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汾阳太符观的建筑特色与社会人文价值研究

2024-03-01王元文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期
关键词:建筑

王元文

摘 要:太符观属于道教文化建筑的杰出代表,其建筑风格古朴飘逸,艺术感染力强,特别是太符观内有诸多彩塑、悬塑和壁画艺术作品,精美绝伦,栩栩如生,在国内道教建筑文化中独树一帜,为研究道教文化的发展传承以及宗教建筑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物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山西太符观;建筑;人文价值研究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1.035

1 太符观的地理位置与地域文化特色

太符观位于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正东1千米处,为道教文化建筑群。汾阳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底蕴深厚,素有“秦晋旱码头”的美誉。据史料记载,汾阳因其位于汾河之阳(西)而得名,周代为古兹国,春秋属晋,战国属赵,秦代属太原郡。汾阳文物资源十分丰富,包括古生物化石遗址、新石器遗址以及仰韶、龙山、夏、商、周、汉等文化古迹,其中,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重点保护文物单位23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文物点如:明代南薰楼、太符观、第一砖塔文峰塔、马刨神泉、圣母庙等。汾阳历史名人众多,如唐代著名大将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被封为汾阳郡王。明代数学家王文素所著的《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代表了当时我国数学领域最高水平。此外,还包括孔天胤、朱之俊、曹慕堂、冀贡泉、王文达、卫天霖等文化名人。太符观毗邻的杏花村,是中华酒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酿酒历史十分悠久,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

2 太符观的建筑风格与结构布局

太符观属于我国道家文化建筑特色,观前的主道地面上有太极、八卦的图案,彩塑和壁画艺术精美绝伦,让人叹为观止,是集绘画、书法、建筑、雕塑艺术为一体的重要文化遗产。据《太符观创建醮坛记》记载太符观建筑群正殿建于金代中期之前(金承安五年,1200年)。另据《重修太符观殿记》《太符观葺修岳渎□》《彩画西廊志》等石碑记载,其他配殿经过明清时期多次修缮。2001年,太符观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符观占地面积达8875平方米,从结构和布局来看,太符观原为两进院落,坐北朝南,由南至北有一条中轴线,建筑排列较为规整,包括山门、正殿、配殿等建筑。其中,山门(图1)由三组牌坊组成,中间大两侧小,中间红墙上有三彩琉璃材质的“二龙戏珠”图案,龙身矫健,造型生动,流光溢彩,具有很高的美学和艺术价值。昊天玉皇上帝殿(图2)为正殿,位于中轴线的最北端,建于金代,殿脊为琉璃材质檐,歇山顶,檐下有斗拱构件,殿前有月台,进深三间,直棂窗。大殿的门钉为铁质,类似于瓜状,每排10个。殿内有砌筑神坛,呈方形,保存较为完好,色彩以蓝、青、赤、绿为主,有彩绘的忍冬纹和其他花卉纹饰。外围结构的神龛,两侧柱子上有双龙戏珠彩塑。殿内神台上供奉着昊天玉皇大帝神像,玉帝神态端庄,头戴通天冠,身披朝服,手持笏板,高大威武,生动逼真,给人以威严与神秘感。此外,玉皇殿内四壁上有道教著名的朝元图,描绘的是道教神仙游行的场景。

西配殿为五岳殿,考古工作者在西配殿的脊刹上发现了文字记载,正面为“五岳殿”,背面为“大明弘治十一年五月日造”,说明西配殿建造于明代。殿内供奉着五岳神和四渎神,绘有“五岳巡幸”和“四渎出行”的精美悬塑壁画(图3)。“五岳巡幸”描绘的是五岳神出外巡游的场景,五岳神或坐轿、或乘麒麟、或乘龙、或骑马,有侍从和侍女服侍而行,周围还雕有峰峦和祥云,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其中的神话色彩和众神的威严。

东配殿为后土圣母殿,后土圣母是道教四御之一,是地界之主,与天界之主的玉皇大帝合称天公地母,被誉为大地之母。从建筑风格看,东配殿为单檐悬山顶,廊式结构,面宽五间,进深三间。东配殿神台上的神龛长12米,供奉着后土圣母神像,后土圣母头戴龙凤冠,身著龙凤袍,手执笏板,体态端详。殿内其他神像为后土圣母的法身,姿态各异,惟妙惟肖,其中较为独特的一尊神像怀抱婴儿,呈现喂奶姿态,被称为“奶母娘娘”。殿内还有多尊侍女塑像,她们的姿态和服饰各异,体现了明代彩塑艺术的风格和内涵(图4)。

此外,殿内墙壁上绘有《伎乐图》和《巡幸图》,其中,《伎乐图》(图5)描绘的是圣母的宴会场景,壁画中有多位侍女手持琵琶、笙、笛、锣等乐器,有的侍女捧着妆奁、食盒、典籍等物品。《巡幸图》内容为圣母出巡和圣母游归的场景,画面中圣母乘辇或坐轿出游,身边有侍从和护卫相随,周围山峦和云雾缭绕,众神恭敬相迎。整个悬塑工艺精湛,气势磅礴,蔚为大观。在东配殿的24号塑像背后,曾发现一枚铜镜,直径约5厘米,厚0.2厘米,圆纽,有孔,镶嵌有“昭武通宝”钱币。从此铜镜的功能看,类似于“开光”,是道教文化中的一种法事,道士通过给神像开光,使其具有法力。此外,在我国古代文化中,铜镜还具有照妖镜的作用,可以洞察人世间的是非善恶,因此,被赋予了神秘色彩。另据历史记载,“昭武通宝”为清康熙十七年(1678)时,吴三桂在湖南衡阳铸造的钱币,由此可见,此塑像可能经过了多次修缮,根据此件“昭武通宝”钱币,可断定此塑像修缮时间为清康熙年间。

3 太符观彩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我国的彩塑艺术历史悠久,根据资料显示,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我国多处文化遗址曾出土精美的彩陶文物,既包括人物俑,也包括动物俑以及生活类器物俑,这是我国彩塑艺术发展的源头。汉代以后,随着道教和佛教文化的兴起,道观、寺院对神像的塑造与需求,推动了彩塑和悬塑艺术的发展。唐宋以后,彩塑艺术更加丰富,至元、明、清、民国时期,彩塑艺术一直在民间广泛传承和创新。

彩塑是我国民间手工艺门类之一,手法与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与题材也十分丰富,可以是神话人物,也可以是动物和场景,彩塑作品体现了古代工匠的创新与追求,赋有写意与浪漫气息,综合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因此,彩塑艺术观赏性强,同时具有较好的收藏价值。时至今日,彩塑艺术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人们家喻户晓的天津“泥人张”彩塑,有近200多年的历史,实现对古代彩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成为我国近代彩塑艺术的杰出代表。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完成。从工艺上看,彩塑一般以黏土、石膏等为基础材料,然后经过雕刻、涂彩、烧制等工序,制成形态各异的人物、动物、花鸟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将彩塑放入窑中烧制,经过高温烘烤,使彩塑的表面釉料熔化,使彩塑更加坚固和美观。包括太符观在内的彩塑文物,是彩塑艺术的集中体现,突出了道教文化中的人物故事题材,经过精心地创作与刻画,体现了中华彩塑文化的精湛工艺和魅力。

悬塑是彩塑艺术的一种,是彩塑与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据考古发现,在我国古代的石窟、庙宇、陵墓、古村落中,都可以领略到彩塑文物的艺术魅力。悬塑作品一般在黏土里加入少量棉花纤维,搅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和动物形象,然后再晾干进行彩绘处理。工艺手法还包含圆雕、浮雕、透雕、镂刻等,在墙壁上塑造峰峦叠嶂、亭台楼阁、神仙人物、珍禽动物等形象,可谓生动绚丽、金碧辉煌。通过悬塑艺术手法,可以表现出一般壁画不具有的三维立体视觉感受,为人们呈现出更加生动和真实的环境氛围。

太符观是彩塑和悬塑艺术的宝库,建筑群内的明代彩塑达上百尊,悬塑约200平方米,明清时期的壁画近200平方米,保存较好,生动细致,观赏价值高,体现了高超的建筑和雕塑工艺。如山西博物馆现存的明代二十八星宿彩塑(图6),就取自太符观内原有的紫薇楼,对研究我国道教建筑艺术和美术发展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和艺术价值。

4 太符观所蕴含的道家思想与文化精神

山川在道家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体现了人们对山川的敬畏之心以及天人合一的理念,道教文化也赋予了各大名山以神仙形象,成为道家文化的重要教义和精神内涵。五岳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名山,东岳指泰山,西岳为华山,中岳为嵩山,北岳为恒山,南岳为衡山。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的东巡过程中,就曾召集齐鲁的儒生到泰山,商议封禅典礼活动。汉武帝也多次巡幸、封禅泰山。由此可见,五岳观念和崇拜在汉代已经形成,如《史记·封禅书》中记载:“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经过各朝代的发展,五岳的礼制不断地传承与沿袭,历代帝王对五岳之神进行诸多祭祀活动,给予五岳之神特殊的封号。

太符观内的五岳殿供奉的就是五岳之神,分别是东岳泰山大帝、南岳衡山大帝、西岳华山大帝、北岳恒山大帝、中岳嵩山大帝,赋予五岳名山人格化的形象。五岳之中,以东岳大帝的地位最高,位列五岳众神的首位,掌管着人世间的生死与兴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五岳之尊。如:北宋张君房的道家文化著作《云笈七签》中记载:“泰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帅也,血祀庙食所宗者也。”因此,历代帝王改朝换代时,都去泰山进行封禅,以告天下。在道教文化中,除了五岳,还有人们熟知的道教四大名山,即湖北武当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龙虎山,分别供奉着广援普度天尊、真武大帝、道德天尊、降魔护道天尊。此外,太符观东配殿内的除了“五岳”彩塑和壁画,还有“四渎”神像及壁画,“四渎”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四条大河(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的统称,据《尔雅·释水》载:“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也。”由此可见,道教的神仙形象来源于我国的地理文化资源,這也说明意识和文化均来源于现实的物质基础。道教文化中的山川大河图腾具有我国本土宗教的地域属性,区别于其他外来宗教。

太符观中的彩塑文化,体现了我国古代社会男尊女卑的社会地位和特征。如太符观后土圣母殿的建筑布局以及后土圣母形象的塑造,都说明了这一点。传说后土是水神共工之女,是夸父的奶奶,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炎帝生共工,共工生后土,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后土圣母殿彩塑圣母形象脚部具有古代女性三寸金莲的特点,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与习惯。

5 太符观建筑群的附属文物特色

太符观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著名的道教文化建筑,经历“文革”时期,没有遭到人为破坏,能够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十分可贵,也说明这处古建筑的重要文物价值以及在当地百姓心中的地位。太符观除了正殿、配殿等主要建筑以外,观内还立有北宋名将狄青墓前的《神道碑》,据历史资料显示,狄青为宋代名将,他的墓地位于汾阳的刘村,他曾经夜袭昆仑关,平定“侬智高之乱”,历任枢密副使、护国军节度使、枢密使等。据《宋史·狄青传》记载:“宝元初,诏择卫士从边,以青为延州指使。时偏将屡为贼败,士卒多畏怯,青行常为先锋。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狄青死后获赠中书令,谥号武襄,宋仁宗为其御题“旌忠元勋之碑”。“文革”时期其墓葬遭到破坏,后将其墓碑迁移至太符观,碑身高4.6米,成为太符观内一处重要的文物和旅游景点,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价值。

太符观内的石雕艺术也十分精湛,如正殿门前的门枕旁还有一对狻猊石刻文物(图7)。狻猊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根据史料记载,龙生九子,狻猊排行第五,狻猊的造型如同狮子,性格喜静,喜欢烟火。狻猊被人们视为瑞兽,可以趋吉避凶,因此,在道观和寺院中都较为常见。

主殿门前两侧有一对铁质狮子(图8),为明代时期所立,一公一母,左侧公狮昂头挺胸,口部大张,怒目而视,威风凛凛,公狮的脚下有一只绣球。右侧的狮子为母狮,嘴部是闭合的,它抱着幼狮,体态端详。从两只狮子的神态和表现可以看出公狮和母狮的不同地位,也体现了明代社会家族文化的特点,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遵循着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伦理秩序。

此外,太符观内的历代石刻文物有《太符观创建醮坛记》《重修太符观殿记》《太符观葺修岳渎□》《彩画西廊志》等,石碑记载了创建太符观内有关建筑的修缮和建设时间,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和研究价值,今后要继续加强对石刻文物的保护与传承,发掘其背后的历史故事,让文物活起来,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

6 结语

太符观是我国道教文化的代表性建筑之一,观内存在的大量壁画、泥塑、悬塑古朴典雅,造型别致,内涵丰富,体现了道教文化的特色,具有重要的文物、建筑、宗教和艺术价值,结合当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背景和要求,加强对太符观建筑群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实现文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五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

[3]王玥,史亦真.明清时期道教宫观建筑的材料梳理与研究[J].中国美术,2023(1):94-103.

[4]卢国龙.道教哲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5]朱晓鹏.略论道家思想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意义[J].中华文化论坛,1997(2):84-89.

[6]耿纪朋,郑小红.论道教美术史的建构与意义[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2):98-101.

猜你喜欢

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废弃建筑
高一帆
《老建筑》
听,建筑在诉说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超高层建筑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