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2024-02-28陆红姝胡先杰苏思骐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4年1期
关键词:高技术高新区营业

陆红姝,姜 琴,胡先杰,苏思骐

(南京市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江苏 南京 210018)

高质量发展要求创新为第一动力,而高新技术企业(以下简称高企) 是最具创新活力的群体之一。高企承担着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责任[1],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和关键力量。近年来,南京高度重视高企培育工作,着力从研发平台建设、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产品推广等多方面强化培育支持力度。作为区域创新发展的主阵地,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南京高新区) 自2017 年完成整合后,已形成“一区十五园”的发展格局,园区内高企数量占全市比重近七成,在区域高企培育建设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为更好地促进高企高质量发展,基于2021年度科技部火炬统计企业年报数据,从多维度对南京高新区高企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1 总体(即“一区”)发展现状

2021 年,南京市有效期内高企7 801 家,南京高新区(一区十五园) 火炬高企达5 331 家,占比为68.34%。总体来看,高企发展整体态势良好,主要表现在企业集聚、经济支撑、国际竞争、人员结构和创新效益等方面。

1.1 中小型内资高企占据半壁江山,企业类型集聚明显

中小型内资高企是南京高新区高企的主体,其中,有5 119 家为内资企业,另有183 家为我国港澳台地区和外商投资企业。近八成的企业营业收入在5 000 万元以下,14.07%的高企营业收入超1 亿元,其中超5 亿元的仅有231 家,占比4.33%。

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来看,南京高新区高企主要属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制造业,其中2 686 家高企属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50.38%;1 752 家属于工业企业,占园区高企数量的32.86%(见图1)。76.59%的高企属于高技术产业,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占比13.06%,高技术服务业占比63.53%。

图1 2021 年南京高新区高企行业分布图

从高新技术领域(大类) 角度来看,南京高新区高企以电子信息领域为主导,占全部高企数量的52.17%;其次为先进制造业与自动化企业,占比为15.91%;新材料企业数量占比不到6%,但该技术领域的营业收入占全部高企的16.65%。

1.2 整体经济稳中有进,经济产出支撑高新区发展

2021 年,南京高新区高企共实现营业收入6 900.12 亿元,较2020 年增长15.10%;工业总产值4 630.30 亿元,同比增长9.87%;实际上缴税费273.33 亿元,同比增长7.65%;净利润476.34 亿元,同比增长11.00%;出口总额539.80 亿元,同比增长19.56%(见图2)。

图2 2020—2021 年南京高新区高企主要指标比较图

南京高新区高企当年净增营业收入905.05 亿元,占全区净增营业收入的72.06%;企业净利润占全区企业净利润的71.00%,增加值占全区增加值的64.95%;净利润率为6.90%,增加值率为23.19%,分别比全区高1.16 个百分点和2.23 个百分点(见表1),高企依旧是支撑高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表1 2021 年南京高新区高企经济效益对比表

1.3 营商环境逐步改善,国际化竞争意识加强

南京高新区稳步推进减税降费政策,区内高企2021 年减免税总额115.28 亿元,其中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40.35 亿元,研发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38.91 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7.54%、4.99%、44.00%。高企减免税占全区企业的90.1%,较去年增长4.95 个百分点。高收入支撑高企人员稳定。区内高企本年应付职工薪酬共计839.64 亿元,占全区企业人员薪酬的70.83%,人均工资17.91 万元,单位增加值中从业人员工资收入占比,较全区高4.47 个百分点。

南京高新区高企出口规模稳中有升,同比增长19.56%;出口总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7.82%,较2020 年增长0.29 个百分点。对境外直接投资额增长2.78%,引进境外技术和消化再吸收经费同比增长27.16%;当年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20 家,较上年增加6 家。

1.4 人员结构不断优化,高企有效支撑就业

2021 年,南京高新区高企的从业人员期末数为46.88 万人,同比增长0.53%;本科学历以上从业人员达25.95 万人,占高企从业人员总数的55.35%,较上年增长1.24 个百分点,其中研究生学历从业人员占比11.92%,较全部企业中研究生学历从业人员占比高1.08 个百分点;本科学历和研究生学历从业人员增速分别为5.06%和12.18%,高学历人才增长速率高于从业人员平均增速;留学归国人员3 876 人,同比增长16.71%;专业技术人员19.74 万人,占高企从业人员总数的42.12%(见图3)。高企从业人员队伍稳定,且结构不断优化。

图3 2020—2021 年南京高新区高企人力资源情况

2021 年,区内高企期末从业人员占全部企业人数的70.03%,较上年增长1.02 个百分点;当年新增从业人员9.03 万人,同比增长8.38%,占全区当年新增从业人员74.78%,其中吸纳高校应届毕业生1.84 万人,占全区当年吸纳高校应届毕业生77.51%,高新区高企在促进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5 创新投入不断加大,创新成果从量向质过度

截至2021 年底,南京高新区高企研究开发人员合计16.62 万人,占高企从业人员总数的35.45%,较全部企业占比高3.98 个百分点;南京高新区高企研究开发费用合计527.38 亿元,较上年增加13.58%,占全部企业的78.15%,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7.64%,创新投入不断加大。高企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境内外产学研合作经费支出总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0.73%,较全区高0.15 个百分点,产学研融合走在高新区前列。2021 年,区内高企当年专利申请数27 229 件,占全部企业的78.75%,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2 515 件,PCT 国际专利498 件,分别占全部企业的80.12%、74.44%;当年专利授权数20 108 件,占全部企业的78.33%,其中授权发明专利5 456 件,占全部企业的80.41%;期末拥有有效专利97 874 件,占全部企业的82.71%;期末拥有注册商标23 681 件,占全部企业的74.19%;拥有软件著作权97 227 件,占全部企业的79.98%(见表2)。区内高企的专利成果大量涌现,对全区的企业创新有较好的引领力。

表2 2020—2021 年南京高新区高企创新产出指标占比情况

2021 年高企当年发明专利申请数占专利申请数的45.96%,较上年提升1.8 个百分点;当年发明专利授权占专利授权的27.13%,较上年提升4.8 个百分点;拥有集成电路布图占全高新区比例较上年提升3.45 个百分点;累计形成国际标准占全区比例较上年提升5.30 个百分点。

2021 年高企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项数6 538 项,占全部企业的76.81%;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99.31 亿元,占全部企业的68.55%;平均单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较上年增长161 万元。技术交易市场不断扩大,技术收入1 205.54 亿元,同比增长24.25%;高新技术产品收入4 420.03 亿元,同比增长11.57%。

2 分园(即“十五园”) 发展情况

2017 年,为推动产业空间优化布局,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出台《南京市科技园区整合设立工作方案》,将全市83 个园区整合设立15 个高新园区,形成“一区十五园”发展格局。2021 年是南京高新区15 个高新园区参与火炬统计第二年,也是国家电子围栏上线第一年,园区内高企注册地管理标准更加趋于规范。

2.1 园区行业分布明显,技术领域分类集中

南京高新区高企主要属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制造业。15 个高新园区中,除新港国家高新园、高淳园、江宁园、溧水园和六合园高企数量占比最高的行业为制造业,其他园区高企占比最高的行业均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新港国家高新园产业定位为智能制造,另外制造业高企占主导的园区均为郊区园区。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符合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的产业范畴,以营业收入进行计算,选取高技术制造业/服务业中营业收入最大的对园区高企进行产业划分,南京高新区高企高技术制造业/服务业主要集中在6 大类别中,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主要高企产业的高新区最多,共3 家;高技术服务业中以信息服务为主要高企产业的高新区最多,共6 家(见图4)。

图4 2021 年南京高新区高企高技术制造业/服务业分布图

在15 家高新园区中,12 家园区高企技术领域(大类) 均属于电子信息类,3 家属于先进制造与自动化。

主城5 家园区电子信息类高企数量占比均超过一半,雨花台园的电子信息类高企数量占其高企数量比例超80%。

2.2 营业收入规模两级分化明显,经营效率带动全区发展

2021 年,江北新区、江宁国家高新园2 家园区高企总营业收入超过1 千亿元,麒麟园、高淳园和浦口园3 家园区高企总营业收入不及1 百亿元。除受企业数量影响外,与园区位置及发展时间也有一定联系。六成园区高企营业收入占园区总营业收入比例超南京高新区平均水平,但雨花台园高企营业收入占其总营业收入比例不足30%。江北新区、江宁国家高新园、秦淮园和建邺园4 家园区当年净增营业收入超1 百亿元,玄武园、高淳园、浦口区和溧水园净增营业收入出现负增长。

六成园区高企净利润占比超南京高新区整体水平,江宁园、高淳园和栖霞园高企净利润比园区整体企业净利润高。2/3 的园区高企净利润率高于园区整体企业净利润率,其中玄武园、高淳园和雨花台园高企净利润率分别比园区整体企业净利润率高出4.13 个百分点、5.00 个百分点和4.11 个百分点。14 家园区高企增加值占所在园区比例均超50%,9 家园区高企增加值占比超高新区整体水平。

2.3 高学历人才占比稳步提升,境外高端人才引进仍需加大力度

南京高新区中2/3 的园区高企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超50%,且超10 家园区高企本科以上学历占比高于所在园区整体学历占比;八成园区高企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较上年都有一定提升,其中6 家园区高企学历占比较上年增加超3 个百分点。大部分园区高企留学归国人员和外籍常驻人员占期末从业人员数比例较上年都有一定提升,但占比仍然偏低,高企留学归国人员和外籍常驻人员占比超1%的园区仅有4 家,分别为新港国家高新园、江宁国家高新园、秦淮园和建邺园;近一半园区的该项指标高企数据低于所在园区整体数值。

2.4 园区创新成果大量涌现,但技术成果转化效率差距明显

2021 年,3 家国家高新区高企当年发明专利授权2 939 件,当年境外注册商标94 件,占全部高新区高企比例均超一半;高新区高企每100 亿元营业收入所含有效发明专利数和注册商标数超园区全部企业水平184 件,该项指标仅有栖霞园和溧水园高企低于园区全部企业。

国家高新区中的新港国家高新园和江宁国家高新园、省级高新区中的玄武园、市级高新区中的雨花台园和六合园,高企人均技术合同成交额均低于所在高新区全部企业。高企人均技术成交额超5 万元的企业仅有鼓楼园、建邺园和栖霞园,该项指标鼓楼园达16.66 万元,而高淳园不过1 万元。

3 优势与不足

3.1 优势

南京高新区高企指标整体表现良好。一是高企数量不断增加,占全部企业数量61.39%,较上年提升1.38 个百分点;二是企业经营情况优秀,营业规模逐步提升,经营效率支撑高新区发展;三是营商环境逐步改善,国际竞争意识不断加强,高新区高企出口规模稳中有升,减免税占全区企业比例超90%;四是人员结构合理,高企人均收入高于全区企业超2 万元;五是创新活动及产出丰富,相关指标占全部企业的比例均超过65%,充分体现了高企创新优势。

3.2 不足

南京高新区高企的不足也较为明显。一是缺少龙头领军型企业,营业收入超30 亿元的高企仅有42 家,占全部高企的比例为0.79%;二是国际化水平需进一步加强,高企出口总额虽稳步提升,但占营业收入仅7.82%,较全部企业低4.12 个百分点;从业人员中留学归国人员和外籍常驻人员占比也较全部企业占比低。三是高企行业集聚仅体现在数量上,未体现在营业规模上。超八成高企集中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上,各园区高企高技术营业收入占全部高企营业收入或占全部高技术高企营业收入的比例均不超过50%,营业规模上的集聚度并不高。

4 对策建议

一是持续完善高新区内企业阶梯式培育,保持数量规模优势。加强部门联动,不断挖掘符合高企申报条件的企业,通过宣讲、培训等方式鼓励企业申报高企;积极做好高企复审工作,对上年度复审未通过的企业做好原因分析,做到面对面、点对点针对性服务;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力度,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增强高企后备力量[2]。发布中介机构红黑榜,引导优质中介服务机构与企业对接,降低企业申报高企成本。

二是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实施创新激励政策,增强国际竞争意识。建立健全政策协调联动机制,进一步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等政策;加强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人才、海外人才对接服务,引导创新资源进一步向高企聚集,提升高企发展质量;推动金融资本与高企对接,降低企业财务风险,促进企业持续成长;充分利用长三角开放优势,不断鼓励高企走出去,增加海外交流机会,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发挥“海智湾”等海外人才发展平台作用,为海外人才就业、创业并申报高企打通服务通道。

三是加强产学研融合,提升高企研发竞争力,优化创新结构。南京拥有丰富的高校资源和研究所资源,推动高企与高校、研究所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向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引导高新区高企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健全研发和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加强商标品牌建设[3],加快推动高企技术迭代升级,提升企业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

四是进一步精准施策,支持园区已有企业集群做大做强,发挥规模优势。聚焦南京“2+2+2+x”产业布局,鼓励符合条件的大型企业申报高企,在高企中好中选优,加快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标杆企业和龙头领军企业。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充分发挥规模优势,引领优势资源向龙头企业聚集,不断增加园区产业集聚度。从重点产业链企业中选择部分上中下游企业进行长期动态研究,分析产业发展需求,向重点产业链企业精准提供创新资源和政策倾斜,助力重点产业链企业尽快突破“卡脖子”问题。

五是推进资源优势互补,鼓励企业互助共赢。在南京高新区(一区十五园) 范围,积极探索推进优势资源互补的“飞地园区”“伙伴园区”建设发展,明确各高新园区主导产业的功能定位及发展路径,构筑交流互动平台,鼓励产业相似的园区高企相互合作,充分调动高企创新主体积极性,助推高企“捆绑式”发展,着力培育壮大南京高新区特色产业集群。同时,积极对接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深圳国家高新区等具有高企资源优势的兄弟国家高新区,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进一步推动南京高新区高企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高技术高新区营业
“太空旅馆”营业中
2021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遂宁高新区
高新区:全国“双创”示范生
欧阳明高技术控的产业情怀
陕西省属国企营业收入位列全国前三
第三季度(单季)营业收入同比增(减)幅前50家公司
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减)幅前50家公司
郑州高新区贾庄唐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