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叫卖声里的文化记忆

2024-03-03吴炜华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4年7期
关键词:叫卖声思源馄饨

吴炜华

街头巷尾的叫卖声是中国文化中极具烟火气的场景和记忆。

最早的叫卖,可以追溯到殷商。屈原《天问》中的“鼓刀扬声”指屠夫舞刀剁肉,大声吆喝。宋朝吴自牧《梦粱录》的“歌叫关扑”是歌乐戏唱的叫卖兜售与投壶抽奖游戏的结合。清代风俗志《帝京岁时纪胜》中“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到晚清民初,北京城中的五行八作均有专门的叫卖声。

各地的叫卖声,呈现着本土的城乡风情。

老北京叫卖声既有规矩,又有藝术性,这与胡同独特的空间形态有关。如在大宅门前吆喝,要拖长声,既让三四层院子里的人听见,又要透出优雅,不能野腔野调地招人烦。在萧乾的耳中,胡同里的叫卖声“从早到晚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抑扬顿挫,变化颇多。“磨剪子来,戗菜刀——”这样的声音穿越时代,历久弥新。

上海弄堂空间围合封闭,小贩们叫卖的声音便显得格外响亮,透过窗户就可听见。“五香热白果,香是香来糯是糯”“馄饨吃伐馄饨”……形形色色的叫卖声从早到晚,此起彼伏,营造出浓浓的生活情韵。

新世纪以来,各地越来越多的叫卖声被列入非遗保护名录,如老北京叫卖、姑苏吆喝、太原市声等。另外,得益于数字化保护和全媒体传播,现实生活中消失的叫卖声还在社交媒体、短视频中得以重现。有的吆喝声还被申请为声音商标,以数字音频的载体模式,广泛运用于文旅文创的研发之中。

叫卖声见证着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迭代,书写着华夏各地的城乡风情。人们也努力保护和传承着这份异常珍贵的文化遗产。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1月15日,有删改)

●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本文内容,就如何保存和推广老北京的声音,再给秦思源提出两条不同类型的建议。

材料:艺术家秦思源位于史家胡同的家被改造为博物馆,他在其中辟出一个6平方米的空间,专门展示老北京的声音。他找来熟悉老北京生活的、会百余种叫卖声的收藏家阿龙,录下了卖糖葫芦、包子、砂锅、杏儿、樱桃等游商的叫卖声,脚铃、糖锣、虎撑等响器的声响,还有旧时北京驼队的铃声。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猜你喜欢

叫卖声思源馄饨
是什么在发声
学包馄饨
My Dreams
悲伤的时候,吃一碗热馄饨
孤 独
定积分及其应用
清晨的叫卖声
幽默叫卖声
暖胃馄饨热乎乎
Hipp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