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农耕文化的川西林盘导视系统设计研究

2024-02-28徐澜婷余彦秋李强吴浩魏允迪

包装工程 2024年4期
关键词:林盘川西农耕

徐澜婷,余彦秋,李强,吴浩,魏允迪

基于农耕文化的川西林盘导视系统设计研究

徐澜婷,余彦秋*,李强,吴浩,魏允迪

(西华大学,成都 610039)

以导视系统为载体赋予川西林盘农耕文化新意境,是展现农耕文化的一种有效形式。以成都市郫都区林盘农耕文化导视系统设计为模型,以乡村发展复兴为契机推进农耕文化与乡村产业革新相融合,打造突显川西林盘特色的导视系统。结合设计符号学理论,从元素符号的语义、语用、语境、语构四个维度,剖析川西林盘导视系统设计方法,以造型元素、色彩、材质肌理等客体对象解构导视系统符号化体系;同时与“境-景-人-物”四维体系相结合构建川西林盘导视系统。表达林盘农耕文化外延造型及内涵意识,借助导视系统唤起川西农耕文化审美范式记忆,建立具有农耕文化特征符号的导视系统设计方法。保护与传承川西农耕文化特色,提升川西林盘整体文化形象,拓展现代乡村导视系统设计思路。

川西林盘;导视系统设计;设计符号学;农耕文化

川西林盘是成都平原与丘陵地区农家院落和周边树木、河流及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形成的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于一体的复合型农村居住环境形态,它反映了千百年来川西地区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其实质是川西农耕文化的一种具象表征[1]。在发展乡村经济的大环境下,由于缺乏强劲的专业指导,以及千篇一律的开发模式,导致林盘风貌逐渐流失。各领域专家学者通过不同的媒介呼吁保护与传承林盘农耕文化,意在留住蜀地特有的“乡愁”。其中,具有概览价值的导视系统作为文化符号的传达媒介,映画出文化脉络可识别意象的缩影,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保护川西林盘文化,塑造林盘独有的农耕符号导视系统极具建设性意义。

1 设计符号学与导视系统的关系

设计符号学是用符号学的观念解读设计活动,为设计活动提供一种符号学的视角和方法,包含能指与所指[2]。能指是公共空间中展现给大众的部分,具有美学特征及美学价值。设计符号学与导视系统均是借助文字、图形达到传播目的时,特别强调的是,在导视系统设计中,通过所指作用将其各类元素赋予有意义的内涵,催生导视系统专属设计符号,更能渲染文化氛围,因此二者目的相同,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支撑,后者是前者的载体形式之一。如图1所示,深入挖掘设计符号学与导视系统的内在关系,利用设计符号学的语义、语用、语境、语构四个维度剖析林盘农耕文化[3],既能反映其外延的形态、色彩、材料,又能解读林盘文化的内涵与风土人情。

图1 设计符号学与导视系统的内在关系

从语义维度剖析林盘农耕文化的能指和所指,赋予导视系统外延造型和内涵表达。目前大部分导视系统因为偏重外延造型而出现同质化现象,因此引入内涵表达使导视设计呈现个性化差异,从外延造型和内涵表达两方面着手丰富元素符号的语义维度[4]。例如在设计时可根据不同场景空间加入具象化农耕文化元素,增强农耕导视可识别性,体现林盘农耕文化特色。从语境维度解读导视系统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解构川西林盘中的山、水、林、宅等元素,提炼有效的内涵表达,丰富导视系统外延造型。从语构维度解读符号组合的构成方法,重点通过解构、组合、打散、重构等手段提取林盘农耕元素并应用于导视系统中。从语用维度解读导视系统与使用者的关系,以观游者、本土居民思维模式和文化背景为出发点,综合考量人群特征、游玩情景、主观意识等,提升导视系统的人性化价值[5]。

2 构建川西林盘农耕文化导视系统符号化体系

2.1 郫都区林盘农耕文化系统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项目概况

保护区位于“天府之国”成都平原腹心地带西北部,隶属于郫都区管辖,自古是川西林盘的典范代表,见图2。保护区包含张家院子、杨家院子、余家碾院子等十六个林盘院落,该区域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依托原有的人文景观和自然生态资源,以林盘农耕文化为核心,打造集形态优美、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生态休闲体验为一体的郫都区林盘农耕文化重点保护区,对传统农耕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为申报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6]。以川西林盘农耕文化为基石的导视系统作为空间的物质载体,一方面具有承载传递农耕文化的作用,另一方面亦是林盘空间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构建对申遗工作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

2.2 郫都区林盘农耕文化元素

受地理环境、部族分布、生活方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保护区形成了种类繁多、具有独特魅力的农耕文化[7]。基于林盘农耕语境,采用田野调查法,筛选出典型的、具有林盘特色的农耕文化元素并进行提取,作为导视系统设计符号。

川西林盘农耕文化包括具象化实物以及抽象化意识。农作物、农耕器具、农耕建筑、农耕景观等属于具象化的农耕文化。其中水稻、小麦是川西林盘常见的大田作物;锄头、镰刀、耙、背篓、连枷等是林盘内常见的传统小型农耕器具;鸡公车、风车、水车等具有艺术性、地域性、历史感的大型农具已被机械化生产替代而被闲置;农耕建筑以木质穿斗结构、小青瓦坡屋顶的传统川西民居为主,整体造型轻盈精巧,呈现出青瓦粉墙、朴素淡雅的美感;农耕景观主要包含蜿蜒曲折的田坎、水系交错的农田形成的大田农耕肌理景观圈层,以及竹林、乔灌木组成的林木农耕肌理景观圈层[8]。此处筛选出具有典型林盘特色的农耕建筑、艺术化造型的农耕器具作为导视系统造型设计元素。抽象化意识的农耕文化是林盘的精神和灵魂,与实物的不同之处是它不能直接被公众认知,只能通过叙事、文字、音乐、信仰等方式得以流传,此处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蜀文化、竹文化作为导视系统细节构造与装饰元素。

图2 郫都区林盘农耕文化保护区

(Picture source: design project team of Xihua University)

2.3 导视系统农耕文化符号提取

基于林盘农耕语境,从设计符号学语构维度,构建导视系统造型元素、色彩、材质肌理等,对林盘农耕文化进行客观表达。

2.3.1 导视系统造型元素提取

传统的农耕器具是乡土景观重要的组成元素,其自身完整的形态和人文历史记忆勾勒出川西人民忙碌的农耕场景,提取农具元素作为导视系统外象,能够反映川西林盘独特的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如对水车、耕牛的简化提取直接反映农耕文化,同时在符号学语构维度下运用解构重构的方法对农具进行元素提取,将原有系统中的部件打散、重组,变形、替换、调度原有位置,简化、放大、易位、增加系统部件,与其他系统的部件进行组合,以此改变各部件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获得一种新关系和新秩序[9]。如图3所示,采用解构重构农耕文化元素的方法对鸡公车进行再造,将鸡公车拆解打散为车把、车轮、人字形车架三个部分,拆分的部分简化重组,并选择其他元素替换鸡公车原有的一些车把部件,进行物与物的重新组合,从而获得一个新的视觉元素。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其他农耕实物重构也可得到新的导视系统设计造型元素。

图3 解构重构农耕器具

农耕建筑以民居为主,建筑作为空间视觉大面,对场地风貌特征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是川西林盘农耕文化传承下去的关键因素,对川西民居建筑特色视觉元素进行抽象化提取与艺术性重构,可构成导视系统造型符号基础,并采用抽象提炼法将建筑局部构造、农耕景观林盘元素运用于导视造型中,形成与农耕文化环境相协调的导视系统造型及风貌,如图4所示。

图4 农耕建筑、景观要素提取与转化过程

2.3.2 导视系统色彩符号提取

与文化关联且具有特殊含义、高辨识度的色彩是最易传播的视觉语言。保护区的主要色系大多从民居、植物、农器具上提取而来。由于地理、气候、营建传统规制的影响,民居色彩多为青黑色、粉白色、深褐色;林盘外围林木高耸幽闭,林盘内则水竹相依疏朗开阔,色彩呈灰绿—暗绿—深绿—浅绿—嫩绿统一色调深浅交错;农具因就地取材制作,色彩多为林木原色,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演变为深褐色,留下农耕生活的痕迹[10]。

剖析保护区色系,提取导视系统色彩标准值。第一步,拍照收集,确保在自然光照下拍照收集林盘典型民居;深入农户调研,参观民俗博物馆,收集常用农具:锄头、镰刀、耙、背篓等,闲置农具:鸡公车、犁、风谷车等。分类整理,筛选民居有效样本10份,特色农耕器具有效样本15份,自然景观有效样本5份;第二步,用Photoshop软件吸管工具对样本进行主要色彩汲取,将同类色归纳为一个组别,记录其CMYK值。色彩主要由灰色系民居色彩、棕色系农具色彩、绿色系植物色彩三大类构成;第三步,参照黄仁达[11]《中国颜色》中的灰色系、棕色系、绿色系,甄选出与传统色相近的色彩,并确定导视系统色彩的标准值。结合场地特征最终确定褐色(C0M68Y100K53)、青灰色(C1M1Y0K40)、灰白色(C0M0Y0K10)为主要色,其余颜色为导视系统的点缀色,如图5所示。

2.3.3 导视系统材质肌理构建

景观肌理是人们对设计物表面纹理特征的心理感受,比如高低不平、行云流水、鸟鸣山幽的变化[12]。以慈竹、白夹竹与柏树、银杏等乔木混栽的植物群落围合建筑形成的院落,构成了林盘独特的景观肌理。因此取林盘中慈竹、白夹竹、柏树和石料等作为导视系统制作主材是体现川西特色景观肌理的绝佳方式。由于材料耐候性、生产成本、工艺等,不能有效满足现代导视系统的设计需求,而现代新技术的导入使乡土材料的表现形式具有无限可能性,让林盘文化以多姿多彩的面貌得以延续与发展。以再造材料与天然材料的创新结合,提取天然材料表面肌理,通过现代预制技术获得新的再造材料,如不锈钢板、镀锌板等与天然材料肌理的结合。另外将闲置在家的农具、生活家什等经过防腐、防潮、防虫处理及导视系统局部设计,既能突破不耐用的局限,又能保留乡土材料的原真性,同时结合川西林盘“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环境观,选用建筑材料青砖、青瓦、河边鹅卵石作为导视系统材料构成部分,既经济节约,又与环境协调统一,呈现出川西林盘农耕文化独有的自然美和质感美,让观游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农耕文化景观肌理。

图5 林盘色彩与中国传统色彩对照

3 郫都区林盘农耕导视系统设计构建策略

保护区导视系统设计需要基于林盘特性提炼最优化的设计构建策略,将造型、色彩、材质肌理重新整合,达到融入农耕文化语境的设计目的。

3.1 强调整体共性统一,兼顾局部个性差异

自古以来,中国园林造园思想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体系的影响,为了表达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将园中建筑、景观要素设计融入自然之中,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整体意识。如将导视设计作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公共艺术品,植物、建筑、街道所形成的环境则是导视系统的背景,当导视系统与所处环境关联时就会产生较强的整体共性意识。导视系统设计呈现个性化特征时,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从而突出自身所表达的主题。因此导视系统既要与整体规划融合共生、协调统一,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又需呈现独特的林盘农耕文化特色。

3.2 尊重地域底蕴,科学升华内涵

地域特色文化代表着一方底蕴,现代设计方法是改造和升华底蕴的有效手段[13]。采用科学的方法在保护与延续地域文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对地域文化底蕴进行加工提炼,摒弃简单粗暴的复制和堆砌,并配合新技术、新材料、新样式强化导视系统的个性,实现地域文化的科学表达,留住一方“乡愁”[14]。如运用设计符号学的方法科学选取并复现林盘农耕系统的文化符号表达,从语构、语义、语境、语用四个维度赋予导视系统林盘文化内涵。

3.3 营造地域性语境,提升文化认同感

不同的历史文脉、地域氛围产生独特的设计语言,设计语言同时又传达出特定的地域性语境,造就了独有的文化属性[15]。探寻林盘内林、田、宅、水与导视系统的关联性,对导视系统进行艺术加工,强化地域语境,塑造“境-景-人-物”的协调统一。以林盘农耕文化为内涵表达的导视系统设计,更能够营造具有认同感的乡村景观。

4 基于“境-景-人-物”的郫都林盘农耕文化导视系统设计

保护区整体规划秉承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的思想,旨在将农耕文明展示、人文情怀表达、自然生态保护三者有机结合。场地围绕三条基本脉络划分了农耕文化重点集中区域:农事体验区、历史人文展示区、精品林盘聚居区,见图6。各区域有着自身独特的景观资源和林盘农耕文化展示主题,空间里的导视系统应与环境氛围相呼应,并凸显区域内的景观特色,以增强农耕文化氛围,感受川西林盘的独特意象。因此,导视系统有必要在农耕文化生态视域下将区域景观主题与环境相结合[16],形成“境-景-人-物”互动互为的关系,境是指随着时间历史演变,未经人工雕琢改造而存在的自然、社会、文化环境;景是指基于环境,强调美学、生态价值及一定效益的人工塑造的景观,它与环境存在外延上的从属关系;人是指景观的观赏游览者,也是导视系统信息的传递者和接收者;物是指导视系统,通过信息的传递将境、景与人联系在一起[17]。以川西林盘农耕文化为基石的导视系统,其独特的造型和艺术感染力鲜明直接地彰显了空间的文化特质与精神内涵,艺术造物形式建构了一个传统的农耕文化环境形象;四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互动互为关系。基于对农耕文化各要素符号的提取与设计适配,选取适宜各区域的设计元素进行导视系统设计转化,加强林盘农耕文化的整体形象,导视系统具体点位布置设计和分级方案见图7和表1。

4.1 农事体验区导视系统设计

农事体验区以“生产+体验+观光”的农场模式划分为间种示范区、稻田养鱼区、水旱轮作区、有机农田、大田蔬果等区域。导视系统以“物”的形式呈现,该区域与之相关的“境-景-人”三个要素为:境——郫都区几千年形成的天然良好的农业自然资源与传统农耕方式;景——基于良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着力打造以传统农耕文化为景的田园风光,营造大田肌理景观;人——作为观光者与体验者,强调与环境的能动性和共鸣感。作为物的导视系统设计遵循区域内农事耕作、农作物养殖的地域语境,选取农耕建筑、农耕器具、农耕物种等乡土景观重要的组成元素。以农耕建筑符号设计的一级导视信息极好地与其他区域相呼应,形成完整系统的导视外象,二级、三级导视信息系统为突出反映川西林盘独特的农耕生产生活方式,提取农具元素作为导视系统外象,能够与当地民俗民风相呼应。如以鸡公车原型进行突破创新,将鸡公车固有色与传统色彩褐色相结合,材料选择以绿色可持续为基调,秉承环保、耐用、节约成本的思想,一方面将民居中拆换掉的旧木料和废弃乐鼓修葺改造后作为主要构架和装饰部分,保留乐鼓本身的肌理;另一方面运用新型再造材料,在主要构架表面做仿柏树肌理,使导视系统长久耐用;同时抓住观游者心理,横向构架被替换成了鼓槌,观游者可取出鼓槌敲打鼓面,增加导视牌的互动性、体验性。同样以水牛、鹅卵石、水车为原型的导视系统,鲜明直接地传达了该区域特有的农耕精神特质和文化内涵。

图6 郫都林盘农耕文化保护区总体规划

(Picture source: design project team of Xihua University)

图7 郫都林盘农耕文化保护区导视点位设计方案

(Picture source: design project team of Xihua University)

表1 郫都林盘农耕文化保护区导视系统分级方案

Tab.1 Classification scheme of Linpan Farming Cultural Protection Area in Pidu District

农事体验区以农具造物形式导入导视系统设计中,增加环境的装饰性与文化韵味,其独特的外观构建了川西农耕文化空间和环境形象,呈现出“境-景-人-物”的互动互为关系,如图8所示。

4.2 精品林盘聚居区导视系统设计

精品林盘聚居区遍布保护区,张家院子、杨家院子、余家碾院子等十六个院落聚集在此,形成点阵式围合景观院落,“展示+游览”模式向观游者展现林盘民居和竹林文化。该区域传统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经典人居模式,从“随田散居”的居住方式到就地取材、榫卯构造的建造技艺,以及“背山面水”,形同“太师椅”的风水格局,依据传统林盘空间中茅屋、竹林、花卉、篱笆、炊烟等景观要素,打造精品林盘,实现林盘内建筑与地形、植被等环境要素的自然融合。基于境-景的导视系统设计遵循区域内语境设计,一、二级导视信息系统选择主要的川西建筑符号形成造型基础,结合青砖、青瓦、竹林文化符号对导视系统的局部进行装饰,巧妙地将竹简元素作为功能指示性装饰,区别于其他区域的典型特征,在色彩与材质肌理方面与林盘建筑空间协调统一,但又有个性特征;贴墙式设置的三级导视信息系统运用简洁抽象的建筑外轮廓线条与林盘建筑呼应协调,如图9所示。

图9 精品林盘聚居区导视系统效果展示

4.3 历史人文展示区导视系统设计

历史人文展示区以展示蜀文化、农耕文化为主,规划有农耕文化博物馆、蜀绣坊、豆瓣博物馆、竹艺展示区、铁艺展示等区域。“参观+体验+保护”的模式使观游者可以领略川西林盘的历史文化底蕴、风土人情。以川西风格建筑与自然植被围合形成展示区,基于建筑空间环境形成街巷空间、博物馆、景观节点,重点突出蜀文化。作为物的导视系统设计与精品林盘聚居区有共通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同样一二级导视信息系统选择建筑符号构成造型基础,但在局部装饰上赋能蜀文化符号以及图形、青瓦于导视系统设计中,以突出该区域的文化独特性。一方面利用桑蚕文化图形形式以及建筑符号青瓦纹样装饰导视系统,对农耕文化进行直观表达,另一方面利用象形造字法将汉字设计图形化,以“蜀”字为例,结合甲骨文、金文字形分析“蜀”字背后的文化故事,提取上半部分似睅目下半部分似蚕的图形,从而彰显与时代对应的人文风貌和生产方式,增强导视系统文化识别性,以建筑构造元素进行局部装饰,青灰色和褐色贴墙式设置的三级导视信息系统与简洁的建筑白墙形成对比,能够强化指引作用,如图10所示。

图10 历史人文区导视系统效果展示

5 结语

本文基于郫都林盘农耕文化导视系统设计,结合设计符号学语义、语用、语境、语构四个维度剖析川西林盘的农耕实物、农耕意识,重构川西林盘农耕文化元素符号。通过易位重构、象形造字等塑造导视系统外延造型和内涵表达,通过田野调查色彩样本、提取颜色标准值,以再造材料与天然材料相融合的创新手法进行设计,运用“境-景-人-物”四维体系构建川西林盘农耕特色的导视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传承了川西农耕文化特色,为提升现代村落旅游导视系统在环境中的功效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1] 陈秋渝, 杨俊熙, 罗施贤, 等. 川西林盘文化景观基因识别与提取[J]. 热带地理, 2019, 39(2): 254-266. CHEN Q Y, YANG J X, LUO S X,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Extraction of the Linpan Culture Landscape Gene[J]. Tropical Geography, 2019, 39(2): 254-266.

[2] 徐恒醇. 设计符号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XU H C. Design Semiotics[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8.

[3] 段金娟, 李飞霞, 赵远. 基于可拓符号学的非遗衍生品设计方法研究[J]. 包装工程, 2020, 41(12): 93-98. DUAN J J, LI F X, ZHAO Y. Design Method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erivatives Based on Extension Semiotics[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0, 41(12): 93-98.

[4] 许莉, 张哲, 刘博雅. 野趣之美在郊野园林导视系统中的设计策略研究[J]. 包装工程, 2022, 43(6): 348-354. XU L, ZHANG Z, LIU B Y. Research on Design Strategy of Wilderness Beauty in Visual Guidance System of Suburb Garden[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2, 43(6): 348-354.

[5] 肖华亮, 林丽, 闫龙华, 等. 基于设计符号学的苗族银饰解析与演化的旅游纪念品设计[J]. 包装工程, 2018, 39(14): 221-226. XIAO H L, LIN L, YAN L H, et al. Tourist Souvenirs Design of Analysis and Evolution of the Miao Silverware Based on Design Semiotics[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8, 39(14): 221-226.

[6] 张程涵. 川西林盘聚落景观修复与再生——以郫都区先锋村项目为例[D]. 成都: 成都大学, 2021. ZHANG C H. Landscape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Linpan Settlement in Western Sichuan Sheng [D]. Chengdu: Chengdu University, 2021.

[7] 黎秋杉, 石川幹子, 卡比力江·吾买尔. 基因遗传视角下川西林盘传统聚落可持续发展路径分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0, 39(3): 174-180. LI Q S, ISHIKAWA M, KABILIJIANG W. Analysis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 of Linpan in Western Sichu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tic Inheritance[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20, 39(3): 174-180.

[8] 彭兆荣. 论农耕文化遗产之田地景观[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9(1): 33-39, 164. PENG Z R. An Exploration on the Vernacular Landscapes of Farmland[J].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9, 19(1): 33- 39, 164.

[9] 张凌浩. 符号学产品设计方法[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ZHANG L H. Semiotics Method of Product Design[M].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11.

[10] 王玮, 万萱. 川西平原地区农村景观色彩意象研究[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5, 41(2): 238-240. WANG W, WAN X. A Study on the Color Imagery of Rural Landscape in the Western Sichuan Plain Area[J]. Sichuan Building Science, 2015, 41(2): 238-240.

[11] 黄仁达. 中国颜色[M]. 南京: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20. HUANG R D. Colors of China[M]. Nanjing: Jiangsu Phoenix Art Publishing House, 2020.

[12] 刘磊. 传统村落景观肌理的原型辨识及应用——以河南省新县西河大湾村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8, 37(2): 163-166. LIU L. Prototype Identification for Traditional Villages Landscape Texture and Application: Take West River Dawan Village of Xinxian County, He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8, 37(2): 163-166.

[13] 郑嫣然, 刘雷, 斯震. 景观意象下的诗化符号——基于符号学背景下的地域文化特色探究[J]. 中国园林, 2018, 34(8): 74-77. ZHENG Y R, LIU L, SI Z. The Poetic Symbol under Landscape Imagery: The Region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Exploration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Semiotics[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8, 34(8): 74-77.

[14] 张洪梅. 城市文化景观导视系统设计研究[J]. 包装工程, 2020, 41(12): 281-284. ZHANG H M. Design of Urban Cultural Landscape Guide System[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0, 41(12): 281-284.

[15] 曾筱, 吴浩, 詹莉, 等. 作为空间叙事文本的川西林盘聚落景观营建策略研究[J]. 装饰, 2022(2): 127-129. ZENG X, WU H, ZHAN L, et al. Sichuan Xilin as a Spatial Narrative Text Research o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for Pan Settlement[J]. Zhuangshi, 2022(2): 127-129.

[16] 王丽梅, 童钰瑶. 文化生态学视阈下的旅游景区导视系统设计研究[J]. 包装工程, 2018, 39(14): 49-54. WANG L M, TONG Y Y. Signage Design in Tourist Attraction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logy[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8, 39(14): 49-54.

[17] 孙虎, 武月琴, 郑杨硕. 基于“境-人-技-物” 的导视系统设计模型及其应用[J]. 包装工程, 2018, 39(16): 108-112. SUN H, WU Y Q, ZHENG Y S. Design “Model and Application of Signal System” Based on EHTO[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8, 39(16): 108-112.

Design of Linpan Signal System in Western Sichuan Based on Farming Culture

XU Lanting, YU Yanqiu*, LI Qiang, WU Hao, WEI Yundi

(Xihua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9, China)

Giving new artistic conception to Linpan farming culture in western Sichuan with the carrier of signal system is an effective way to display farming culture. With the Linpan signal system in Pidu District, Chengdu as a model, the work aim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farming culture in the countryside with the opportunit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o create a signal system that highligh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npan in western Sichuan. Based on the semantic theory, the design method of the Linpan signal system was analyzed from four dimensions of element symbols: semantics, pragmatics, context and syntactics, and the symbolic system of the signal design was deconstructed with objects, including modeling elements, color and material texture. Meanwhile, combined with the four-dimensional system of “Environment-Landscape-Human-Object”, the Linpan signal system in western Sichuan was constructed. The exterior shape and interior consciousness of Linpan farming culture were ultimately expressed. The aesthetic paradigm memory of farming culture in western Sichuan was evoked by symbolizing the signal system and a designing method of the signal system was establish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rming culture symbols. The study will protect and inheri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rming culture in western Sichuan, promote the cultural image of Linpan, and expand design ideas of the modern signal system in the countryside.

Linpan in western Sichuan; signal system design; design semiotics; farming culture

TB472

A

1001-3563(2024)04-0418-11

10.19554/j.cnki.1001-3563.2024.04.047

2023-09-12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资助(LY21-40);绵阳师范学院川西北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工程研究中心(RHSC2023-4);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CCRC2022-4);2021年西华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S202110650101)

猜你喜欢

林盘川西农耕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岁月尽川西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论林盘
川西林盘景观特征研究
基于城镇化背景下的成都市郫筒镇林盘绿道网络体系构建
川西,那一抹如梦的秋色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
城乡统筹下川西林盘的保护与发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