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化中药涂药技术干预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皮肤瘙痒的护理效果评价
2024-03-02赵海芹白丽荣刘晓静
李 雪, 赵海芹, 白丽荣, 刘晓静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中西医结合一科, 北京, 100102)
各种原因使肝脏病变导致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的肝胆疾病统称胆汁淤积性肝病,其临床表现主要有黄疸、皮肤瘙痒、疲劳等[1]。瘙痒是一种激发欲望去搔抓的感觉,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皮肤瘙痒的发生率为80%~100%,甚至成为早期唯一表现,具有慢性化持续存在的表现[2]。瘙痒呈昼夜节律变化发作[3]。皮肤瘙痒的强度与皮肤温度有关[4-6]。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治疗,会对患者精神状态及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7]。目前国内外对胆汁淤积性肝病引发瘙痒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考来烯胺为治疗一线药[1],《胆汁淤积性肝病管理指南(2021)》推荐意见的证据等级中等,推荐强度等级弱,因此无特效治疗用药。
胆汁淤积性肝病中医学属“黄疸”范畴[8],应对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皮肤瘙痒,中医外治手段是中医治疗的常用方法,直达病所,简便且易奏效。尽管目前医疗与护理方案不断进步,但仍缺乏针对皮肤瘙痒症状护理具体的应用指导,如皮肤护理措施、涂药时间及频次,因此对患者瘙痒症状的缓解十分有限。清热利湿止痒方是科室用于胆汁淤积性肝病皮肤瘙痒的经验方,在长期的临床护理应用中被证明切实有效。结合瘙痒性质、客观影响因素、常出现时间等相关因素,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中药涂药干预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皮肤瘙痒的临床护理实效性,旨在为临床改善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皮肤瘙痒护理提供新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 月—2022年12 月医院收治的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并发皮肤瘙痒症患者112 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中药组。中药组57 例,男39 例,女18 例,年龄39~76 岁,总胆红素(TBIL)140(118.0,216.0)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120.8(91.5,184.6)μmol/L,总胆汁酸(TBA)202.6(118.4,277.0)μmol/L。对照组55 例,男35 例,女20 例,年龄42~73 岁,TBIL139.6(117.4,207.0)μmol/L,DBIL121.4(96.2,185.0)μmol/L,TBA 199.0(117.0,280.0)μmol/L。两组患者性别、年龄、TBIL、DBIL 与TBA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本机构伦理委员会审查(京地伦科字[2021]第(014)-01号),并符合2013年修订的《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临床护理观察及相关实验研究证实[4-6],皮肤瘙痒的强度与皮肤温度有关。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3(TRPV3)是Ca2+通透的非选择阳离子通道,研究表明,TRPV3 是瘙痒和皮肤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可被>33 ℃温度激活[4]。因此,两组患者在用药前,均使用30~33 ℃温水擦拭皮肤,避免由于水温过高诱发或加重患者皮肤瘙痒症状的发生,清洁皮肤过程中不使用碱性皂液,均选穿棉质内衣。药物涂擦过程手法应轻柔缓慢,避免摩擦起热。
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皮肤瘙痒呈昼夜节律变化,常在下午、傍晚和前半夜加重[3]。本研究选取112 例患者中,有87 例患者皮肤瘙痒症状不同程度影响睡眠时间。结合患者瘙痒性质及发作特点,涂药时间设定为3 次/d,分别为下午、傍晚和患者临睡前,以应对患者皮肤瘙痒症状。
在此基础上,采用中药涂药技术干预患者皮肤瘙痒症状,分别给予对照组炉甘石洗剂和中药组清热利湿止痒方外涂进行干预。
1.3 观察指标
1.3.1 主要疗效指标: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价患者皮肤瘙痒好转情况,计算中药涂药技术护理的疗效率=(疗前总积分-疗后总积分)/疗前总积分×100.00%。护理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 个方面。痊愈:皮损全部消退,瘙痒症状消失,疗效率达100.00%;显效:皮损明显消退或大部分消退,瘙痒明显减轻,疗效率达70%以上;有效:皮损部分消退,瘙痒症状有所改善,疗效率达30%以上;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瘙痒未见减轻或临床症状恶化,疗效率未达30%。愈显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00%。
1.3.2 次要疗效指标:①实验室指标:评估护理干预前后患者TBIL、DBIL 与TBA 指标变化情况。②瘙痒程度积分:评估护理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瘙痒积分。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瘙痒程度评分:无瘙痒,0分;偶有轻度瘙痒,5分;阵发性瘙痒影响到睡眠,10 分;剧烈瘙痒且严重影响工作和睡眠,15 分。③睡眠时间:评估护理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夜间睡眠时间改善情况。④皮损状态积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皮损面积积分如下:无,0 分;<10%,1 分;10%~29%,2分;30%~49%,3分;50%~69%,4分;70%~89%,5 分;90%~100%,6 分。⑤皮肤干燥情况:评估护理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皮肤是否干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软件。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M(min,max)]表示,非正态分布时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及率进行统计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 精确概率计算,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干预效果比较
在规范中药涂药技术细节操作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炉甘石洗剂,中药组使用清热利湿止痒方。中药组护理干预愈显率80.70%(46/57),高于对照组的40%(2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干预效果疗比较[n(%)]
2.2 两组患者TBIL、DBIL和TBA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TBIL、DBIL 和TBA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施中药涂药护理干预后,中药组TBIL 和TBA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不能排除输液、口服用药的影响。见表2。
表2 两组TBIL、DBIL和TBA水平比较[M(min,max)]μmol/L
2.3 两组患者瘙痒发生时程度积分及持续时间比较
与干预前相比,中药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瘙痒程度积分和瘙痒持续时间均减少(P<0.01);与对照组相比,中药组瘙痒程度积分降低,瘙痒持续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两组瘙痒发生时程度积分及持续时间比较( ± s)
表3 两组瘙痒发生时程度积分及持续时间比较( ± s)
组别中药组(n=57)对照组(n=55)t P瘙痒程度积分/分干预前11.14±3.66 10.55±4.04 1.187>0.05干预后2.02±0.41 4.91±0.65 28.247<0.001 t 14.329 6.612 P<0.001<0.001瘙痒持续时间/h干预前14.23±7.32 12.80±7.40 1.028>0.05干预后2.07±0.55 7.05±1.08 30.910<0.001 t 10.872 3.890 P<0.001<0.001
2.4 两组患者夜间睡眠时间比较
干预后两组患者睡眠时间较干预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中药组患者睡眠时间较对照组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夜间睡眠时间比较( ± s) h
表4 两组患者夜间睡眠时间比较( ± s) h
组别中药组(n=57)对照组(n=55)t P干预前5.54±2.10 6.33±1.59 2.238<0.05干预后7.28±1.42 7.00±1.86 0.897>0.05 t-5.160-2.030 P<0.001 0.045
2.5 两组患者皮损状态积分比较
干预后中药组皮损状态积分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干预后中药组皮损状态积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皮损状态积分比较( ± s)分
表5 两组患者皮损状态积分比较( ± s)分
组别中药组(n=57)对照组(n=55)t P干预前1.86±0.26 1.20±0.25 13.686<0.001干预后0.19±0.11 0.69±0.19 17.117<0.001 t 5.843 1.606 P<0.001 0.111
2.6 两组患者皮肤干燥情况比较
干预后,中药组皮肤干燥情况较护理干预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中药组皮肤干燥情况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皮肤干燥情况比较[n(%)]
3 讨论
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皮肤瘙痒的病理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明确。瘙痒是一种仅有皮肤不快感觉而无原发性皮肤损害的症状。皮肤瘙痒是公认的给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的常见症状之一。在治疗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过程中,瘙痒症状存在本身无预后价值,并不反映疾病内在的严重程度。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得不到足够的重视。CSLD 患者皮肤瘙痒症状顽固,长期搔抓皮肤,致皮肤损伤及感染情况加重。有研究表明[5],热可以增加外周感觉神经系统的敏感性,当温度<33℃,可抑制温度敏感Ca2+通透TRPV3通道,有减轻皮肤瘙痒的作用。中药涂药技术细化应用规范,对涂药前清洁皮肤的水温进行监控,避免了由于水温过高诱发或加重患者皮肤瘙痒症状;进行中药涂药时,手法应轻揉,避免摩擦起热;由于瘙痒呈昼夜节律变化,常在下午、傍晚和前半夜加重,因而患者多伴有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白天注意力不集中等状态,进一步加重肝脏损害。针对皮肤瘙痒常出现的时间,具体细化涂药时间和频次,分别于每日下午、傍晚和睡前涂药,避免用药过度,节约经济成本。
胆汁淤积属中医“黄疸”范畴,中医辨证属湿热内蕴证,临床以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凉血散瘀、健脾疏肝治法为主。皮肤瘙痒中医学称为“痒风”,是病邪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在皮肤之间而引起瘙痒[9]。主以清肝胆热、化泄湿毒、调养血脉为治疗思路。中药涂药技术是中医外治手段,尤其针对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的皮肤瘙痒症状,直达病所,简便且易奏效,清热利湿止痒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痒作用,较炉甘石之收湿生肌之效更宜于本症,对临床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皮肤瘙痒症具有良好护理疗效。此外,中药涂药技术,难度分级低[10]、劳动强度小、护理风险低、时间消耗短,易于临床护士应用及推广。
综上所述,在细化中药涂药技术应用规范的基础上,使用清热利湿止痒方干预慢性胆汁淤积患者皮肤瘙痒症效果良好,可以辅助治疗,降低TBIL、TBA 指标水平,降低患者瘙痒程度积分与瘙痒持续时间,延长夜间睡眠时间,改善皮肤损伤及干燥情况,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