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扭脖子风险大
2024-03-03张瑞星
张瑞星
梁成振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擅长各类难治性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脊柱骨折、脊髓损伤、腰椎滑移、脊柱侧弯、脊柱畸形等疾病的诊断和处理。精通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颈椎间盘切除,脊柱内镜下腰椎融合和小切口治疗脊柱侧弯/后凸畸形等。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扭扭脖子、动动肩,一转脖子突然“咔咔”响,很多人都会想:“这是脖子要断了,还是得了颈椎病?”
脖子转动发出响声与颈椎结构有一定关系,但转动脖子时发出响声不一定代表得了颈椎病,更不是脖子断掉了。颈椎功能单位由两个相邻椎体、椎间盘、关节突关节和钩锥关节构成,附近附着许多颈部肌肉。颈椎的响声与其结构有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人体关节中存在滑液,滑液中有时会有一些小气泡,这些气泡是关节里的一些气体由于关节腔内的压力所形成。
当我们扭动关节时,一些气泡便由于关节的活动破裂,气体随之逃出,从而发出声响,即气体逃逸。这其实和我们掰手指发出的弹响是一样的原理。气体逃逸对我们的健康并没有什么影响,无须过多担心。
当我们扭动脖子时,滑液会对我们的关节起到保护作用,同时由于滑液的存在,关节的接触面十分光滑,移动时也不会有什么声响。但如果发生了诸如关节炎等问题,关节间滑液减少,关节面变粗糙。这个时候我们活动颈部时摩擦的声响便会变大。除了滑液的减少,还可能是由于人体颈椎小关节存在一定的磨损,即颈椎小关节紊乱,这与有的人吃饭时下巴出现“咔咔响”一样,也是关节磨损造成的。
颈部附着了许多的肌肉,当我们埋头做事时由于脖子的活动,一些肌肉的肌腱可能有些许偏离了原先的位置,而当我们抬起头或是前后左右活动时,这些肌腱恢复到原先的位置,在恢复的过程中与关节发生了摩擦,发出了声响。在膝关节和踝关节中也可能发生类似的现象。
由于现在的人们对颈部肌肉使用过多,有时颈部肌肉会产生少量炎症,这使得肌肉表面不再光滑,在肌肉与肌肉或与别的软组织、韧带发生摩擦时,就可能发出响声。
多种原因都会导致扭动时发出声音,有没有办法让我们知道自己是哪种原因呢?这里教给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我们把关节弹响按声音分成几种类别。
(1)咔咔响。这种响声大概率和气体逃逸有关,是一种声音较清脆、音量偏大的响声。
(2)沙沙响。这种响声较常见,往往和肌肉疲劳有关。肌肉疲劳加之炎症反应,肌肉变得粗糙,摩擦时便会发出这种声音。这种声音比较小声,如果触摸到发出响声的地方,有时能感觉到“僵硬感”,这正是肌肉疲劳或退变的感觉。扭转脖子后我们会感觉之前的不适有所缓解,这是肌肉疲劳后活动缓解的表现。
(3)嘎嘣响。这种响声往往是关节间摩擦或肌腱与关节摩擦造成的,常见于颈椎小关节紊乱的人。其扭脖子的力度过大或角度不对,都可能在扭转过程中出现问题。
脖子发出响声,一般没什么大问题,那就可以随便扭了吗?答案是否定的。颈部是连接我们头部和躯干的重要部位,很多重要的血管、神经行走其中,不当扭动,不仅不能缓解颈肩不适,还会引起严重的不可逆的病变,如截瘫和死亡。如果检查发现有“三高”(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的问题,或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一定不要随意扭动脖子,可能发生以下风险。
“三高”人群的颈部和大脑血管往往发生了狹窄,本身大脑供血已经较差。若随意扭动脖子,血管由于弯曲而发生更加明显的狭窄,导致供血不足,引起头晕等症状,甚至导致脑损伤。
“三高”人群多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此时的血管上有斑块附着。当转动脖子时若引起了斑块的脱落,斑块可能会随着血流移动,并在血管狭窄的地方发生阻塞,引起脑梗死。
对于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颈部脊髓受到压迫。这种压迫早期可能症状不明显,但若过多扭动脖子便可能导致压迫症状加重,出现麻木、走路不稳、脚踩棉花感甚至可能瘫痪。
若出现颈肩部不适的症状,应先去医院做全面检查,明确是否是颈椎病引起并及时治疗。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脖颈不适或有颈椎病的患者,可通过以下4种方式保护颈椎。
第一,尽量避免久坐,避免长时间低头和伏案工作,保持正确的坐姿。坐位时颈肩部放松,保持最舒适自然的姿势。坐时腰部挺直,双肩自然后展,把桌椅高度调到与自己身高比例合适的状态,眼睛与桌面距离约35厘米。
第二,劳逸结合,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正常人可选择头颈躯体运动操,主要活动头颈部关节,可使头和颈椎部骨骼关节肌肉全面运动,对颈椎病具有一定的预治疗作用;还可以选择游泳等运动,进行颈部肌肉放松,维持颈椎的稳定性。
第三,睡觉时,选择合适的枕头。挑选枕头要注意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枕头有一个基本固定的形状,不是特别容易变形;二是枕头高度要适宜。习惯仰卧睡眠的建议选择的高度为1个拳头,习惯于侧卧睡的建议选择枕头的高度为1.5个拳头。
第四,避免不良因素刺激,做好颈部保暖措施。若用空调直吹颈椎,可引发颈部肌肉痉挛,进而引起颈椎病。
(编辑 王 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