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区人居环境现状调研与质量评价研究
——以蚌埠市为例
2024-03-01夏永康肖晴李眉瑶闫威吕自龙叶子剑
夏永康,肖晴,李眉瑶,闫威,吕自龙,叶子剑
(安徽科技学院 建筑学院,安徽 蚌埠 233100)
1 引言
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城镇化带来人口和产业的集中,使城市的住房、交通、环境等受到一系列的挑战,城市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城市居民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不均衡、不充分”的发展,在中国城镇化的过程中,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1],不仅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城市人居环境更新发展的重要依据。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问题的研究,近年来受到学者的普遍关注。人类居住环境理论在国外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末20 世纪初[2]。由Howard(1898年)等人提出,城市与区域既是区域范畴,又包含地理、经济、人文等要素,并提出在规划设计时要创造性地利用地域景观,使城市的环境变得自然、宜居。
中国人居环境的研究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初,“人居环境”的概念最早由吴良镛于1995年提出[3]。一些学者结合国内的量化研究,借鉴国外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研究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并陆续提出了改善居住环境的诸多措施。学者也利用新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GIS)、人类居住环境(RS)等,研究人类的居住环境。国内学者认为,在考虑人文、经济、交通、环境等复杂系统相互作用的同时,人居环境是以人的主观感受为主体、以城市环境为依托的。
2 研究内容
本项目以蚌埠市龙子湖区蚌埠大学园学府路666 号龙湖春天小区为研究对象,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从社会心理学、环境艺术学等角度,关注居民对生活社区环境的主观认知和感受。以“居住环境关注度”的评价方法对居住环境进行评价[4],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为社区环境微更新提供有力的依据。
3 研究对象及意义
3.1 研究对象
龙湖春天小区建筑形态包括多层、小高层、花园洋房、别墅等。总建筑面积62 万m2,总占地面积52.1hm2,绿化率45%,容积率为1.2。周边配套包括学校、邮政、幼儿园等(如图1)。
图1 小区现状图
图2 调研现场
3.2 研究意义
从注重基本物质基础到注重自身精神环境感受的发展过程,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认识和评判标准是日积月累的。笔者采用“关注居住环境”的测评方式,通过多因子综合测评,可以将小区的调研数据通过建立数据库以便于相关部门社区更新改造。通过对老旧小区更新和改造的数据分析,能够让居民对研究过程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反过来在更多的区域利用到对居住环境的研究中。这样,通过不断地、主动地产生正向循环,既有利于夯实基础,为以后的数据库提供支撑,又有利于蚌埠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蚌埠市的总体规划、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居住者本身来说,能够提升幸福感,这样才能以小见大,进而促进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4 研究方法与数据采集
4.1 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了以居住环境关注度为主,即居住环境满意度、生活环境抱怨度、生活环境期待度三个子调查体系的评价方法,主要对“居住环境关注度”进行评价。各子调查系统还可细化为交通顺畅程度、社区养老设施、社区公示等多项观测因子,然后通过随机对小区内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结果。测评方式有相应的评分标准,居民在问卷中对观测因子有5 类评分选项,分别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最后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各观测因子进行计算[6],得出各评语样本数。
4.2 数据采集
本次调研共发放调研问卷100 份,收回100 份(见表1)。其中,男性37 人,占比0.37,女性63人,占比0.63,从调查结果来看在本次调查中女性居民居多。从年龄结构来看,在受调查居民中18 岁及以下共有3 人,占比0. 03;19 岁至30岁共有5 人,占比0. 05;31 岁至50 岁共有48 人,占比0.48,50 岁以上共有44人,占比0.44。从调查结果来看,被调研者大多数为31岁至51岁的中青年。
表1 居民个人属性调查表
从职业结构来看,学生为8 人,占比0.08;务农0 人;务工为16 人,占比0.16;无业为24人,占比0.24;其他为52人,占比0.52。从调查结果来看,被调查居民大多数为自由职业者。从受教育程度上来看,初中及以下共25 人,占比0.25;高中、中专及职校共67 人,占比0.67;大专及本科共8 人,占比0.08。从调查结果来看,被调查居民大多数为高中、中专及职校学历。
5 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研问卷共设计了15 个观测因子,分别为公共告示(N1)、医疗服务(N2)、养老服务(N3)、幼托服务(N4)、社区内文化活动(N5)、社区内运动设施(N6)、公园绿地(N7)、公共环境(N8)、停车(N9)、交通流畅度(N10)、邻里交往(N11)、物业管理(N12)、邻里噪音(N13)、车辆噪音(N14)、夜间照明(N15)。通过对数据的汇总、计算(见表2),从评价结果来看,社区内居民对于邻里交往(N11)、幼托服务(N4)、文化活动(N5)的满意度较高,而对于停车(N9)、夜间照明(N15)、医疗服务(N2)的满意度较低。
表2 观测因子调查结果表
居住环境满意度越低,居住环境抱怨度越高,居住环境关注度越高。因此在表中将X、Y轴分别命名为满意度评分和被抱怨频次占比(见图3),从图中可以看出停车(N9)、夜间照明(N15)、医疗服务(N2)的关注度较高。
图3 “居住环境满意度—居住环境抱怨”关联分析表
居住环境满意度越低,居住环境期待度越高,居住环境关注度越高。因此在表中将X、Y轴分别命名为满意度评分和被期待频次占比(见图4),从图中可以看出公共告示(N1)、养老服务(N3)、医疗服务(N2)的关注度较高。
图4 “居住环境满意度—居住环境期待”关联分析表
居住环境抱怨度越高,居住环境期待度越高,居住环境关注度越高。因此在表中将X、Y轴分别命名为被抱怨频次占比和被期待频次占比(见图5),从图中可以看出公共告示(N1)、养老服务(N3)、医疗服务(N2)的关注度较高。
图5 “居住环境抱怨度—居住环境期待”关联分析表
最终由数据结果可以得出,医疗服务(N2)为居住环境一级关注度,公共告示(N1)、养老服务(N3)、停车(N9)、夜间照明(N15)为居住环境二级关注度。
6 结论及建议
6.1 利用网格云平台,扎实医疗养老服务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数量多、增速快、差异大等特点,人口老龄化将是我国今后较长时期的基本国情。以居住环境的一级关注度为基础,即利用网络云平台,建立家庭体系、社区体系、医疗体系,可在社区内推行网格化的社区医疗养老服务。积极推广与社区基站绑定的网格化医疗APP。利用专职人员对用户进行导医和安全监护,在社区建立网格化社区医疗养老服务基站。通过监测、发现、指导、处置、反馈等环节,实现网格化医疗养老工作的良性循环,变以事管人为以事防人。随着用户基数越来越大,从社区覆盖到区域,从区域覆盖到城市,层层递进,为社区医疗养老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7]。
6.2 提高居民素质,推行样板小区
通过使用“居住环境关注度”的评价方法,使社区居民对社区空间的认识更加客观,但会使得居民对小区整治的关注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真正的转型,不仅仅是环境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人的问题,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社区居民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最终为规划和建设小区环境提供基础。社区改造牵涉到的利益关系复杂[8],涉及的居民群体类型也更为复杂,反映出来小区改造类型主要是公共设施的增设、环卫基础设施的增设等。但这些措施并不是长久之计,仅仅按照“模板”来模仿其他同类型更新,无法做到有的放矢。每个社区都有不同的规划,更新方案涉及的内容也不一样。之后的老旧小区环境更新规划,更需要深入思考,公共空间、交通流线、无障碍设施等。
6.3 融入生态发展理念,推进环境整体水平
生态优化、绿色发展是蚌埠近年来坚持的理念,但就目前来看,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居住区。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以“居住环境关注度”为基本框架,建设与之相对应的水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绿化系统、建筑废弃物处理系统等[9],并在社区内部建设多种生态环境的景观绿植,这是城市规划建设中并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作为所有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将蚌埠生态优化、绿色发展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一步一步推进,通过城市基本居住单元集合体“社区”的生态改造,减少城市的一系列不良影响,保持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