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语化语言在公文中的应用

2024-02-28福建省厦门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李福基

办公室业务 2024年2期
关键词:口语化书面语语体

文/福建省厦门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 李福基

公文中的口语化语言有助于增强公文的可读性、增强公文的亲近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1]。文章以工作报告为例,从党的工作报告(第一至十九次全国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第一至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共32份报告中筛选出152句明显使用口语化语言的句子并进行分析统计,以探索公文吸收口语化语言的规律。

一、口语与书面语

(一)口语概述。口语是口头交际使用的语言,口语主要以声音作为传播媒介,具有以下突出特点:第一,即时性。即常常不假思索、直截了当、脱口而出。第二,不完整性。口语发生在特定情景中,会话双方不必交代共同知晓的语境内容,可直接表达意图,因此,口语在语法结构上具有不完整性。第三,简短。声音转瞬即逝,人脑在特定时间内分析、记忆的信息量有限,句子过长,可能还未听懂前面的意思,对方的表达已经结束,所以,口语具有简短的特点。第四,语法常出现混乱。为了纠正表达,口语常出现重复、颠倒、脱节和补说等现象。口语被记录在书信、短信、文学作品中时,就具有了书面语的一些特点,为区别书面语,我们暂且称之为口语化语言。

(二)书面语概述。书面语,是指人们在书写和阅读文章时使用的语言,文字为主要组成部分。书面语一般在正式的场合使用,主要用于公文、论文、新闻、期刊、报告以及文学作品中。书面语以文字符号的形式进行传播,是用来“看”的,写和读的过程中均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所以其特点与口语相反,具有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句子完整、长句和复句多等特点。书面语体一般可分为公文语体、政论语体、科技语体和文艺语体四种[2]。

(三)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文字产生前,信息的传播只能通过声音来进行。文字产生后,为了在有限的材料上书写更多文字,表达更多内容,口语被精炼成书面语。历史经典古籍——“古代书面语”(接近古代口语的语言)被历代读书人传颂而长期保留,导致书面语演化滞后于口语,出现文、言分离的现象。后人要看懂古人的作品,需要用“当代”语言来“注释、翻译”,例如汉朝人为读懂《诗经》,出现了《毛诗注疏》。大量的“注疏”和文字作品的出现,将口语吸收进书面语,推动着书面语的发展。书面语也同样被应用于日常的口语交流中,制约着口语的发展,二者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共同发展。

二、公文与公文用语以及两者的关系

(一)公文的用途及分类。公文主要用于正式场合的交际,是党、政、军的各级领导机关管理政务、处理工作的文书。从性质上可分为:党务公文、行政公文等;从发文方向上可分为:上行、下行和平行文;从文种上可分为:命令、决定、批复、通知、通报、通告、请示、报告、会议纪要、函等文种。

(二)公文用语的特点。1.公文用语要准确、恰当、简洁、规范。公文的用途决定了公文用语必须具备用语准确、风格庄重、简洁规范[3]、生动通俗等特点:一是用语准确,用词要恰当,不能产生歧义;句法要符合语法规则,不能出现松散、脱落等语病现象。二是风格庄重,公文用来传递政令,沟通信息,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效力,用语须不卑不亢,庄重得体。三要简洁规范,公文是党政机关的“门面”,反映着办事机关的作风,因此公文条理逻辑清晰,行文结构严谨,语言精练简洁。四是生动通俗,公文一般就事论事,言之有物,通俗易懂,不能像文学作品那样“含蓄”。2.公文用语是典型的书面语。从几种书面语体的运用来看,政论和科技语体经常运用到公文中。例如主管科技行业的部门,公文必然会涉及政论和科技语体的运用。文艺语体常记录口语化语言,结构松散,具有跳跃性、抒情性等特点,不符合公文用语的特点,极少在公文中出现。公文用语涵盖了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三种主要的书面语体,因此我们可以把公文用语看作典型的书面语。

(三)口语与公文用语的关系。口语、方言、普通话口语、书面语、公文用语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使用范围最广的是口语,它包括各类方言口语以及普通话口语;比普通话口语更规范的是书面语,最规范的是公文用语。公文用语并非绝对规范,它仍会适当吸收普通话口语,甚至某些特定的方言口语。例如“炒房、炒股、炒地”等词源于粤语“炒更”,原指深夜开大排档炒河粉、田螺赚钱,后“炒…”逐渐演化为投机赚钱的意思,最终被吸收进公文,如“依法查处闲置囤积土地、房源和炒地炒房行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图1 口语与公文用语的关系图

三、公文对口语化语言的吸收

(一)公文吸收口语化语言的必要性。1.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社会各阶层文化程度有高有低,理解能力有强有弱,因此,作为调节社会关系,为人、为事、为社会服务的公文,不能只注重文辞华美,应该照顾大部分人的认知水平。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口语进入公文,是公文走“群众路线”的体现。2.吸收口语是保持公文生命力的重要方式。自周朝开始,执政者注意到诗具有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便专设采诗官,收集民间诗歌作品。《诗经》中的“国风”便是周朝普通百姓在田间地头劳动时随口“唱出来”的作品,至今流传数千年,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历史上不乏学习和吸收民歌精华的大文学家,如李白、元好问等,因此,公文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持续不断地吸收民间口语化语言。3.吸收口语即是吸收人民群众的智慧。人民群众最关切的问题必定是被议论最多的话题,口语是议论的主要方式。反复使用的口语不断被精简,凝聚了人民群众的认知和智慧,口口相传、代代相传,这样的口语是历代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话糙理不糙”,把这些口语运用到公文中,就是把口语中蕴含的“理”运用到执政工作中,就是将人民的集体智慧运用到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来。例如“决不允许假冒伪劣滋生蔓延,决不允许执法者吃拿卡要”(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吃拿卡要”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常见的几种违法、违纪行为。4.公文撰写主体的社会性决定了吸收口语化语言的必然性。公文撰写的主体是生活在社会的具体的人,他们使用口语,受日常口语的影响,在公文撰写过程中,口语化的语言必然会进入公文。

(二)吸收口语化语言的原则和文种的关系。口语化语言要与公文自然地融合,需满足适量得体、适应语境、通俗易懂[4]等原则。首先,要适量得体,口语应是积极的语言,不能选择粗俗、低级趣味的口语,应注意使用的度,不能滥用。其次,要适应语境,符合公文的时代语境、句内的语境要求,不能生搬硬套。例如:“直到一九〇一年义和团反抗‘洋人’的暴动”(党的一大宣言),“不管什么人,只要是反对日本侵略者及其忠实走狗的,就要联合起来,为打倒共同敌人而斗争”(党的七大报告),其中的“洋人”“走狗”符合当时的时代语境,却不符合当代语境。再次,要通俗易懂,口语要能准确表达公文意思,切忌选择生僻的口语词句。

不同的文种运用于不同场合,语言风格也不同,如命令要严肃、庄重,具有法律效力,极少使用口语;受众面较广的报告类文种,使用口语的数量相对较多,如32份报告中,明显使用口语化语言的有152处,平均每份报告约5处,足以说明口语化语言在报告这类文种中很常见。

(三)公文吸收口语化语言的方式。1.公文吸收口语化语言与公文表达方式的关系。公文最常用的是叙述、说明和议论三种表达方式[5],它们与口语化语言的运用有一定的关系。叙述是对事件、任务进行记录、描述;说明是对事物的本质、内容进行介绍、阐述;议论是分析事理、讲道理、发表意见、判断是非。笔者将152个口语运用例句按照此标准进行划分,叙述、说明、议论三种类型的数量依次为34、36、82(见表1),其中议论句型最多,占比54%。为了更容易地说服别人,议论需要以形象或通俗的方式发表见解,因此,最常引用口语化语言。2.口语化语言进入公文的方式。笔者将口语化语言进入公文的方式分为词、短语、句子三种类型,经统计,152个例句中,这3种类型的数量依次为70、52、30。对每个“口语”在例句中的功能进行分析,统计后并未发现规律性的特点。单个“口语词”在句子中必会充当一种成分,充当主谓宾定状补的词均有;以短语和句子方式进入公文的更为复杂,经常承担多个语法功能。3.口语运用与修辞的关系。在152个例句中,发现118个与修辞有着明显的关系。其中与比喻(未区分明喻、暗喻等)的结合最为常见,152句中有89句与比喻结合,例如:大杂烩、走后门、纸老虎、一盘棋、一刀切、大起大落、洗洗澡、治治病、牛鼻子、石榴子等。其次是借代句,有15句,例如:饭碗、菜篮子、米袋子、新官不理旧账、洋人、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等。再次是拟人,共有10处,例如:臃肿、喉颈、咽喉、两条腿走路、两手都要硬等。其余的修辞,排比有4处,如:“扯扯袖子,红红脸,出出汗”,“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可见,口语化语言进入公文与修辞有着密切关系。

表1 口语化语言进入公文的情况统计示例

四、结语

尽管吸收口语化语言能让公文更生动、通俗,但在言、文高度重合的当今社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本身是相对的。在撰写公文过程中,撰写人应秉持以义为主的原则,谨慎选择口语化语言,注重使用的质量和数量,在确保公文典雅、庄重的同时,不失生动、活泼。

猜你喜欢

口语化书面语语体
如何寻求口语化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口语化歌词语言的长处
“口语和书面语转换”备考指导
关于初中学生书面语感的思考与提升策略
汉语书面语与口语的特征
莫言《红高梁》的语言艺术特色
邢非的诗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语体语法:从“在”字句的语体特征说开去
语体转化的量度与语体规范