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定要接触艺术(四)
2024-03-04姬炤华
□姬炤华
(四)牛顿和苹果的启示:艺术怎样提供创造力
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思维过程。
首先,牛顿必须获得一大堆相关的知识,比如亚里士多德学说、伽利略学说等等,这个过程姑且称之为“知识准备阶段”,没有这个阶段一切无从谈起。如果牛顿不知道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那么牛顿的发现就会困难重重,至少也要从伽利略开始重做一遍,甚至会停留在亚里士多德学说的水平止步不前。牛顿自己也坦承“知识准备阶段”的重要,他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这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有了“站在巨人肩上”的基础,下面紧接着就会发生一件事,使得看见苹果落地变得有意义。因为每个秋天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人看到苹果落地,其中懂得科学知识者大有人在,知道伽利略“自由落体实验”者也不乏其人,应该人人都发现了万有引力才对,为何只有牛顿一人呢?因为这时,在牛顿的脑子里产生了一个独特的思维过程,获得了一样东西,这东西叫作“灵感”。
一说灵感,总让人觉得很神奇,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也常常提到这个词。灵感似乎是万金油、百宝箱,来得十分神秘。其实,灵感一点也不神秘,它是一种思维方法的自然结果。
牛顿的灵感来自这样一个比较:既然自由落体加速度是一样的,对于石头、苹果、铅球来说并不存在人为运动和自然运动的区别,为什么这一点不能推广到天体中去呢?这是牛顿在苹果落地的一刹那想到的,这之前他虽然知道伽利略的实验,并且一直在思考星球运动的问题,但和伽利略一样,并没有将两者联系起来考虑过。史学家汤普逊说:“牛顿的伟大贡献并不是他指出了苹果下落的原因,而是他指出了苹果下落与星球间的相似性。”苹果下落只是引发牛顿灵感的一个契机,“指出了苹果下落与星球间相似性”的思维方法才是牛顿成功的关键。如果牛顿没有看到苹果下落,有了这种思维方法,牛顿看到别的任何物体下落,其结果都是一样。
生活在今天的人可能会奇怪,怎么伟大的伽利略和同样伟大的牛顿连这么明显相关的事情都没有联系起来呢?今天觉得简单,是因为我们一上学就获得了这个根深蒂固的认识:苹果下落是因为地球引力,星球和地球是一样的。可是在牛顿的时代,要想跨出这一步是非常艰难的,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参与。
灵感并非简单的联想,而是需要不断训练才能产生的一种思维方法。灵感是任何人通过训练都可以产生的,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或什么专业,都可以产生与自己的工作或专业相关的灵感。
当灵感产生之后,就必须让它有一个被实现或被验证的过程。就像前文艺术和军事的关系里提到的,在大胆想象、获得了“出乎意料”的灵感之后,还必须有一个使其“尽在情理之中”的过程,否则灵感就没有用处,和胡思乱想无异。对于不同的专业,这个过程就意味着不同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对于漫画家来说,就是要使自己的想象合乎生活的情理;对于军事家来说,就是要为自己的大胆计划制定周密详尽、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对于牛顿来说,就是要用科学的方法证实或证伪自己由灵感生发的想法,即将伽利略的成果运用到星球运动当中去,这一过程的结果就是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可以将其概括为三个步骤:
一、知识积累;
二、灵感产生;
三、使灵感被实现或被验证。
实际上,艺术就如同是一种思维训练,源源不断地为科技、军事、经济等领域提供创造的动力。
牛顿看到苹果落地时脑中的灵光一现,正和他自幼对于绘画和雕塑的爱好息息相关。绘画,特别是雕塑,使他自幼就有着非常良好的空间想象力。据说小牛顿还亲手制造过许多机械模型,俨然就像个小达·芬奇。
而对于绘画的爱好产生了牛顿在光学上的贡献,从小就琢磨颜色的他于17 世纪晚期制造出了三棱镜,将白色的太阳光分解成了不同的色光。
其实,接触艺术的最佳时期恰恰就是儿童期。以绘画为例,心理学和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眼的分辨、认知、储存和记忆能力,在5 至16 周岁处于最敏锐的时期,通常到25 周岁始告定型并开始衰退,在5 至16 岁之间是接触绘画艺术的最佳时期。
那么,一个人实际接触艺术的次序和方式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必是先由感性开始,接受、感动、喜爱,并产生模糊朦胧的认识,然后再结合不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上升为理性的理解,这才是真正接触艺术的次序和方式。不管是小伽利略还是小牛顿,他们最初接触艺术时,不会知道艺术对于他们有何意义——也许他们的家长或监护人知道,对他们有意识地施加了影响或给予指导——他们对于艺术的内在规律只会有朦朦胧胧的认识。这种认识肯定存在,否则小牛顿就不会着迷于琢磨颜色和阳光了。到了他们成年后,这些早年对于艺术的接触,已经内化为他们的人生经验,并和他们日后得到的知识相结合,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比如,牛顿一定是将其对色彩艺术规律的琢磨,和他所获得的物理学知识之间建立了联系,才在22 岁时便取得了光学研究的巨大成就。
孩子们这种由接触艺术所获得的经验,如果和艺术创作知识结合,他们就有可能成为优秀的艺术家;如果和艺术理论知识结合,他们就有可能成为优秀的艺术理论家、艺术史学家;如果和商业经济知识结合,他们就有可能成为优秀的经济学家、企业家;如果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他们就有可能成为优秀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生物学家……;如果什么知识都没结合,也没有关系,起码也丰富了人生,收获了更多的快乐,体验了精神上的富足,这是任何“成功”都无法取代的。
艺术就是这样来提供创造力的,其对成人的影响方式和儿童是一样的,尽管儿童期是接触艺术的最佳时期,但艺术对人的影响力永远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减。
在发现万有引力和漫画创作的三个步骤里,灵感的产生是一个关键,它并非简单的联想,而是在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之间,找到某种联系,并创造出全新事物的过程。这一创造,并非凭空臆造,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
牛顿的灵感可能只是偶然产生的,许多艺术家在总结回顾自己的创作过程时,也声称灵感来自偶然,甚至由冥冥中而来,是上天赐予的。人们也普遍接受了这种观点,觉得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就是“天才”,非常人所能及。其实,灵感是完全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的,通过有计划的训练,可以将偶然冒出的思维火花,变成一种固定的创造式的思维方法,将创新、创造变成和简单劳动一样,可以自由驾驭,可以成批“生产”。“天才”不必等着上天赐予,完全可以有计划地培养!而这一点正是现代艺术教育,尤其是现代设计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艺术是先于语言、文字、科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出现的。不光茹毛饮血的古人类,就连高等的鸟类和哺乳类,对于节奏、韵律、色彩等也有感知,鹦鹉会随着音乐翩翩起舞,骆驼听到马头琴的哀婉曲调会潸然落泪,猩猩拿起画笔会像儿童一样作画。原始人的艺术创造力和今人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今人还远逊于古人呢,因为原始人社会分工不明确,人人皆为艺术家,参与艺术创造的程度很高。请看一看现今非洲的原始部落,以及世界各地的少数民族,必然是人人能歌善舞,能诗(民谣,即诗歌的发轫)善画。因为任何艺术都是大自然滋养出来的,原始部落和偏僻地区的少数民族可以经常与大自然对话,山山水水,鸟语林音,耳濡目染之下,其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往往更有生命的活力。
我们人类早期的智慧积累正是有赖于此,古人在无意识地用艺术训练创造力,只是他们自己不清楚,没有上升为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