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僵尸鹿”病毒扩散多国,传人风险多大?

2024-03-02李亚丽

看世界 2024年2期
关键词:疯牛病僵尸病原体

李亚丽

2023年5月31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漫步的图勒麋鹿

可否想象,若灵动的小鹿,变身步伐诡谲的“丧尸”,这会是怎样的画面?它们不受控制地流着口水,昏昏欲睡,瞳孔涣散,消瘦如柴,甚至不再惧怕狩猎者,而不久之后,它们的状态就近乎“痴呆”,不出一年,便尸横山野。

这样的画面,可能会令读者想到2016年上映的韩国丧尸题材惊悚片《釜山行》中的情节,而近期,这一惊悚事件,真实地发生在了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2023年12月,美国福克斯新闻网报道了黃石国家公园发现的首例“僵尸鹿”病例。根据报道,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在2023年11月中旬对一具鹿尸体进行了检测,发现其对高传染性朊毒体呈阳性。

截至2023年11月底,美国至少31个州、加拿大部分省市、挪威、芬兰、瑞典以及韩国,均报告了被朊毒体感染的鹿病例。

这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担忧,不少民众也陷入恐慌,尤其是在刚经历完长达四年之久的新冠疫情之后。那么,这使鹿变为“僵尸”的朊毒体,到底是什么来头?如果其具有高度传染性,那么未来是否存在传人的威胁可能?

在朊毒体被发现之前,所有已知传染病的病原体都是微生物,它们带有可复制的遗传物质核酸,例如细菌、病毒、真菌、原生动物等。

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针对“羊搔痒症”(Scrapie)的研究挑战了这一认知。研究人员表示,该病的感染因子可能仅仅由蛋白质组成,但这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

直到1982年,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神经学家和生物化学家史坦利·布鲁希纳进一步从感染羊搔痒症的羊脑样品里提取感染因子。在将细菌、病毒和核酸等成分去除之后,他发现,剩下的蛋白质仍具有感染性。

在排除了病毒与类病毒的可能后,布鲁希纳证明,该病是由蛋白质所造成,并将这种新发现的病原体命名为朊毒体(Prion)。

所以,朊毒体并非病毒,而是仅由蛋白质构成的致病因子。它虽然不含核酸,但可自我复制,且具有感染性。

电影《釜山行》中的僵尸鹿

死于克雅氏病的患者,大脑皮层呈现海绵状变性(组织切片中出现空泡)

被朊毒体感染之后,宿主的中枢神经系统会逐渐退化,最终脑部组织空洞化。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与帕金森病的致病机制,都被认为拥有类似朊毒体的性质。

而本次发生在黄石国家公园的“僵尸鹿”,也正是因朊毒体而起。

“僵尸鹿”到底是什么病?据美国国家卫生机构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称,“僵尸鹿”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CWD),又称鹿慢性消耗病、狂鹿症,是一种首先被发现在鹿科动物的传染病,并常见于鹿、麋鹿、驯鹿、梅花鹿和驼鹿身上。

该病最早发生在1967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一项针对北美黑尾鹿的野外研究中,CWD被首次报道。

1978年,研究人员通过尸检发现,患病鹿的大脑病变,类似于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直到1982年,布鲁希纳发现了朊毒体(其因这一发现,获199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后,CWD的病原体才被确定为朊毒体中的一种,“僵尸鹿”的传染性海绵状脑病,也被证实由变性朊毒体引起。

感染之后,宿主大脑退化、神志不清,这也是为什么患病的鹿会呈现茫然凝视、跌跌撞撞等“僵尸”症态。

而这一病原体的致命之处在于,目前尚未有任何药物和疫苗可以应对朊毒体。

朊毒体是否具有传人风险?

朊毒体的宿主,是否能从动物转移到人身上?回顾历史,这是真实发生过的。

“疯牛病”就是其一。该病全称为牛海绵状脑病(BSE),自1985年在英国首次被发现之后,就逐渐蔓延至世界各地,更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进入了暴发流行期。

疯牛病可以通过喂食含有疾病的动物骨粉传播。一些农场主为了提高生产效率,给牛补充蛋白质,会将其它动物的肉和骨头混合,制成肉骨粉加入饲料中,而当中可能含有因“搔痒症”而死亡的病死动物,因其病原体为朊毒体,牛只长期食用,就可能感染疯牛病。

需要警惕的是,朊毒体疾病具有感染性,且出现过跨物种感染的现象。

如果人类食用了患病的牛肉,则有可能感染变种克雅二氏病(vCJD)—这是人类可患的朊毒体疾病中的一种。此外,人类朊毒体疾病还包括散发性克雅二氏病、遗传性克雅二氏病、致死性家族失眠症,还有于食人部落发现的库鲁病。

截至2019年,全球已知有232人患有vCJD,不幸的是,他们全部死亡。

1996年3月,英国首次公开承认了人类感染疯牛病的病例。自那之后,人类感染vCJD就时有发生。据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全球已知有232人患有vCJD,不幸的是,他们全部死亡。

据台湾大学人畜共通传染病研究中心记载,2014年,中国台湾地区就出现了该地区第一位vCJD死亡案例。该患病男性曾在英国疯牛病疫情最严重的时期到当地留学,据称吃到过被感染的牛畜产品。

时隔数年,该名男性在2012年出现记忆障碍、嗜睡症状,并在两年后去世。

其他常见的,由动物传播给人类的人畜共患疾病还包括狂犬病、禽流感等。长期以来,这些人畜共患病也构成了程度不一的公共卫生挑战。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刚刚经历的历时四年之久,导致全球数百万人死亡的新冠肺炎,也有争议声音称,是由动物传播给人类的。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警觉。

不过,同样由朊毒体引发的“僵尸鹿”疾病,到目前为止,尚未出现传染给人类的报道。然而这并不表示,CWD没有传人风险。

拒绝野味

康奈尔大学疾病生态学家蕾娜·普洛赖特公开表示,应将CWD这类疾病的病原体,置于人畜共患的风险背景之下防范,因为这些病原体极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跨种族、跨物种移动;与患病物种接触密切的农作区居民,极易有感染及暴发疫情的危险。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和各州也强烈建议,狩猎者要对收获的猎物进行疾病检测,并且不应出售、食用患病鹿科动物的肉。世界卫生组织已敦促阻止已知朊毒体疾病的病原体进入人类食物链。

然而即便如此,据公共野生动物联盟2017年的统计数据,每年有7000至15000只感染CWD的动物,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人类吃掉,而且这一数字预计每年会增加20%。

1996年3月25日,倫敦,人们在6GT1htIr3P75aRr/31/plw==英国农业部举行疯牛病示威

虽然,尚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人类可以从动物身上感染CWD,但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指出,朊毒体可通过唾液、尿液、血液或粪便传播,并在环境中可以保留很长时间。朊病毒具备卓越的稳定性,即使是170℃的高温,紫外线、电离辐射、甲醛等常见物理化学灭活方式,甚至是蛋白酶,都难以将其灭活—而这些,也都是我们不应当轻看CWD感染人类风险的信号。

那么,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预防CWD朊毒体感染呢?

首先,应该尽量不吃野味,且避免与野生动物有过多接触。其次,不食用未经监管机构检验检疫的肉,只购买有合法来源的动物及动物制品。对于商家来说,在包装、售卖动物肉之前,应检测其是否被病毒感染,如有感染,不可出售。

毕竟,在预防疾病上,我们怎么尽本分,都不应嫌多。

回顾历史长河,小小微生物的致命威胁,无数次逼近人类:鼠疫、天花、黄热病、痢疾、霍乱、艾滋病、SARS“非典”、埃博拉病毒、新冠肺炎……而朊毒体流行病的发生与潜在威胁,或许是大自然对人类的又一次怒视与警示。

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到底该如何合乎中道地互动与发展,仍是一个复杂而永续的话题。或许唯有看到人类自己生而为人的有限时,才能对那琢磨不透又力量无穷的大自然,发出真诚的敬畏吧。

责任编辑吴阳煜 wyy@nfcmag.com

猜你喜欢

疯牛病僵尸病原体
野生脊椎动物与病原体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笔记本电脑“僵尸”
你愿意当吸血鬼还是僵尸?
伊犁地区蝴蝶兰软腐病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
病原体与抗生素的发现
App已死?80%的僵尸应用带来的困惑
“僵尸肉”横行谁之过
我国疯牛病风险可忽略获世界卫生组织认定
我国疯牛病防控成效获国际认可
——防控专家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