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颖超全力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2024-03-04吴跃农

世纪风采 2024年2期
关键词:廖承志蒋经国邓颖超

吴跃农

在中共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而积极开展的对台工作中,邓颖超是新时期开展具体工作的重要领导人。她是第一代领导人和第二代领导人对台工作思想继承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运作推进者。

接掌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

中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是中共中央直属机构之一,负责对对台工作领域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领导小组于1954年7月成立,“文革”中因动乱工作断断续续。1979年12月27日改组后恢复运作,邓颖超继叶剑英、邓小平之后,出任组长,廖承志、罗青长为副组长。

1980年1月16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讲话,把“台湾归回祖国,实现祖国统一”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加紧经济建设,加紧四个现代化建设”一道,作为“我们在80年代要做的三件大事”。他说:“三件事的核心是现代化建设。这是我们解决国际问题、国内问题的最主要的条件。一切决定于我们自己的事情干得好不好。”

邓颖超对毛泽东、周恩来对台工作的思想是非常清楚的。第一代领导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概念,也没有看到港澳台问题的最终解决,但他们为“一国两制”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辟了道路。正如周恩来经常对邓颖超说的:“我们这辈子如看不到解放台湾,下一代或再一下代总会看到的。我们只要播好种,把路开对了就行。’

事实上,“一国两制”的雏形自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就孕育在毛泽东胸中,中共高级领导人对“一国两制”问题做了初步设想。毛泽东在会见曹聚仁时表示:“台湾如果回归祖国,照他们自己的方式生活。”军队也“可以保存,我们不压迫他裁兵,不要他简政,让他搞三民主义”。周恩来将毛泽东的这些思想归纳、概括为“一纲四目”。一纲是台湾必须回归祖国;四目包括: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由蒋决定;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由中央拨付;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协商解决;双方互约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团结之事。后来叶剑英“叶九条”中初步涉及的,经邓小平明确提出的“一国两制”,起源于当初周恩来的想法。

进入20世纪70年代,邓颖超清楚,不只是四个现代化,病中的周恩来对小平,对她,对当时中央领导同志们一提再提的、考虑得最多的、感觉紧迫的事之一就是结束海峡两岸的分离敌对状态,实现台湾的和平归回。1975年9月4日,周恩来就3日《参考消息》转载香港《七十年代》编辑部专稿《访蒋经国旧部蔡省三》一文作出批示,要罗青长、钱嘉东找王昆仑、屈武等对有关蔡省三的材料“进行分析”,“弄清真相”。批语最后,周恩来用颤抖的手一连写下了4个“托”字。1975年12月20日,周恩来在弥留之际召见中央对台领导小组负责人罗青长部长,托咐说:“对于过去帮助过我们的朋友后会有期,你们做对台工作的人千万要记住,对于帮助过我们的老朋友,一定要记住他,不要忘记他。”台湾回归祖国,是周恩来总理生前最大的未了之情。

邓颖超出任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很重要的是她对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思想脉络的完整把握能力,且能够继续体现出周恩来对海峡对岸的巨大亲和力、感召力。

扎实做好每件对台工作

对于对台工作,邓颖超高屋建瓴,思虑缜密。她多次指出,統一祖国大业维艰,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立足于长期的埋头苦干,要“细水长流”,“见缝插针”,对台工作的政治性、政策性、策略性、时间性很强,每件工作都要扎扎实实地去做。

1980年元旦,邓颖超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讲话时说:“《告台湾同胞书》所明确宣告的大政方针……不是权宜之计,更非所谓的‘统战攻势’,完全是以中华民族的大义和整个国家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希望台湾当局审时度势,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朝着祖国统一的伟大目标前进。同时,我们相信富于爱国传统的台湾人民一定会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积极贡献。”

当日,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在中南海西花厅召开会议。邓颖超在会上强调,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全党的重大任务,要动员全党实现这一重大任务。对台工作要有时间性、紧迫性;领导小组的任务是调查研究对台湾的方针政策和重大事件,向中央建议,是中央的参谋、助手,必须兢兢业业全力以赴地做好工作。会议接受她的建议,由全国政协发出《致台湾同胞春节慰问信》,通过给台湾父老兄弟姐妹的致敬信,既寄希望于台湾当局,更寄希望于台湾民众,全面拓展对台工作面。会议决定首先落实对台湾同胞和去台人员家属政策的问题。

1980年11月,浙江省台胞在全国第一个创建了浙江省台湾同胞联谊会。邓颖超、廖承志等中央对台领导小组的领导同志都对这一新生的群众团体很重视,认为它能成为沟通长期处于隔绝状况的两岸同胞的桥梁。邓颖超对台湾同胞的情感心声非常理解,提议中央也成立台联组织。1981年初,邓颖超专门调全国妇联副主席、在河北廊坊挂职地委副书记的林丽韫返京筹备中华全国台胞联谊会。邓颖超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从大政方针到具体事务,都给予关心和指导。她多次对林丽韫说,由于30多年的隔阂,台湾同胞对我们很不了解,全国台联应努力同台胞沟通,增进海峡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她指出,中华全国台胞联谊会要做好生活在祖国大陆台胞的工作,首先要协助党政有关部门落实好对台胞的政策,彻底平反冤假错案,团结他们为祖国的四化建设作出贡献。1981年12月27日,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在北京成立,林丽韫任会长。邓颖超对林丽韫说:“对台湾同胞落实政策的工作十分重要,你们要仔细检查。落实一个,影响一家,落实一家,影响一片,务必要善始善终,不要有遗漏。”在她和领导小组的努力推动之下,台湾同胞和去台人员家属落实政策问题解决得较好,促进了对台工作的开展。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提出“有关和平统一台湾的九条方针政策”,即著名的“叶九条”。内容是:1.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两党可以对等谈判;2.双方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提供方便,达成协议;3.统一后的台湾可保留军队,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特别自治权;4.台湾社会、经济制度、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5.台湾政界领袖可担任全国性政治机构领导,参与国家管理;6.台湾地方财政有困难时,可由中央政府酌予补助;7.台湾人民愿回大陆定居者,保证妥善安排、来去自由、不受歧视;8.欢迎台湾工商界人士到大陆投资,保证合法权益与利润;9.欢迎台湾各界人士与团体,提供建议,共商国是。

“叶九条”是邓颖超领导的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在广泛调查研究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海峡两岸的经济、贸易、文化、商务、交通、民航、邮电等方面情况制定的具体对策,经过反复修改而拟定的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具体化方针政策。邓颖超参加了中央书记处会议的讨论,并详细研究定稿,报中共中央审批。“叶九条”发表后,引起海内外的震动,体现了中共博大的胸怀,也体现了中共对台湾人民的切实关怀,“叶九条”受到普遍的欢迎。

邓颖超开展具体工作总是与党的工作大局配合得丝丝入扣。1981年10月8日,邓颖超接见并宴请了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孙穗芬,黄兴的女儿黄德华和蔡锷将军的亲属等,宾主回首往事,对辛亥革命表示了诚挚的缅怀之情。

同年10月9日上午,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邓颖超主持会议。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界人士一万多人参加了大会,盛况空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发表纪念讲话。在谈到台湾问题时,胡耀邦诚恳而激动。他热切希望海峡两岸国共两党“携起手来,为创造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新历史而共同奋斗”!

10月10日上午,邓颖超又在人民大会堂主持茶话会,希望参加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活动的国内外来宾,对叶剑英委员长的九条建议和胡耀邦的大会讲话充分发表意见。中国共产党主张实现两党和谈与合作的呼声和舆论达到了高潮。

筹划、助力廖承志给蒋经国写公开信

国共两党要交往、要坐下来谈,这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第一步。那么,针对蒋经国的“三不”(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政策,破解之道何在?机会是有的,也是稍纵即逝的。这次,邓颖超十分敏感地抓住了推开两岸交往谈判之门的机会。这就是邓颖超当机立断,建议了、参与决策了廖承志致蒋经国公开信这件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

1982年7月,邓颖超看到了蒋经国在台湾发表的一篇悼念父亲蒋介石的文章。文章写道:“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自己“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文中透出浓浓的思乡之情。邓颖超与邓小平商量谋划之后,立即召集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开会研究,决定由副组长廖承志给蒋经国写公开信。

廖承志之父廖仲恺是蒋经国之父蒋介石的“同志”,廖家与蒋家的交往渊源深厚。黄埔军校成立时,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则为国民党代表,母亲何香凝为国民党中央委员。孙中山去世之后,国民党的左派代表人物廖仲恺惨遭右翼分子杀害。何香凝相信杀廖乃蒋介石幕后指使,但苦于拿不到证据,所以,两家关系实存心结。廖、蒋两家后代虽有往来,恩怨情仇却是深深难解。

有这层家族关系,廖承志与蒋经国既是儿时的好友,又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此时,廖承志站出来写信,从个人角度,显示了廖家的大度,当然,廖承志致蒋经国的公开信虽是以个人名义,实际上代表的是中共中央。是时,廖承志负责台港澳事务,深感责任重大。听了邓颖超的意见,他感到现在出面,利用自己与蒋家的世交,采取各种形式先与台湾当局溝通,为打破台当局“三不”政策,日后国共两党坐下来商讨台湾回归、祖国统一大计创造条件是切实可行的,也是应该为之操劳奔走的职责。

邓颖超与廖承志一起推敲文句,文中引用了周恩来当年在张治中给台湾故旧公开信中增加的“寥廓海天,不归待何”的话,引用了鲁迅的著名诗句“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极为感人,又道理铿锵,这都是邓颖超的妙笔。信的全文如下:

经国吾弟:

咫尺之隔,竞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惟长年未通音问,此诚憾事。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人过七旬,多有病痛。至盼善自珍摄。

三年以来,我党一再倡议贵我两党举行谈判,同捐前嫌,共竞祖国统一大业。惟弟一再声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余期期以为不可。世交深情,于公于私,理当进言,敬希诠察。

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台湾终必回归祖国,早日解决对各方有利。台湾同胞可安居乐业,两岸各族人民可解骨肉分离之痛,在台诸前辈及大陆去台人员亦可各得其所,且有利于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吾弟尝以“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自勉,倘能于吾弟手中成此伟业,必为举国尊敬,世人推崇,功在国家,名留青史。所谓“罪人”之说,实相悖谬。局促东隅,终非久计。明若吾弟,自当了然。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再者,和平统一纯属内政。外人巧言令色,意在图我台湾,此世人所共知者。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愿弟慎思。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双方领导,同窗挚友,彼此相知,谈之更易。所谓“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之说,实难苟同。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至于“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云云,识者皆以为太不现实,未免自欺欺人。三民主义之真谛,吾辈深知,毋须争辩。所谓台湾“经济繁荣,社会民主,民生乐利”等等,在台诸公,心中有数,亦毋庸赘言。试为贵党计,如能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则两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图振兴中华之大业。否则,偏安之局,焉能自保。有识之士,虑已及此。事关国民党兴亡绝续,望弟再思。

近读大作,有“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之语,不胜感慨系之。今老先生仍厝于慈湖,统一之后,即当迁安故土,或奉化,或南京,或庐山,以了吾弟孝心。吾弟近曾有言:“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诚哉斯言,盍不实践于统一大业!就国家民族而论,蒋氏两代对历史有所交代;就吾弟个人而言,可谓忠孝两全。否则,吾弟身后事何以自了。尚望三思。

吾弟一生坎坷,决非命运安排,一切操之在己。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当今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台湾上下众议纷纭。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盼弟善为抉择,未雨绸缪。“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人到高年,愈加怀旧,如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并面聆诸长辈教益。“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

老夫人前请代为问安。方良、纬国及诸侄不一。

顺祝

近祺!

廖承志

一九八二年七月二十四日

廖承志在公开信中提到,“和平统一”,“国民党兴亡绝续”,“蒋氏两代(要)对历史有所交代”,请蒋经国先生“慎思”“再思”“三思”,可谓句句良言,扣动心弦。“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是蒋经国的座右铭。廖承志在信中引用这句话,是以蒋经国的身份来说的,动之以情。

廖承志致蒋经国的公开信在7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后,7月26日至31日,大陆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各界知名人士及港澳同胞、华侨纷纷召开座谈会,发表谈话,切盼蒋经国摒弃前嫌,依时顺势,择善而从,共图振兴中华之伟业。同时,公开信引起海内外的极大震动。中国共产党民族大义昭然明示天下,激起国民党老兵的思乡、归乡的千层浪,对国民党僵化的大陆“三不”政策形成强大冲击。

对廖承志的公开信,“来而不往非礼也”,蒋经国不能沉默。他要公开表明台湾当局的立场,表明台湾当局对中共“统战阴谋”的一贯回绝态度。于是,经蒋经国授意,台湾当局搬出时为国民党中常委的宋美龄,请她以长辈的名义给廖承志回公开信。这实际上已经是国共两党的特殊交往方式了。

1982年8月17日,宋美齡亲自给廖承志写了一封回信。这封信自然是纠葛在国民党失败情绪中难以自拔,并借机攻击祖国大陆。宋美龄的回信可以说是恶气充盈。尽管台湾当局表面上不松动,实际上已经开始考虑与大陆的来往沟通了。两岸隔绝的冰面之下,蒋经国在考虑着台湾与大陆的和合问题。实际上,他的密使沈诚已经启程赴北京,“三不”政策开始动摇。

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下全力推进对台工作

1984年,邓小平发表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设想,邓颖超在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强调指出,“赞成统一就是爱国。在统一的大前提下,一切问题都好商量,总会求得合情合理的解决。”

邓颖超工作繁忙,但只要台湾同胞访问团到访,她都要会见。1983年至1984年,她接见了旅美台胞医生团、“台湾之将来”研讨会的海内外学者、菲律宾台胞团、“亚洲文化研究会”代表团、旅美台胞工商考察团、第一届海内外青年台胞夏令营全体营员。她总是认真听取台胞对统一祖国的意见建议,针对台胞提出的问题阐述对台方针政策,也以亲身经历讲述国共两党合作历史。对于一些台胞或海外台胞中的文化名人,她总是挤出时间接见,向他们宣传中共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政策。她先后接见过杨基振夫妇、陈鼓应教授、晏阳初博士、胡秋原先生。

邓颖超善于团结民主党派成员,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一起来做祖国统一的工作。1979年底,朱学范当选为民革中央副主席。邓颖超嘱咐他要为祖国统一大业多出力。朱学范按照邓颖超的嘱咐,于1981年2月发起并主持召开了对台通邮座谈会,并向中共对台工作小组递交了《关于成立对台通邮研究小组的请示报告》,还递交了具体的工作建议,得到了邓颖超的嘉许。朱学范在1988年底当选为民革中央主席,邓颖超专门写来贺信,信中说,“关于祖国统一实行一国两制,你和贵党的同志们一定能取得新的发展和新的成绩。’

1990年11月是张治中将军百年诞辰,张治中将军的后代自台湾来阔别42年的祖国大陆。邓颖超知道后,立即邀请他们到她家做客,赞扬张治中将军为促成国共两党合作和祖国的和平统一作出了不少有益的工作。

邓颖超很自然地继续了周恩来没有能够来得及做的工作。在张学良90诞辰时,邓颖超曾给他发去贺电。电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去台之后,虽遭长期不公正之待遇,然淡于荣利,为国筹思,赢得人们敬佩。”张学良的旧部吕正操到美国去也向张将军递交过邓颖超的信,并转达了党中央领导对他的问候。在信中,邓颖超受邓小平委托,诚恳欢迎张将军在方便的时候回家乡看一看。张将军没有使用放大镜,脸几乎贴到信纸上,一字一句地看着。看到末尾邓颖超的签名时,他说:“周恩来我熟悉,这个人很好,请替我问候邓女士。”他给邓颖超亲笔复信,其中写道:“遐首云天,无日不有怀乡之感,一有机缘,定当踏上国土。”1992年邓颖超病逝时,张学良委托他在北京的侄女张闾蘅送花篮祭奠,挽带上书:“邓大姐千古张汉卿、赵一荻敬挽”。

在特定的历史情状之下,邓颖超自然而然地保持了海峡两岸之间的私谊,恰是坚固了民族大义的根系,为20世纪80年代两岸打破老死不相往来的僵局营造了较为和顺的情状。在邓颖超80大寿的时候,宋美龄还曾经送了一份厚礼,送的是一只做工精美的玻璃兔,因为邓颖超是属兔的。现在这只友谊兔被保存在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里。

显然,邓颖超的一系列言行和特定身份赢得了海峡对岸的积极响应,台湾一份有影响的杂志刊登文章说:台湾不可无大陆,大陆不可无台湾,老百姓之间,观点是可以交流的,中国人要团结起来。

猜你喜欢

廖承志蒋经国邓颖超
邓颖超:你用鲜花绽放我一世爱恋
长征中廖承志给人画像“混饭吃”
新媒体技术在复原陈列中应用的探索——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为例
蒋经国不用日货
长征中廖承志给人画像“混饭吃”
蒋经国曾贫困潦倒舀地沟油做饭
廖承志的自我批评
蒋经国统驭台湾情报特工
李先念、王震、邓颖超遗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