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朋友
2024-03-02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会吃到各种美味的零食,还能玩五花八门的玩具。但古代的物质没有这么丰富,那古人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呢?
古代儿童吃什么糖?
在汉代,岭南地区的人会制造“石蜜”,东汉学者杨孚所著《异物志》中记载:人们榨出甘蔗汁,又用火煮,加以曝晒,甘蔗汁就慢慢凝固,再切成块食用。入口即化,被称作“石蜜”。
到了魏晋时期,出现了饴糖,也叫琥珀饧(xíng),饧就是糖。是用浓稠的糖汁做成的小块固体糖。
到了唐代,洛阳城的市场上出现了一家制作“高级糖果”的作坊,作坊出售一种用砂糖、香苏(一种草本)和牛乳煎炼的乳糖。因为制糖的人叫李环,所以人们将这种乳糖称为 “李环饧”。这个作坊刚开张没几天,就轰动了整个洛阳城,大家纷纷前去购买品尝。
明代制糖技术有了更大的进步。据记载,万历年间,人们就能用白砂糖、橙(橘)皮和薄荷等制成“缠糖”,用白砂糖、牛乳、酥、酪等制成“乳糖”,以及用冰糖和奶酪制成“带骨鲍螺糖”。
到了清朝,糖果的种类更加繁多,比如芝麻糖、牛皮糖、葱糖等。当时的集市上还出现了可以将热糖浆吹成各种鸟兽人物的职业吹糖人。
古代儿童玩什么玩具?
古代儿童在春节庙会期间能接触到很多玩具,这些玩具大多寓意吉祥,例如古人在立春有“鞭春牛”的习俗,就是用土做成牛的形状,往牛肚中放置许多小牛,然后用鞭子抽打。打碎后,小牛被人们争相拾抢,既是吉祥物又是孩子们的玩具。
端午节前后,大人通常给儿童佩带香包,香包五颜六色,有各种动物形状,还散发香气,是儿童非常喜欢的玩具之一。我们现在还可以见到的布老虎,也是端午节大人送给儿童的玩具,有驱病避灾的含义。
“兔儿爷”是清朝时儿童在中秋节所玩的玩具。其用泥巴塑成,造型多为兔头人身,头戴金盔,有的还插着令旗,骑着鹿、狮子、老虎等,十分威武。
陀螺至今仍是深受儿童喜欢的玩具之一。现在的陀螺用各种材料做成,一般都是上大下尖,有的还涂上颜色。将尖头着地,用绳子抽打,陀螺旋转时就会出现一个光圈,十分好看。中国早在宋朝时就已经出现了类似陀螺的玩具,名字叫作“千千”。它是一个长约三公分的针形物体,放在象牙制的圆盘中,用手撑着旋转,比赛时旋转最久者获胜。
竹蜻蜓是中国古老的玩具之一。形状像螺旋桨,中间插一根竹竿,用力一搓竹竿,葉片就会飞起来,从远处看仿佛一只飞舞的蜻蜓。
古代儿童玩什么游戏?
打麦游戏
打麦游戏是古代儿童们模仿农村打麦时玩的一种游戏。这种游戏,古代称为“打麦”,现在称为“拍手”。唐代儿童玩打麦游戏时一边拍手一边唱歌谣:“打麦,麦打,三三三,舞了也。”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博弈嬉戏》中记载:“今俗儿童有打麦,鼓掌作打麦声,后必三拍之。”有点像今天流行的拍手游戏。
摸瞎鱼
明代出现了一种类似我们今天玩的捉迷藏游戏——摸瞎鱼。具体玩法是:一群儿童牵着绳子围成一个圈,两个儿童走到中间,都用布蒙住眼睛。其中一人手里拿着木鱼,另一人循着声音摸。拿木鱼的儿童时不时地敲打一声,还要不断变换位置以误导对方。如果捉到拿木鱼的人,就把木鱼夺来,把拿木鱼的人推出圈外。到了清代这个游戏有了一些变化,即拿木鱼的人不再蒙眼睛,名字叫作“摸虾儿”。
吊龙尾
“吊龙尾”是从传统的舞龙灯衍化而来的一种儿童游戏。舞龙灯时,龙头处往往有一人手拿绣球导舞,操纵龙头的人必跟随绣球,龙尾则朝相反方向摆动。于是,就有了模仿这一动作的儿童游戏。由数名儿童排成队代替龙灯,排头者为龙头,再由一人面对龙头去捕捉龙尾,排头者则竭力阻拦,因此这种游戏被称为“吊龙尾”。今天我们又称之为“老鹰捉小鸡”。
竹马戏
“竹马戏”是我国古代最为常见的儿童游戏之一,是模仿成人骑马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游戏。具体玩法是将一根短竹竿放在胯下,一手握竿的前端,使其后端拖地,另一只手作扬鞭状,模仿马向前奔跑。竹马戏在古代极为普遍,唐太宗曾说:“土城竹马,童儿乐也。”唐朝诗人李白有诗说:“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描写了两个天真烂漫的儿童在自家门前折花、骑竹马嬉戏的情景,成语“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就是来源于此。由于骑竹马是儿童玩的一种游戏,所以古人常以“竹马之年”或者“竹马之群”来形容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