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新时代的新出版

2024-03-01吴文学

出版参考 2024年1期

吴文学

摘 要:出版业要立足新时代的新要求,谋划新作为。从大文化、大出版的角度,从企业和业务两个层面,重塑角色,转型发展。出版企业着力从读者经营、全媒体经营、品牌经营三方面入手构建新的经营模式;图书编辑者要向内容资源整合生产经营者转型,努力实现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 新出版 新作为

中国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对我国出版行业产生了深刻影响。出版人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认识理解新时代对出版业的重要意义,认真分析新形势新挑战,准确把握新时代赋予出版业的新要求,才能更好地立足新时代新征程,胸怀大局把握大势,敏锐洞悉新变化新机遇,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勇敢担当新使命,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努力开创新时代的新出版。

一、新思想新使命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在科学回应时代课题、实践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一)新时代孕育新思想

从理论背景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丰富与完善,它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鲜明体现。

从时代背景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背景下,根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而提出的。

从思想背景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优良文化传统在新时代的继承与发展;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超越和扬弃;是对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

从实践背景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体现我国更加重视文化发展,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国之大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成为中国人民的主体性需求。

(二)新思想赋予新使命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质。“体”指本体,即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优秀文化,亦指科学的思想理论;“用”指实践。“体”与“用”指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更多的优质精品读物奉献人民,以更加丰富的出版供给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支撑,是广大出版工作者的职责所在,也是新时代出版人的使命使然。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推进文化建设,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作为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出版工作必将在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展现新作为,在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创作出更多优秀主题出版物。积极发扬文化建设主阵地功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推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开放包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不仅将优质内容资源引进来,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拓展版权交易、文化交流、海外印务、教育服务、进出口贸易等国际业务,真正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推进文化建设,必须守正创新。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将5G、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融入内容生产、传播、营销、服务全过程,推动出版与科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构建新型出版传播体系和服务体系。

二、新形势新挑战

当前,数字经济深刻融入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出版行业在不知不觉中已迈入了移动数字传媒的新时代。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智能终端载体全面融入社会生活各种应用场景,不断催生文化消费新產品、新应用和新业态,为文化发展赋能,为出版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新机会、新场景,同时也对出版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移动数字传媒时代的新变化

第一,数字技术重塑文化生态,阅读方式和消费习惯呈多元发展。就阅读群体而言,90后、00后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正逐步登上舞台,成为主要活跃人群。

就阅读方式而言,从传统的平面阅读进一步转向视听阅读、多媒体阅读,阅读场景也更加移动化、随机化,屏幕阅读、移动阅读成为重要且主要的阅读方式。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8本,每天阅读纸媒的人均时长仅23.13分钟,而每天接触互联网的人均时长为66.58分钟,每天接触手机的人均时长为105.23分钟;有77.8%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35.5%的成年国民有听书习惯。以手机为媒介的阅读成为主流的阅读方式。

就阅读消费而言,消费规模持续扩大,消费习惯进一步加强。据《2022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2022年我国数字阅读市场总体营收规模463.52亿元,增长率达11.50%;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5.30亿人,同比增长4.75%。据《2022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2022年网络文学市场规模389.3亿元,同比实现了8.8%的高速增长;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92亿人。而《2023年中国知识付费行业现况及发展前景报告》显示,用户付费习惯逐步养成,2022年中国知识付费市场规模达1126.5 亿元。

第二,文化数字化成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必然选择。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强劲,成为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据《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板块,文化数字化为文化产业转型提供强有力支撑,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抓手。为推动数字经济与文化的双向赋能,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我国在政策引领上持续加大力度。2021年,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2年,首个全面落实文化数字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发布。之后,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成为全党共识和全党任务。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数字化发展的总路线,将推动文化数字化迈上新台阶。

为此,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力量,如何充分融入文化数字化的大潮中,加快构建与数字经济相适应的出版新格局,加快构建与数字技术相融合的出版新形态,在移动数字传播的新时代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径,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传统出版行业面临的新危机

移动数字时代,由于人们阅读习惯的变化,移动多媒体终端阅读挤压纸媒阅读,数字出版成为最具增长性的出版业态。传统出版行业长期增长乏力,生存空间正在受到严峻挑战,面临经营发展危机。

从数据来看,传统出版行业增长不断放缓,步入低速增长阶段。2011—2021年,传统出版行业收入的平均复合增长率仅为3.48%。2012年是传统出版行业增长的一个拐点,当年收入增长11.4%,在之后的年份,收入增长不断放缓,一直低速增长。2013年跌入个位数增长6.8%后,仍然一路下滑,到2017年增长仅为1.3%。2018年稍有反弹,2019年进一步下滑到1.1%。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传统出版行业收入近10年首次呈现负增长,同比下滑11.2%。

与传统出版产业的衰退情况大不相同,数字出版行业则蓬勃发展、欣欣向荣。2012年数字出版行业增长高达40.4%,随后在2013—2016年始终保持30%的高速增长。直到2019年,增长速度一直高于15%。2020年暴发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增速为19.2%,高于2019年的18.6%。2011—2021年,数字出版行业收入的平均复合增长率为24.93%,表现出持续强劲的增长势头。

体现在出版行业整体销售构成上,数字出版占比节节攀升,而传统出版份额却不断被挤占。2011年,传统出版销售收入占比还高达91%,但逐年降低,2019年仅占66%,2021年占比进一步下降为59%。数字出版占比却从2011年的9%,一路高歌猛进,2021年达到41%,在短短11年时间内,数字出版产业的行业销售占比已接近半壁江山。

(三)传统出版行业内部经营格局的新挑战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屡创新高,网民规模不断扩大。据第5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79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

人口结构的互联网化,使得平台电商、短视频电商、行业垂类电商及其他线上渠道发展趋势进一步强化。线上渠道图书销售逐年大幅增长,销售占比不断扩大。开卷数据显示,2013—2019年,线上渠道图书销售的增长率长期保持在20%以上的高位快速增长,2021年受疫情影响,增长率才开始走平,实现正增长7.3%。而实体门店的图书销售在2012年之后一直是低位数增长,其中一半以上还是负增长,特别是2020年受疫情影响,同比下降了33.8%。

同时,线上渠道销售占比不断扩大,成为图书销售主渠道。2012年,线上渠道的销售码洋占比不足30%。之后每年平均保持25%以上的增速,2016年线上渠道销售码洋首次超过实体门店,占比达到52%。2021年其占比提升到78.5%,2022年进一步提升到84.7%,线上渠道已经牢牢占据了图书零售市场主渠道地位。

三、新担当再出发

新要求、新任务赋予了国有出版企业新的使命,我们要牢牢把握三个“坚守”,担当作为再出发。

(一)坚守出版舆论阵地,牢牢把握互联网战场主动权

作为意识形态构建及传播的重要领域,出版企业要切实做好三个“充分”,“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在连通线上线下两个“舆论场”中赢得战略主动。一是充分认识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以及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变化、新特点和新走向。二是充分发挥主题出版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上的显著优势和突出作用,更好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三是充分适应媒体融合新形势,创新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把握节奏、讲究策略,用符合网络社会特点、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方式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内容,构建价值共鸣。

(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全面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党中央在统筹两个大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我国国际传播力作出的战略部署。出版企业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者、中华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主力军,任重道远。

1.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作为工作坐标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早期进程中出现的主要文化之一,对中华民族发展进程有着一以贯之、深刻全面的影响。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文化认同。将其作为出版工作的立场和坐标,才能使出版社在世界多元文化交汇的大势中,不迷失自我,从而更好地促进世界多元文化交融互鉴,共同发展。

2.将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为工作目标

将“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作为实现目标的路径和抓手,要求出版业兼具“中国视野中的世界”“世界格局中的中国”两个视角,挖掘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用中国元素、国际表达,展示中华文化之美和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3.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实现中华文明有效传播

中华文明的传播,连通的是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出版业要利用好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这两种资源、两种势能,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努力开拓国际市场,真正实现中国出版走出去,在国际市场实践中构筑起中华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三)坚守出版核心价值,打造多维度的新时代中国好书

我们过去常说,出版社最大的使命就是“出好书”,这个说法虽然笼统,但确实是出版事业代代相传的职责所在,是每个出版人的初心和夢想。“好书”作为出版企业的品牌根基和立身之本,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下,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外延,需要出版社从质量、传播力和影响力、发行量、规模四个维度去把握。

1.“三精”是核心

质量是出版企业的生命线,好书最核心的特质是“精品”,即“三精”: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这也是出版人一直坚持的好书标准。

2.传播力和影响力是价值实现

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要实现人民群众精神境界和科学文化素养的双提升,要实现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其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的辐射力是根本。因此,让中华文化精品走进千家万户,走向全世界,影响和照亮更多人,是新时代中国好书的必备价值。

3.发行量是重要标尺

好书能否具有传播力和影响力,关键看读者是否愿意付钱购买这本书。消费者愿意购买,说明图书契合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并且只有购买了此书,图书精深的思想、精湛的艺术才能影响广大消费者。因此,如果一本书发行量上不去,就无法触达广大读者,就很难说是一本新时代的好书。因此发行量是新时代好书的重要标尺。

4.规模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我们不能满足于出一本好书,或者出几本好书,而是要出一系列的好书,建立丰富的产品线,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这是一个出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和底气。

因此,出版人新时代的使命和追求将是不断推出具有市场影响力、传播力的“三精”好书。

四、新出版新作为

进入新时代,面临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新使命,出版行业必须有新作为。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从大文化、大出版的角度,从企业和业务两个层面,更新理念,重塑角色,转型发展,努力开创新时代的新出版。

(一)推动出版企业从单一出版商向内容资源经营商转型,做新时代的新出版

新时代的出版行业必须守正创新。守正就是要坚守自己的核心价值。在时代的变迁与行业的迭代中,出版行业的特质和内涵价值是不变的。文字作为知识创作与传播的主要形式不可能变,出版企业肩负的知识创作与传播、文明创造与传承的使命和责任没有变,编辑在选题策划、编辑加工环节的价值不会变。但是在技术驱动下,行业的边界在不断消融,链接的触角在不断延伸,这就要求出版企业在坚守核心价值的同时,立足已有优势,顺应新时代,开拓创新,重新定义自己的经营任务。

新时代是移动数字传媒的时代。出版业要更好地肩负起知识创作与传播、文明创造与传承的使命和责任,必须顺应新时代以移动数字传媒为主要传播方式的新变化,打破过去主要以纸媒为主的图书出版经营模式,回归读者阅读需求的本质,即对内容的需求,从图书出版经营转向内容资源经营,从单一的图书出版商向内容资源经营商转型。

出版企业要成功实现转型,需要着力从读者经营、全媒体经营、品牌经营三方面入手构建新的经营模式。

1.由产品经营向读者经营转型

传统图书出版企业关注的是“产品”要素,关心的是产品在各环节的流动性,这是纯产品经营的思维。图书产品销售主要通过新华书店系统和各大民营书店等第三方渠道,不直接面向终端读者。出版社很少且很难与读者建立起直接联系,就很难真正实现围绕顾客需求去开发产品、以读者为中心去经营产品,处于被动销售状态。

从图书出版商向内容资源经营商转型,最重要的是要守住精品内容这个“正”,以真正满足读者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为此要求出版业者充分了解读者需要什么内容,进而从需求出发来重新规划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以其特有的穿透性,为出版企业产品经营直接连通读者、了解读者创造了更多可能。“读者经营”即要求把互联网的用户思维迁移到出版行业,以读者为主线,以读者的需求为导向,从读者的消费喜好、消费习惯、消费体验和效用的角度去统筹、引领各出版环节,明确产品是“应什么需求而生”,按照“需求”去定位“读者是谁”和“读者在哪儿”,以精准的营销定位贯通内容生产与内容资源的经营销售全过程。

首先,选题策划阶段要精准研发。坚持“内容为王”,让产品直击消费痛点,直达精神需求。为此,要充分利用线上渠道大数据,加强读者需求分析研判,对潜在读者群体进行精准画像,找到有开发价值、有一定规模的读者细分群体,进而有针对性地研发内容产品。其次,产品编辑加工阶段要精准设计。坚持形式美与功能美的和谐统一,要充分利用线上优势,了解目标读者的偏好需求,在产品的装帧设计与包装上花心思下功夫,不断创新内容呈现方式、编排方式。最后,产品发行阶段要精准营销。坚持效率最优化和效用最大化,要针对目标读者群体的消费喜好与购买行为习惯,制订相应的全媒体营销策略,加强对价格定位、渠道投入、宣传推广、产品服务的系统策划,通过营销方式的不断推陈出新,抢占市场先机。

2.由纸媒经营向全媒体经营转型

出版企业从图书出版商向内容资源经营商轉型,就是要在守住精品内容这个“正”的基础上,创新内容呈现形式、传播形式和服务形式,从理念上打破传统图书生产的局限,从而使出版业者真正打开胸怀,拥抱各种移动数字媒体,跟上这个媒体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新时代。为此,出版企业必须扎实推进数字化的自我变革转型发展,自觉主动从纸媒经营向全媒体经营转型,在资源全新整合中占据市场制高点。

面对新的移动数字传媒,全媒体经营的基础是出版产业的数字化。当前多数传统出版企业在产业数字化的摸索中艰难前行,被动应战,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对产业数字化的认识不深,将产业数字化简单理解为产品形态的数字化;将产品形态的数字化,又简单地理解为内容的电子化和文字的音视频化。二是简单借力第三方平台进行数字产品销售,营销成本较大,销售工作被动,产品推广不力。多数出版企业仅是别人平台上一个微不足道的产品供应商,即使偶有产品取得成功,只是在帮平台增加流量,没有形成自己的顾客积累。三是自主搭建的平台,由于缺乏稳定的战略支撑和稳定持续的资金投入,长期引流营销支持不足,没有形成稳定循环的生态圈,内容丰富度低,顾客黏性不够,活跃用户少,很难形成持续的销售转化。

出版产业的数字化,不是简单的产品形态的数字化,而是从生产方式、经营模式到经营管理理念的彻底变革,是一个长期的革命性过程,需要出版人持续不断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刻思考和探索。在当前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建设自主可控的线上销售渠道、以构建私域流量池为抓手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应成为出版单位的当务之急。

一是要构建自主可控的线上销售渠道。线上销售渠道能够打破传统图书销售渠道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建立起与读者群体的直接联系,这对于出版企业根据读者需求制订图书生产计划、开展营销活动,掌握图书发行主动权,从被动经营转向主动经营、从产品经营转向读者经营、从纸媒经营探索转向全媒体经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要系统策划,统筹线上线下渠道,整合现有媒介资源,强化品牌知名度,打造全媒体营销矩阵。根据目标受众和产品特性,结合不同的渠道特点,选择合适的媒体平台,制订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要发挥好出版企业在内容方面的优势,在故事性、情感化、可读性等方面做出特色,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从而做到精准营销。其次,要探索构建起线上线下融合的经营管理机制。搭建线上销售渠道,打造全媒体营销矩阵,实质是传统出版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求变,适应移动互联时代的需要,进行流程再造,即从图书生产发行链条的一个个环节着力,围绕数字化要求,优化工作流程设计。

二是要以构建私域流量池为抓手,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建立起以自主版权为中心的出版与发行机制,建设自主可控的线上销售渠道,打造自己的网络销售阵地,必须解决自主网络销售空间流量问题。一方面,打造私域流量池是出版企业数字化突围的关键。流量是网络空间的生命,没有流量,网络空间就没有活力,就不可能形成销售转化。现有的各大图书电商,通过多年的经营,已经形成顾客黏性,占据了顾客市场,垄断了公域流量,造成传统出版企业自建的网上渠道往往没有流量,没有生命力,无法参与竞争。因此打造私域流量池对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至关重要。与此同时,顾客黏性是网络销售空间长期流量形成的基石,是网络空间的核心能力所在。出版企业要打造自己的网络销售空间,既要设法提高流量,还必须设法增强顾客的黏性,以期形成长期活跃客户。为此,传统出版企业要适应网络传播分众化、差异化的趋势,充分利用内容优势,通过优质内容吸引流量,强化客户黏性,构建起自己的私域流量池。另一方面,树立平台经济思维。打造数字化产业生态圈,是出版企业实现数字化的重要战略途径。平台经济的核心理念是开放和共享。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大部分企业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平台经济思维,边界感太强,导致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多个参与主体各自为政、互不相容。为了更好地发挥协同效应和价值创造,参与主体需要打破自身边界,围绕数字化转型的共同目标,共享产品资源、数据信息和经济利益,共建生态圈。这个生态圈建设需要足够多的参与者,要最大限度吸引参与主体,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才能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利用;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协调所有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从而形成工作合力;需要营造一个开放透明的文化氛围,破除各种潜在的壁垒和障碍,从而实现各类资源的自由流通与共生共享。

3.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型

产品经营与品牌经营有着完全不一样的商业逻辑。传统出版企业以“编辑”为本位,很长一段时间更多侧重图书产品经营,虽然市场上会持续不断地出现明星产品、超级畅销书,但能形成持久品牌效应的并不多,出版社作为经营主体的整体品牌辨识度也不高。当线上渠道逐步成为图书零售主渠道时,行业经营逻辑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①线上销售存在“陈列悖论”。理论上,线上渠道展陈空间几乎是无限的,但现实情况是有效陈列页面非常稀缺,读者很难有“逛”书店的感觉,大多数消费者是目的性购买,真正能看到和愿意看到的页面非常有限,无限加载陈列与稀缺有效陈列成为图书销售的新矛盾。②“陈列悖论”必然带来“营销依赖”。如果一本书不做营销投入,潜在的读者不知道它的存在,就不可能去线上渠道主动找寻它。无营销则无销售,图书销售存在严重的“营销依赖”现象。③线上“流量为王”的经营逻辑必然导致低价竞销成为主要促销策略。流量是线上渠道的生命,有流量才能有经营转化,即“流量为王”。各平台为了争夺流量,必然采用低价促销策略,这造成出版社图书出版低利甚至无利经营局面。

由于图书线上销售渠道“营销依赖”现象与“流量为王”经营逻辑的作用,出版企业不断争相加大营销投入,造成营销成本不断增加,营销门槛越来越高,从而产生“营销湮没”效应,促使近年来图书产品经营的头部化趋势不断强化并走向极端,无形的竞争门槛在不断提高,赛道变窄。开卷数据显示,2021年全行业出版发行的图书,前5%的图书品种创造了80%以上的销售额;95%的图书品种仅创造了17%的销售码洋,绝大多数图书产品是低效产品。

在新的竞争环境下要突破“营销湮没”的魔咒,出版企业需要跳出产品经营的惯性思维,向品牌经营思维转变。在强化自身内容优势基础上,重视品牌价值挖掘和培育。通过重申品牌主张、重塑品牌形象,建立自主销售品牌和品牌矩阵,将产品的具象认知上升为价值认同和理念认同,有效增强用户黏性,进而打造自己的粉丝圈,形成私域流量池,通过品牌经营制胜市场。

(二)推动图书编辑向内容资源整合生产经营者转型

编辑作为出版行业的中坚力量,也必须顺应时代趋势,从图书编辑向内容资源整合生产经营者转型,做新时代的新编辑。为此,需要推动编辑角色的三大转型。

1.从单一的文化传播者转变为文化建设者和传播者

我们以前经常说编辑是连接作者与读者的桥梁,编辑工作是为他人做嫁衣,从这个意义上说,编辑更多是扮演文化传播者的角色。新时代的编辑要有文化定力,在强化责任意识、始终坚持出版的思想性和导向性基础上,充分发挥历史主动性,做大出版格局,从文化的传播者转变为文化建设者和传播者。新时代的编辑既要以坚定的文化自觉,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理论体系和实践要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时代思想最强音,又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阐发和输出,同时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为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贡献力量。新时代的新编辑不仅是内容的编辑者,也是内容的整合者与生产创造者。

2.从文字编辑向全媒体编辑转型

随着媒体融合的纵深推进,不论是前端的内容生产,还是后端的营销推广,都提出了“全媒体”的要求,这就使得文字编辑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环,而被賦予更多职能和使命。这就需要我们的编辑团队,跟上全媒体时代知识创新、技能创新等方面的新要求,从传统的“单项冠军”向立足市场、统筹营销、连通内容、善于整合媒体资源渠道的全媒体编辑转型。

3.从文字工作者向文化产品经营者转型

顺应出版行业从单一的图书出版商向内容资源经营商的转型,核心在于要实现从产品经营向读者经营的转型。编辑如何回归读者对内容需求的本源,打破传统纸媒的约束,根据读者新的阅读方式和习惯,创新性地整合生产适于读者的内容产品,打造出有别于传统图书的新的文化产品,成为转型发展的关键。为此,编辑不能单纯强调作为文字工作者的角色,还必须成为新的文化产品的策划者、生产者。同时,编辑作为新产品的创新者,必须直面读者需求,牢固树立经营观念,强化市场意识,不仅对选题策划、内容编辑、形式设计负责,更要对产品的整个经营结果负责,成为文化产品的经营者。读者就是市场,编辑必须“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让市场的灵感不断丰富和充实产品创新过程,同时通过市场来检验产品创新的成效。

编辑角色的转型丰富,势必带来编辑职责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专业化,这也必将带来编辑管理从个性化“作坊式”管理向分工协作的团队化管理进一步转型,从而推动编辑角色与出版企业的同步转型,构建新的职业模式和经营模式。

新时代新的历史起点,出版业者既要有主动求变的勇气和魄力,也要有以不变应万变的价值坚守。守望初心勇担当,奋楫笃行善作为,让我们共同努力开创新时代的新出版,实现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作者系北京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