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公转相关知识归纳
2024-02-29江苏省姜堰区城西学校教育集团三水初中校区许君平
■ 江苏省姜堰区城西学校教育集团三水初中校区 许君平
自转和公转是地球两种重要的运动方式,其中公转围绕的对象是太阳,周期为一年。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其公转产生很多地理现象,给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地球公转的特征】
地球公转遵循一定的规律,学习时需要明确以下要点。
1.运动的同时性。
地球自转和公转同时进行。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不论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上的哪个位置,地轴的倾斜方向始终保持不变,其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2.地球公转的方向。
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也是自西向东。
3.对地球公转的描述。
立足不同的观察视角,对地球公转的描述是不同的。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绕太阳公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绕太阳公转。
4.公转周期。
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大约365天。
5.公转示意图。
地球公转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图中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
【与地球公转有关的现象】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受地轴倾斜的影响,地球运动到不同的位置,太阳直射点会发生改变。结合地球公转示意图可得出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如下表所示。
日期3月21日前后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节气春分夏至冬至直射点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以后运动方向向北向南向北
知识延伸:太阳光线与地平面形成的夹角为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位置向南北两个方向递减。
2.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季节性的移动,引起地球昼夜长短发生规律性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昼夜长短的变化呈现以下规律。
(1)昼夜平分:白天与黑夜时间相等,此时太阳直射点处在赤道,对应春分和秋分两个节气。
(2)昼最长夜最短: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对应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的白昼最长。从这一天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天时间逐渐缩短,黑夜时间逐渐变长。
(3)昼最短夜最长: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对应冬至,这一天北半球的黑夜时间最长。此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时间逐渐变长。
3.四季的变化。
地球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的缘故,各个地区受到的太阳光强度不同,导致了气温的高低差异,从而形成了季节的交替。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
4.五带的划分及气候特点。
(1)五带的划分。
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一年之中,不同纬度的地带获得的太阳光热有多有少,冷热就有了差别。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具体划分标准为:南北回归线之间的部分(23.5°S~23.5°N)为热带;南回归线至南极圈(23.5°S~66.5°S)为南温带;南极圈以南为南寒带;北回归线至北极圈(23.5°N~66.5°N)为北温带;北极圈以北为北寒带。
(2)五带的气候特点。
热带:气候终年炎热;温带:四季变化明显;寒带:气候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
【提升训练】
1.某地理兴趣小组利用材料自制地球仪并演示地球的运动状况。右图为兴趣小组演示地球运动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该地理兴趣小组演示的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方向,正确的一组是
(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在图示位置,拨动自制的地球仪可以演示
( )
A.四季更迭 B.五带形成
C.昼夜交替 D.昼长变化
2.2023年5月30日上午9时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结合“地球公转示意图”(如右图)和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当日,地球运行至图中的
( )
A.甲乙之间 B.乙丙之间
C.丙丁之间 D.丁甲之间
(2)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当日直到2023年夏至日期间,湖北省的昼夜长短状况及其变化情况是
( )
A.昼短夜长,昼渐长 B.昼短夜长,昼渐短
C.昼长夜短,昼渐长 D.昼长夜短,昼渐短
(3)近年来,我国航天工业迅速发展,在航天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主要得益于
( )
①国家重视人才培养 ②科研实力雄厚 ③劳动力数量增多 ④综合国力增强 ⑤人均寿命延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4.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我们中华民族的先祖依据地球公转所处的轨道位置依次划分24个节气,右图为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示意图,并列出了部分节气。
(1)我们常常用顺时针或逆时针来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从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为时针,公转方向为时针。
(2)3月21日前后的节气是,与夏至大概相差个月。
(3)甲、乙、丙、丁四个位置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的是,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的是。
(4)秋分到冬至时间段,株洲白昼时间比黑夜,且白昼的长度越来越。
(5)任意列举两例说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