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个为什么》
2024-03-02韩艳丽
韩艳丽
阅读导航
对于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往往会觉得理应如此。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看似理所当然,实则难以解答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水能灭火?为什么面包上到处都是小气孔?……你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请走进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中去寻找吧!
阅读前
你對生活中的哪些问题产生过好奇或疑问?
精彩片段一
房间里的故事
我们房间中的每件物体都是一个谜。
它是用什么做的?怎么做成的?为什么要制作它?它是多久以前被发明出来的?你们桌上有餐刀和餐叉。它们永远放在一起,就像一对兄妹一样。可你们是否知道,刀至少比叉要年长五万年?很早很早以前,原始人就开始使用刀了——当然不是铁的,而是石头的。而叉子呢?人们从17世纪开始才使用。
人们都知道电灯、电话是谁发明的,但是你们问问他们: 镜子、手帕是什么时候发明的?人类什么时候起开始用肥皂洗澡洗手,人类什么时候起开始吃土豆?
老师串讲
品读选段中的文字,如同开启了一扇窗,思维不由自主跟随作者跳跃起来。在作者笔下,普通的房间也充满了疑问,充满了乐趣。比如看到桌上的餐刀和餐叉,作者想象它们是一对兄妹。这富有想象力的比喻一下子让司空见惯的餐具有了生命力。作者还给我们讲述了刀和叉开始使用的时间。生活中的电灯、电话、镜子……这些东西我们每天都用,但却没有什么想法。而作者看到它们,许多“为什么”就神奇地从头脑中蹦出来。普普通通的一个个物品被作者写得妙趣横生,连珠炮一样的问题,使读者如同探寻宝藏一样,兴致勃勃地跟随作者一起探寻房间里的故事。
阅读笔记
同学们,作者把一个个问题情境生动、准确地落于笔端,是不是也点燃了你的思维火花?请你模仿作者的写法,写一写你的房间吧。
精彩片段二
厨房实验室
干燥的松树劈柴燃烧得正旺,噼啪作响。火焰愉快地舞动着,就像是一个乡村的音乐教师,使得聚集在炉灶上的群众都高兴得蹦蹦跳跳。
在你看来,这是厨房,可在我看来,这就是化学实验室。
这里就像化学实验室一样,一种物质转化成另外一种物质,变得和原先的物质截然不同。在一只普普通通的厨房用的瓦钵里,一块不大的面团似乎活了一样,开始不断地长大,长得比瓦钵边还高。
炖锅里的一块肉,几个小时之后就会变成另外一个样子,变得你根本就认不出来了:分成了一丝一丝的纤维,只是还连在一块儿,由红色变成了灰色。
马铃薯也会发生改变,刚才还是硬邦邦的,一会儿的工夫就变得又软又面。而创造这一切奇迹的并不是什么化学家,而是腰系围裙、卷起衣袖的最普通的家庭主妇。
老师串讲
作者用生动、有趣的笔墨把我们带入充满生活气息的厨房。炉灶里松树劈柴噼啪作响地燃烧着,火焰愉快地舞动着,把厨房映照得如夕阳下一幅美妙的油墨画。锅碗瓢盆在一位多才多艺的“乡村音乐教师”指挥下,聚集在炉灶上载歌载舞起来。在一只普通的瓦钵里,一块不大的面团像活了一样,不断变大,长得比瓦钵边还高。
小朋友,读着这富有想象力的文字,你的小脑袋是不是也冒出许多“为什么”?相信有了疑问,聪明的你一定能通过询问家长,或与小伙伴一起探讨,或查阅资料等方式,让每一个“为什么”变成“我知道为什么”。
阅读笔记
在厨房这个“化学实验室”里,家庭主妇不断创造着奇迹。请你想一想,你家的厨房诞生过哪些奇迹呢?
阅读后
如果让你把《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推荐给还没有读过的同学们,你会如何向他们介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