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前小学科学教师身份认同现状及建议

2024-03-02黄兴娟林长春

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 2024年1期

黄兴娟 林长春

摘 要: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之一是教师身份认同问题,而职前阶段恰恰是形成教师身份认同的重要时期,职前小学科学教师身份认同到底情况如何?影响因素又有哪些?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搭建框架、编制问卷、进行访谈等过程,调查了621名职前小学科学教师的身份认同现状,发现:(1)职前小学科学教师身份认同整体较好,各维度发展不均衡;(2)职前小学科学教师身份认同在专业类别、性别上具有差异(3)个人及环境两方面共同影响职前小学科学教师身份认同。基于研究现状和访谈结果进行归因并从教育部门、高等院校、师范生个体三个层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职前小学;科学教师;教师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24)01-0039-09

一、研究背景

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途径,科学教育深刻影响着各国在全球市场中的经济与技术地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科学教师队伍,我国从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开始,逐渐关注到了科学教师队伍;随后,党和国家关注到了教师教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政策,例如2022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高了对科学教师的要求,并强调要对科学教师进行有规划、有针对的服务[1]。202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通知》,旨在于建强一批培养小学科学教师师范类专业,从源头上加强本科及以上层次的专业化小学科学教师供给,提高科学教育水平,夯实创新人才培养基础[2]。国家对科学教师教育的高度重视,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学教师教育变革。

尽管有无数政策文件强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质量的科学教师队伍。但现实情况不容乐观,众多研究表明国内外科学教师身份认同情况普遍不理想。简单来说即为:教师身份感知、归属感不强及自我身份建构不足而导致感受到自我价值丧失[3]。有研究表示,科学教师身份认同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师成长以及教师幸福感,直接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成败[4]。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让科学教师培养受到了关注[5]。所以,在新一轮的全球科学教学改革中,培养具有身份认同感的科学教师已经成为改革目标之一。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将职前小学科学教师定义为:即将进行或已经完成教学实习,具备一定专业基础但尚未入职,专业为科学教育或小学教育(科学方向)在读的本科生,以及尚未入职的专业为科学教育学、科学与技术教育、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的硕士研究生。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了全国14所师范院校大学专业为科学教育、小学教育(科学方向)的在校本科生,专业为科学教育学、科学与技术教育、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的在校研究生,其中免费师范生来自于西华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

共回收685份答卷,删除非指定高校研究对象的16份无效答卷,共669份有效答卷,有效率为97.7%。同时,为提高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模型质量,进一步排除答题时间小于两分钟的问卷47份,最终本研究的实际样本量为621份,占回收问卷的90.7%,研究对象基本信息见表1。

(二)研究工具

問卷调查以探析现状,访谈调查以挖掘背后影响因素。本研究从职业身份认同、专业身份认同、个人身份认同、情境身份认同四个维度来体现职前小学科学教师主体的能动性以及环境的影响力。通过整理文献,梳理研究目的,两轮专家咨询后,最终确定了职前小学科学教师身份认同指标体系,由四个维度八个因子构成(表2)。

根据理论框架,编制了《职前小学科学教师身份认同现状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基本信息包含人口学特征题;问卷主体包括职业身份认同8题、专业身份认同8题、个人身份认同8题、情境身份认同8题。本研究中,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模型拟和结果良好(X2/df=4.914、RMSEA=0.079、TLI =0.895、CFI=0.905、IFI=0.905),模型的组合信度(CR)较好(CR>0.7),平均方差提取(AVE)较好,基本满足AVE>0.5,说明本次职前小学科学教师身份认同模型各个维度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和组合信度。

根据问卷情况,遵循自愿、隐私的原则,访谈了参与过问卷调查的12位在年级、学校、志愿、专业名称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特点职前小学科学教师(表2),以挖掘影响他们身份认同的原因。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采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利用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对职前小学科学教师身份认同现状特征进行描述,采用访谈调查对问卷结果进行验证和补充。

(一)职前小学科学教师身份认同整体较好,各维度发展不均衡

Norman(2010)认为,Likert数据大于或等于4的平均值表示教师身份认同位于相对高水平[6]。通过描述分析,获取了我国职前小学科学教师身份认同各指标的基本情况(图1)。由此看来,我国职前小学科学教师整体身份认同(M=4.145)整体较好,但各维度差异较大、发展不均衡。体现为职业身份认同(M=4.268)>情境身份认同(M=4.255)>个人身份认同(M=4.033)>专业身份认同(M=4.024)。

职业身份认同在一级维度中位列第一,这说明被试对小学科学教师这一职业的认知较为积极。被试职业价值观较高,访谈中体现为对教师师德败坏事件呈现愤怒态度;职业归属感次之,“没有真正成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成为了大家判断职业归属感的主要因素,而喜欢与热爱、实习经历、见习经历都能增强受访者的归属感。专业身份认同在一级维度中排名靠后,说明被试对于自身及自身掌握的知识不自信。“科学教学水平”在二级维度中得分最低,说明大部分被试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科学教学能力的掌握和运用上的自我评价较低。

以上结果的出现原因有二:第一,职业身份认同得分高,主要因为被试者都为师范生,在选择学校与专业时已经对小学科学教师这个职业有了一定程度的积极判断;第二,“科学教学水平”“职业行为倾向”维度得分低,主要是因为被试者实践训练较少,自身师范技能、专业知识、教学经验、师生关系、学情认知等方面均有待提高。

(二)职前小学科学教师身份认同在专业类别、性别上具有差异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职前小学科学教师身份认同在在户籍、班委经历、奖学金、生活费、父母学历、实习时间、研究生专业是否一致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接下来对部分具有差异的现象进行分析解释。

1.公费师范生身份认同显著高于非公费师范生

调查结果显示,公费师范生四维度的教师身份认同平均值均远远高于非公费师范生,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表3)。

访谈结果表示公费师范生身份认同偏高的原因主要为:第一,坚定就业方向。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他们已确定填报的职业方向——成为一名老师。主要因教师职业意义重大、稳定、体面,所以才确定填报公费师范生;第二,无就业压力。毕业即就业(带编制),并可回到家乡归属地,这两方面缓解了他们的就业压力。同时,在访谈中也有公费师范生受访者表示,“父母非常满意公费师范生的专业,希望我有未来成为一名教师,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可见,公费师范生在选择专业时已了解就业方向,周围的亲人朋友也十分支持,促进了他们对该教师职业形成强烈认同。

众多研究表明,公费师范生学习投入处于中上水平,具有较高的情境认同和职业认同[7]。在当前公费师范生教育政策下,公费师范生身份认同情况整体高于非公费师范生。

2.女性职业身份认同显著高于男性

在职业身份认同维度上,女性的平均得分(p=0.024*)显著高于男性。结合二级维度数据进行分析,可发现职业价值观上男女并无显著差异。说明被试无论男女,对于科学教师职业的理解、价值的认识都较为一致,访谈数据显示大多受访者认为科学教师非常神圣、意义重大;但在职业归属感上,女生更加认可自己是科学教师的一员,主要原因是社会中女性教师占了绝大部分,教师这个职业对于女性而言比较稳定、体面。有位男受访者表示“去当小学老师的话,可能有性别优势,但可能以后就属于较为安稳的那种。还是希望自己有一个更优的选择,但是当前就业环境不乐观,压力也挺大的。”

综上所述,究其原因主要为:传统视角中,男性往往有更多的生活压力。数据显示,大部分男生已经对教师 “收入低”“压力大”“事情多”等情况有了负面认知观念,影响了他们的职业身份认同[8]。

(三)个人及环境两方面共同影响职前小学科学教师身份认同

1.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集中于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对小学科学教师的态度这两类。职前小学科学教师作为未来专业的科学教育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职前教师较高的科学教学水平,促进形成较高的教师身份认同。问卷和访谈的结果显示多数人认为自己科学教学水平较低,目前还不具备成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的能力,导致自身的身份认同低。众多研究表示教师只有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在遇到教育问题时也能轻松利用专业知识技能来解决,这样有利于获得工作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9]。

在访谈中,有受访者表述到自己了解到小学科学教师付出和回报之间不成正比,受访者F说:“有很多工作的师兄师姐说前途不太好,因为科学课偏‘副科,在学校的地位和待遇也不高。”部分受访者表示到严峻的就业环境让他们感到焦虑,大部分受访者只争取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并不坚定地想成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受访者K说:“在河北、河南这样的高考大省,没有很重视科学老师。甚至我都感觉我找不到一份工作。”自身对职业的态度,影响着他们的身份认同。

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集中于学校环境、社会环境这两类。访谈结果显示在学校中科学教育专业课程内容较为丰富,本科阶段更重视理科基础知识、科教基础理论、课程设计、师范技能等,研究生阶段更加重视研究方法、前沿知识等。大部分人表示实践能让自己学习到更多的内容,希望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同时有受访者表示,师资配备会让他们感受到学校足够重视科学教育专业,也希望有更加完善的教学设备,“希望学院多一些3D打印、Scratch编程、VR技术等课程等。”由此可见,学院越重视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越系统、师资配备越全面、教学设备越完善,学生就能越感受到自己被关注、被重视,教师身份认同就会越强。

针对于社会环境,多数受访者对现目前颁布的政策文件感到欣喜、激动,认为国家教育部门关注到了科学学科,并期待科学教育的未来发展。问卷数据显示,有45%的人选择小学科学专业是因为目前该专业相对其他专业更好就业,由此看来,就业环境的确会影响自身对该专业的认同程度。尽管如此,小学科学老师的社会地位依旧不高。社会上还有大多数人认为科学只是一门“副科”,久而久之,教师也会受其影响,不知不觉中将自己所教的学科纳入到所谓“副科”队伍里,导致教师身份认同偏低[10]。正如大二受访者D说:“父母对这个专业没有任何认识,所以他们觉得这个专业不是特别的好,不像物理、生物这些科目更大众化,带来更多收益。他们觉得科学是‘副科。” 受访者F也说:“有很多工作的师兄师姐说前途不太好,因为科学课偏‘副科,在学校的地位和待遇也不高。”外部环境影响着职前小学科学教师的心理满足感,这种满足感也会影响到他们的教师身份认同。社会地位低、工作强度大、待遇跟不上等问题相继而出,这让职前小学科学教师感到了迷茫。

四、对策建议

(一)教育部门层面

1.扩大科学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招生规模,建设高素质科学教师队伍

科學教师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工业母机”,重视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就是在为科学技术创新蓄能[11]。一份面向全国31个省的调查显示: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背景汉语言文学(含师范)的占比最高(23.6%),科学学科相关的专业中,占比最靠前的生物和化学(含师范)也非常稀缺(2.8%和3.4%),可见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发展严重滞后、小学科学师资在基础教育中更是短板[12]。综上可知,小学科学教师数量不足、教师质量较低制约了科学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师队伍亟待加强[11, 13]。

结合本次问卷和访谈的结果,发现公费师范生对于小学科学教师身份认同度极高,并且显著高于非公费师范生。因此,建议从国家层面号召教育部门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同高校实施“优师计划”,协同培养科学教育公费师范生。可采用高考首批录取、免缴学费、定向培养、生源地工作的形式,实施UGS(大学—政府—中小学)的科学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吸引更多的科学教育公费师范生。一来,公费师范生身份认同显著高于非公费师范生,表明他们认可小学科学教师这一份职业;二来,作为“定向师范生”,可以明确填补小学科学教师的岗位空缺;三来,作为本科师范生,经过四年全面系统的科学教育专业内容学习,有利于提高科学教师队伍质量与素质。

2.增加小学科学教师编制指标,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

受小学科学课时量增长和学龄儿童人数增长的双重影响,未来五年我国小学科学教师将出现较大师资缺口。《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小学科学教师初始数量严重不足,2017年到2023年间,年均师资缺口高达12.8万人;到2027年,师资缺口仍将有大约3.5万人。小学科学教师缺口如此之大,找到一份工作理论上不是难事。

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访谈对象表示:因家乡地不重视科学,导致找到一份小学科学教师的对口工作变得非常困难。研究显示,小学科学教师招聘主要难点众多,集中于:(1)部分地区中小学校受教师编制、户口指标限制,招聘的科学教师数量远不足其实际需求,大部分科学教师均为无编代课教师。(2)当前各地小学科学教师的工资待遇、福利条件、社会地位与其他企事业单位相比竞争力有限,难以吸引硕士学历和理工科背景的高水平求職者,人才短缺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11]。因此,更多受访者表示,只是想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并不一定要求是小学科学教师,降低了职前小学科学教师的身份认同。

为解决目前的难点问题,提高职前小学科学教师身份认同。首先,适度增加招聘名额和户口指标,释放学校真实需求,招聘更多的专职科学教师;其次,设立研究型教师专项招聘计划,提供具有区分度的岗位要求和薪资待遇,吸引科学教育专业研究生和其它理工科背景的高素质人才;最后,建立相关监督机制,确保政策落实。增加编制指标、提高教师的待遇落地,才能真正地提高职前小学科学教师的身份认同感,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成为科学教师团队的一员。

(二)高等院校层面

1.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课程育人功能

在课程设置方面, 目前的科学教育专业课程中,教师教育类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比例偏低, 学生获取教育信息滞后, 教育观念跟不上课程改革[14]。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部分职前小学科学教师对于专业课程开设并不满意。根据受访者所诉,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点:

(1)课程种类多、内容庞杂。科学教育课程内容广泛,主要包括公共基础类(科学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综合类(科学实验教学、科学课程论)、教学实践类(教育实习、科学教学实践与研究)、教学辅助类(教育技术课程)等等,但因课时有限,学生在众多课程之间游走,疲于各科作业与期末考试,容易导致学而不精、识而不悟。(2)课程深度不足,缺乏科技创新课程。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目前小学科学教师除了日常教学工作,还要具备科研能力,未来小学中也更需要研究型科学教师。(3)专业技能课程开设较少,缺少实操机会。众多实验课程往往是辅助性内容,安排于一学期集中学习,未能做到与小学科学教师接轨。研究表明,我国已有“重科学理论课程、轻科学实践性课程”的课程体系,这种设置会导致学生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够强,不能很好地为小学科学教育的岗位提供人才[15, 16]。

所以,未来培养小学科学教师的课程体系应有所调整,以强化教育育人功能。首先,在思政课程中强化科教兴国理念。组织职前小学科学教师深入领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科技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推动自身更好地建立教师身份认同。其次,删减并无实际裨益的课程、增设前沿设备与创新实践课程,开发更加开放、多元的科学课程体系,为专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以此加强学生参与感与体验感。然后,优化课程。尽可能将理科课提炼精简为综合性、跨学科课程,以增强教师的课程开发、问题解决能力。最后,合理规划课程时间安排。尽可能保证学期之间课时相差不大、课程难度与深度循序渐进,将课程安排做到张弛有度。

2.创新协同培养机制,提升教育实践质量

科学教育专业的学习不仅是要学习如何教授科学知识,还要学习培养科学思维、运用科学方法、传播科学精神。需着眼科技与教育发展趋势,强化学科横向联系,加强实验设计与动手能力的训练,提升未来科学教师项目式教学、跨学科教学等实践能力[13]。所以对职前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不应局限于理论输出,还需更多地关注职前教师在实践中对于知识的应用。就目前情况而言,高校不同理科专业学院间协同不够,实验室资源与人力资源共享共建不足,影响了职前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实践能力培养[17]。问卷和访谈结果也显示职前小学科学教师专业身份认同最弱,体现为自身实践能力较弱,纷纷表示希望增加实践课程。

教育实践是实践性课程的关键构成部分,对职前教师身份认同的建构具有重要影响[18]。针对目前职前小学科学教师专业身份认同最低,主要以理论知识作为主要学习目标、忽视实践的现状的情况,高校应着力加强实践时间、提高实践质量[19]。通过多方联动拓展教师培训内容的方式,促进职前教师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不断检验、反思、总结、提升专业知识和能力[20]。

第一,创新小学科学教师培养协同机制。支持师范院校与高水平理工大学、中科院、工程院及其下辖科技馆、博物馆、天文台、植物园等科普教育基地建立协同关系,支持学分互认、教师互派、课程互享,合作培养职前小学科学教师[11, 21]。科普场馆中资源丰富,具备科学表演、科学实验、科普研学、科普影视等条件,丰富的资源与设备对于培养职前小学科学教师的实践能力具有较大帮助。以此整合优质科教资源,提升人才培养专业化水平。

第二,优化教育实践场地与教育指导。在教育场地上,具备优良校风、能深入合作、指导认真负责的实习基地能为职前小学科学教师提供较好的环境氛围,例如:地方优秀小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中心、教师进修学院等。在教育者上,需筛选一批具备丰富教学经验和高水平研究能力的一线科学教师与教研员作为指导教师,促进职前小学科学教师更加了解未来工作属性,提升项目式教学、跨学科教学等实践能力。

3.创设和谐校园环境,多维凸显人文关怀

职前小学科学教师们与高校教师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学习环境、高校教师的思想意识等都是影響职前小学科学教师自身职业身份认同的重要外部因素。大量研究证明,多条沟通和互动渠道对形成职前教师身份认同至关重要;此外,与同学、教师和管理人员建立密切关系的职前教师具有更积极的教师身份,更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科学教师[22]。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条件,开放的学习环境也更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因此,高校学校需积极创造有助于职前教师发展的外部动力,包括校园环境、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教师意识等等。首先,高校需创设良好的校园生活氛围,包括便利的超市、舒适的宿舍等满足学生生活所需,宽敞的教室、自习室或图书馆为学生营造安全的学习环境。其次,尽可能地在高校教师面试的时筛选具有情怀、专业过硬的教师,教师的情怀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观点与看法。最后,了解每位职前教师的需求。定期通过访谈等交流活动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与生活情况,听取学生意见,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

(三)师范生个体层面

1.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自我效能感

职前教师身份认同的提高不仅与外界因素有关,也与自身专业发展有关。研究表示,对自我的正面认可与反馈更有利于身份的形成[23]。只有认同了自己的身份,才会主动了解自己的专业成长方向,拥有自己判断的主动权。对自我的认可体现在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上,自我效能感影响着教师的自我判断、感受与信念,尤其影响着教育行为和教育效果,是教师身份自主发展的重要内驱力[9]。

科学教育有利于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推动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分重要[11]。因此,职前小学科学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到科学教师的身份重要性,积极参与建构自身身份认同。首先,在意识上,个人需要充分认识到小学科学教师在培养青少年科技人才、提高全民素质、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具备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10]。其次,在行为上,积极参与各类与专业相关的活动,充分肯定鼓励自身,给予自身充足的正反馈信息,促进建立内在的认同和真正的精神满足,进而感受到幸福和生命的价值、实现自身专业发展,共同推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

2.明确就业取向,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问卷结果显示职前小学科学教师职业价值观高于职业归属感。本硕专业一致的同学具有较强的职业归属感,大多坚定地要成为科学教师;但大部分受访者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式下,持“有工作就行”的思想,并不坚定。职前小学科学教师是教授科学课程的最佳人选,小学科学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专业性强的人来教授,并不能如十几年前采用各科教师进行“代课”的方式进行。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正在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为适应此理念下的教育改革、跟上时代的步伐,职前教师需主动投身于教育教学实践变革中,推动我国教育质量的提升[20]。因此,职前小学科学教师应尽早明确个人就业取向,制订适合自己职业生涯阶段的发展方案。对于职前教师本身,他们应该寻求自我发展的途径,首先主动寻找锻炼自己的机会,以开放的心态向前辈学习有用的经验,利用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增强自身对未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信心;其次,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采纳自己的优点,避免缺点;最后,保持开朗乐观的态度,学会适应各种环境,以提高自我认同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EB/OL].(2022-04-08)[2023-3-21]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204/t20220420_619921.html.

[2] 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通知[EB/OL].(2022-05-19)[2023-3-2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2205/t20220525_630368.html.

[3]  展素贤,侯方兰.我国教师身份认同研究述评(2004—2021)——基于CiteSpace的文献可视化分析[J].湘南学院学报,2022,43(04):101-106.

[4] 张华,许斌.大学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的现状与分析——基于浙江省5所大学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2017,33(04):69-76.

[5] 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EB/OL].(2023-02-22)[2023-3-21]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2302/t20230222_1046715.html.

[6] 温静. 新时代乡村小学英语教师身份认同调查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

[7] 范志星.公费师范生学习投入与职业认同研究——基于考研政策的影响[J].教育观察,2022,11(20):15-19.

[8] 谢淑海,熊梅.职前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理论发展与研究展望[J].教师教育学报,2014,1(06):10-17.

[9] 陈鹏.幼儿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23(4):24-29.

[10]杜君兰,汪景丽.高师院校本科学历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04):76-79.

[11]光明日报.尚俊杰,石祝:用优秀的科学教师赋能未来[EB/OL].(2022-11-28)[2023-3-21]https://mp.weixin.qq.com/s/-s2jdmBkW3gQlVnOXm39xw.

[12]王震,周丹华,卢婧,等.我国小学科学教师培训现状、问题及发展建议——基于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31134名教师的大規模调研[J].中小学管理,2023(01):52-55.

[13]中国科学报.倪思洁,张春柳. 科学教育三人谈:科教融合的下一步要怎么走?[EB/OL].(2023-01-11)[2023-3-21]https://new.qq.com/rain/a/20230118A079D600.

[14] 赵敏.科学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框架的构建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9.

[15] 闫金龙.科学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36(04):48-51.

[16]吴畏,陈勇,赵敏.STEM视域下科学教育专业的困境与出路[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8,32(04):43-50.

[17] 中国教育报刊社.林长春:构建科学教师培养的“四结合”多元协同育人新机制[EB/OL].(2022-12-13)[2023-3-21]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8354365358535219622&item_id.

[18] 张学甜,林一钢.教育实习对师范生教师身份认同影响的实证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22,35(01):50-56.

[19]侯滟斯.课程改革中教师个人身份认同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12):77-79.

[20] 王超,田小红.国外教师教育的研究热点与特点探析——基于《教学与教师教育》2008至2017年载文分析[J].教师教育学报,2020,7(03):116-125.

[21]重庆教育.教育部:加强小学科学教师培养,扩大科学教育专业招生规模[EB/OL].(2022-05-30)[2023-3-21]https://mp.weixin.qq.com/s/gVBG8S1LrgZc7jM53o02zA.

[22] Richardson W D. Who Will Stay? How Teacher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fluences Retention Decisions in North Carolina Secondary Science Teachers[D].Raleigh: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2019.

[23] Rodgers C R,Scott K H.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rsonal self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learning to teach[M].2022:732-756.

Current Statu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Identity Identification of

Pre-service Primary School Science Teachers

——An Investigation based on 621 pre-service primary school science teachers

Huang Xing-juan1,Lin Chang-chun2

Abstract:One of the key issu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is the issue of teacher identity, and the pre-service stage is precisely an important period for forming teacher identity. What is the situation of the identity of pre-service primary school science teachers? What a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dentity status of 621 pre-service primary school science teachers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framework building, questionnaire development, and interviews. It was found that: 1.the overall identity of pre-service primary school science teachers is good, with uneven development in various dimensions; 2.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identity of pre service primary school science teachers in terms of professional categories and gender; 3.Both person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jointly affect the identity of pre service primary school science teachers. Based on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interview results, attribution is made and suggestions are made from three levels: education department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individual teacher training students.

Keywords:Pre-service primary school science teachers; Teacher identity; Curr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proposal

作者简介:黄兴娟,女,四川成都人,重庆师范大学硕士,主要从事科学教师教育、STEM教育研究;

林长春,男,重庆人,重庆师范大学科技教育与传播研究中心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科学教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