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口腔护理干预对牙周病患者牙菌斑控制效果及口腔保健行为的影响
2024-03-02刘学伟
蔡 爽, 刘学伟, 王 蒙, 崔 悦, 王 威
(1.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口腔科, 北京, 100078;2.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口腔科, 北京, 100032)
牙周病是牙科常见疾病,在局部因素影响下,患者牙周出现慢性炎症,主要表现是牙龈充血、肿胀以及牙垢沉淀等[1-2]。若不尽早治疗,炎症会从牙龈表面逐步累及到深层牙槽骨,甚至是牙骨质,对正常进食、生活造成严重影响[3-4]。牙菌斑是在牙齿表层附着的细菌性生物膜,及时清除牙菌斑,也会有新牙菌斑形成,治疗牙周病应从控制牙菌斑着手。有研究[5]指出,健康口腔习惯及保健行为有利于牙周病治疗与预后。本研究选取牙周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系统口腔护理干预对牙周病患者牙菌斑控制效果及口腔保健行为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3 月—2023年4 月医院收治100例牙周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抽签方式分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20~65岁,平均(42.78±4.34)岁;病程3~20 d,平均(11.75±3.24)d。观察组男30 例,女20 例;年龄20~64岁,平均(42.36±4.31)岁;病程3~19 d,平均(11.43±3.20)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本机构伦理委员会审查并符合2013年修订的《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给予常规清除牙结石,应用超声机清洁牙齿,在牙结石充分清除后抛光、冲洗牙周,在局部炎症区域用药,3次/d。此外,进行口腔卫生宣教,嘱患者正确刷牙及使用牙线及牙间刷。
观察组实施系统口腔护理干预。首先进行常规清除牙结石,应用超声机清洁牙齿,在牙结石充分清除后抛光、用3%过氧化氢液及生理盐水交替冲洗牙周,在局部炎症区域用药。①口腔健康知识教育:通过图片、PPT、视频进行牙周病教育,介绍牙周病相关知识,包含症状表现、发生原因、疾病危害、治疗方法、注意事项、口腔保健知识等,明确牙菌斑、牙结石、口腔中残留食物以及牙周病之间的关系,让患者准确认识到积极维持清洁卫生口腔环境,对牙周病缓解、康复的积极影响,帮助患者树立牙周病治疗与口腔保健行为意识。强调牙杯、牙膏、牙刷单独应用的必要性,告知患者不要和他人共用物品,预防交叉感染。②口腔健康行为教育:了解患者的口腔卫生习惯,包含刷牙习惯和漱口习惯,通过仿真模型传授刷牙以及正确使用牙线及牙间刷的方法,强调每次刷牙时间>3 min、灵活运用横向刷牙和竖向刷牙方法、每日刷牙次数>3 次、每日至少使用牙线或牙间刷进行1 次牙间清洁,进餐后及时漱口,让患者改变口腔卫生习惯,充分清除食物残垢和牙菌斑。讲授后即让患者演示刷牙及使用牙线及牙间刷方法,护士检查是否正确;对于嗜烟患者告知吸烟对牙周病的危害,也影响牙周治疗效果,劝其戒烟。③口腔宣教后,每月1 次电话随访患者在家口腔卫生习惯,定期复诊(3 个月)进行牙周检查,评价口腔卫生情况。④遵医嘱提供药物,向患者普及药物名称,强调准确用药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列举不遵医嘱用药和遵医嘱用药病例的疗效差异及预后差异,提高患者的遵医嘱意识及行为。嘱咐患者用药期间饮食清淡,强调禁止进食的食物,让患者清淡营养饮食。若患者用药期间发生不良反应,第一时间告知主治医师,及时进行有效处理。
1.3 观察指标
1.3.1 牙菌斑控制效果:分别于护理干预前和护理干预3 个月后评估患者牙龈出血指数、牙周袋探诊深度、牙菌斑指数。
1.3.2 口腔保健行为:护理3 个月后,评价患者的刷牙次数(每天刷牙3次以上)、刷牙方法(联合实施竖刷、颤刷)、刷牙时间(每次刷牙3 min 以上)、餐后漱口(每次进食完毕后用清水或白开水漱口)达标率。
1.3.3 患者按时复诊率:即初诊口腔指导后,每3个月门诊复查1次,复查1年。
1.3.4 口腔卫生健康知识问卷调查: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对牙周病病因认识情况、常见症状的认识情况、口腔卫生习惯情况等。对比两种护理后患者口腔卫生健康知识回答正确率。
1.3.5 口腔卫生习惯依从性:评价口腔宣教后卫生习惯依从性,包括使用正确刷牙方法;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 min;除牙刷外使用牙线、牙间刷等辅助工具。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牙菌斑控制效果
护理干预前,两组牙龈出血指数、牙周袋探诊深度、牙菌斑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3个月后,两组牙龈出血指数、牙周袋探诊深度、牙菌斑指数均较干预前降低(P<0.01),且观察组牙龈出血指数、牙周袋探诊深度、牙菌斑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牙菌斑控制效果比较( ± s)
表1 两组牙菌斑控制效果比较( ± s)
注:与护理前比较,*P<0.01。
组别对照组(n=50)观察组(n=50)t P牙龈出血指数/分护理前2.23±0.42 2.35±0.46 0.975 0.234护理个3个月后1.35±0.32 0.89±0.25 6.876<0.01牙周袋探诊深度/mm护理前4.62±0.64 4.78±0.67 0.954 0.245护理3个月后2.95±0.53*2.01±0.48*6.543<0.01牙菌斑指数/分护理前2.30±0.45 2.42±0.48 0.930 0.256护理3个月后1.42±0.34*0.84±0.27*6.302<0.01
2.2 口腔保健行为统计
观察组口腔保健行为达标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口腔保健行为比较[n(%)]
2.3 患者按时复诊情况
观察组患者按时复诊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按时复诊情况比较[n(%)]
2.4 口腔卫生健康知识问卷调查
观察组患者口腔卫生健康知识回答正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表4 口腔卫生健康知识问卷调查[n(%)]
2.5 口腔卫生习惯依从性评价
观察组患者口腔卫生习惯依从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5。
3 讨论
牙周病是多因素疾病,全身因素会改变宿主对局部因素的反映,宿主反应是牙周病形成主要因素[6];局部因素指菌斑、细菌,这是促使牙周病形成的关键始动因子,会受全身因素、其他局部因素调控[7]。临床明确指出,牙周病发生和宿主、环境、细菌等具有密切关系,在牙周微生物、宿主的关系失衡后,或正常菌群之间的制约作用丧失后,则会导致生态失衡,继而诱发牙周病[8]。为有效治疗牙周病,不仅要积极就诊用药,还需积极干预牙周病危险因素。
系统口腔护理干预是整体护理模式,主张从患者认知着手,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牙周病准确认知,帮助患者纠正不健康行为,提高遵医行为,做好口腔保健工作。针对菌斑控制的整个过程,从心理护理、一般护理、口腔健康教育、指导控制菌斑的方法、治疗及复查护理,全面促进牙周病患者的康复及维持长期疗效。临床大部分初诊患者不知道牙周病是导致失牙的重要因素,对其危害性的认识明显不足,这与牙周病知识的缺乏有关。健康教育的开展重点是提高牙周病患者对牙周病知识的了解,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提高患者自我口腔保健的能力,对牙周病的早防早治具有积极意义。张晓巍等[9]通过引入菌斑染色的方法达到让患者从视觉上更直观深入地了解清洁不全面而导致的牙齿菌斑堆积,以便了解日常口腔清洁的重点和盲区,同时也便于医护人员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清洁策略,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措施,便于更有效实现菌斑控制,有助于改善牙周炎患者的口腔卫生状况和牙周基础治疗的短期疗效,提高牙周治疗的疗效并预防牙周炎复发。
本研究通过口腔护理人员患者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干预,并指导其正确的刷牙方法、学会使用牙线、牙间隙刷等辅助用具,并每3个月复查1次,巩固口腔保健知识及方法。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牙菌斑控制效果、口腔保健知识和行为优于对照组,提示采取适宜的口腔健康教育等干预措施对提高牙周病患者口腔保健知识效果明确,从而促进牙周病患者口腔健康观念和行为的转变,利于牙周病的预防与治疗,值得临床借鉴。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