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库期刊发展现状及建设策略探究

2024-03-02高藤瑜张允玲刘思阳窦莎莎

传播与版权 2024年4期
关键词:智库

高藤瑜 张允玲 刘思阳 窦莎莎

[摘要]在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下,为了适应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智库的趋势,智库转型成为学术期刊探索创新发展的新路径。文章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数据统计法,通过对《管理世界》等14本具有代表性的智库期刊进行分析,总结我国智库期刊办刊思路为“发现决策层需求,整合各方人力资源为决策层建言献策,为民众、社会解读政策,积极宣传主办单位智库成果,将优质成果快速呈现给高层决策者,同时进行前瞻性的探索和发现”,并通过打造智库专栏、针对社会热点快速设置专题、汇编内参等方式实现智库期刊的核心功能—智库功能。围绕智库期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明确发展定位、打造专题专栏专刊、打造稳定的核心作者队伍等实践路径以及智库期刊未来发展策略。

[关键词]智库;智库期刊;融媒体矩阵建设;期刊集群化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1]。随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全面推进,我国智库数量呈现阶跃式增长趋势,由2019年的507家增长到2020年的1413家,涨幅高达178%[2]。影响能力和传播能力是智库的“一体两翼”[3],智库期刊作为优质学术成果重要的传播渠道,应紧抓发展机遇。文章以《管理世界》等14本智库期刊为例,分析智库期刊的发展现状、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以探索智库期刊的实践路径以及未来的发展策略。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对象

文章以14本智库期刊为研究对象,分别为:《管理世界》《改革》《中国科学院院刊》《东南学术》《科技导报》《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广西科学》《全球化》《财经智库》《开放导报》《城市观察》《今日科苑》《科技智囊》《科技中国》。

(二)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源自中国知网期刊导航、14本智库期刊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等。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文章选择的14本期刊均在办刊宗旨或者相关论文中表明其为智库期刊。为了保证数据的多样性,文章选择的14本期刊包括国家级期刊、地方期刊,由科研院所、高校和协会联合会主办的期刊,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

(三)研究方法

文章通过中国知网期刊导航,搜索14本智库期刊的“统计与评价”,提取这些期刊2018年1月—2023年6月的年度文献量、基金资助文献量、复合影响因子、数据库收录信息、栏目设置内容;通过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库的期刊分析软件,统计这些期刊2017—2021年发文量前十的作者和机构;通过期刊官方网站收集这些期刊办刊定位的相关描述;通过关注这些期刊的微信公众号,统计其栏目建设、推文阅读量和是否开通微信视频号等情况;通过在抖音平台搜索这些期刊的名称,查看是否开通抖音账号。

二、智库期刊发展现状

文章从主办单位、出版周期、复合影响因子、入选核心期刊等维度,对14本智库期刊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在入选核心期刊方面,总计有核心期刊9本,非核心期刊5本;在出版周期方面,一半的期刊為双月刊;在基金资助文献量方面,基金资助文献量占比前三的分别为《广西科学》《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东南学术》,而《科技中国》的基金资助文献量占比最低;在复合影响因子方面,《管理世界》复合影响因子遥遥领先。文章统计分析这14本智库期刊对期刊定位的相关描述,发现其中:4本期刊含有关键词“智库”,如《全球化》“打造经济类学术期刊和高端智库刊物”,《城市观察》“构建城市发展高端智库”;有6本期刊含有关键词“政策、决策”,如《东南学术》“为地方党委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4],《改革》“着力打造在政策层面和学术界的双重影响力”[5]。

文章统计了14本智库期刊2018年1月—2023年6月的栏目设置情况。其中:有6本期刊设置了智库栏目,栏目名称为《智库观点》《智库研究》《智库理论与实践》《智库建言》等;有7本期刊设置了智库专题;有6本期刊刊发了智库特稿/专稿/专论。部分期刊同时打造了智库栏目、专题或专刊,如:《中国科学院院刊》开设了智库栏目,同时打造了47个智库专题和17本智库专刊;《改革》打造了29个智库专题和16个智库专栏。

文章统计了14本智库期刊2017—2021年发文量前十的作者和发文机构。其中,《广西科学》《科技导报》发文量第一的作者每人年均发文4篇以上,其余期刊的作者发文量相对平均。同时,《中国科学院院刊》《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全球化》《财经智库》《开放导报》《今日科苑》的第一发文量机构均为其主办单位。

文章还调研了14本智库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抖音账号等情况,发现所有期刊都注册了微信公众号,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刊》开通了微信视频号,但是均没有搜索到抖音账号。同时,有9本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推文较为频繁,《管理世界》《东南学术》《科技导报》微信公众号坚持每日推送一条或三条推文,其余期刊微信公众号均为不定期推送,这些期刊微信公众号栏目的设置大多包含期刊介绍、投稿系统。从内容来说,大部分期刊微信公众号以转发纸刊论文为主;从阅读量来看,每个期刊微信公众号的阅读量差异较大,热门内容较少。例如:《管理世界》微信公众号近期100条论文介绍推文中,阅读量超过5000人次的共33篇,最高阅读量为1.4万人次;《东南学术》微信公众号近期100条论文介绍推文中,阅读量超过1000人次的共22篇,最高阅读量为3907人次;《科技导报》微信公众号近期100条论文介绍推文中,阅读量超过400人次的共37篇,最高阅读量为4297人次。此外,有8本期刊建设了官方网站,并在官方网站设置了投稿功能,并且《中国科学院院刊》《广西科学》的论文一经发布,即可在官方网站免费下载;《管理世界》目前能免费下载2022年第10期前的论文;《改革》论文一经发布可免费全文阅读,但不能下载。

三、智库期刊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明确发展定位,锁定读者群体

期刊的定位是确定其办刊宗旨、刊物类型、学科方向、编辑方针以及其在学术领域或市场上的地位,中心点是定位读者群[6]。服务于政策制定者、决策者是智库期刊与一般性学术期刊的重要区别。文章对14本智库期刊办刊定位进行统计,发现绝大多数期刊定位清晰明确。而同为智库期刊,国家级期刊主要关注国家重大规划和战略政策,如《中国科学院院刊》始终坚持以国家决策需求为牵引的选题导向[7],地方期刊则主要服务于地方决策机构,如《城市观察》通过策划紧扣“广州题材”的选题,深化“广州研究”,为政府和职能部门决策提供国内外城市的先进理念和经验[8]。

(二)打造专题专栏专刊,凸显智库功能

据统计,2005—2019年,设置智库专栏的期刊数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17年达到顶峰,为131本[9]。智库期刊相比普通期刊,在建设智库栏目的基础上,还通过打造智库专题、专刊、专栏的形式凸显智库功能。从内容上看:《改革》开设《改革社评》栏目,刊登有关国家政策的研判性论文,“学者看制度逻辑,官员看解析方法”[10];《科技导报》卷首语栏目是两院院士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技进展、贡献科学建言的重要平

台[11]。从学科建设、政策影响力上看:《中国科学院院刊》策划的“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智库战‘疫’”等专刊专题,或推动了相关学科领域的创新发展,或获得决策层的高度认可[12];《东南学术》策划的“自贸区建设”专题,为福建自贸区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4]。从客观数据上看:《广西科学》自2017年起,坚持专家办刊方式,倾力打造特色栏目及特色专刊,使该刊的复合影响因子由之前的0.376提升到1.121[13]。

(三)打造稳定的核心作者队伍

文章统计这14本智库期刊发文量前十的发文机构,发现《中国科学院院刊》等7本期刊发文量前十的发文机构的发文量占2017—2021年总文献量的比重超过50.00%,《广西科学》更是高达78.27%。从发文机构性质来看,《管理世界》等4本期刊发文量前十的机构多为高校,《广西科学》《全球化》发文量前十的机构多为科研院所。从地域上看,《广西科学》和《城市观察》的发文作者群和发文机构几乎全部来自期刊所在地,这些较为稳定的作者群体,给智库期刊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稿源。同时,这也说明智库期刊通过建立完善的专家服务制度、作者培养制度,与专家、作者保持紧密联系,并竭力为专家和作者提供高质量服务。但是,文章通过分析也发现,智库期刊在办刊过程中存在作者群体高度集中,导致不能产生多元化思想;对融媒体矩阵建设的重视度不够,传播对象不够精准;期刊论文资源获取程度低,导致期刊传播范围较窄、传播效果欠佳等问题。

四、智库期刊未来发展策略

(一)解决资金难题,助力智库期刊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期刊的发展离不开主办单位的财力支持,“有投入才能有产出”。中国科学院主编杨柳春总结《中国科学院院刊》的成功转型得益于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的全力支持,中国科学院通过“全院办刊”的模式提升了该刊编辑部整体的办刊能力[11]。因此,智库期刊要积极宣传主管部门、主办单位的学术成果,在选题上主动聚焦主管部门、主办单位的专业研究领域,通过期刊建设助力主办单位人才培养;结合主办部门、主办单位的研究领域举办研讨会、高层次学术会,吸纳高水平作者加入主办单位智库队伍。同时,智库期刊也可以利用自身行业优势和专家优势承接相关部委、企业的项目课题,搭建科学研究平台,提供咨询服务;利用新媒体举办知识讲座,开展有偿知识服务。主管部门、主办单位也应该积极推进智库期刊体制改革,给予期刊更大的自主权、资金收支权,打破期刊面临的困境。

(二)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建设多元化作者队伍,以高质量稿源提升政策影响力

智库期刊应有效对接智库与决策层供需,让具有参考价值的智库建言走进决策层的视野,实现智库期刊为决策层提供支持的程序化、制度化、常态化[14]。基于此,智库期刊应充分利用专家资源,采用编委、专家、编辑部三方论证选题的方式,使选题更具前沿性、针对性。作者群体高度集中客观上会制约智库期刊广泛集合思想智慧的能力[15],因此办刊单位在成功打造核心作者群后,应积极与党政、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合作,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同时,智库期刊应对优质栏目负责人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如在专栏的首页以“编者按”的形式介绍客座主编的科研业绩,扩大其学术影响[16];通过评选“年度优秀论文”,举办专家作者交流会,拓宽作者“晋升”审稿专家通道等方式,维系作者群体;严把审稿关,择优录用稿件,提高稿源质量。

(三)鼓励与奖励并行,培养学者型编辑

学者型编辑就是既精通编辑业务又学有专长的编

辑[17],编辑懂业务才能及时发掘新的青年专家,才能发现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热点,从而设置合适的选题。编辑的能力是在工作环境中不断练就的,除了编辑个人的学习主动性,智库期刊还应建设编辑部发展支持体系和人才激励体系。智库期刊通过定期组织培训学习、牵头申报课题、评选优秀编辑、外聘优秀编审培养编辑等构建发展支持体系,从而提升编辑的能力。如果期刊主办单位或者管理单位为决策层,编辑部可通过选派编辑挂职锻炼的形式进入决策层,使编辑及时了解公共决策需求,提升编辑的选题能力。人才激励体系主要指智库期刊应重视编辑的绩效考核,改变单一的人才评价机制和完善人才激励政策,让鼓励与奖励并行。例如,西南石油大学学报中心通过向主办单位申请设立校级编辑类研究项目激励编辑人才发展[18],在调动编辑积极性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四)打造多样化新媒体传播矩阵,增强传播力

打造新媒体传播矩阵是期刊适应融媒体传播的时代要求。新媒体具有“小、快、灵”优势,智库期刊可以通过开展活动、打造网站专题和移动端专栏以及尝试利用图解新闻、直播、动漫视频、原创音乐、沙画、H5等形式[19]增強其传播力。例如,《人民日报》开设有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开发了“人民日报”App以及打造了“人民电视”视频品牌,通过新媒体传播矩阵的打造,《人民日报》提升了其品牌影响力。智库期刊的使命决定了其必须具有传播力,因此智库期刊可增设新媒体编辑岗位,通过分析自身擅长领域以及每种传播方式的优缺点,采用“主媒体+辅媒体”的方式打造新媒体传播矩阵。具体而言,智库期刊应采用信息化采编系统,深入融合主办单位发展业务,与主办单位联系紧密,通过内参、专报的形式,将最新热点论文及时传递给决策层;整合期刊编委、专家、优质作者等优质资源,通过召开高层次学术论坛的形式,为决策层建言献策;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和邮件推送的形式,整合决策层的需求,发布选题指南、专题征稿通知等。

(五)走合作共赢的集约化发展道路

沈爱民提出,出版体制是影响我国科技期刊成为国际大刊的原因,而集群化是关键问题之一,打造中国科技期刊的“辽宁号”是当务之急[20]。期刊集群可以实现专家资源共享、编辑部人才互学互鉴,共建数字化审稿平台、共建宣传平台和共享数据资源等。目前,我国诸多学术期刊已经意识到集群蕴含的发展力量,如:《中国煤炭》建立了中国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中国化学会建立了期刊集群平台;重庆市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在集群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统筹学会所有人才,根据人才的专业特性、资历、能力,匹配工作内容。因此,各智库期刊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自主建立集群平台,积极加入智库机构群、相关专业领域的学会、协会、智库期刊群,以寻找共同发展的契机,在集群的基础上求同存异,找到自身的独特优势,通过差异化定位锁定目标读者。

五、结语

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和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学术期刊智库化转型既是期刊主动探寻创新发展之路,也是主办单位将期刊纳入单位发展战略的重要布局;既是产学政研思想交汇的重要平台,更是各级政府、国家层面对期刊能够建言献策的殷殷期盼。智库期刊在全力“内修”的同时,还应积极寻求集群化发展,携手更多智库期刊建立跨单位、跨区域的期刊群,共同建立起差异化、多元化的智庫期刊质量评价体系,探索智库期刊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2023-12-25].https://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eqid=8b2b34d40003f 26000000003648027df.

[2]谢莲.《全球智库报告2020》:中国智库数量居世界第二[EB/OL].(2021-02-01)[2023-12-25].https://

baijiahao.baidu.com/s?id=1690494736819568008&wfr=spider&for=pc.

[3]王萍,肖利,谢卫平.学术期刊的智库角色塑造与智库价值实现[J].出版广角,2021(21):39-42.

[4]徐淑云.学术期刊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与《东南学术》的实践[J].闽江学院学报,2016(04):127-131.

[5]王佳宁.学术期刊服务中央决策与《改革》的实践[J].改革,2015(08):150-152.

[6]许桂霞.优化科技期刊定位的策略[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09):162-163.

[7]杨柳春,刘天星,郭雨齐.中国智库期刊的兴起与未来展望[J].科技与出版,2017(01):24-29.

[8]李钧.智库期刊的办刊特点及其启示[J].南方论刊,2022(03):64-65.

[9]姜春林,王丽呈,宫嘉琪.期刊智库专栏文献计量研究:基于超星期刊(2005—2019年)的数据[J].今日科苑,2021(03):49-62.

[10]徐雅雯,胡浩志.新时代下学术期刊功能的转变:构建新型智库期刊[J].出版科学,2018(03):40-44.

[11]徐丽娇.科技期刊实现价值引领功能的策略研究:以《科技导报》卷首语栏目为例[J].编辑学报,2021(06):644-648.

[12]李翠霞.打造一流高端智库传播平台 推动智库期刊高质量发展:杨柳春博士访谈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11):1587-1591.

[13]梁晓,米慧芝,唐淑芬,等.谈科技期刊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J].云南科技管理,2022(04):19-22.

[14]顾艳.科技期刊的智库服务功能拓展:问题与对策[J].科技与出版,2023(04):31-37.

[15]曾荣平,温优华.学术期刊促进智库建设的策略选择:以经济类期刊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2015(06):61-63.

[16]石月珍,赵冰,刘平,等.以“专精特新”为目标引领的特色专刊专栏建设:以《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例[J].编辑学报,2023(02):214-218.

[17]万学.学者型编辑培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2(12):202-205.

[18]张耀,梁光川,段蜀波,等.“双碳”愿景下传统能源类科技期刊发展路径思考[J].编辑学报,2023(02):140-146.

[19]刘超.期刊新媒体的运营模式演进:《党员生活》杂志的探索[J].新闻前哨,2023(03):72-73.

[20]沈爱民.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打造中国科技期刊的“辽宁号”[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01):1-4.

[作者简介]高藤瑜(1991—),女,四川邻水人,四川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四川冶金》编辑部编辑;张允玲(1984—),女,山东菏泽人,四川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四川冶金》编辑部编辑;刘思阳(1994—),女,四川南充人,四川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四川冶金》编辑部编辑;窦莎莎(1992—),女,四川江油人,四川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四川冶金》编辑部中级经济师。

猜你喜欢

智库
微智库
微智库
微智库
微智库
微智库
微智库
微智库
微智库
微智库
微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