台湾茶产业由法人茶厂与自然人茶农合作的方式转为茶农自园、自制、自贩的模式。这一政策实施后,短期内有效提高了农民收入,也活跃了岛内茶叶消费市场,但新政策也导致制茶工业格局发生扭转,大型法人工厂被逐渐淘汰,加之没有配套的产业龙头扶持政策,岛内大型茶业公司的发展空间被严重挤压,纷纷外迁,而大陆则成为投资首选和主要承接地。

此外,台湾地区农政部门计划在今后一段时期,鼓励岛内各茶区复耕以提升产能,并导入现代科技及智能管理系统,配合台茶自身独特技术,提升商用茶产量;还筹划重点推动茶业策略联盟建设,加强岛内外宣传促销活动,引导茶园向观光休闲形态发展;多元化开发也将作为台茶产业的发展方向之一,通過开发茶叶相关产品,促成三产融合及跨业合作。

由于将茶产业归属至农业产业范畴,因此对茶叶加工,特别是规模以上的制茶工业缺乏长效规划,完全依靠业者自行规划、自行运作。

2  大陆台资茶企的发展现状与愿景

1984年大陆茶叶市场开放后,台湾茶企开始大量西进大陆投资。经过多年发展,很多台湾茶企在大陆得以发展壮大,也为两岸的经贸往来与友好交往做出了重要贡献。

2.1  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起,台湾地区部分规模茶企开始探索外迁,适逢大陆茶产业与茶文化随着改革开放开始复兴。1982年,大陆第一个茶文化社团“茶人之家”在杭州成立;1984—1985年,大陆茶叶市场开放经营;1989年,原商业部茶叶畜产局在北京举办了“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台湾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首次组团参会,正式重启两岸茶业合作交流。90年代,在大陆改革开放政策的扶持与引导下,大批台资茶企开始落户江苏、福建、云南等省。2000年后,台资茶企“西进”大陆的速度明显减缓,取而代之的是岛内各产区农会带领小农户、小作坊主拓展大陆市场;2007年起,为促进海西农业发展,促进两岸茶产业经贸交流,福建省人民政府邀请国台办、农业部等相关部委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台湾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台湾农会等行业组织每年11月中旬联合主办“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在大陆投资的台资茶企的资金来源发生变化,更多是根植大陆多年并发展壮大的台资企业进行再投资,或是在各地茶叶专业市场开设门店的台湾茶商进行小规模投资。据台湾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估算,截至目前,在大陆从事茶叶经营的大小台商、台企数量超过5 000家,年投资额90亿~110亿元;其中,拥有茶园及茶厂的规模企业约占5%,其余均为小规模茶叶经营户。

以20年为一个阶段,大陆台资茶企发展的40年可以分为“低调引领”与“成长融合”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大陆台资茶企相对保持低调,但其较好地发挥了台湾现代农业产业的优势,引领了大陆茶产业的发展,不论是从90年代兴起的“台湾乌龙茶热”“珍珠奶茶热”,还是2000年后兴起的“普洱茶热”“茶具热”“铁壶热”“银壶热”等消费热潮,乃至茶产业的连锁经营模式、品牌营销模式等,都可以看到台资茶企的布局功力与引领示范的身影。第二阶段是2010年后,中国大陆GDP跃居世界第二,而台湾岛内政局动荡不安。随着台茶产业在台湾农业产业中的优势逐渐下降,大陆台资茶企的资金、技术等发展优势也在同步下降,加之很多企业已根植大陆20余年,这些大陆化的台资茶企顺应大陆经济发展的大势,形成了融合发展的新形态。

2.2  发展样板

2.2.1  大陆台资茶企最成功的典范——天福集团

天福集团是一家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科研、文化、教育、旅游、医疗为一体的超大型茶业综合企业。截至2022年2月,该集团在大陆各大中城市开设“天福茗茶”连锁店1 329家,在福建、四川、浙江等省建有15家茶叶及茶食品工厂、2家茶博物院、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5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及1所茶专业高校——漳州科技学院[2]。

天福集团在大陆的发展见证了大陆台资茶企从“低调引领”至“成长融合”的全过程。1993年,天福集团创始人李瑞河回到家乡漳浦二次创业。在短暂调整并夯实基础后,该公司基于台湾“天仁茗茶”数十年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自身营销专长,以连锁经营方式低调、快速拓展大陆市场,最多时全国门店超过2 500家;之后,顺应大陆名优茶发展大势,突破茶叶区域品牌观念限制,大力推进企业产品品牌化,拥有天福、天福天心、安可李、天曦、放牛斑等多个品牌,对应自营门店、大型商超、电商平台及年轻族群所喜爱的即时茶饮;并提高农产品深加工程度,由初级加工为主转变为精(深)加工,以规模化、工业化、标准化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开发出包括茶叶、茶食品、茶具、茶艺用品、香道等多系列产品1 800多种。

2005年,“天福 TIANFU”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是全国获此殊荣的第一家茶业企业。2008年起,天福集团连续15年全国纳税额年均超过3亿元,长期名列“中国茶叶百强企业”前三甲。2011年9月26日,天福茗茶在香港主板上市,成为“中国茶业第一股”;同年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该公司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持续带动农户增产增收,大力促进区域茶产业发展;并同步引进台湾地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深挖茶叶的价值及文化,延伸产业链,力促茶产业与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实现对接贯通。这一系列以自身实践发展为样板的示范举措,对大陆茶产业的理念创新与产业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2.2.2  不断发展壮大的台资制茶企业

与天福茗茶同时代落户大陆的还有一批制茶企业,他们则依托大陆丰富的茶叶资源,走出了另一条成功道路。台湾隆泰食品茶业有限公司(简称“隆泰茶业”)就是其中的一个样板。

隆泰茶业最早在台湾省南投县鹿谷乡冻顶山制茶。1996年,为拓展茶事业,决定跟随大型饮料厂进驻江苏。经过20余年的发展,隆泰茶业已在江苏、广西、贵州开设了4家公司,每年向大型茶饮料工厂供应干茶近3万t。由于这一数据比整个台湾岛内的台湾茶总产量还高出1倍之多,岛内茶界十分惊讶与艳羡。

近年来,隆泰茶业注重发挥自身的技术能力、客户资源等优势,与大陆茶产业进行深度结合,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2011年,隆泰茶业在贵州成立分公司并进驻石阡后,采用“逆向操作”,大量收购夏秋茶,并再加工成为“大宗茶”,使昔日无人问津且体量颇大的夏秋茶“变废为宝”,1 hm2茶园可使茶农增收6 000元人民币以上。除收购茶叶外,该公司还在石阡县龙塘镇承租13.3 hm2成龄茶园,作为茶叶基地。目前已经建设完成石阡县“茶叶收储加工及发货中心”,并安装1套初制茶全自動洁净生产设备,未来还将持续扩增产能。

此外,该公司还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州市(原横县)投资建设茉莉花茶窨制及茉莉香精香料提炼项目,目前年产量15 000 t,一跃成为横县茉莉花茶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并由上下游产业合作带动了当地多家茶厂共同发展,这些企业也因此成为横县纳税和提供就业的大户。

2.2.3  在融合发展中实现创新的新兴台资茶企

在传统台资茶企深植大陆,并发展壮大的同时,一些新兴台资茶企也在积极探索创新发展之路,并取得了成功。

信阳盛德来茶叶发展有限公司前身为广州鼎文贸易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从事茶叶类产品的进出口业务。2015年后,该公司开始进军新茶饮行业并快速成长,成为奈雪的茶、蜜雪冰城等品牌连锁企业的供应商。2019年,信阳市政府引进该公司实施乡村振兴茶产业项目。

落户信阳后,盛德来公司引进台湾乌龙茶生产线和4位台湾制茶技师,颠覆“春茶香,夏茶涩”的传统概念,用以往通常废弃的夏秋季鲜叶开发出“融合”台湾乌龙茶风味(台式茶)的“信阳乌龙”,销往台湾地区,并远销世界各国,广受好评。这一举措将信阳茶叶生产季延长至冬季,使茶园价值达到最大化,并带动了500余个劳动力就业,使当地茶农在原有基础上二次增收,为信阳茶产业创新了发展模式。目前,盛德来公司已成为信阳市政府重点培养的茶叶加工龙头企业。下一步,该公司计划将红色茶文化与革命老区特点进行结合开拓,同时开展深加工业务,开发茶精油、茶面膜、茶酒等系列产品。

2.2.4  成长性较好的台资茶企的共性

上述3家企业是大陆台资茶企中的标杆样板,其成功经验对两岸茶企的协同发展具有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中等规模以上的台资茶企深植大陆,利用大陆茶产业的资源优势,在茶叶出口、茶饮料、新茶饮、茶文创等多赛道,产业链、供应链等多环节竞相发力,做出了不俗成绩。

总体来看,这些发展较好的大陆台资茶企存在以下共性:一是就地投资;二是投资独资性;三是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四是台资企业管理严格,车间管理标准化,比较注重培训;五是企业从安全、质量、效率、成本等方面着手;六是具有独立的研发团队;七是其產品出路有保证,一般在某一消费市场或应用领域占有可观的市场份额;八是产业布局远,营销有规划。

相较于大中型台资茶企,数量众多的台资小茶企在大陆的发展也比较顺畅。依靠大陆的广阔市场与丰饶资源,结合自身较为先进的营销理念、手段及资讯,这些留在大陆的小规模台资茶企也都分享到了大陆经济发展红利,收益明显好于岛内。据台湾地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介绍,大陆小型台资茶企每年户均进货额在150万元人民币以上。

2.3  发展愿景

调研中,多家台湾地区茶行业组织均提及,茶业是华人“永恒的、日不落”之朝阳产业,亦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大陆台资茶企的发展角色转换,“创新协作”将是未来的方向。

在产制方面,台茶产业期待与大陆茶产业在茶园农事管理、茶叶精深加工、茶叶生物技术应用三方面进行更多的合作创新。在营销方面,台茶产业期望能有更多的台资茶企在大陆建立生产基地,运用各地独具特色且不虞匮乏的茶叶资源,以台式茶的产制技术为核心,未来或可有更大机会再打“国际牌”。他们认为:大陆市场规模庞大、茶资源丰富,位居全球第一,运用台式茶的产制技术,配合四季茶皆能产销的模式,台资茶企在大陆前途光明,而且获得更进一步营收倍增与营运成功的机会应是可期的。

同时,他们也提出,两岸茶企应抛开干扰,潜心精营于茶园农作、制茶技术、市场应用、未来创新等方面的协作共赢,相信未来中华茶文化能够傲视全球,更快速、更深入地影响全球。

2.4  长期困扰大陆台资茶企发展的问题

2.4.1  政治因素困扰

由于台湾农业仅提供着约3%的GDP,因此台湾岛内当局目前对农业产业扶持力度不强,加之台湾当局人为设置贸易壁垒,造成两岸经贸关系明显不对等,影响了产业合作的良性发展。就台湾茶而言,台湾当局只有茶叶推广政策,没有产业投资政策,因此外迁茶企,特别是迁至大陆的台资茶企,基本没有台湾当局政策或资金支持,间或还存在一定反向限制。相较于大陆各省区茶企而言,台资茶企明显孤立无助,影响了融合发展。

缺乏高效的沟通平台。相关部门和台商协会等组织缺乏专业性与指导性,无法提供实质性帮助,导致台资茶企与大陆农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间彼此资讯闭塞,缺乏良性、高效互动。一方面,台资企业的投资意愿无法及时、准确地传递给相关部门;另一方面,大陆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的优恵政策也无法准确传递给台资企业。

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受台湾当局的政策限制,台商缺乏在大陆发展的资金支持。加之两岸金融机构互通性差,因此台商经常会遇到融资阻碍[3]。台资茶企的经营成本一般会高于同业水平。

2.4.2  经济环境制约

一是环保标准提高,相对成本增多。随着全球环境日益恶化,政府逐渐重视环境污染问题,环保标准的提高使企业投入成本加大,导致效益、利润缩水。二是人力成本剧增、招工困难。近年来,大陆人力成本逐年快速上升。由于茶企多在农村乡镇,因此专业技术人员难招或招到留不住等问题比较严峻。三是经营成本高居不下。近年来,由于环境及政策原因,水电使用越来越受到限制。有企业反映,2021年出台的限电政策不利于企业安排生产计划,直接影响了生产进度。四是个别地区的台资茶企反映税负偏高,且执行标准不明确。

2.4.3  理念认知差异

由于历史沿革、地缘政治、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差异,大陆各省与台湾省人民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语言表达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如在茶产业发展理念上,台资企业更多愿意采用欧美,特别是日本的现代管理理念与经验做法,脱离大陆实际,往往不能被投资方理解和接受。又如台资茶企的逐利意识比较强烈,通常希望投资收益最大化,甚至希望可以小小“越界”,但地方政府则不愿也不可能为其做出让步,造成双方的沟通障碍。再如台湾岛内的土地为私有制,而大陆农用土地为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有待规范,尚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土地流转制度[3],经常会增加台湾来大陆投资者与大陆农户的矛盾,影响两岸合作。认知差异会影响彼此互信,只有加强沟通,求同存异,才能形成共识。

3  相关建议

“十四五”规划提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加强两岸人文交流”。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这是新发展阶段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两岸合作深化的重要纲领和行动指南。在此框架内,开展两岸茶经济、茶文化的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茶文化,大有可为。

大陆台资茶企是连接两岸经贸、文化的纽带,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应予以支持、帮助、引导,使之不断强化共同体意识,在参与国家宏观战略、壮大中华民族经济的过程中,增强存在感、融入感、获得感、自豪感。

3.1  纾解融合发展难题,构建和谐经贸环境,壮大中华民族经济

建议国台办、商务部、海关总署等部委进行会商,坚持以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为基础,在更高水平全面擴大开放的实践探索中,向台湾地区茶企、茶农提供更大的投资空间;应坚持平等开放、互通有无的原则,就不对等贸易状态,通过岛内业界做台湾当局的工作,促使其尽快开放茉莉花茶等茶类岛禁;同时尽可能简化进出口关卡及手续等,优化进出口流程,保证流通顺畅。

为促进大陆台资企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建议出台减轻台资企业投资压力的相关扶持政策:鼓励两岸茶产业人才、资本、市场的整合,广泛地从茶业学术研究、贸易销售、市场营销、包装、生产技术、茶文化等多方面开展交流合作;倡导高学历、专业性、技术型人才返乡就业并采取相应优待政策,减轻专业人才招聘困难的问题;推动两岸加强金融合作,试行以政策性信贷与农业信贷的方式解决台商融资难问题;探索异地抵押贷款的新模式,降低茶企融资成本[3]。对于在农业技术、产业推广、合作交流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大陆台资茶企给予鼓励肯定与政策支持,适当减少企业税收或给予银行贷款优待政策。

建议坚持定期举办“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福建武夷山市)、“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福建厦门“98投洽会”)及“桂台经贸文化合作论坛”等活动,为两岸茶界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两岸茶业技术与贸易形成良性互动。

鉴于海峡两岸茶业组织均在茶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议国台办会商有关部委,出台相关措施,支持台湾茶业公(协)会与大陆茶行业组织建立会商机制,不定期开展沟通,并就沟通情况及时上报,寻求有效解决,从而顺畅政府与茶企间的沟通联络,同时也有利于台资茶企通过茶行业组织联系的信息,进行广泛的产业交流,进而在茶业经济、生态、文化、艺术、历史、活动竞赛、观光等多元领域合作及产生效益。

3.2  加强农业互学互补,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服务国家宏观战略

发展茶产业与“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及“服务新发展格局构建”等密切相关。合理引导大陆台资茶企以技术与市场优势弥补产茶县的发展劣势,并助推农村茶文化、茶旅游发展,对于茶产区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建议农业农村部、国台办及相关部委出台政策,鼓励两岸开展生产技术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两岸比较优势,促进两岸合作开发出更先进的农业技术;鼓励引导大陆台资茶企将劳动者身份的农户转化为企业的股东,使企业与农户共享利益、共担风险,从而降低农业合作成本;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合同,保障大陆台资茶企的利益,但也要明令禁止地方政府为吸引投资而强征农民土地,影响两岸农业合作环境;支持大陆台资茶企参与对老旧茶园的改造和对夏秋茶的开发利用,助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鼓励、支持开展市场营销合作,以优势互补为基础,将合作与分工专业化、明确化,针对不同区域特性建立出口茶叶生产加工基地,共同打造产品品牌,研究制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营销战略,将台湾地区的高技术与大陆的规模生产效益有机结合,共同面对国际市场的挑战[3]。

在农业组织构建层面,建议供销合作社系统学习借鉴台湾地区农业组织形式,在管理模式、经营模式等方面去芜存菁,在重构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社会化服务能力。

3.3  鼓励茶文化交流创新,增进互信互利互爱,强化共同体意识

中华传统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心灵根脉和心灵归宿。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为海峡两岸同胞所认同并乐于接受,应加强宣传与弘扬。以文化认同,促心灵契合。

建议国台办牵头,文旅部、教育部等相关部委参与,共青团、妇联及国家级茶行业组织协同配合,在福建、广东、广西、湖南等重点省区,举办海峡两岸茶文化节、无我茶会等以文化为主、经贸为辅的茶事活动;支持福建省打造海峡两岸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区;启动海峡两岸茶文化旅游项目、中华茶文化非遗传承研究与保护项目,举办中华茶文化创新研讨及展示活动等;鼓励开展海峡两岸青少年茶文化交流活动,启动“台湾青少年茶文化传承计划”等项目;鼓励台湾青年才俊到大陆投资创业或参与建设,对贡献突出者予以表彰鼓励。

参考文献

[1] 阮逸明. 台湾乌龙茶的发展及特色[J]. 中国茶叶, 2005, 27(3): 13-14.

[2] 林艺珊, 李翊嘉. 天福集团营销策略创新研究[J]. 福建茶叶, 2019, 41(10): 49-50.

[3] 程同顺, 李远卓. 台湾地区农业的优势及两岸农业合作的思路[J].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 39(1): 105-111.

猜你喜欢

台资融合发展
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向台资台企抛出“橄榄枝”
台资企业涌入大陆上市
有线电视技术与宽带技术融合发展途径之研究
浅谈以艺术类学生创业为导向的河北省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
上海联新:台资的连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